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宣布了“国家信息基础结构的行动计划”,这个计划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美国政府的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推动了世界互联网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个人电脑的普及,网络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显著的影响。网络已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相互交流、信息共享的平台和载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1月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之势,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较2008年增长28,86%,其中大学生网民规模为0.465亿,较2008年增长18.3%。
网络是当下大学生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精神状态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网络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影响。面对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当加强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这对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有裨益。
一 网络环境的基本特点
网络环境既是现实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有别于现实社会环境,是一个“虚拟环境”。“网络虚拟环境就是一个以数字化技术支撑的超越现实社会的虚拟社会,这一网络虚拟社会又与现实社会密切相连。”可见,网络环境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环境的特点。
1 网络环境具有虚拟性
网络的虚拟性表现为人们的各种交往活动转移到以网络为基础的虚拟空间,在网络中,人们可以借助键盘和显示器来进行交流和沟通,而无需面对面,由此形成各种虚拟关系,如“网友”等。网络信息传播模糊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在网络环境中人们的性别、年龄、相貌、职业等都被掩盖了,剩下的仅仅表现为符号的交流。
2 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
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说它是开放的,主要是指网络没有地域和时空的限制,信息在全球无国界地进行传播,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网络中获取相关信息。
3 网络环境具有互动性
网络具有双向传播信息的特点,人们可以通过“人一机”互动的方式直接交流,同时也可以随心所欲地获取、发布自己所需的信息,对各种信息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网络环境中,人的主体地位得到最大的体现。
4 网络环境具有信息容量大的特点
网络是信息的海洋,在网络中各种信息浩如烟海,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信息几乎都可以在网络中寻找到。这既是网络开放性所带来的结果,也为各种文化的交融提供了平台。
当然,除了这些特点以外,网络环境还具有及时性和便捷性的特点。
二 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网络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新的途径,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网络资源的良莠不分对辨别能力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增加了辨别的难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可以说网络环境是一柄双刃剑。
1 网络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积极影响
首先,网络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网络使得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方便地从其中获取大量的信息,加强与外界的交流。网络内容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同时网络的便捷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便于大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社会事件,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其次,网络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并且这些教育资源具有非排他性的特点,可以为这所高校使用,也可以为其他高校使用。因此不同地域环境的各高校都可以通过网络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展网上的交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碰到的难题,分享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
再次,网络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充实大学生的心理空间。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的建立,为大学生获取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供了条件。随着各项网络活动的开展,大学生积极融入其中,有助于增强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意识,从而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政治素质。另一方面,“匿名的网络给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营造了相对宽松而自由的空间,可以不受传统文化、道德规范的约束,个人情绪能得到表现和宣泄,回归虚拟的理想的自我,使身心放松,缓解学习与工作的压力,有助于身心健康。”
2 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
第一,网络色情、网络暴力以及网络诈骗等极其容易对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使其不能对事物做出正确而客观的判断和评价,从而失去生活的方向,导致道德的沦丧,甚至触犯法律。
第二,网络还可能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冷漠,产生人际交往障碍。这主要是由于网络的“人一机”交往模式打破了传统的面对面的接触,人与人之间缺乏直接有效的交流,甚至有大学生失去了与人直接打交道的能力,最终导致人情淡薄,人际交往冷漠。
第三,网络还可能造成大学生的人格分裂。一旦大学生对现实中的不满足在现实中得不到宣泄的途径,就会转向无障碍的网络世界,在网络中发泄和抱怨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沉溺于网络世界中,对现实世界感到越来越陌生,产生对现实世界的恐惧感、害怕与人交流。长此以往,其只能在虚幻的网络中寻找自我,与现实世界隔绝,日渐孤僻,最终发生人格分裂。
第四,网络的发展同样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产生负面影响。网络上的黄、赌、毒以及反映西方国家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的信息的大量存在是不争的事实。这些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淡化教育主体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持,淡化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价值观,淡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使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生动摇。
三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针对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为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沉着冷静,开创新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第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以网络为平台对大学生宣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网络的建设上,首先应当规划好网络主题,在此基础上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充实网络教育内容;发挥网络沟通的功能和优势,通过BBS、博客、在线答疑等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有效交流和沟通。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不仅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而且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渗透力和感召力。
第二,加强对网络内容的建设,营造全新的网络文化氛围。网络无真空,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及时用积极、健康、先进的内容抢先充实网络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就有可能失去网络这一有效宣传平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用积极、健康、先进的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氛围,通过有针对性的宣传与沟通,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论观念,培养大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观念的侵蚀,最终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的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除了具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还应当具备熟练的网络使用能力,并善于使用“网络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在遇到网上一些冲突性的观点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放弃说教式的方式,利用理论技巧,把握网络主动权,培养个人网络威信,确保自身在网络中立于主动有利地位。
第四,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控和管理,树立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与网络自觉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通过合适而有效的方式(如实名制、TP登记、发帖审核制等)对大学生网络上的不良言行进行过滤,尤其要对传播网络不良言行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清除,以积极、健康、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充实网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从而达到维护网络安全、健康、有序发展的目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可以通过积极的网络道德与网络法制教育,使大学生明确网络责任,做遵纪守法的文明网民。此外,还应当对大学生的上网方式进行有效规范,通过积极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将大学生从电脑前吸引到现实生活中来,防止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从而造成学业的荒废。
第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指导和心理咨询。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特别是网络内容的虚无性吸引了相当部分的大学生无节制的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于网络之中,诸如网络聊天、网络交友、网络游戏等,使得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所谓的“网络心理障碍”。因此,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让大学生及时了解“网络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从而采取切实行动,做到防范于未然。对于已经出现“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及时做好咨询、调适与治疗工作,帮助他们重新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健康成长。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正视网络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发挥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克服其不足,开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网络是当下大学生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精神状态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网络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影响。面对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当加强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这对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有裨益。
一 网络环境的基本特点
网络环境既是现实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有别于现实社会环境,是一个“虚拟环境”。“网络虚拟环境就是一个以数字化技术支撑的超越现实社会的虚拟社会,这一网络虚拟社会又与现实社会密切相连。”可见,网络环境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环境的特点。
1 网络环境具有虚拟性
网络的虚拟性表现为人们的各种交往活动转移到以网络为基础的虚拟空间,在网络中,人们可以借助键盘和显示器来进行交流和沟通,而无需面对面,由此形成各种虚拟关系,如“网友”等。网络信息传播模糊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在网络环境中人们的性别、年龄、相貌、职业等都被掩盖了,剩下的仅仅表现为符号的交流。
2 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
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说它是开放的,主要是指网络没有地域和时空的限制,信息在全球无国界地进行传播,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网络中获取相关信息。
3 网络环境具有互动性
网络具有双向传播信息的特点,人们可以通过“人一机”互动的方式直接交流,同时也可以随心所欲地获取、发布自己所需的信息,对各种信息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网络环境中,人的主体地位得到最大的体现。
4 网络环境具有信息容量大的特点
网络是信息的海洋,在网络中各种信息浩如烟海,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信息几乎都可以在网络中寻找到。这既是网络开放性所带来的结果,也为各种文化的交融提供了平台。
当然,除了这些特点以外,网络环境还具有及时性和便捷性的特点。
二 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网络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新的途径,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网络资源的良莠不分对辨别能力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增加了辨别的难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可以说网络环境是一柄双刃剑。
1 网络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积极影响
首先,网络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网络使得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方便地从其中获取大量的信息,加强与外界的交流。网络内容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同时网络的便捷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便于大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社会事件,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其次,网络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并且这些教育资源具有非排他性的特点,可以为这所高校使用,也可以为其他高校使用。因此不同地域环境的各高校都可以通过网络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展网上的交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碰到的难题,分享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
再次,网络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充实大学生的心理空间。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的建立,为大学生获取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供了条件。随着各项网络活动的开展,大学生积极融入其中,有助于增强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意识,从而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政治素质。另一方面,“匿名的网络给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营造了相对宽松而自由的空间,可以不受传统文化、道德规范的约束,个人情绪能得到表现和宣泄,回归虚拟的理想的自我,使身心放松,缓解学习与工作的压力,有助于身心健康。”
2 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
第一,网络色情、网络暴力以及网络诈骗等极其容易对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使其不能对事物做出正确而客观的判断和评价,从而失去生活的方向,导致道德的沦丧,甚至触犯法律。
第二,网络还可能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冷漠,产生人际交往障碍。这主要是由于网络的“人一机”交往模式打破了传统的面对面的接触,人与人之间缺乏直接有效的交流,甚至有大学生失去了与人直接打交道的能力,最终导致人情淡薄,人际交往冷漠。
第三,网络还可能造成大学生的人格分裂。一旦大学生对现实中的不满足在现实中得不到宣泄的途径,就会转向无障碍的网络世界,在网络中发泄和抱怨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沉溺于网络世界中,对现实世界感到越来越陌生,产生对现实世界的恐惧感、害怕与人交流。长此以往,其只能在虚幻的网络中寻找自我,与现实世界隔绝,日渐孤僻,最终发生人格分裂。
第四,网络的发展同样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产生负面影响。网络上的黄、赌、毒以及反映西方国家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的信息的大量存在是不争的事实。这些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淡化教育主体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持,淡化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价值观,淡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使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生动摇。
三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针对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为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沉着冷静,开创新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第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以网络为平台对大学生宣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网络的建设上,首先应当规划好网络主题,在此基础上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充实网络教育内容;发挥网络沟通的功能和优势,通过BBS、博客、在线答疑等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有效交流和沟通。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不仅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而且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渗透力和感召力。
第二,加强对网络内容的建设,营造全新的网络文化氛围。网络无真空,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及时用积极、健康、先进的内容抢先充实网络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就有可能失去网络这一有效宣传平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用积极、健康、先进的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氛围,通过有针对性的宣传与沟通,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论观念,培养大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观念的侵蚀,最终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的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除了具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还应当具备熟练的网络使用能力,并善于使用“网络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在遇到网上一些冲突性的观点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放弃说教式的方式,利用理论技巧,把握网络主动权,培养个人网络威信,确保自身在网络中立于主动有利地位。
第四,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控和管理,树立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与网络自觉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通过合适而有效的方式(如实名制、TP登记、发帖审核制等)对大学生网络上的不良言行进行过滤,尤其要对传播网络不良言行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清除,以积极、健康、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充实网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从而达到维护网络安全、健康、有序发展的目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可以通过积极的网络道德与网络法制教育,使大学生明确网络责任,做遵纪守法的文明网民。此外,还应当对大学生的上网方式进行有效规范,通过积极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将大学生从电脑前吸引到现实生活中来,防止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从而造成学业的荒废。
第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指导和心理咨询。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特别是网络内容的虚无性吸引了相当部分的大学生无节制的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于网络之中,诸如网络聊天、网络交友、网络游戏等,使得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所谓的“网络心理障碍”。因此,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让大学生及时了解“网络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从而采取切实行动,做到防范于未然。对于已经出现“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及时做好咨询、调适与治疗工作,帮助他们重新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健康成长。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正视网络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发挥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克服其不足,开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