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客家,是汉民族中的一支杰出的民系。客家人遍布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口约8000万。
客家先民從中原南迁,历尽艰辛,在赣闽粤边界定居下来,形成客家民系,孕育出特色鲜明的客家文化。客家祖训家规,是客家文化的精髓,它像一颗种子,随着客家人迁徙的脚步,也传播到世界各地生根发芽,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位于闽西的龙岩市永定区属客家县区,是客家土楼的发源地和核心分布区,也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地之一,从唐代开始就陆续有中原汉族先民迁徙至此定居。明末清初以后,由于人口增加、山多田少等原因,又有不少永定客家人“过番”下南洋(今东南亚),到海外谋生。永定侨胞早期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后来逐渐扩展到澳洲、北美和西欧等地。目前,永定有海外侨胞、港澳台胞约计50多万人。
客家人尊祖敬宗,就算迁徙到别处开基,也要带上家谱家训,不断延续完善,并在当地建立祠堂,让子子孙孙念祖追宗,不忘根本。
位于台湾新竹的苏氏宗祠,是永定古竹的苏姓人迁到台湾开基后建立的,宗祠大门上写着“文重八家名标三杰,节持汉使勋画凌烟”的楹联。上联说的是宋代苏洵、苏轼、苏辙文章出众,名列“唐宋八大家”,下联说的是汉代苏武出使匈奴,宁死不屈、高风亮节的故事。台湾苏姓人把堂号和苏姓上祖的历史名人写在联上,让子孙后代永不忘记自己的根。
除了台湾,也有不少永定客家人到东南亚创业发展。“结条裤带去‘过番’,赤手空拳闯天下”是对当时景况的生动写照。永定人到侨居地后,秉承祖训家规,克勤克俭、团结互助、艰苦创业,并与当地人一起,为居住地的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和重大贡献。
在马来西亚号称“胡椒大王”的胡泰兴,是永定华侨中下南洋创业的代表。早年靠种胡椒发家,拥有维多利亚园25000土地英亩,后又开设大商行,办锡矿,曾受封“太平局绅”。胡泰兴精通中英文,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成为当地的著名侨领。1883年槟城成立第一届市议会,胡泰兴当选为市议员,是槟城华侨中第一个参政的人,槟城有四条路命名为“泰兴路”,以纪念他的贤能风范。
而在马来西亚,“锡矿大王”胡子春同样负有盛名,胡子春父母早逝,13岁时,随老乡远渡马来西亚槟城寄居于姑母家,后来到霹雳州当商店学徒。略有积蓄后,便在督亚泠买了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山,开采锡矿。他自己每日赤膊挥锄,与工人一起劳动。经过艰苦创业,最后发展到拥有矿业机构多达30余家。
移居海外的永定人,始终秉持客家传统的耕读家风,为让子孙后代不忘自己的根,在侨居地发展华文教育。胡子春毕生对国内和华侨社会中兴办学校极力赞助,他在家乡下洋创办犹兴学校,在永定县城创办师范学堂,还在马来西亚兴办华侨学校,尤其令人钦佩的是在槟城创办了中华女校,开南洋华侨女子教育的先河。另一位永定胡姓后裔胡万铎,曾任马来西亚全国华文学校董联会署理主席,在1973年前后,他与其他人一起积极倡导,开展百万元教育基金运动,创办了60所华文独立中学。华文学校既开设华文课,也开设马来文、英文课;不但招收华裔学生,还兼收非华裔学生。这既有利于居住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又弘扬了中华文化,促进了居住国与中国的文化交流。
在香港,“新闻女王”胡仙博士是著名爱国侨领、报业家、慈善家胡文虎先生的女儿。胡文虎先生是饮誉全球的“万金油大王”、报业巨子、大慈善家,也是杰出的爱国华侨领袖。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寇侵我中华,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胡文虎以“爱国是华侨的天职”自矢,在华侨中广为号召,全力支持祖国的抗战事业,捐款捐物数额巨大。他还大力支持国内的教育卫生事业,捐建了许多学校和医院。胡仙继承先父遗志,将香港星岛报业集团拓展到欧美地区,鼎盛时期,她控股的星岛报业集团和文化传信公司同时拥有《星岛日报》《星岛晚报》《英文虎报》《快报》《天天日报》《华南经济日报》《星深时报》等7种报纸。她本人也曾被评为全球五十佳女强人,荣获英女皇伊丽莎白官佐勋章和美国“卡尔·范·安达新闻卓越奖”。
身在海外的永定客家人牢记祖训家规,传承了睦宗族、和乡邻的优良家风,在长期的打拼磨炼中,形成了重视组织、维护团结、坚韧豁达、追本溯源、关爱桑梓的品格。在异国他乡,融入当地社会,凭着智慧和辛劳,与居住地民众共同奋斗,换来当地的繁荣与进步,得到居住国的肯定和赞誉。
客家家训家规,从细微处着手,让族人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笃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日益月滋,累积起融入血脉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家国情怀。这种内化于心的品德情操,是中华文化最深厚的根基。
客家儿女行走天下,带着中华文化的馨香,世代相传,四海流芳!
(摘自搜狐网)
客家先民從中原南迁,历尽艰辛,在赣闽粤边界定居下来,形成客家民系,孕育出特色鲜明的客家文化。客家祖训家规,是客家文化的精髓,它像一颗种子,随着客家人迁徙的脚步,也传播到世界各地生根发芽,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位于闽西的龙岩市永定区属客家县区,是客家土楼的发源地和核心分布区,也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地之一,从唐代开始就陆续有中原汉族先民迁徙至此定居。明末清初以后,由于人口增加、山多田少等原因,又有不少永定客家人“过番”下南洋(今东南亚),到海外谋生。永定侨胞早期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后来逐渐扩展到澳洲、北美和西欧等地。目前,永定有海外侨胞、港澳台胞约计50多万人。
客家人尊祖敬宗,就算迁徙到别处开基,也要带上家谱家训,不断延续完善,并在当地建立祠堂,让子子孙孙念祖追宗,不忘根本。
位于台湾新竹的苏氏宗祠,是永定古竹的苏姓人迁到台湾开基后建立的,宗祠大门上写着“文重八家名标三杰,节持汉使勋画凌烟”的楹联。上联说的是宋代苏洵、苏轼、苏辙文章出众,名列“唐宋八大家”,下联说的是汉代苏武出使匈奴,宁死不屈、高风亮节的故事。台湾苏姓人把堂号和苏姓上祖的历史名人写在联上,让子孙后代永不忘记自己的根。
除了台湾,也有不少永定客家人到东南亚创业发展。“结条裤带去‘过番’,赤手空拳闯天下”是对当时景况的生动写照。永定人到侨居地后,秉承祖训家规,克勤克俭、团结互助、艰苦创业,并与当地人一起,为居住地的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和重大贡献。
在马来西亚号称“胡椒大王”的胡泰兴,是永定华侨中下南洋创业的代表。早年靠种胡椒发家,拥有维多利亚园25000土地英亩,后又开设大商行,办锡矿,曾受封“太平局绅”。胡泰兴精通中英文,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成为当地的著名侨领。1883年槟城成立第一届市议会,胡泰兴当选为市议员,是槟城华侨中第一个参政的人,槟城有四条路命名为“泰兴路”,以纪念他的贤能风范。
而在马来西亚,“锡矿大王”胡子春同样负有盛名,胡子春父母早逝,13岁时,随老乡远渡马来西亚槟城寄居于姑母家,后来到霹雳州当商店学徒。略有积蓄后,便在督亚泠买了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山,开采锡矿。他自己每日赤膊挥锄,与工人一起劳动。经过艰苦创业,最后发展到拥有矿业机构多达30余家。
移居海外的永定人,始终秉持客家传统的耕读家风,为让子孙后代不忘自己的根,在侨居地发展华文教育。胡子春毕生对国内和华侨社会中兴办学校极力赞助,他在家乡下洋创办犹兴学校,在永定县城创办师范学堂,还在马来西亚兴办华侨学校,尤其令人钦佩的是在槟城创办了中华女校,开南洋华侨女子教育的先河。另一位永定胡姓后裔胡万铎,曾任马来西亚全国华文学校董联会署理主席,在1973年前后,他与其他人一起积极倡导,开展百万元教育基金运动,创办了60所华文独立中学。华文学校既开设华文课,也开设马来文、英文课;不但招收华裔学生,还兼收非华裔学生。这既有利于居住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又弘扬了中华文化,促进了居住国与中国的文化交流。
在香港,“新闻女王”胡仙博士是著名爱国侨领、报业家、慈善家胡文虎先生的女儿。胡文虎先生是饮誉全球的“万金油大王”、报业巨子、大慈善家,也是杰出的爱国华侨领袖。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寇侵我中华,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胡文虎以“爱国是华侨的天职”自矢,在华侨中广为号召,全力支持祖国的抗战事业,捐款捐物数额巨大。他还大力支持国内的教育卫生事业,捐建了许多学校和医院。胡仙继承先父遗志,将香港星岛报业集团拓展到欧美地区,鼎盛时期,她控股的星岛报业集团和文化传信公司同时拥有《星岛日报》《星岛晚报》《英文虎报》《快报》《天天日报》《华南经济日报》《星深时报》等7种报纸。她本人也曾被评为全球五十佳女强人,荣获英女皇伊丽莎白官佐勋章和美国“卡尔·范·安达新闻卓越奖”。
身在海外的永定客家人牢记祖训家规,传承了睦宗族、和乡邻的优良家风,在长期的打拼磨炼中,形成了重视组织、维护团结、坚韧豁达、追本溯源、关爱桑梓的品格。在异国他乡,融入当地社会,凭着智慧和辛劳,与居住地民众共同奋斗,换来当地的繁荣与进步,得到居住国的肯定和赞誉。
客家家训家规,从细微处着手,让族人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笃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日益月滋,累积起融入血脉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家国情怀。这种内化于心的品德情操,是中华文化最深厚的根基。
客家儿女行走天下,带着中华文化的馨香,世代相传,四海流芳!
(摘自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