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最古老的石刻地图——宋朝《平江图》上,就有平江路这条街道,它是当时苏州东半城的主干道。800年来,平江路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依然在原址保留了它河路并行的格局,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显示出疏朗淡雅的风格,可谓是苏州文化历史的见证和缩影。
如今它已是苏州古城最有水城原味的一处古街区,更是苏州古城文化遗存的核心区域,与苏州著名商业街观前街正好一巷之隔,其清静古朴的生活气息与咫尺外的鼎沸喧哗迥然构成两个世界,正好映射出了苏州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
苏州是个古老而又发达的城市,与中国其他发达城市或文化名城相比,苏州是一个极品,一方面也拥有姑苏、吴都、吴中、东吴、吴门和平江等多个古称和别称,自有文字记录以来已有4000多年历史,春秋时期即成为吴国都城,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更难得的是其城址的位置基本没变。另一方面也自上世纪90年代初高新区和中新工业园区的建立开启了另一段辉煌,随着外企的不断涌入,成为长三角经济的重要发动机,2009年GDP位列全国第四,地级市第一,2010年成为全国第一个国税收入超千亿的地级市。如果按人均算,则仅次于深圳,傲居全国第二。这种情况可谓是“发达的没有我古老,古老的没有我发达”。
难得留存的平江路在苏州同样难得的优越软硬件环境下如何保护、发掘其文化生态价值?有其更丰富的讨论空间和样板式的模范价值。
平江路的价值和定位
一个发达城市需要在历史的积淀中寻找自身的文化印记,对政府来说,需要树立自己的城市特色与文化身份,告别唯GDP论;对市民来说,面对快速建设起来的高楼大厦,千篇一律的大街、广场等枯燥单调的城市景观,不由得会留恋、向往传统城市风光与习俗,而单个孤立的文物古迹保护无法完成这种期许……
古街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在蕴藏着本地的历史故事、风土人情等集体回忆的同时,许多非物质遗产也都需要依附在这个有形的实体上,可见只有古街区的完整保存,才能承载对城市历史的见证和本地文化的传承。对于平江路的保护正是基于此考量。
苏州自古高贵,在春秋时期是吴国的经济中心,秦汉六朝时有“江东一都会”的称誉,唐代时是江南地区唯一的繁华中心,宋代时有“一苏二杭三汴梁”的说法并开始流传“上有天堂、下在苏杭”的俗语,明清时更成为江南第一大都会同时也是巡抚和布政使驻地。明清两代全国状元共出204名,而苏州即产生了34名,苏州私家园林便由此而生。在这小径幽深之中,在这雕龙画栋之中,文人将闲暇的乐趣寄情于昆曲,造就了这门流传600年的优雅艺术。这些共同造就出一个独特的苏州美学。
平江路继承了这种气质。上了年纪的老房子依河而建,白墙青瓦,木栅花窗,外墙虽多已斑驳,却如丹青淡剥,剥落处又攀生出许多的藤萝蔓草。江南的匠人的心思玲珑,把园林美学发挥到了日常住宅。 河道婉转,房屋便与回廊、楼阁、小桥、花木之间彼此借景掩映,始终如画。
名路自然也有名人,历史上明代状元申时行,清代状元宰相潘世恩、吴廷琛,状元外交家洪钧,近代国学大师顾颉刚,文学批评家郭绍虞,医师钱伯煊,电影评论家唐纳等许多文人雅士、达官贵人都曾生活于此,作为苏州的非遗坐标,昆曲博物馆、评弹博物馆也安排在这里,可见平江路承担了苏州城市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
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支援
处于长三角的苏州在改革开放上一直独领风骚,对城市营造的观念也是与时俱进。苏州虽然在改革开放后经济突飞猛进,但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经常出现的旧城改造变成建设性破坏,危旧房改造中危、旧不分,车行体系破坏旧城街区以及千城一面的现象却没有发生,平江路更是在1986年即被《苏州总体城市规划》定为绝对保护区。
不得不提的一点是主导平江路保护规划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在平江路,要动一块瓦都要经过他的批准。他从1961年同济毕业后即一直持续关注着全国各地古街古城的保护,1980年,平遥古城陷入被拆毁的危急状况之中,他制定了“刀下留城、抢救平遥”的总体规划,不仅保护了这座历史古城,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创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先河。长期的一线考察和大量的政府说服工作使得这位老人虽是77岁高龄仍然精气十足快人快语,当看到各地保护遗产上面走入误区时更会大声疾呼。
更巧的是阮老童年即在平江路的钮家巷度过,相比其他老城老街,对平江路更多了一份乡情,而且他曾经的学生如今也好多在苏州城建规划各部门担当领导或技术骨干,可谓是理念相投,上下一心,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平江路的保护可以9年来不随领导的更换而能保持理念方针的始终贯彻一致。2002年,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工程启动,批准通过了阮仪三领衔编制的《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规划》。2005年,平江保护规划项目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评委会的评价是:“该项目是城市复兴的一个范例,在历史风貌保护、社会结构维护、实施操作模式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证明了历史街区是可以走向永续发展的。” 2009年平江路入选由中国文化报社、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主办的首批“十大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在全国200多条街区中脱颖而出。
古街区的升级改造
古街区保护经常会陷入误区,一方面有些地方抱着功利思想,对旧房旧街一律推倒重建,纯粹商业化运作,这已经不属于保护范畴而是恶性开发,与这种开发浪潮相伴的则是文化遗产的“异化”——用虚拟的去覆盖掉真实,在一片叫好声之后,其实是民族文化的沦丧。另一方面是抱残守缺,不顾老街居民对改善生活的愿望,维持原样,则无法激活老街的生命力使其可持续发展。
平江路在对待古建上,既继承古建神韵,也适合现代人的审美和使用需求,进行大胆的现代化改造。比如古房屋每隔四五米就有一个承重柱,在保护中可以将房屋内部用钢架结构重新支撑,将个别柱子拆除,扩大屋内使用面积。在保留外墙和屋顶原貌的同时,使用无色的现代涂料让外墙壁停止风化同时保持现有的沧桑色调。有些倾斜的外墙,也在卸掉内部承重功能后尽量保留。而水电等现代化设施也是对古屋增补的重点。
如今平江路上的石板路依然保持着古镇小路的坑洼,但是石板下面已经埋入了十条管线,污水可以直接从管网排向处理厂,对道路一侧的河道也进行了清淤、打捞漂浮物和去除油污的工作。
在改造旧建筑的同时,诸如平江客栈、苏州博物馆等新建筑元素也和谐地融入其中。
民间组织的参与
平江路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上的另一个创新就是引入民间力量。国内的保护一直以来除了政府在做,很少由民间力量的参与,2006年,阮仪三教授创立的“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填补了文化遗产保护民间组织的空白。2011年,平江路在阮仪三的牵线下又成为法国REMPART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进入中国的首站,并将进一步建成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的工作基地。民间的力量是无穷的,志愿者多为年轻人,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和宣传效应也是深远的。阮仪三的孙子、在同济读书的阮一家便是REMPART志愿者中的一员,回校后他便与几个同学成立了一个“遗产保护青年志愿者联盟”,并表示在志愿活动中的收获远比一般旅游要深刻得多。
文化生态的保存
平江路提出打造生态博物馆的理念,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最早于1971年在第九次国际博物馆会议提出。传统博物馆给人的印象是静态的特定建筑,所收藏的文化遗产也远离了它们的原生环境,而生态博物馆所要的是整体性保护,即在原地保护完整的城镇空间,这还不够,在实体文物完整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当地居民是文化生态的核心,强调把街道权利还给居民,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还要将人们的生活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成为“一个正在生活着的社会活标本”。
打造时尚慢生活理念
城市的意义是它和闲适有着天然的联系,以便成为闲适的自然场所。老街修复后,老店也要回来,修缮后的平江路临街房屋以租赁的形式投入使用,客栈、旅舍、会所、画廊、茶楼、会馆再次复兴,那些有地方传统特色的建筑、装饰、小品以及传统工艺、民间艺术、民风民俗找到了依附的土壤,人们可以在这里寻找久违的记忆,可以回味逝去的风情。
在形成了文化休闲业态的聚集的基础上,对以园林、昆曲、评弹为代表的苏州传统慢生活进行了时尚的解读,这是聚焦人气、激活老街区并可持续化发展的最后一步,使之呈现出传统与时尚和谐、怀旧情怀与舒适享受并举、浪漫休闲与文化探访交融的旅游氛围。
平江路的保护、改造与开发,有钱有人有理念有时间,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它应该也必能成为全国文化生态保护的典范。
如今它已是苏州古城最有水城原味的一处古街区,更是苏州古城文化遗存的核心区域,与苏州著名商业街观前街正好一巷之隔,其清静古朴的生活气息与咫尺外的鼎沸喧哗迥然构成两个世界,正好映射出了苏州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
苏州是个古老而又发达的城市,与中国其他发达城市或文化名城相比,苏州是一个极品,一方面也拥有姑苏、吴都、吴中、东吴、吴门和平江等多个古称和别称,自有文字记录以来已有4000多年历史,春秋时期即成为吴国都城,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更难得的是其城址的位置基本没变。另一方面也自上世纪90年代初高新区和中新工业园区的建立开启了另一段辉煌,随着外企的不断涌入,成为长三角经济的重要发动机,2009年GDP位列全国第四,地级市第一,2010年成为全国第一个国税收入超千亿的地级市。如果按人均算,则仅次于深圳,傲居全国第二。这种情况可谓是“发达的没有我古老,古老的没有我发达”。
难得留存的平江路在苏州同样难得的优越软硬件环境下如何保护、发掘其文化生态价值?有其更丰富的讨论空间和样板式的模范价值。
平江路的价值和定位
一个发达城市需要在历史的积淀中寻找自身的文化印记,对政府来说,需要树立自己的城市特色与文化身份,告别唯GDP论;对市民来说,面对快速建设起来的高楼大厦,千篇一律的大街、广场等枯燥单调的城市景观,不由得会留恋、向往传统城市风光与习俗,而单个孤立的文物古迹保护无法完成这种期许……
古街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在蕴藏着本地的历史故事、风土人情等集体回忆的同时,许多非物质遗产也都需要依附在这个有形的实体上,可见只有古街区的完整保存,才能承载对城市历史的见证和本地文化的传承。对于平江路的保护正是基于此考量。
苏州自古高贵,在春秋时期是吴国的经济中心,秦汉六朝时有“江东一都会”的称誉,唐代时是江南地区唯一的繁华中心,宋代时有“一苏二杭三汴梁”的说法并开始流传“上有天堂、下在苏杭”的俗语,明清时更成为江南第一大都会同时也是巡抚和布政使驻地。明清两代全国状元共出204名,而苏州即产生了34名,苏州私家园林便由此而生。在这小径幽深之中,在这雕龙画栋之中,文人将闲暇的乐趣寄情于昆曲,造就了这门流传600年的优雅艺术。这些共同造就出一个独特的苏州美学。
平江路继承了这种气质。上了年纪的老房子依河而建,白墙青瓦,木栅花窗,外墙虽多已斑驳,却如丹青淡剥,剥落处又攀生出许多的藤萝蔓草。江南的匠人的心思玲珑,把园林美学发挥到了日常住宅。 河道婉转,房屋便与回廊、楼阁、小桥、花木之间彼此借景掩映,始终如画。
名路自然也有名人,历史上明代状元申时行,清代状元宰相潘世恩、吴廷琛,状元外交家洪钧,近代国学大师顾颉刚,文学批评家郭绍虞,医师钱伯煊,电影评论家唐纳等许多文人雅士、达官贵人都曾生活于此,作为苏州的非遗坐标,昆曲博物馆、评弹博物馆也安排在这里,可见平江路承担了苏州城市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
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支援
处于长三角的苏州在改革开放上一直独领风骚,对城市营造的观念也是与时俱进。苏州虽然在改革开放后经济突飞猛进,但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经常出现的旧城改造变成建设性破坏,危旧房改造中危、旧不分,车行体系破坏旧城街区以及千城一面的现象却没有发生,平江路更是在1986年即被《苏州总体城市规划》定为绝对保护区。
不得不提的一点是主导平江路保护规划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在平江路,要动一块瓦都要经过他的批准。他从1961年同济毕业后即一直持续关注着全国各地古街古城的保护,1980年,平遥古城陷入被拆毁的危急状况之中,他制定了“刀下留城、抢救平遥”的总体规划,不仅保护了这座历史古城,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创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先河。长期的一线考察和大量的政府说服工作使得这位老人虽是77岁高龄仍然精气十足快人快语,当看到各地保护遗产上面走入误区时更会大声疾呼。
更巧的是阮老童年即在平江路的钮家巷度过,相比其他老城老街,对平江路更多了一份乡情,而且他曾经的学生如今也好多在苏州城建规划各部门担当领导或技术骨干,可谓是理念相投,上下一心,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平江路的保护可以9年来不随领导的更换而能保持理念方针的始终贯彻一致。2002年,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工程启动,批准通过了阮仪三领衔编制的《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规划》。2005年,平江保护规划项目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评委会的评价是:“该项目是城市复兴的一个范例,在历史风貌保护、社会结构维护、实施操作模式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证明了历史街区是可以走向永续发展的。” 2009年平江路入选由中国文化报社、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主办的首批“十大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在全国200多条街区中脱颖而出。
古街区的升级改造
古街区保护经常会陷入误区,一方面有些地方抱着功利思想,对旧房旧街一律推倒重建,纯粹商业化运作,这已经不属于保护范畴而是恶性开发,与这种开发浪潮相伴的则是文化遗产的“异化”——用虚拟的去覆盖掉真实,在一片叫好声之后,其实是民族文化的沦丧。另一方面是抱残守缺,不顾老街居民对改善生活的愿望,维持原样,则无法激活老街的生命力使其可持续发展。
平江路在对待古建上,既继承古建神韵,也适合现代人的审美和使用需求,进行大胆的现代化改造。比如古房屋每隔四五米就有一个承重柱,在保护中可以将房屋内部用钢架结构重新支撑,将个别柱子拆除,扩大屋内使用面积。在保留外墙和屋顶原貌的同时,使用无色的现代涂料让外墙壁停止风化同时保持现有的沧桑色调。有些倾斜的外墙,也在卸掉内部承重功能后尽量保留。而水电等现代化设施也是对古屋增补的重点。
如今平江路上的石板路依然保持着古镇小路的坑洼,但是石板下面已经埋入了十条管线,污水可以直接从管网排向处理厂,对道路一侧的河道也进行了清淤、打捞漂浮物和去除油污的工作。
在改造旧建筑的同时,诸如平江客栈、苏州博物馆等新建筑元素也和谐地融入其中。
民间组织的参与
平江路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上的另一个创新就是引入民间力量。国内的保护一直以来除了政府在做,很少由民间力量的参与,2006年,阮仪三教授创立的“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填补了文化遗产保护民间组织的空白。2011年,平江路在阮仪三的牵线下又成为法国REMPART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进入中国的首站,并将进一步建成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的工作基地。民间的力量是无穷的,志愿者多为年轻人,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和宣传效应也是深远的。阮仪三的孙子、在同济读书的阮一家便是REMPART志愿者中的一员,回校后他便与几个同学成立了一个“遗产保护青年志愿者联盟”,并表示在志愿活动中的收获远比一般旅游要深刻得多。
文化生态的保存
平江路提出打造生态博物馆的理念,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最早于1971年在第九次国际博物馆会议提出。传统博物馆给人的印象是静态的特定建筑,所收藏的文化遗产也远离了它们的原生环境,而生态博物馆所要的是整体性保护,即在原地保护完整的城镇空间,这还不够,在实体文物完整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当地居民是文化生态的核心,强调把街道权利还给居民,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还要将人们的生活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成为“一个正在生活着的社会活标本”。
打造时尚慢生活理念
城市的意义是它和闲适有着天然的联系,以便成为闲适的自然场所。老街修复后,老店也要回来,修缮后的平江路临街房屋以租赁的形式投入使用,客栈、旅舍、会所、画廊、茶楼、会馆再次复兴,那些有地方传统特色的建筑、装饰、小品以及传统工艺、民间艺术、民风民俗找到了依附的土壤,人们可以在这里寻找久违的记忆,可以回味逝去的风情。
在形成了文化休闲业态的聚集的基础上,对以园林、昆曲、评弹为代表的苏州传统慢生活进行了时尚的解读,这是聚焦人气、激活老街区并可持续化发展的最后一步,使之呈现出传统与时尚和谐、怀旧情怀与舒适享受并举、浪漫休闲与文化探访交融的旅游氛围。
平江路的保护、改造与开发,有钱有人有理念有时间,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它应该也必能成为全国文化生态保护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