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湘教版地理《日本》第一课时说课稿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tleav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分析
  日本与我国经济贸易联系密切,学生较为熟悉,兴趣大,从地理的角度上有很强的认识愿望。教材把日本的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作为切入点,了解位置为后面日本多火山、地震及气候做好铺垫。接着安排樱花图,使内容“波浪起伏”,结构上呈现一定的内在联系,轻松导向日本的气候。为使学生深入理解日本气候,教材设计了三个活动,从位置、地形等方面理解日本气候的形成,使学生全面了解日本的自然环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指出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并了解其地形和气候特征。
  (二)能力目标:通过比较、分析,理解日本的气候特征。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掌握日本的地形、气候特征,理解各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桥梁”。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一)教法分析:“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已有的认知结构,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采取情境、读图分析、问题式和比较分析、分层、多媒体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指导:依据新课程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根据本节课内容,将知识点归纳为图,读图析图是这节课的核心。教师指引图像,引导学生准确读图。通过读图去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依据地图分析、掌握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一)简明导入,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明确日本是我国的近邻,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二)读地形图讨论问题:
  1.说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特点。
  2.利用比例尺,量算北京至东京的直线距离。
  3.找出富士山、关东平原、东京湾、濑户内海、朝鲜海峡和日本海。
  4.日本的地理位置对其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有何影响?
  (三)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及日本的象
  征——“樱花”引入气候,结合视频,利用其直观视觉效果及丰富内容让学生对气候有心理感受。
  (四)通过讨论平原分布在沿海地区,引导学生分析河流对地形的影响,逆向分析气候和地形对河流的影响,揭示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
  (五)梳理知识结构,巩固所学内容。
  (六)布置作业。
  (作者单位 金川集团公司总校第五中学)
其他文献
现代数学教学认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并且是一种思维活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体现在学生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从中发展学生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课堂教学,实施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措施,是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数学兴趣,进而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呢?  一、趣味设问,诱发参与  导入新课是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尤其是系
期刊
有理数对学生来说,难点是对负数的认识,要让学生把负数和正数一样看待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基于这样的事实我采取了如下的一些做法:  在引入负数时,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材料,如要学生同时用数表示商店的赢利与亏损等事实引入负数,学生是很容易理解的。  在讲有理数的绝对值时我采用的方法是,举出学生熟悉的例子:客运公司在制订票价时,只需考虑两地之间的路程,而不需考虑客车行驶的方向等。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在引入负数后,有
期刊
高中物理教学中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思想,是贯穿高中物理各知识领域的一条主线;用功能关系和能量守恒观点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也是近年来高考的必考热点之一。下面举例谈高中物理主要涉及的能量问题及解题思路。  一、力学  1.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2.重力做功对应重力势能的变化,弹簧弹力做功对应弹性势能的变化。  (1)重力做多少正功,重力势能减少多少。弹簧弹力做
期刊
文言文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的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得到重视是理所当然的。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当今社会,不论是在初、高中还是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本里,文言文都会占有一定的比例,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课文是要求背诵的。这充分说明文言文的重要性。  但是文言文一般文字生涩,学生接触较少,往往需要反复揣摩方才明白其大概内容,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十分注重语句翻译、记忆以及进行针对性练习,教学过
期刊
新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社会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国际社会、经济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各国各民族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也将更加剧烈,青少年的思想意识也将更为复杂多变,学校德育教育将面临更多更新的挑战。如何加大德育改革的力度,使学校德育教育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承担起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的历史重任,这是每一个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此我提出几点看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