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第一颗原子弹的拍摄中,杨映梅曾为人们留下了两组难忘的镜头:一组是壮丽的火球烟云,另一组是部队官兵的欢呼跳跃。如今杨先生重拾记忆为我们还原当年拍摄“两弹”的经过,为人们再现那段燃情岁月。
用遥控方式拍爆炸
当初接受任务时,非常神秘,去什么地方,拍什么东西,都一概不知。领导只强调,尽快做好各项准备,随时待命。作为军人,我们习惯了这种受命的方式,把它看得很平淡,
器材胶片等装上了军用专列。随后人员也踏上了征途。进入核试验场,我们被安排在720兵站。这里是核试验指挥机关的驻地,总参副总参谋长张爱萍同志也在这里,他是这次核试验的总指挥。张总是个摄影爱好者,谈的内容很在行,也很有见地,让我们很受教益和鼓舞。
拍爆炸不能靠近,只能用遥控方式拍。在爆心附近的两个工号里,我们共安装了四台机器,高速摄影机也在其中。根据导演的要求,将四台机器作了分工,镜头焦距、光圈、频率作了统一的调整。每台频率都有提高,高速机提高到每秒200格左右,这是有风险的。胶片的感光度、镜头用的阻光镜和频率都是互相影响和制约的,不许有半点差错。试验时间临近了,全军各科研单位在场区设置了各自的项目,其中有飞机、大炮、舰艇、坦克、车辆。这个“露天展览会”是落实周总理“一次试验全面收获”的指示而安排的。场面壮观,临战气氛浓厚。
爆炸的当天,摄影人员的位置、任务作了分工,我的位置在720主控站外面,这儿离爆心7.2公里,主要拍蘑菇烟云,柴森、郑治国的位置更靠前些,他们拍摄炮弹取样和坦克、步兵小分队穿越爆心等活动,这三处是经过多次申请才获准的。耳朵里传来了“5…4…3…2…1…启爆”,我提前两秒打开了机器,白光过后,露在外面的皮肤有很强的灼热感,几秒钟后,才听到惊雷般的巨响。取景框中的火球在不断地变幻,翻滚升腾的火球逐渐形成了蘑菇烟云,景象极为壮观。我跟着图像的变化,用变焦镜头不断改变景别。当烟云升到一定高度,我机器中的胶片也拍完了。
最快速度将胶片带回北京
拍完爆炸后,一是要在第一时间进入沾染区,抢拍破坏的现场景象,如燃烧的帐篷房屋,掀翻的飞机、大炮、火车头等,回收前不拍下,事后无法补救;二是要以最短时间、最快速度将安装在机器里的胶片转移到安全区。这些工作事先有预案,个人任务非常明确,均圆满完成。在数十公里外白云岗观察站站满了专家和首长。我受命带着所拍摄的胶片,搭乘张爱萍总指挥回京忙报的专机直飞北京。厂政委张景华亲自到机场,用车将人和胶片直接拉到洗印车间。那里的准备早已就绪,张政委通宵在现场坐镇,我紧盯着药槽中循环滚动的胶片。啊!我看到成影的蘑菇烟云了!
总理到八一厂看样片
1964年10月下旬的一天,周总理在有关人员的陪同下,来到八一厂看样片。当总理看到火球翻滚、蘑菇烟云升腾的镜头时,非常高兴,连声说“拍得好!拍得好!”并指示要很好保管、使用这些资料,要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办这件事。
1964年11月2日,在送审的对外宣传照片时,周总理亲自选了4张核试验的照片,并批示:“底片交八一厂各洗大、中小相片三套准备发表。11月15日,核试验的电影也要搞出来。”周总理还非常重视保密问题。影片初稿编出来后,周总理派专家到八一厂对镜头画面逐一审核,解说词也是总理审定的。新闻片公演后,又一次引起强烈的反响。
首次核试验圆满成功后,仅隔了半年多,又相继进行了飞机空投和火箭运载的原子弹试验。这两种方式,给我们拍摄增加了难度,在没有测量仪器的条件下,我们只能利用演练的机会,将靶标刻记在三脚架上,以这种简单的方法完成了拍摄任务。这两次核试验的成功,说明我国核武器小型化已有飞跃的进步,标志着我国有了用于实战的核武器。随后,解放军一支新的兵种一第二炮兵诞生了。
彭立昭据《南京日报》整理
图片说明:为拍摄“两弹”试爆影像而全副武装的摄影师。
用遥控方式拍爆炸
当初接受任务时,非常神秘,去什么地方,拍什么东西,都一概不知。领导只强调,尽快做好各项准备,随时待命。作为军人,我们习惯了这种受命的方式,把它看得很平淡,
器材胶片等装上了军用专列。随后人员也踏上了征途。进入核试验场,我们被安排在720兵站。这里是核试验指挥机关的驻地,总参副总参谋长张爱萍同志也在这里,他是这次核试验的总指挥。张总是个摄影爱好者,谈的内容很在行,也很有见地,让我们很受教益和鼓舞。
拍爆炸不能靠近,只能用遥控方式拍。在爆心附近的两个工号里,我们共安装了四台机器,高速摄影机也在其中。根据导演的要求,将四台机器作了分工,镜头焦距、光圈、频率作了统一的调整。每台频率都有提高,高速机提高到每秒200格左右,这是有风险的。胶片的感光度、镜头用的阻光镜和频率都是互相影响和制约的,不许有半点差错。试验时间临近了,全军各科研单位在场区设置了各自的项目,其中有飞机、大炮、舰艇、坦克、车辆。这个“露天展览会”是落实周总理“一次试验全面收获”的指示而安排的。场面壮观,临战气氛浓厚。
爆炸的当天,摄影人员的位置、任务作了分工,我的位置在720主控站外面,这儿离爆心7.2公里,主要拍蘑菇烟云,柴森、郑治国的位置更靠前些,他们拍摄炮弹取样和坦克、步兵小分队穿越爆心等活动,这三处是经过多次申请才获准的。耳朵里传来了“5…4…3…2…1…启爆”,我提前两秒打开了机器,白光过后,露在外面的皮肤有很强的灼热感,几秒钟后,才听到惊雷般的巨响。取景框中的火球在不断地变幻,翻滚升腾的火球逐渐形成了蘑菇烟云,景象极为壮观。我跟着图像的变化,用变焦镜头不断改变景别。当烟云升到一定高度,我机器中的胶片也拍完了。
最快速度将胶片带回北京
拍完爆炸后,一是要在第一时间进入沾染区,抢拍破坏的现场景象,如燃烧的帐篷房屋,掀翻的飞机、大炮、火车头等,回收前不拍下,事后无法补救;二是要以最短时间、最快速度将安装在机器里的胶片转移到安全区。这些工作事先有预案,个人任务非常明确,均圆满完成。在数十公里外白云岗观察站站满了专家和首长。我受命带着所拍摄的胶片,搭乘张爱萍总指挥回京忙报的专机直飞北京。厂政委张景华亲自到机场,用车将人和胶片直接拉到洗印车间。那里的准备早已就绪,张政委通宵在现场坐镇,我紧盯着药槽中循环滚动的胶片。啊!我看到成影的蘑菇烟云了!
总理到八一厂看样片
1964年10月下旬的一天,周总理在有关人员的陪同下,来到八一厂看样片。当总理看到火球翻滚、蘑菇烟云升腾的镜头时,非常高兴,连声说“拍得好!拍得好!”并指示要很好保管、使用这些资料,要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办这件事。
1964年11月2日,在送审的对外宣传照片时,周总理亲自选了4张核试验的照片,并批示:“底片交八一厂各洗大、中小相片三套准备发表。11月15日,核试验的电影也要搞出来。”周总理还非常重视保密问题。影片初稿编出来后,周总理派专家到八一厂对镜头画面逐一审核,解说词也是总理审定的。新闻片公演后,又一次引起强烈的反响。
首次核试验圆满成功后,仅隔了半年多,又相继进行了飞机空投和火箭运载的原子弹试验。这两种方式,给我们拍摄增加了难度,在没有测量仪器的条件下,我们只能利用演练的机会,将靶标刻记在三脚架上,以这种简单的方法完成了拍摄任务。这两次核试验的成功,说明我国核武器小型化已有飞跃的进步,标志着我国有了用于实战的核武器。随后,解放军一支新的兵种一第二炮兵诞生了。
彭立昭据《南京日报》整理
图片说明:为拍摄“两弹”试爆影像而全副武装的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