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兴起“教育移民潮”:举家搬迁逐渐增多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ngyang08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女教育,一直是中国父母最关心的话题之一。春节返乡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开始将孩子送往城里读书。为了方便孩子上学,有经济条件的家庭在县城买房,一些家长还专职陪读。而举家迁入教育条件更好的地区,成为农村教育的新动向。
  农村“教育移民”逐渐增多
  滑县,位于河南省北部的平原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城镇化率不足30%,大部分居民都居住在农村地区。近些年,子女教育受到当地父母的重视,“教育移民”现象愈加盛行。
  仝先生一家属于较早“移民”的家庭。仝先生原本住在距离县城15千米外的某村庄,家里有3个孩子,为了让子女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他在县城新区置下一处房产,并于2014年举家迁入。
  搬到县城这几年,除了购房支出外,仝先生一家日常开销也比在农村高出1/3左右。但让仝先生欣慰的是,孩子进入县城学习这几年,成绩确实不错,“县城里的学校,不管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比农村学校好一些。女儿和二儿子的成绩,也明显比在农村上学的孩子好”。
  正是看到这些实实在在的效果,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开始转入县城读书。相较于前些年农村孩子寄宿学校,现在更多的父母选择举家搬迁。仝先生介绍,女儿所在的新区实验小学,班上50多人,大部分孩子都来自农村,其中很多学生的家长都陪在身边,照顾起居,督促学习。二儿子所在的英民小学,情况也基本类似。
  “农村家庭一般都有2个孩子,小孩儿城里上学,父母如果在县城上班,孩子的爷爷奶奶就需要从农村搬过来,接送孩子上学。一大家子搬到县城住的情况,也不少。”仝先生说。
  在农村学生大量流入县城的同时,乡村学校则面临生源的流失。“我们周边的几个村,大约有1/3的学生流向了县城。”裴老师是滑县的一名乡村教师,在该县的一所中学执教多年,她介绍,十几年前,学校学生最多时,一个年级能收6个班,每个班有70多名学生,教室里挤都挤不下。但近几年,除了受适龄学生减少的影响,很多父母选择将孩子送往20千米外的县城读书也是生源减少的原因。现在,初中一年级只有3个班,每班不足40人。
  裴老师称,农村地区的生源流向城市,这个现象一直都有,只是近几年愈发明显。“这就是一个趋势,农村的学生去县城,县城的孩子去市里,市里的孩子去省城。向教育条件更好的地方流动,也很正常。”
  近些年,滑县县城中小学校的办学规模都在急剧扩大,以容纳大量涌入的农村学生。
  “学区房”概念逐渐深入人心
  之前只有在城市才能听到的“学区房”一词,在年轻的农村父母中间,反反复复地被提及。
  “‘学区房’概念,之前只有在大城市才能听到,没想到我们县城也有了。”春节前一个月,只身在外工作的魏先生提前返乡,决定留出足够的时间,在县城看房子。一番走访发现,能够划入当地知名中小学的几处学区楼盘,价格比较坚挺,而且房源所剩无几。
  为了让在农村上学的两个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魏先生最终在靠近某知名中学的小区,买下一套135平方米的学区房,“现在农村人在县城买房很普遍,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子女教育。这个小区靠近学校,以后孩子上学方便”。
  郭飞(化名)是滑县某楼盘的销售经理,他告诉记者,学区房的提法,在近几年渐渐被农村的年轻父母所接受,很多人买房都会询问小区划入哪所学校。县城一些可以划入知名中小学入学范围的楼盘,都在售楼部显要位置、县城交通干道宣传“学区房”概念。
  郭飞称,买房虽然是一个综合性需求,但农村家庭购房,有很大一部分是冲着学区房来的,这也让县城的学区房价格更坚挺,房子也更好卖一些。
  观察发现,在县城买房的农村家庭,孩子多处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校的日常开支并不大,加上农村和县城的生活成本差距并不十分明显,举家迁入县城的主要成本是买房和装修。郭飞介绍,县城的新房均价约为3 600元/平方米,以主流130平方米的房屋计算,再加上8万元的装修,成本在55万左右。若前几年房价较低时买房,成本会更低。
  进城读书成绩是否好转因人而异
  相较于仝先生的儿女进入县城学习后,取得不错的成绩,还有部分学生则没有那么“幸运”。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2017年底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显示,进城读书儿童学习受益情况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该《报告》指出,乡村进城小学生(语数外)成绩高于未进城学生,但低于县城(或乡镇)当地学生;乡村进城初中生(语数外)成绩既低于县城学生,也低于乡村学生,而且他们感知到的教师关心程度、对县城(或乡镇)学校的适应性均是最差的,想离开当前学校的比例最高。
  上述《報告》认为,部分农村地区对儿童成长重视不够,家长们没有认识到早期儿童营养、活动与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或没有条件和能力为孩子提供必要的营养,没有与孩子进行有质量的亲子互动,让儿童处于“等待”状态,同样影响了孩子的发展。
  裴老师认为,城市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配比、学习氛围等好于乡村学校,但农村孩子进城后,成绩能否提高,却因人而异。“与十几年前相比,现在的孩子受到外界的诱惑更多,也更容易分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并不是一个好学校、好学区就能解决的,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共同配合。”她说。
  (来源:澎湃新闻 唐巧燕/文)
其他文献
现在,我在北大,在中国最精彩的大学里,和一群最精彩的同学,研究最精彩的课题。  但是,在十年前,当我还是一个懵懂的孩子的时候,我根本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在这里,或许想到的只是开心快乐的普通未来生活,当时的未来憧憬,从来没有出现北大。  小学毕业,我进入会泽县金钟二中。由于学校管理得好,学生又多是农村孩子,大家都崇尚学习,崇尚知识,这样的初中生活,无疑是最精彩的、最适合我的。虽然其间也曾染上一些陋习
期刊
我来自九州西南之地,滇东之北。那里群山环绕,唤为乌蒙山。我就出生在群山间的坝子里,从小学至高中,从未踏出一步。总是听人说起山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听人谈到走出大山的孩子多么传奇,我憧憬着、想象着,也下定决心要成为别人口中“走出大山的孩子”。  凌云壮志冲霄汉,十年寒窗逐梦人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小学都没毕业,做的活计都是苦活、累活。但再苦再累,父母对于我接受良好
期刊
“心中有學生,胸中有激情,眼中有问题,做中有突破”,她谦虚好学,刻苦钻研,实践着作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甘苦”。她就是钟屏中学高级教师张艳琼,2014年至今一直担任曲靖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会泽县科技教育专家组成员。  以爱为桥,用爱心感召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是具体的,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张艳琼每天早上7:00准时巡视教室,看学生有没有到齐,是否吃了早餐。遇到天气突然变化,她通知学生
期刊
在云南和北京之间往返,这已经是第4年。四年间,跟随着学校的实践团、社会调研团,我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广州的工厂、兰州的高校、香港的贫民区、北京的CBD和棚户区、内蒙古的扶贫基地、武汉学者的家中……一次次瞥见转型中国的壮丽和阵痛。  一  这是我多年前看世界的梦。  高三那年,所有时间都被试卷淹没。有一天晨读结束后,我突然拿起笔写了一首诗,里面有一句:“万书待我读,万城待我入。”写完之后,豪气油
期刊
连日来,一份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教育文件的出台,让全国1 500多万教师备受鼓舞,心里洋溢着春天般的温暖,涌动着春天来临的憧憬。这就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的政策文件,其重要价值不言而喻。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
期刊
乌蒙山横亘千里,群山之巅的会泽,几百年前因铜享誉全国,近年因教育而享誉全国。2014年,会泽县委、县政府决定新建一所优质公办幼儿园——会泽县第二幼儿园,以解决城区幼儿入园难的问题,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全县学前教育发展。  会泽县第二幼儿园占地25亩,总建筑面积8 622.73平方米,总投资3 500万元,共由1幢综合楼、3幢教学楼、1幢音体美楼、1幢食堂等6幢单体构成,单体与单体之间用连廊连接
期刊
此时的我,听着周杰伦的《蜗牛》,漫步在水木清华的荷塘边。这是我待在这座园子的第4个年头了,我的一切都已经与这里交织相融在一起。听到歌里“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小小的天流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我心里总有些难以抑制的情绪,似乎想说点什么。  来到这座园子,贴上清华人的标签,自然会受到很多人的另眼相看,被冠以“学霸”“学神”“国之栋梁”等赞誉。其实,我只是再普通不
期刊
我是大山的孩子,出生于会泽县大海乡一个只有18户人家的小山村。我印象中的童年是简单而快乐的,因为山村四周都是很高很高的大山,于我而言,这所见所闻的四方天地便是全世界。整日里除了读我也不甚明白的书本外,就是悠闲地在田野里飞奔,在河溪里戏耍,在山林间攀爬,更甚于摘东家枣,拿西家果,而又不勤于干农活!以至于村东头老太太向各村民下定论“这孩子不行”,父亲为此还与老太太好好理论一番。  就这样,童年的足迹遍
期刊
在今年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第一个在“部长通道”接受记者采访,现场回应了许多教师关心的问题。  《意见》是一个非常好的文件  3月3日下午4点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首次“部长通道”第一个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年初下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是一个非常好的文件。好在哪里?第一,这是十九大之后中央下发的第一份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文件,是
期刊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發《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指引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行动指南,是凝心聚力推进教师制度改革的集结号,是教育战线广大干部教师翘首以盼的福音。  《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准确对标新时代要求,紧扣教育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矛盾,描绘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宏伟画卷,指明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