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寒冷的冬季,一簇簇梅花傲雪绽放,给千家万户送来了春的信息。梅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古人称其为“正月花之盟主”,象征着快乐、幸福、长寿、和平。梅花不只供观赏,还可以入美食,馥郁芳香;入药亦为很多朋友们的健康服务,内外皆宜。
观赏入馔两相宜
梅花又叫“五福花”,在百花凋零之际,独天下而春,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自古就有观赏梅花的习惯。汉武帝的上林苑种有“朱梅、胭脂梅”等品种。到了宋代,赏梅风气盛极一时,陆游有诗云:“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不止文人案头爱赏梅花,乡村野老也乐于红梅插瓶,在寥落的冬季为寻常百姓家增添雅致与喜庆。年节插花称作岁朝清供,所谓“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上梅花便过年”。
梅花冰清玉洁,有“花中君子”的美称,与松、竹共为“岁寒三友”,被视为高风亮节之楷模,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吟诗作画。中国的咏花诗词中,以梅花数量为最,并留下“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佳句。唐代诗人孟浩然以梅为知己,踏雪寻梅。白石先生38岁时,租了间周围有梅花的房子,取名为“梅花书屋”。艺术大师吴昌硕一生酷爱梅花,亲植梅花三十余株,自称“苦铁道人梅知己”。
梅花浑身是宝,冬春赏梅花,夏天在树下乘凉,秋天吃梅果。不仅梅子可食,古人还吃梅花呢,有据可考的有梅花汤饼、梅花馔、梅花粥、梅花糕等。这样的香甜美食无需入口,听上去已觉暗香浮动。
宋代诗人杨万里曾吃过“蜜渍梅花”,留下同名诗一首:“瓮澄雪水酿春寒,蜜点梅花带露餐。句里略无烟火气,更教谁上少陵坛。”梅花粥更是让人垂涎欲滴,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载有煮寒食梅花粥的做法:“收落梅花瓣,净用雪冰水煮粥,候粥熟,将梅瓣下锅,一滚即起食。”梅花还可提取芳香油,添加到化妆品与食品里能清神思、添雅致。《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古代利用分馏技术,提取梅花芳香油:“海澄人善蒸梅及蔷薇露,取之如烧酒法,每酒一壶滴露少许便芳香。”后来还出现了梅花酒、梅花糊、梅花元宵等食品。
白梅入药疏肝和胃
您可知道,梅花还能泡茶入药呢。
梅花多为白色或粉红色,气味芳香,通常先花后叶。观赏以红梅为多,入药以白梅花为主。红梅花冠淡红色、花瓣较大、重瓣,萼红褐色,白梅花的花萼则是绿色的。在花期采集含苞待放的白梅花花蕾,晒干或烘干,入药则称“绿萼梅”“绿梅花”。
梅花的药用历史十分悠久,最早记录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南北朝时期的医药学家陶弘景曰:“用白梅和药,以点痣蚀恶肉。”《本草拾遗》云:“刺在肉中,嚼白梅封之,刺即出。”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得最为详细,列梅花为花部之首,认为其“开胃散邪,煮粥食,助清阳之气上升,蒸露点茶,生津止渴、解暑涤烦”,并收载梅花治病的组方近20首。
中医认为,绿梅花气清香,味酸涩,性平,具有疏肝、和胃、化痰、解毒的功效,主治梅核气、肝胃气痛、食欲不振、头晕目痛、瘰疬疮毒以及精神抑郁等。中药里的理气药虽然很多,但大多是性温的,而梅花却是性平的,所以梅花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调理脾胃、疏理气血,但却不会伤阴。所以无论是百岁老人,还是天真无邪的可爱宝宝,都可以用梅花来保健。
民间常以白梅花、白菊花、玫瑰花各适量,泡开水饮服,清凉消暑、益肝明目。现代研究显示,梅花花蕾含挥发油,主要为苯甲醛、异丁香油酚、苯甲酸等,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加食欲,帮助消化,具有一定的健胃作用,同时对多种病菌有抑制作用,为药食佳品。但阴虚重症见舌红无苔、少津、口干喜冷饮等不宜长期服用梅花。
白梅花外用可治疗外伤与疮疡,梅花点舌丹是著名的外科中成药,源自清朝的《疡医大全》,用于治疗疔毒恶疮、痈疽发背、无名肿毒等症。家里也可以自制些简单的外用药,比如把梅花浸泡在菜子油里,治疗烫伤功效显著。用新鲜或干的梅花按照1∶3或1∶5的比例泡在菜子油里面,一旦家里有人不慎烫伤,就抹上一点。老年人因为皮肤老化,经常忍受皮肤瘙痒症的痛苦,用梅花沐浴可以缓解瘙痒。
梅花食疗方举例
古代的寒食节,有些地方有吃梅花粥的习俗,诗人杨万里做有《寒食梅粥》一诗:“才看腊后得春饶,愁见风前作雪飘。脱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当香烧”。下面就介绍几款梅花茶、梅花粥的食疗方。
观赏入馔两相宜
梅花又叫“五福花”,在百花凋零之际,独天下而春,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自古就有观赏梅花的习惯。汉武帝的上林苑种有“朱梅、胭脂梅”等品种。到了宋代,赏梅风气盛极一时,陆游有诗云:“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不止文人案头爱赏梅花,乡村野老也乐于红梅插瓶,在寥落的冬季为寻常百姓家增添雅致与喜庆。年节插花称作岁朝清供,所谓“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上梅花便过年”。
梅花冰清玉洁,有“花中君子”的美称,与松、竹共为“岁寒三友”,被视为高风亮节之楷模,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吟诗作画。中国的咏花诗词中,以梅花数量为最,并留下“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佳句。唐代诗人孟浩然以梅为知己,踏雪寻梅。白石先生38岁时,租了间周围有梅花的房子,取名为“梅花书屋”。艺术大师吴昌硕一生酷爱梅花,亲植梅花三十余株,自称“苦铁道人梅知己”。
梅花浑身是宝,冬春赏梅花,夏天在树下乘凉,秋天吃梅果。不仅梅子可食,古人还吃梅花呢,有据可考的有梅花汤饼、梅花馔、梅花粥、梅花糕等。这样的香甜美食无需入口,听上去已觉暗香浮动。
宋代诗人杨万里曾吃过“蜜渍梅花”,留下同名诗一首:“瓮澄雪水酿春寒,蜜点梅花带露餐。句里略无烟火气,更教谁上少陵坛。”梅花粥更是让人垂涎欲滴,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载有煮寒食梅花粥的做法:“收落梅花瓣,净用雪冰水煮粥,候粥熟,将梅瓣下锅,一滚即起食。”梅花还可提取芳香油,添加到化妆品与食品里能清神思、添雅致。《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古代利用分馏技术,提取梅花芳香油:“海澄人善蒸梅及蔷薇露,取之如烧酒法,每酒一壶滴露少许便芳香。”后来还出现了梅花酒、梅花糊、梅花元宵等食品。
白梅入药疏肝和胃
您可知道,梅花还能泡茶入药呢。
梅花多为白色或粉红色,气味芳香,通常先花后叶。观赏以红梅为多,入药以白梅花为主。红梅花冠淡红色、花瓣较大、重瓣,萼红褐色,白梅花的花萼则是绿色的。在花期采集含苞待放的白梅花花蕾,晒干或烘干,入药则称“绿萼梅”“绿梅花”。
梅花的药用历史十分悠久,最早记录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南北朝时期的医药学家陶弘景曰:“用白梅和药,以点痣蚀恶肉。”《本草拾遗》云:“刺在肉中,嚼白梅封之,刺即出。”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得最为详细,列梅花为花部之首,认为其“开胃散邪,煮粥食,助清阳之气上升,蒸露点茶,生津止渴、解暑涤烦”,并收载梅花治病的组方近20首。
中医认为,绿梅花气清香,味酸涩,性平,具有疏肝、和胃、化痰、解毒的功效,主治梅核气、肝胃气痛、食欲不振、头晕目痛、瘰疬疮毒以及精神抑郁等。中药里的理气药虽然很多,但大多是性温的,而梅花却是性平的,所以梅花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调理脾胃、疏理气血,但却不会伤阴。所以无论是百岁老人,还是天真无邪的可爱宝宝,都可以用梅花来保健。
民间常以白梅花、白菊花、玫瑰花各适量,泡开水饮服,清凉消暑、益肝明目。现代研究显示,梅花花蕾含挥发油,主要为苯甲醛、异丁香油酚、苯甲酸等,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加食欲,帮助消化,具有一定的健胃作用,同时对多种病菌有抑制作用,为药食佳品。但阴虚重症见舌红无苔、少津、口干喜冷饮等不宜长期服用梅花。
白梅花外用可治疗外伤与疮疡,梅花点舌丹是著名的外科中成药,源自清朝的《疡医大全》,用于治疗疔毒恶疮、痈疽发背、无名肿毒等症。家里也可以自制些简单的外用药,比如把梅花浸泡在菜子油里,治疗烫伤功效显著。用新鲜或干的梅花按照1∶3或1∶5的比例泡在菜子油里面,一旦家里有人不慎烫伤,就抹上一点。老年人因为皮肤老化,经常忍受皮肤瘙痒症的痛苦,用梅花沐浴可以缓解瘙痒。
梅花食疗方举例
古代的寒食节,有些地方有吃梅花粥的习俗,诗人杨万里做有《寒食梅粥》一诗:“才看腊后得春饶,愁见风前作雪飘。脱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当香烧”。下面就介绍几款梅花茶、梅花粥的食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