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彦修:政治道德的典范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dzk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常之时乃见非常之人,非常之人乃有非常之举。曾彦修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自上而下的反右派斗争中,身为所在单位一把手,又兼“反右五人领导小组”负责人,不肯违心伤及无辜,又为避免领导班子整体陷入“反党集团”的险境,挺身而出,自报“右派”,并说服其他领导成员,即此上报,从而沦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罪人。至今人们忆及他的大义凛然,不免如孙中山悼刘揆一诗,喟叹“谁与斯人慷慨同”?!
  日常生活中,有人溺水,非亲非故的路人不假思索,入水相救,有的救起人来,自己却付出生命代价。这是出自良知的见义勇为,符合中外古今普适的道德标准。在我们的宣传中,对这样的现象,特别是涉及中外军民关系(如罗盛教)、军事训练(如王杰)的典型表彰中,誉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是从“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的口号而来),人们都是认同的,这是与常情常理一致的道德共识。
  当年曾彦修身历的是政治运动,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身份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人”。检验政治人在政治生活中的道德表现,属于政治道德的范畴。
  曾彦修在近60年前的特定环境中可称特立独行,他在共产党员们所最珍视的“政治生命”即将毀于一旦的时刻,作出舍己救人、自我牺牲的选择,即此一举,堪称政治道德的典范。
  了解曾彦修的人,知道早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抢救失足者”一役,他被迫从众承认莫须有的“特务”罪名时,就坚守一条底线:纵然屈打成招,也要独自担当,绝不乱咬别人。1957年他的选择不是偶然的。
  诚然,我们曾有“抵制错误领导”“反潮流精神”乃至“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提法。但人们或许不尽明白,这些掷地有声的经典名言,有其特定的语境,上下文关联,适用时段的背景,尤其是适用对象,不是人人可得而效法的。众多干部洞悉此中机理,所以绝少有人“冒傻气”,不是人人可据以去“抵制”上面来的即使是明显的错误指令,而照章办事则万无一失;一般人也绝不会响应“反潮流”号召,顺流而下最安全;他们更没有拉皇帝下马的野心,为什么要找“一身剐”的不自在?
  曾彦修当时想必不存“反潮流”的自觉意识,也没达到自觉“抵制错误领导”的原则高度,他只是从个人和小集体领导班子的困境出发,谋求摆脱之道。一方面是可能被运动伤害的无辜者和“轻罪(一般性过失或“问题”)重判者”,一方面是顶头上司文化部主管出版负责人的咄咄逼人和蓄势待发。曾彦修立足于这一现实,在良知(这是一般为人道德的基础)和为人道德(这是政治道德的基础)驱策下,权衡怎样以损失最小的个人付出(他认定他个人的安危比起众人的安危来是相对微小的),来换取其他同志的政治安全。于是他决心甘冒丧失政治生命的风险作出自己的选择。这个选择不是感情用事,不是率尔决定,而有他一贯言行所听命的心理基础,包括传统的仁义道德观念,也包括作为共产党员要为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誓言——多少人把这样的誓言当作套话,置诸脑后,而曾彦修是认真的。在关键的节点上他做到了。因此他在“五人小组”会上使举座震惊、愕然无言的“自划右派”之议的提出,无异于古今中外的死士为自己的信仰、理想和理念(政治的,也是道德的)毅然走向刑场。
  历史地看,曾彦修这位饱经近百年沧桑的老人,其言,其行,其政治和道德心理的发展,与他的生活特别是政治经历长期互动,有变与不变,有坚守也有突破,在各个时段,有不同的表征,体现了历史的限定,也就是所谓历史局限性。然而他在1957年这一堪称政治道德的典范之壮举,将载入史册,彪炳于人心是无疑的。
  这里有必要申明一点,纪念老人,相应时段的历史是绕不开的。曾彦修的表现在那特殊的时空,应是所谓异数。我称之为“政治道德的典范”,典范的意义,既在于表而出之,对往者有所臧否和惕厉,更是期望先生之风有助于未来。异数未必是异端,但总是“木秀于林”,有与众不同之处,不可责之于当时的众人。每个过来人,出身经历不同,文化教养各异,历史的烙印或深或浅,在那特殊的年代中,能像曾彦修那样中夜扪心自问,“微觉平生未整人”的,不说绝无仅有,数量也不很多。一些党员干部不同程度地参与过革命队伍的内斗,其间无论积极自觉、消极被动或违心介入,都是大潮席卷下几近于身不由己,难以置身事外的。其中不乏奉命狙击却将枪口抬高了一公分的天良未泯之人。所以,我在十年浩劫结束后,曾说一般地执行了整人路线和政策者,只要不是格外加码的,都应给予理解和谅解,对积极分子中基本属于认识问题和“私字一闪念”的,也不要轻易断为坏人。毛泽东不是也说过“改了就好”以示宽大的话吗!
  若干年过去,有不少遭受政治迫害的幸存者,自觉反省,悟到在政治运动及身之际,自己同样有出自“个人迷信”积习的配合。这种立足于历史反思、严格自察的“悟道”之言,当然更不能责之于人人。至于曾有不同整人经历者,早年在张志新、林昭的血迹前有所触动,或在如曾彦修这样的镜鉴前,发现自己道德上的瑕疵,都是值得欢迎的。固然,上世纪80年代有学者主张“全民忏悔”,乃是书生之见,因为忏悔属于道德范畴,应是自愿,不可强求。90年代一位青年挑战一不无才华的“文革失足者”,因为对方力图掩盖自己的阴暗面,不惜撒谎来涂改历史真相,引起公愤。但叫板要他忏悔,却使人想起“十年”中流行的“勒令认罪”,迹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传统(这句广泛传播的名言,其实早已远离朱熹的原意,压根儿就被赋予了“新义”),带有“强迫自愿”的性质了。其实只要不再文过饰非就好。还曾有些人一反只说“过五关,斩六将”的光荣,不提“走麦城”的失败,只说自己“走麦城”(被群众冲击),不说自己“过关斩将”(不同时期整群众也整同僚),这只能事与愿违,因为四五十年代就有一句流行的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天视自我民视,天者历史也,长远地看,历史的评审总是公正的。
  我以这篇小文纪念曾彦修先生——或如我辈杂文作者惯称的严秀同志,连带说了些零碎的感想。最要紧的是突出他在政治道德方面的典范性。   直面现实,今日人人喊打的腐败现象,如公权私有,侵掠民权,官商一体,可以说是国家肌体上的痈疽和病灶,原因之一就在于某些人政治道德的败坏。因此,我感到,无论对个体或群体的政治人,以牺牲政治道德来求“政治正确”,那就是不正确和不道德的了。当然,就反腐败讲政治道德,这还只是就政治道德表现于经济领域的问题来看。至于更宏观地全方位地考量政治道德的历史和现状,就不是我的视野和能力所及了。
  我的知识结构是残缺的,多年来囿于主流话语,改革开放后仍然补课不力,对国内外的文化积累和思潮动向,其实都很隔膜。现在重提中国传统文化,我多年来也是“厚今薄古”,结果昧于知今更昧于知古,不知古更不足以深刻地知今。随看随丢的杂书,倒是没少过目,真正的元典所读不多。浏览之间,粗知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却往往被视为只达到“民本主义”的高度,离现代“民主”观念远得很云云,似乎不足道也;孟子游说各国,如与梁惠王等议政,许多是从政治道德立论的;至于他说,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仁者君子不为”,更可以视为政治道德的底线,因为五霸七雄争来争去,不惜劳民伤财,兴师动众,兵戎相见,陷百姓于水火,无非为了争夺更高更大的治权,以我们今天当作贬义词的“称王称霸”为最高目标。孟子企图以儒家士人心目中作为道德模范的“仁者君子”说动他们,不要与民争利,更不要为害平民,无异于对牛弹琴,与虎谋皮,也是孟夫子的“书生之见”吧。
  然而,今天已是两千多年后的21世纪,随着人类整体由野蛮向文明演进,国际社会呼唤交往和共处的通例和规则,于是从中国古代的“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到经过世界大战形成的战争中“优待俘虏”的要求,不但成为文明国家的共识,并且形成以人道主义为基本前提的国际公约,违反者应受世界舆论的谴责乃至国际法庭的起诉。在在表明,政治道德在全球引起重视。中国讲“民无信不立”,在国与国的关系中,那些出尔反尔、毫无信义可言的国家尤其是某些一意孤行的政府首脑,早已遭到中外民众的厌恶和唾弃。外交往来中的政治道德,已经具有普适的规范性。
  所见有限,不惮词费地赘述几句,是想呼吁术业有专攻的人文学者,特别是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的专家和相关从业者,能够注意就政治道德作深度研究,使之从“话题”成为“课题”,从学术的角度提升我们读者的认知,也间接“倒逼”现实中政治道德水平的提升。在逐步改变“无法无天”而推动法治建设艰难前行的同时,也力求改变不同层级政治人违反政治道德,至少是对政治道德重视不够的现状。历史无数次证明,一个国家乃至国际社会,政治道德的缺失,绝非太平之兆,而总是与社会失序相伴随。政治是“道”,道德也是“道”,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把“邦有道”“天下有道”,悬为可与最后的“天下为公”并提的理想境界。即使不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治道德的实现程度,却也不能不承认一个社会的治乱跟政治道德有互为表里、互为因果的关系,至少不是全不相干的吧。
  多半是凭直觉,作此一知半解的街谈巷议,唯望有心人鉴定。
其他文献
我曾在“三脊脏腑学说”中综合自己20余年的临床所见和所得,对脊系常见病及其相关病症的病机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做了一定的讨论,也因之逐渐摸索出一套对治疗脊系诸病及其相关
目的:明确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井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2009年1月到2010年1月出现的42例静脉炎患者连行全面细致的分析。结果:42倒静脉炎患者经过精心的护理治愈了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病、多发病,是引起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几年来,本症发病率又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给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笔者在临床上为了提高治疗效果,缩短
目的改革健康教育模式,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方法规范健康教育,选拔健康教育人才,丰富健康教育内容,拓展健康教育形式。结果实施健康教育人员和健康教育对象增加,健康教育满意率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