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前一項中學生國民身份調查被中聯辦官員引用指香港“佔中”對澳門青年的影響不容輕視,強調加強國民教育的重要性。該項由澳門學聯與青年研究協會所作的調查顯示,本澳初中一至高中三學生受訪者中,僅五成半人對“我是中國人”持肯定態度,較過去的八、九成大幅下滑,不過對“澳門人”認同高達九成。有媒體稱,這反映本澳國民教育未有因應社會和周邊地區的變化作出相應調整,也未有通過本土歷史與文化,加強青年人對家與國的認同和感情。聽落是道理,但筆者認為以調查者那種選題設計得出此結論,是否有些牽強?
選題中不難看出,“我是中國人”、“我是澳門人”、“我是中國的澳門人”,三項裡面有著必然的邏輯聯繫,因而沒問題。問題在於,回歸祖國十五年來,並不影響澳門人同時又是中國人的身份。所以不存在身份認同問題。就算“我是中國的澳門人”選項只佔一成一的比例又能說明什麼,改變什麼?況且三個選項中,無“非此即彼”的排他性,選任何一項都繞不開澳門屬於中國的大前提,因而,根本改變不了是澳門人也是中國人的客觀現實,如此,何來“對國家的認同感”就“大幅下跌”?邏輯上成立的調查選題,結果判斷卻南轅北轍,甚而煞有介事地將之提高到“國民教育缺失”上來,這豈止牽強,簡直是搞錯了方向。
欲得出“國家認同感”與“國民教育”缺失的結論,調查選題設計就應放在國情認知上,看看學生對國家的歷史和現在瞭解、掌握多少。透過對國家、對民族的歷史發展、優秀文化傳承、民族價值觀的認同感,建立與內地的血肉情感聯繫,既是內容廣泛的國情知識教育過程,也是持久的個人與國家之間情感融入的過程,從而產生“我是中國人”的歸屬感和自豪感,這顯然比單純的搞所謂“國民身份調查”更有意義和內涵。而九成也好,五成也罷,只要他們一出國門,就是中國的澳門人,護照上有很清楚的注明,也是世界所公認的,認不認同由不得學生自己,所以調不調查,國民身份都明擺在那裡。而且這種把“同一律”的整體概念,割裂開來,分別立項調查,很容易令學生疑惑,難道澳門不屬於中國嗎?無所適從之下,被調查的八百學生近六百人出生在澳門,他們當然要選澳門人更保險。如此,調查機構達不到“讓更多青少年認同自己是澳門人,也是中國人”目的,還嚴重誤導瞭解讀者,把明擺著的身份放大成“認同”危機,甚至人為拔高。牽強之外,又加了個危言聳聽!不是嗎?
選題中不難看出,“我是中國人”、“我是澳門人”、“我是中國的澳門人”,三項裡面有著必然的邏輯聯繫,因而沒問題。問題在於,回歸祖國十五年來,並不影響澳門人同時又是中國人的身份。所以不存在身份認同問題。就算“我是中國的澳門人”選項只佔一成一的比例又能說明什麼,改變什麼?況且三個選項中,無“非此即彼”的排他性,選任何一項都繞不開澳門屬於中國的大前提,因而,根本改變不了是澳門人也是中國人的客觀現實,如此,何來“對國家的認同感”就“大幅下跌”?邏輯上成立的調查選題,結果判斷卻南轅北轍,甚而煞有介事地將之提高到“國民教育缺失”上來,這豈止牽強,簡直是搞錯了方向。
欲得出“國家認同感”與“國民教育”缺失的結論,調查選題設計就應放在國情認知上,看看學生對國家的歷史和現在瞭解、掌握多少。透過對國家、對民族的歷史發展、優秀文化傳承、民族價值觀的認同感,建立與內地的血肉情感聯繫,既是內容廣泛的國情知識教育過程,也是持久的個人與國家之間情感融入的過程,從而產生“我是中國人”的歸屬感和自豪感,這顯然比單純的搞所謂“國民身份調查”更有意義和內涵。而九成也好,五成也罷,只要他們一出國門,就是中國的澳門人,護照上有很清楚的注明,也是世界所公認的,認不認同由不得學生自己,所以調不調查,國民身份都明擺在那裡。而且這種把“同一律”的整體概念,割裂開來,分別立項調查,很容易令學生疑惑,難道澳門不屬於中國嗎?無所適從之下,被調查的八百學生近六百人出生在澳門,他們當然要選澳門人更保險。如此,調查機構達不到“讓更多青少年認同自己是澳門人,也是中國人”目的,還嚴重誤導瞭解讀者,把明擺著的身份放大成“認同”危機,甚至人為拔高。牽強之外,又加了個危言聳聽!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