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要线索,从中学德育工作的层面具体论述了其重要意义,同时,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阐述了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中学;弘扬和培育;德育工作;民族精神
中学生代表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因而其素质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事业。中学生正是形成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加强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利于其更好的了解我国文化和历史,以便将自身成长和国家命运有机结合,进而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
一、各教育行政部门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保障
各教育行政部门应健全、完善德育工作的相关领导机制,并进行调查研究,以便及时了解德育工作的最新情况和动向,进而提出德育工作的有效改进办法和思路。 同时,还要加大投入力度,进而在人力、财力、政策及物力方面给予支持,落实专项德育经费,建立相关领导责任制。此外,学校领导还要在德育工作中聘用德才兼备,并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工作能力的教职人员,且全体教职员工都在德育工作中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另外,学校党组织还要将自身的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到极致,进而与行政一起,调动和发挥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还要加强教师队伍和班主任队伍的大力建设,以提高其工作水平,并根据相关标准严以律己,进而利用高尚的品行和渊博的学识影响学生。就政府颁布的德育工作文件和精神而言,相关学校和各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进而与社会各界、有关部门以及群众团体等共同将德育建设和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工作做好。
二、学校领导应全面认识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一般来讲,民族精神支撑着整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并激勵着人民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而英勇奋斗。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能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我国非常关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表率。所以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阶段,我国不断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工作,再加上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促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变得更加重要。
在中学校园实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工作,不仅能在学生的品格和精神中融入中华民族精神,还能增强学生对民族精神的了解和认同。因此,学校应将素质教育和德育工作摆在首位,以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进而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
三、学校应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强化民族精神教育
现阶段,各中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时,应做到:以增强爱国主义为基础,将爱国主义作为教的核心内容,高度重视革命传统教育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以引导中学生充分认识我国传统和历史,全面了解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英勇斗争和中华民族遭遇的深重灾难,促使中学生从小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就要求各中学做到:第一,将爱国主义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着重突出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华传统美德,在中学校园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工作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进而提高爱国觉悟,最终引导其正确树立理想信念。第二,将民族精神教育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加快中学德育教学改革和建设,同时,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开设相关学科课程,以便将民族精神教育渗进整个教育过程中。第三,各中学应不断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主动性和针对性。
四、学校应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开展德育教育
各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心理特征上都有质和量的差别。与其他时期不同,中学生都具有动荡性、过渡性和封闭性等心理特征,以致其经常处于矛盾之中。而且,中学生逐渐从半幼稚和半成熟走向成熟,其中变化非常复杂,导致其身心发展中时常出现矛盾。例如,心理发育赶不上身体发育的速度,情感热烈,丰富却不稳定,实际水平不符合自我评价要求,广交朋友却无法辨别是非。中学生矛盾的心态引发了逆反、自卑、离异及恐惧等消极心理,进而促使其更加固执、一意孤行、自以为是,更甚者会触及法律,同时也产生了懒惰情绪和不求上进的心理。因此,学校应转变观念,将德育教学有效融入整个教学中,并做活思想教育工作,同时不断研究、分析新特点、新情况及新问题,促使德育教育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此外,还要不断创新,杜绝泛泛说教的教学方式,发扬平等、民主的精神,以形成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最终实现师生在心理层面上的交流沟通。
综上可得,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项永恒且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工作,并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因而为了使其更加全面和丰富,全社会都要给予力量支持。
参考文献:
[1] 梁懈.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0.
[2] 王国臣,赖兴婷.弘扬民族精神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J].新课程.中学,2012,(3):159.
[3] 彭远春.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J].贵州教育,2009,(20):9-11.
关键词:中学;弘扬和培育;德育工作;民族精神
中学生代表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因而其素质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事业。中学生正是形成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加强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利于其更好的了解我国文化和历史,以便将自身成长和国家命运有机结合,进而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
一、各教育行政部门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保障
各教育行政部门应健全、完善德育工作的相关领导机制,并进行调查研究,以便及时了解德育工作的最新情况和动向,进而提出德育工作的有效改进办法和思路。 同时,还要加大投入力度,进而在人力、财力、政策及物力方面给予支持,落实专项德育经费,建立相关领导责任制。此外,学校领导还要在德育工作中聘用德才兼备,并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工作能力的教职人员,且全体教职员工都在德育工作中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另外,学校党组织还要将自身的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到极致,进而与行政一起,调动和发挥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还要加强教师队伍和班主任队伍的大力建设,以提高其工作水平,并根据相关标准严以律己,进而利用高尚的品行和渊博的学识影响学生。就政府颁布的德育工作文件和精神而言,相关学校和各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进而与社会各界、有关部门以及群众团体等共同将德育建设和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工作做好。
二、学校领导应全面认识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一般来讲,民族精神支撑着整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并激勵着人民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而英勇奋斗。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能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我国非常关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表率。所以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阶段,我国不断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工作,再加上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促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变得更加重要。
在中学校园实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工作,不仅能在学生的品格和精神中融入中华民族精神,还能增强学生对民族精神的了解和认同。因此,学校应将素质教育和德育工作摆在首位,以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进而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
三、学校应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强化民族精神教育
现阶段,各中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时,应做到:以增强爱国主义为基础,将爱国主义作为教的核心内容,高度重视革命传统教育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以引导中学生充分认识我国传统和历史,全面了解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英勇斗争和中华民族遭遇的深重灾难,促使中学生从小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就要求各中学做到:第一,将爱国主义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着重突出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华传统美德,在中学校园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工作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进而提高爱国觉悟,最终引导其正确树立理想信念。第二,将民族精神教育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加快中学德育教学改革和建设,同时,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开设相关学科课程,以便将民族精神教育渗进整个教育过程中。第三,各中学应不断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主动性和针对性。
四、学校应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开展德育教育
各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心理特征上都有质和量的差别。与其他时期不同,中学生都具有动荡性、过渡性和封闭性等心理特征,以致其经常处于矛盾之中。而且,中学生逐渐从半幼稚和半成熟走向成熟,其中变化非常复杂,导致其身心发展中时常出现矛盾。例如,心理发育赶不上身体发育的速度,情感热烈,丰富却不稳定,实际水平不符合自我评价要求,广交朋友却无法辨别是非。中学生矛盾的心态引发了逆反、自卑、离异及恐惧等消极心理,进而促使其更加固执、一意孤行、自以为是,更甚者会触及法律,同时也产生了懒惰情绪和不求上进的心理。因此,学校应转变观念,将德育教学有效融入整个教学中,并做活思想教育工作,同时不断研究、分析新特点、新情况及新问题,促使德育教育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此外,还要不断创新,杜绝泛泛说教的教学方式,发扬平等、民主的精神,以形成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最终实现师生在心理层面上的交流沟通。
综上可得,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项永恒且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工作,并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因而为了使其更加全面和丰富,全社会都要给予力量支持。
参考文献:
[1] 梁懈.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0.
[2] 王国臣,赖兴婷.弘扬民族精神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J].新课程.中学,2012,(3):159.
[3] 彭远春.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J].贵州教育,2009,(2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