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是为地方中小微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的一门专业基础学科,理论性相对较强,面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良莠不齐,如何改进教学方法适应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文章结合安徽三联学院的实际情况,推及其他同类院校,针对此类院校的共同特点,探索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 宏观经济学 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9-199-02
一、课程分析
经济学是经济管理学科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研究的是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部分,主要在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研究资源利用问题,这是一门了解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学科。宏观经济学的流派较多,政策主张也不同。中国主流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大多是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从需求管理出发去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国内外很有多经典的经济学教材,但国内高等院校较多的使用的经济学教材是高鸿业先生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分微观与宏观部分。以高鸿业先生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为例,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围绕国民收入展开,研究如何在不同的假定条件下国民收入如何决定,如何稳定地以较合适的速度增长。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有GDP构成,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失业与通货膨胀,以及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经济增长等。给宏观经济的运行提供测度指标,通过指标反映总体经济运行的优良。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中,我们是个与国外不发生经济往来的封闭经济,我们不再考虑单个的个体经济单位,而是假设市场只有三部门:家庭、企业和政府,有三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宏观研究的就是这三大经济部门在这三大类市场的交互作用,围绕这三个市场,一步步的放松假设条件,研究国民收入到底是如何决定的。后期再引入国际经济部门,加入开放经济,国民收入在开放经济下又是如何决定的。整个知识体系完整,逻辑性较强,教材中会大量的借助图表、公式和数理模型来解释理论,说明现象。
国内其他的经济学教材大多会以高鸿业先生的《西方经济学》为蓝本,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理论和案例等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学情的学生。
二、学情分析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本科录取分数线里相对较低,学校所提供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与公办本科院校相比较都会有差距,提供的教育也远不能让现在的大学生满意。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民办本科院校自身的努力与改革,人们对大学教育的价值和意义都有了重新的定位与认识。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可能在追求理论知识的道路上没有一本二本的学生那么强烈,因为学校本身的定位就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但我们院校的学生活泼不死板、动手能力强,他们有着自身的优点和长处,高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也不能成就一个人的一生。因此,在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中,关键是看学校与教师在其学习生涯中如何引导。
(一)基础知识不扎实且良莠不齐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有着普遍的特征,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偏文科性质的,英语和数学等基础都相对薄弱。所以在学习带有图形、公式又偏理论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时就相对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宏观经济学一般在大一的下学期或者大二的上学期,在学完微观经济学之后开设。而宏观經济学知识体系相对抽象,涉及的理论模型也较多,对数学的要求就相对较高,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差,由此也让学生有畏难情绪,进而有厌学现象,导致教学达不到理想效果。
(二)过于强调动手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这种氛围中,很多学生,甚至教师都会有错误的认知,认为理论学习并不重要,过于重视实践技能。事实上,宏观经济学,是融合了多门学科一门基础理论课程,看起来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实用性也不强,这就让很多学生认为学这些理论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又由于民办院校办学时间不长,教师普遍年轻化,好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走向讲台上课,缺乏实践背景和教学经验,对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容易理论脱离实践,课程学完了,学生只记得孤立的理论概念,更是觉得理论无趣,增加厌学情绪,这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在每次经济学开课之前,笔者都会先利用微观经济学里选择和资源配置的知识点,去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对学校的认识,对专业的选择,对自己学习的目的及以后的工作目标等。通过这样一个理论结合实际的案例,在强化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对学情有了基本了解。例如,2016级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说,我喜欢计算机,但是我的数学太差了,就没敢选计算机专业,而选择了与计算机有点关联的电子商务专业,但是不知道原来学习电子商务专业也要学习数学,还要学习比数学看着还难的经济学;也有学生说到对以后学习的目的,是选择毕业就工作还是继续深造,有的同学会选择考研,既然考研,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大部分都会考经济学,那作为教师就需要适时地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积极主动思考。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在教学中定的基调就是如何把理论联系实际。亦师亦友,多与学生沟通,每个学生都很优秀。
(二)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
目前,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模式中,以传统教学为主,教师主讲,学生主听。宏观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理论基础较强的课程,讨论和实践的内容少,又加上学生的数学基础有限,所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会降低。又由于课程课时安排的较少,在规定的学时内,必要的理论讲解是必须要有的。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积极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不能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忽略经济学对逻辑分析和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因此,老师首要的重点是需要开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学生不能只是被动的接受已有的经济结论,而应该主动将学习到的经济学理论同现实的问题联系起来。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关注一周的宏观经济热点问题,5~6人一组,每组设组长,由组长负责这组成员的分工协作,然后由团队制作成PPT在班级汇报,时间8分钟左右。宏观经济学课程一周一次课,所以每周由团队集体商讨这周汇报的主要热点问题,不限制内容,但汇报的主题要和所学理论知识能联系起来。在汇报结束后,教师做点评,并就有关问题的掌握情况发问整个团队,提高他们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也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另外一种内容的PPT汇报,是要求学生在课后去查阅和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书籍,把读后感制作成PPT汇报,再或者是对某一社会经济现象的思考制作成PPT汇报,至于内容的选择,教师不做太多干预,由学生自主决定,最后团队汇报构成平时成绩的考核重点。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得到了提升,首先,这种分享式的汇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更多关注到宏观经济热点问题,把理论联系实际;其次,学生通过分组作业,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更加注重团队精神;再次,学生PPT的制作能力得到提升,上台汇报的同学在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如果课程时间允许,也可以组织学生对热点问题进行辩论,既开扩学生的经济视野,也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总之,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最大限度扩充延展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模式的改进策略
在宏观经济学的讲授中,教师应该要让学生明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要有接下来的理论讲解,理论铺垫是为了什么?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宏观经济学与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铺垫作用体现在哪里,与相关专业课程有多大的关联度?要让学生的知识框架是完整的,知道不同理论模块之间的联系是什么,能够让学生脑海中有一个大致的网络架构,而不是零散的理论堆砌。在教学内容上,以经济学思维培养为核心,以提升职业发展能力为主线,注重经济学思维方法,以适用性、实用性和应用性为主,注重经济学原理与生活生产实例的完美融合。明确宏观经济学主要是解决经济萧条、失业、通货膨胀的问题,在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中主要是研究经济增长的问题,研究经济增长问题从短期和长期两个层面展开,短期内研究经济增长主要是学习收入-支出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四个模型,长期内研究经济增长主要是生产函数的问题,要实现的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根据专业不同,教学内容的选取也应该有所区别。
(四)注重运用案例教学法
宏观经济学虽然看上去理论较强,但是又与社会经济现象紧密联系。因为,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都是经济学家根据西方市场经济中发达国家多年的实践积累总结出来的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任课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各个理论模块的现实意义,多关注社会经济现象,积极搜集相关案例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像近期地产行业由火爆转入平静、网红经济等热门经济话题,学生感兴趣,也能带动学习的氛围并展开讨论。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鼓励学生多去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关注国内外时事政治对经济发展的引导等。因此,任课教师在备课时,对于要讲解的内容,先应思考该理论可以解读哪些经济现象和典型案例,突出宏观经济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五)依托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在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依托学校和安徽省的精品课程建设,建立一支优秀的宏观经济学教学团队,在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进行研讨,搜集案例,改革教学方法,增加经济学实验室教学,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等辅助教学工具。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平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任课教师也可以积极利用这些辅助教学手段。当代大学生对手机等网络资源越来越依赖,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沟通渠道,可以整合资源建立网络精品课程,建立沟通学习沟通平台,或者课程学习微信群、QQ群等,可以在这些平台上沟通交流自己的教学心得,可以解惑答疑,增加了学习效果的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友谊。
[基金项目:安徽三联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14zlgc011):《宏观经济学》精品视频公开课。]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 卢明名.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
[3] 龙飞扬.《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探讨——基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當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1)
[4] 黄敬华.应用技能型本科院校《宏观经济学》教改探索[J].现代企业,2016(6)
[5] 占金刚,詹满琳,黄伟新.应用型本科院校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探讨[J].钦州学院学报,2016(5)
[6] 张艳.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0)
(作者单位:安徽三联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安徽合肥 230000)
[作者简介:李玲娣,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产品流通。]
(责编:贾伟)
关键词: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 宏观经济学 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9-199-02
一、课程分析
经济学是经济管理学科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研究的是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部分,主要在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研究资源利用问题,这是一门了解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学科。宏观经济学的流派较多,政策主张也不同。中国主流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大多是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从需求管理出发去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国内外很有多经典的经济学教材,但国内高等院校较多的使用的经济学教材是高鸿业先生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分微观与宏观部分。以高鸿业先生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为例,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围绕国民收入展开,研究如何在不同的假定条件下国民收入如何决定,如何稳定地以较合适的速度增长。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有GDP构成,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失业与通货膨胀,以及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经济增长等。给宏观经济的运行提供测度指标,通过指标反映总体经济运行的优良。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中,我们是个与国外不发生经济往来的封闭经济,我们不再考虑单个的个体经济单位,而是假设市场只有三部门:家庭、企业和政府,有三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宏观研究的就是这三大经济部门在这三大类市场的交互作用,围绕这三个市场,一步步的放松假设条件,研究国民收入到底是如何决定的。后期再引入国际经济部门,加入开放经济,国民收入在开放经济下又是如何决定的。整个知识体系完整,逻辑性较强,教材中会大量的借助图表、公式和数理模型来解释理论,说明现象。
国内其他的经济学教材大多会以高鸿业先生的《西方经济学》为蓝本,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理论和案例等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学情的学生。
二、学情分析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本科录取分数线里相对较低,学校所提供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与公办本科院校相比较都会有差距,提供的教育也远不能让现在的大学生满意。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民办本科院校自身的努力与改革,人们对大学教育的价值和意义都有了重新的定位与认识。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可能在追求理论知识的道路上没有一本二本的学生那么强烈,因为学校本身的定位就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但我们院校的学生活泼不死板、动手能力强,他们有着自身的优点和长处,高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也不能成就一个人的一生。因此,在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中,关键是看学校与教师在其学习生涯中如何引导。
(一)基础知识不扎实且良莠不齐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有着普遍的特征,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偏文科性质的,英语和数学等基础都相对薄弱。所以在学习带有图形、公式又偏理论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时就相对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宏观经济学一般在大一的下学期或者大二的上学期,在学完微观经济学之后开设。而宏观經济学知识体系相对抽象,涉及的理论模型也较多,对数学的要求就相对较高,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差,由此也让学生有畏难情绪,进而有厌学现象,导致教学达不到理想效果。
(二)过于强调动手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这种氛围中,很多学生,甚至教师都会有错误的认知,认为理论学习并不重要,过于重视实践技能。事实上,宏观经济学,是融合了多门学科一门基础理论课程,看起来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实用性也不强,这就让很多学生认为学这些理论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又由于民办院校办学时间不长,教师普遍年轻化,好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走向讲台上课,缺乏实践背景和教学经验,对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容易理论脱离实践,课程学完了,学生只记得孤立的理论概念,更是觉得理论无趣,增加厌学情绪,这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在每次经济学开课之前,笔者都会先利用微观经济学里选择和资源配置的知识点,去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对学校的认识,对专业的选择,对自己学习的目的及以后的工作目标等。通过这样一个理论结合实际的案例,在强化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对学情有了基本了解。例如,2016级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说,我喜欢计算机,但是我的数学太差了,就没敢选计算机专业,而选择了与计算机有点关联的电子商务专业,但是不知道原来学习电子商务专业也要学习数学,还要学习比数学看着还难的经济学;也有学生说到对以后学习的目的,是选择毕业就工作还是继续深造,有的同学会选择考研,既然考研,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大部分都会考经济学,那作为教师就需要适时地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积极主动思考。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在教学中定的基调就是如何把理论联系实际。亦师亦友,多与学生沟通,每个学生都很优秀。
(二)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
目前,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模式中,以传统教学为主,教师主讲,学生主听。宏观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理论基础较强的课程,讨论和实践的内容少,又加上学生的数学基础有限,所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会降低。又由于课程课时安排的较少,在规定的学时内,必要的理论讲解是必须要有的。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积极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不能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忽略经济学对逻辑分析和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因此,老师首要的重点是需要开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学生不能只是被动的接受已有的经济结论,而应该主动将学习到的经济学理论同现实的问题联系起来。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关注一周的宏观经济热点问题,5~6人一组,每组设组长,由组长负责这组成员的分工协作,然后由团队制作成PPT在班级汇报,时间8分钟左右。宏观经济学课程一周一次课,所以每周由团队集体商讨这周汇报的主要热点问题,不限制内容,但汇报的主题要和所学理论知识能联系起来。在汇报结束后,教师做点评,并就有关问题的掌握情况发问整个团队,提高他们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也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另外一种内容的PPT汇报,是要求学生在课后去查阅和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书籍,把读后感制作成PPT汇报,再或者是对某一社会经济现象的思考制作成PPT汇报,至于内容的选择,教师不做太多干预,由学生自主决定,最后团队汇报构成平时成绩的考核重点。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得到了提升,首先,这种分享式的汇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更多关注到宏观经济热点问题,把理论联系实际;其次,学生通过分组作业,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更加注重团队精神;再次,学生PPT的制作能力得到提升,上台汇报的同学在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如果课程时间允许,也可以组织学生对热点问题进行辩论,既开扩学生的经济视野,也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总之,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最大限度扩充延展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模式的改进策略
在宏观经济学的讲授中,教师应该要让学生明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要有接下来的理论讲解,理论铺垫是为了什么?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宏观经济学与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铺垫作用体现在哪里,与相关专业课程有多大的关联度?要让学生的知识框架是完整的,知道不同理论模块之间的联系是什么,能够让学生脑海中有一个大致的网络架构,而不是零散的理论堆砌。在教学内容上,以经济学思维培养为核心,以提升职业发展能力为主线,注重经济学思维方法,以适用性、实用性和应用性为主,注重经济学原理与生活生产实例的完美融合。明确宏观经济学主要是解决经济萧条、失业、通货膨胀的问题,在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中主要是研究经济增长的问题,研究经济增长问题从短期和长期两个层面展开,短期内研究经济增长主要是学习收入-支出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四个模型,长期内研究经济增长主要是生产函数的问题,要实现的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根据专业不同,教学内容的选取也应该有所区别。
(四)注重运用案例教学法
宏观经济学虽然看上去理论较强,但是又与社会经济现象紧密联系。因为,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都是经济学家根据西方市场经济中发达国家多年的实践积累总结出来的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任课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各个理论模块的现实意义,多关注社会经济现象,积极搜集相关案例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像近期地产行业由火爆转入平静、网红经济等热门经济话题,学生感兴趣,也能带动学习的氛围并展开讨论。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鼓励学生多去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关注国内外时事政治对经济发展的引导等。因此,任课教师在备课时,对于要讲解的内容,先应思考该理论可以解读哪些经济现象和典型案例,突出宏观经济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五)依托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在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依托学校和安徽省的精品课程建设,建立一支优秀的宏观经济学教学团队,在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进行研讨,搜集案例,改革教学方法,增加经济学实验室教学,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等辅助教学工具。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平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任课教师也可以积极利用这些辅助教学手段。当代大学生对手机等网络资源越来越依赖,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沟通渠道,可以整合资源建立网络精品课程,建立沟通学习沟通平台,或者课程学习微信群、QQ群等,可以在这些平台上沟通交流自己的教学心得,可以解惑答疑,增加了学习效果的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友谊。
[基金项目:安徽三联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14zlgc011):《宏观经济学》精品视频公开课。]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 卢明名.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
[3] 龙飞扬.《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探讨——基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當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1)
[4] 黄敬华.应用技能型本科院校《宏观经济学》教改探索[J].现代企业,2016(6)
[5] 占金刚,詹满琳,黄伟新.应用型本科院校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探讨[J].钦州学院学报,2016(5)
[6] 张艳.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0)
(作者单位:安徽三联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安徽合肥 230000)
[作者简介:李玲娣,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产品流通。]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