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化专属焚烧之事用字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jhipan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历代典籍的爬梳,研究“燔”字的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书”,认为“燔”字作为历代华夏文化专属焚烧之事用字,用作当代香文化概述“焚香”的专属用词,特别是用于焚香炉的专用标识,是适当的。
  关键词:华夏文化;焚烧之事;“燔”字考
  中图分类号:G122;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对字的解读,古代称之为“小学”,其中的一个主要分支是“训诂”(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有了六书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该系统为依据。汉代以来,研究汉字,就是以六书为基本规范的。“六书”,即所谓“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接下来我们从“燔”字的六书释义、训诂,对照历代典籍对燔烧的记载,分析“燔”字作为历代华夏文化专属焚烧之事用字,用作当代香文化概述“焚香”的专属用词,特别是用于焚香炉专用标识的历史依据和文字理论依据。
   一、释义
  “燔”字的出现,不见于甲骨文、金文。分解“燔”字,为“火”加于“番”。“番”,亦不见于甲骨文,然金文中有多种写法。《说文解字》:“兽足谓之番。从釆,田象其掌。”从偏旁象形、指事和整字组合会意理解,最初的“燔”字是,火加于兽足谓之“燔”。
  但据史推论,以春秋时期最著名的博学者孔子言语论,“燔”字的出现应不晚于春秋时期。三国魏政治家、经学家王肃注《孔子家语》曰:“夫礼初也,始于饮食。太古之时,燔黍擘豚。注:古未有釡甑,燔米擗肉,加于烧石之上而食之。”
  (一)从历代训诂“形声”来看“燔”字的本义
  “燔”字,动词,形声;从火,番声;本义:焚烧。
  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著《说文解字》,其中“燔”字条说:“燔,爇也。从火,番声。与焚略同。”同时,《说文解字》对“爇”和“焚”的解释是:“爇,烧也。”“焚,烧田也。”
  南朝梁、陈间官员,文字训诂学家、史学家顾野王撰《玉篇》曰:“燔,扶藩切,烧也。”
  唐代张参撰《五经文字》曰:“燔,音烦,燔柴。字(?)。”
  南宋著名文学家戴侗撰《六书故》,是一部用六书理论来分析汉字的字书。其中这样解释“燔”:“燔犹焚也,燎肉于燄,因谓之燔。诗云,炮之燔之,燔之炙之。传曰,与执燔焉。”
  宋元之际精通“六书”的黄公绍撰《古今韵会》,成为字书训诂集大成的著作。黄公绍的同乡熊忠嫌《古今韵会》注释太繁,遂编成《古今韵会举要》。其中云:“燔,说文爇也,从火,番声。又,炙肉曰燔。诗:载燔载烈。注,傅火曰燔,贯之加于火曰烈。或燔或炙,注,燔用肉,炙用肝。燔炙芬芬。注,燔炙有爇味。凡炙煿,皆曰燔。”
  旧韵多起于江南。明代洪武八年,朱元璋令乐韶凤制定全国性的统一声韵,用中原雅韵正之,取名《洪武正韵》。其中有曰:“燔,爇也,炙也。传火曰燔。诗:载燔载烈,注,燔烈其肉。又曰:或燔或炙。注,燔用肉炙用肝。又曰:燔炙芬芬。注,燔炙有爇味。盖凡炙煿,皆曰燔。唯燔肉,字与脤膰同,泛用燔,炙,非。”
  清代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御定康熙字典》曰:“燔,《唐韵》附袁切,《集韵》、《韵会》符袁切,并音烦。《说文》爇也。《玉篇》烧也。《广韵》炙也。《诗·小雅》或燔或炙。《笺》燔,燔肉也。炙,炙肝也。又《大雅》载燔载烈。《传》传火曰燔,又与膰通。《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与执燔焉。《释文》燔,又作膰,祭肉也。又《定公十四年》腥曰脤,热曰燔。《孟子》燔肉不至。又《集韵》焚,古作燔。注详八画。又叶汾沿切。《左思·魏都赋》琴高沈水而不濡,时乗赤鲤而周旋。师门使火以验术,故将去而焚燔。”
  从上述历代韵书、训诂专著看,从汉代至清代,历经两千年,“燔”字的“六书”,用法单一,词性稳定。
  (二)从“燔”字会意用于祭祀焚烧,看“燔”的性质和特点
  从字面组合会意理解,火加于兽足谓之“燔”。古代祭祀天地君亲师,以实柴焚烧牺牲(牺牲即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皆用“燔”字述之。
   《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南朝梁史学家沈约注《竹书纪年》中有:“燔鱼以告天,有火自天,止于王屋。”
  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等初撰、东汉史学家刘珍等初续、后人不断继撰的《东观汉记》,是编撰时间最早的东汉史料,也是其他各家东汉史作最重要的底本。其中载:“建武元年夏六月己未即皇帝位,燔燎告天,禋于六宗。”
  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后汉书》载:“六月己未,即皇帝位,燔燎告天。”?
  北宋文学家、史地学家、藏书家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是唐代以皇帝名义颁布的一部分命令的汇编,其中有:“盖燔柴太坛,定天位也。”?
  宋代撰成两部文献性巨著的祝穆,在《古今事文类聚》中讲“祭祀之礼”时曰:“礼,太古之时,燔黍捭豚,污尊抔饮,犹可以致敬鬼神。”?
  元代陈友仁撰《周礼集说》云:“王洗肝于郁鬯而燔之,以制于主前。”?
  明代抗倭英雄、经学著述家王樵撰《尚书日记》云:“旧说柴句,谓燔柴祭天。”?   清代库勒纳等著《日讲书经解义》有云:“燔柴以祀天曰柴。”?
  上述典籍,皆出自耆宿大儒,所论之“燔”字,皆曰用于祭祀,历经二千年,其义一脉相承。
  (三)从“燔”字的焚烧特点,看“燔”字的内涵与外延
  除上述“燔”字用于焚烧祭祀外,历代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居家生活等方面,“燔”字主要用于对焚烧的描述。
  早期的“燔黍”,是在烧热的石头上烤黍。这里的“燔”字,有焚烤之意。
  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注、唐代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的《礼记注疏》有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 郑玄注:“中古未有釜、甑,释米捭肉,加于烧石之上而食之耳。” 孔颖达疏:“燔黍者,以水洮释黍米,加于烧石之上以燔之,故云燔黍。或捭析豚肉,加于烧石之上而孰之,故云捭豚。”?宋代卫湜在《礼记集说》中对此有相同说法:“前既言燔黍矣,此乃未有火化者。先儒谓加黍于烧石之上,非火化故也。”?明代内阁首辅、文渊阁大学士胡广等在《礼记大全》中同样赞成这个说法:“燔黍,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也。”?清代学者李光坡在《礼记述注》中也传承了这个观点:“燔黍,洮淅黍米,加烧石上,以燔之。豚擘,析豚肉,加烧石上,孰之桴鼓槌也。”?
   “燔”字的最常用法,主要还是直接点火焚烧。有关此说,历代典籍众多,兹举例几则如下。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史记》载:“三年正月乙巳,赦天下,长星出西方,天火燔雒阳东宫大殿城室。”?东汉班固撰《前汉书》载:“人民饥饿,相燔烧以求食。”?
  三国魏经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王弼著《周易注疏 》有云:“及秦燔书,易为卜筮之书,独不禁,故传授者不絶。”南北朝的裴松之、裴骃、裴子野祖孙三人,分别以其不朽巨著丰富了祖国的史学宝库。其中宋裴骃撰《史记集解》有:“昔秦絶圣人之道,杀术士,燔诗书。”?
  唐代史学家姚思廉撰《梁书》曰:“燔其林木,绝其蹊迳。”?后晋政治家刘昫等撰《旧唐书》,乃五代后晋时官修纪传体唐史,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其中有:“藏玉册于封祀坛之石?,然后燔柴燎发。”?
  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伊川易传》云:“火之用,惟燔与烹燔。”?
  元代学者敖继公撰《仪礼集说》云:“燔柴者,置之于积柴之上而燔之。”?
  明代学者朱谋?撰《诗故》云:“近火而熟者谓之燔,逺火而熟者谓之炙。”?
  清代学者朱鹤龄撰《尚书埤传》曰:“火出于木而还燔木。”?
   二、特点
  为探本溯源“燔”字,我们爬梳剔抉,遍阅经、史、子、集各类典籍2000多部,查阅历代辞书字典,寻遍《四库全书》中记载的5417条“燔”字,所有这些典籍中,“燔”字所叙述之意,不外乎祭祀燔烧、天火燔烧、战争燔烧、宗教燔烧及生活燔烤,即无论是天文地理、人文风土,“燔”字皆不离焚烧之意(人名“李燔”等除外),即便是后朝引前人字句,“燔”字亦为“不刊之论”。
  由上述引据可知,“燔”字出现的时间很早。以春秋时孔子论“太古之时,燔黍擘豚”看,至迟在春秋时“燔”字已流传于世,并确定为焚烧之意。即便是甲骨文中已出现“焚”字,且意思与“燔”略同,但“燔”字仍以其词性稳定,描述准确,概括性强,基本无转意,而独树一帜,表现出极强的专属性。有据可考的“燔”字从春秋到于今,历朝历代,用法单一,词性高度一致,足见“燔”字用于描述焚烧之意的稳定性与权威性。显然,古代经学、儒学、文学大家对“燔”字有共同的理论认识。不仅历代学界相关用词不变,历代皇家御敕编撰典籍,亦选用此字不变。民国以来,“燔”字所用极少,词性更加生僻而稳定。可见,“燔”字传承有序,历代学者在对“燔”字的引用与解释时,学术认同高度一致。历代“学界”名师,“集体”发声,一致认同,说明“燔”字之性质、特点的内涵明晰、指向单一、外延稳定 。
  最后,还要讨论的是,“燔”字曾作为假借和转注出现在典籍之中。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注、唐代陆徳明音义、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有云:“羞燔者受,加于肵,出。”?肵,盛炙肉的祭器。又,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范晔撰、唐代章怀太子李贤注《后汉书·马融传》曰:“酒正案队,膳夫巡行,清醪车凑,燔炙骑将,鼓骇举爵,钟鸣既觞。”?此两处“燔”者,是假借,本字当为“膰”,即熟肉。宋代学者陈祥道云:“膰,燔以熟之也。”?唐代医学家王冰次注、宋代医家林亿等校正的《黄帝内经素问》有曰:“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宋代文豪苏轼云:“汝一念起,业火炽然,非人燔汝,乃汝自燔。”?此两处“燔”者,是转注,皆形容如火焚烧,非真火焚烧也。
  “燔”字作为假借和转注出现在典籍之中,尽管其假借和转注仅限于上述两类做名词和形容词,但亦说明其具有较强的约定俗成性和广泛的社会认知度。而且,其假借和转注亦是由“燔”字本意焚烧而来,万变不离其宗。
  总之,“燔”字作为华夏文化历代专属焚烧之事用字,其功能亦烧亦烤,于今世香文化焚香之描述,既可用于公祭焚香之礼,亦可用于宗教焚香之敬,又可用于社交焚香之仪,还可用于生活焚香之趣。“燔”字以其精炼的概括性、准确性、专属性、权威性、稳定性和传承性,作为历代华夏文化专属焚烧之事用字,用作当代香文化概述“焚香”的专属用词,特别是用于焚香炉专用标识,是适当的。
  注释:
  ①(三国)王肃《孔子家语》卷一。
  ②(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③(南朝)顾野王《重修玉篇》卷二十一。
  ④(唐)张参《五经文字》卷中。
  ⑤(宋)戴侗《六书故》卷三。
  ⑥(宋)黄公绍、熊忠《古今韵会举要》卷五。
  ⑦(明)乐韶凤《洪武正韵》卷三。
  ⑧(清)张玉书、陈廷敬等《御定康熙字典》。
  ⑨(南朝)沈约《竹书纪年卷下》。
  ⑩(东汉)班固、刘珍等《东观汉记》卷一。
  ?(南朝)范晔《后汉书》卷一。
  ?(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六十六。
  ?(宋)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别集卷十五。
  ?(元)陈友仁《周礼集说》卷四。
  ?(明)王樵《尚书日记》卷二。
  ?(清)库勒纳等《日讲书经解义》卷一。
  ?(东汉)郑玄,(唐)陆德明、孔颖达《礼记注疏》卷二十一。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五十四。
  ?(明)胡广等《礼记大全》卷九。
  ?(清)李光坡《礼记述注》卷九。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十一。
  ?(东汉)班固《前汉书》卷八。
  ?(南朝)裴骃《史记集解》卷一百十八。
  ?(唐)姚思廉《梁书》卷二十二。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八。
  ?(宋)程颐《伊川易传》卷四。
  ?(元)敖继公《仪礼集说》卷十。
  ?(明)朱谋?《诗故》卷八。
  ?(清)朱鹤龄《尚书埤传》卷三。
  ?(东汉)郑玄,(唐)陆徳明、贾公彦《仪礼注疏》卷十五。
  ?(南朝)范晔,(唐)李贤《后汉书》卷九十。
  ?(宋)陈祥道《礼书》卷八十六。
  ?(唐)王冰次,(宋)林亿《黄帝内经素问》卷一。
  ?(宋)苏轼《东坡全集》卷九十五。
其他文献
摘要: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基本上建立了以文学批评为考察中心的研究范式。中国古代文论批评史成为一个独立学科且具良好发展趋势。相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写作来说,傅庚生的《中国文学批评通论》属于对中国古代文论做横向研究的著述,其着重于对中国古代文论理论体系架构的探索,从问题出发,综合文献,从而对问题的特征进行分析和归纳,其学术意图与贡献在横向研究上堪有筚路蓝缕之功,对于古代文论的现代运用,
期刊
摘要:柳岸小说《浮生》鲜明的创作特色集中体现于人物塑造、语言风格和国民性弱点的文化批判三个方面。柳岸小说的语言辛辣而通俗,无论是角色的乡土性、民间俚语的荤俗并用,都把握得恰到好处,看似粗放的语言隐藏不住柳岸深刻的艺术功底。在文化内涵上,柳岸则倾注了她几十年人生所得的感悟,从人性的挣扎与命运的无常中去寻找人与土地的关联,用长达五十年的历史跨度为生活在中国农村土地上的一群平凡的小人物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挽
期刊
摘要:民族村寨被认为是中国最大文化遗产和未来10年中国文化最大的问题,将法人类学应用于新一类文化遗产——村寨的研究,正可谓是人类学的使命所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现状与法人类学进路研究、法人类学分析研究、法律制度的法人类学建构研究。运用法人类学方法既是人类学的拓展,又是传统法学的重大突破。  关键词: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人类学  中图
期刊
摘要:审美是由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构成的一种功能系统即活力系统。康德的目的论既是系统论的本体论基础,也是美学的本体论基础。康德区分了“优美”和“壮美”,并分别称之为“知性美”和“理性美”。本文进一步从功能系统的角度,把“优美”和“壮美”分别定义为“一阶活力系统的审美功能”和“高阶活力系统的审美功能”。壮美是对优美的超越而不是排斥。  关键词:优美;壮美;功能系统;活力系统;康德  中图分类号:B51
期刊
摘要:古代的神话在其产生之初,其角色与今天全然不同,它不仅只是文学和艺术的作品,而是作为一种对生存的世界的理解和解释方式。神话思维以类比人类自身行为的方式看待各种自然现象,将自然拟人化,形成了以万物有灵和自然崇拜为特征的“神话自然观”,以阐发对自然界及其与人关系的根本看法。这是对于人类生存经验的一种寄托着情感和希望的解读方式,描绘出天、地、人、神和谐共生的“诗意的生存”。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理性自
期刊
摘要:本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目的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也给政策直接利益相关者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何在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时代避免问题的重现和提高政策在民族地区的适切性将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关键词:西北民族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  中图分类号:D6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始于世纪之初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涉及广大农村及亿万农家子
期刊
摘要:主流报纸(大报)是文化的集散地和文化大发展的领军者;大报权威、号召力强,办大报必须认真。提升文化服务力,增加大报的服务效能、惠民效力,一些大报要将报纸的文字或事实、知识、逻辑上的失误降到最低程度。严格按照词法、句法和逻辑等写文章、编校文稿,报人应身体力行;保持大报的阅读率、接受度,生产大报理应关注、完善中文。提升大报的文化质量,全面提高报人的文化素养是急需与中心工作。追求文章细节的准确性,助
期刊
摘要:“显得美”和“是美”的区别,是柏拉图美学对话《大希庇亚》中苏格拉底与希庇亚对话所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苏格拉底用“适宜”加因果关系的讨论导致了悖论的出现。康德美学论证了只将“感官感觉作为准绳的艺术”,外表虽“显得美”但却不是“真正的美”。康德对自然美、崇高和艺术的区分则表明真正的美总是蕴涵着它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这与只挑动感官快适的“显得美”有着根本区别。  关键词:《大希庇亚》;美;“显
期刊
摘要:作为文体经典的《牡丹亭》,在后世实际遭遇从人物到主题的重写。对柳梦梅的重写,除了在“情”的力度和强度上进行补足之外,通过杜丽娘这个人物形象改写了“美女”叙事传统,其被遮蔽的男性欲望同时在对“杜丽娘”的具体化中得以凸显。这也同时表现在美女、才女、贞女、薄命才女等人物形象的不同具体化上面。性别话语与时代话语撞击而形成的对女性颇具层次感的欲望对象化描写,正是明清文化在新旧格局当中摇摆的缩影。  关
期刊
摘要:儒家的君臣观是其政治哲学的重要部分,但对于先秦儒家的君臣观后世却有颇多误读。不少学者认为儒家提倡的君臣伦理不过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封建帝王的统治。本文通过对先秦儒家独立于君王之外的“大道”;大道之下的君道与臣道;忠君尊君的语境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分析,提出对先秦儒家“从道不从君”的君臣观应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认为先秦儒家重人事,以人为根本之“道”,这一标准与君是二元独立的。臣要尊君守礼,但更要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