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洋教授直播化学实验走红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LER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洋教授”凭着直播化学实验迅速走红网络,吸引了超过200万的粉丝观看。视频中,这位“洋教授”穿梭在瓶瓶罐罐的化学药品和各式各样的化学器材之间,制作出了“大象牙膏”“穿云箭”“腾云驾雾”等多种神奇现象,单条视频最高点击量超过1500万。这位走红的“洋教授”是北京化工大学的特聘教授戴伟博士。毕业于牛津大学的他,22年前来中国任教,现在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

在视频直播平台展示“腾云驾雾”特效


  “洋教授”戴伟博士最早于2018年4月前通过视频平台直播了第一个化学实验小视频:他站在镜头前摇晃手里盛有液体的杯子,液体瞬间由绿变红,很快又由红变绿。整段视频时长不超过10秒,但这段视频下出现了近千条评论,播放量超过200万。
  他在盛满绿色液体的试管里倒入另一种液体,迅速形成柱状泡沫瞬间升空,随后落下堆积,在桌面上形成大象形状的牙膏状泡沫,很多网友戏称这个化学实验形成的物质为“大象牙膏”。他把酒精、沙子和白砂糖放在碟子里,点燃以后生成一个黑色的粗壮大蛇,被网友称之为“法老之蛇”。《西游记》里孙悟空腾云驾雾的特效也在戴伟博士的化学实验里得到展示。
  在很多中小学生眼里,戴伟博士的化学实验像一个个魔法。在他的课堂上,出现最多的声音就是“哇”。各种颜色的“试剂”在加热或置冷的处理下,完全变成另外一种物质,这个过程让他们充满好奇。
  在戴伟博士的百万粉丝里,更多的是成年人,他们看到火焰升空、液体变色,会在评论区写下“惊叹”“神奇”等类似的评价。在众多网友评论里,不少粉丝喊话戴伟博士,“好希望你是我曾经的化学老师,那样我早考上清华、北大了”。

来华任教22年洋教授做小实验成网络红人


  “洋教授”戴伟是牛津大学的博士,1996年正式受聘到中国任教。时过多年,戴伟没想到的是自己竟然成了网络红人,还拥有超过200万的粉丝。戴伟受到关注源于他的化学实验,在此之前他教了近30年的化学,做过的实验更是不计其数。戴伟说:“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戴伟说网友把他当作魔术师一样的存在,他们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太有趣了”。这也启发了戴伟,有趣的化学实验会吸引很多人去关注、学习化学。
  很多学生在初次见到戴伟的时候,都说化学真无聊,除了死记硬背的化学方程式和元素周期表,找不到半点乐趣。“但是,学生们跟着我上完一堂课很快就转变了态度,他们说,没想到化学这么有趣。”戴伟说。
  为了让化学变得有趣,戴伟想过很多办法,精心设计的30多个实验都能引起孩子们的惊叹。
▲ 戴伟化学实验走红网络

  在一次课堂的准备阶段,戴伟让所有学生都戴上护目镜,有位同学随口问了一句:“为什么要戴护目镜呢?”戴伟当下就做了一个小实验,他把两个鸡蛋当作眼睛,向眼睛上滴了一点盐酸,很快整个鸡蛋萎缩变成了白色。“看到了吗?化学药品会伤害我们的眼睛,并且这种伤害不可逆转,所以要用护目镜保护好它。”戴伟说。从那以后,孩子们都会主动戴上护目镜。

希望直播实验让孩子享受科学


  直播化学实验走红之前,戴伟已经从一名大学老师变成一位科普化学的中小学化学老师。
  戴伟说,他在跟学生们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跟英国孩子每个星期做几次实验相比,中国孩子做实验仍然太少。很多孩子在好奇心最强的年龄错过了接触化学实验的机会,他觉得非常可惜。结合他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戴伟回归原点,他想通过为孩子们做场化学实验的方式,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思维。
  于是,喜欢变化和新鲜的戴伟做了一个决定:从2011年起,戴伟开始减少科研和教学的工作,将他的实验室搬进子弟学校、偏远山区的中小学和高中。
  现在,抬着成堆的化学仪器和试剂到处演示实验,已经成为戴伟工作的日常。现场做实验跟传统老师演示PPT的方式不同。1.5小时的课,戴伟需要提前1.5小时到现场,准备实验设备和溶液;做完实验后,还需要1小时清洗设备。有时候在外地,戴伟一天需要做好几次实验,要忙到半夜才结束。
  在他看来,科普的过程就是先让孩子们“哇!很神奇”,然后让他们发问“为什么”,老师不急于给出“是”或“不是”的答案,而是通过亲身实验去做验证。他们不一定人人成为科学家,但是会培养一种科学分析的思维。
  谈到将化学实验搬到直播平台上的初衷,戴伟说,做了多年科普以后发现,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的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去科技馆接触化学实验,但是三四线城市甚至偏远山区的孩子很难有这种资源。“网络是个公平的平台,大家都可以在上面享受科学。”

从大学老师到“孩子王”,戴伟没觉得大材小用


  从一名大学老师到带领孩子做化学实验的科普工作者,戴伟的身份发生了转变。有的人会觉得,牛津的博士却跑去做科普,会不会大材小用了呢?在戴伟看来,科普和科研是科学创新的两翼,同样重要。他个人很享受这种变化,就如同他喜欢化学一样,本质都是充满了变化和挑战。
  自从决定通过化学实验做科普,戴伟开始到全国各地五六十所中小学去讲课,有时候到偏远山区,需要自带实验器材和药品。对此,戴伟所在的北京化工大学给予了他充分的支持。该校党委宣传部魏老师介绍,戴伟自1996年作为学校的特聘教授来到中国教授本科生和研究生化學课程,后来机缘巧合热衷于科普工作,甚至多次带着设备到云南、四川的山区给孩子们上课。他是真的喜欢做这件事,整个人都充满了激情。学校得知情况后决定支持他的工作,学校招生办还与戴伟合作,希望能借此招收更多喜欢化学的优秀学生。
▲ 戴伟在教学生做化学实验

  1958年出生的戴伟博士今年已经61岁,在英国他的退休年龄是67岁,但他还没想过停下来。很多孩子都喜欢这个长得像肯德基图标的白胡子爷爷,即使他走到很偏远的学校去上课,也有孩子直接张口喊他“肯德基爷爷”。“孩子的世界充满了新奇,他们的问题有时候是我之前上课从未遇到过的,这些新鲜的事物让我感到年轻和快乐。”戴伟说。
  前不久,戴伟加入了中科院一个退休大学教师的组织,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向中小学生做科普。戴伟通过了面试,“等到退休以后就是换个地方接着做科普这一件事”。
其他文献
《中午吃什么》一书的作者泰勒·柯文是当今赫赫有名的经济学家。他也是个美食家,常常以一个经济学家的眼光来找吃的。他常常会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意见,并给出经济学上的理由。  他说:“我很怕碰到一种餐厅,里面的人个个在欢笑和微笑,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华府、曼哈顿及其他很多城市的商业区,都有很多这样的餐厅。假如我一眼望去人人都很开心,那就是我掉头而去的时候。”  别误会,开心绝对不是坏事,但开心和美食是两回
期刊
諾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的祖籍在山东日照,2018年7月,他回故乡省亲,应邀到山东大学讲学。7月12日晚,他还参加了一个讨论会。日照市科技馆把丁肇中科学生涯中对现代物理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6个著名实验模型做出来展示,当设计师汇报方案时,82岁的丁肇中把自己的座位移到离大屏幕最近的位置,皱起眉头,盯紧PPT中的每一处细节。  电子无体积,有半径,丁肇中独辟蹊径证明了“量子电动力学”的正确性。但当P
期刊
明宣宗朱瞻基善画。余尝于美国一博物馆见其画,题曰《一笑图》。图中画一犬蹲于竹下,别无他物。然犬与竹皆无笑意,何名之曰“一笑”也?百思不得其解。  翻檢典籍,亦无解。久之,乃悟:“笑”字者,乃“竹”下“一犬”也。
期刊
Photo by Tofu 丨 成都远洋太古里桃园眷村 丨 iPhone 7  豆腐脑是一道著名的传统小吃,也叫豆腐花、豆花,依据各地口味不同,北方多爱咸味,南方则偏爱甜味。  咸豆腐腦一般是加入咸味的佐料,北方有加入肉馅的,有加入芹菜、榨菜的,有加入黄花菜、木耳的;沿海有用海带丝、紫菜、虾皮的;还有放入麻酱、辣椒油、香菜、酱油、醋的;也有放韭菜花、蒜泥、葱花的,等等。各地的口味不同主要取决于佐料
期刊
天赋所引,执意求学  看书、画画、唱戏是宋世义小时候的最爱。“我们家小时候不让画画,觉得那是歪门邪道,怕耽误学习,唱戏也是,只有看书、写字可以。”但是家人的反对也泯灭不了宋世义对艺术的热爱,初中毕业的他执意报考了北京工艺美术学校,从此开启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1961年,宋世义进入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学习雕塑专业。从那时候起,他开始接受专业、系统的美术教育。学校的课程多而杂,但勤奋好学的宋世义从
期刊
大学者钱穆早年曾在一所小学任教,负责教学生写作文。他教的作文,自有一套独特的方法。  钱穆告诉学生:作文和说话一样,嘴里怎么说,笔下就怎么写,这就是作文。随后,他给大家布置了一道作文题:《今天的午饭》。大家开始写,没过多一会儿就写完了,作文交上来之后,钱穆一一批阅,最后选出了一篇佳作,写到了黑板上。那篇佳作的内容是:“今天午饭,吃红烧肉,味道很好,可惜咸了些。”钱穆告诉大家:“作文须有曲折,就像这
期刊
深夜,幽默大师卓别林从电影公司领完薪水,准备回家。当他走进一条无人的小巷时,突然闪出一个蒙面歹徒。歹徒举起枪对他喝道:“要么留下钱,要么留下命!”卓别林赶忙把身上所有的钱都交给了歹徒。  歹徒拿了钱正欲离开,卓别林却对歹徒鞠了一躬,说:“兄弟,这些钱不是我的,而是老板的,现在这些钱被你拿走,老板一定认为是我私吞了,麻烦你在我的帽子上打两枪,以此来证明我是被打劫了。”歹徒心想,有了这笔巨款,我还会计
期刊
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吴孟超,每周都会按时去医院出门诊,慕名而去的病人不计其数。  已去世的老伴吴佩煜曾这样形容吴孟超:“他吃东西一点也不讲究,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其实,这“不讲究”里也藏着不少学问。护士长程月娥跟随吴孟超工作已有20多年,对他的饮食习惯十分了解。吴孟超的午餐是在医院里吃的。如果是上午手术刚结束,吴孟超感觉有些累,会喝上一碗大米粥或小米粥,比
期刊
鞋子分左右脚,这是现在大家都知道的常识。但如果回到100多年前,分左右脚的鞋子,古人称之为“运脚鞋”,是不穿的。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古人穿鞋始终不分左右。  左右不分的鞋子是不是很難穿?非也!古代制鞋的材料大多非常柔软,如草鞋、麻鞋,即使用动物皮也处理得很柔软。而且,古人穿的鞋子做得相对宽松,尺码比较大,不会有穿不上的现象。古代鞋子不讲尺码,只说鞋号,称“脚第几”。因为鞋子不分左右,古代制鞋用的鞋楦
期刊
在一些老字号里吃早点,除小笼包、烧卖、煎饺之外,总是少不了再叫上一碗煮干絲。街头小摊子上或是那种夫妻档的小吃店堂里,煮干丝则被装在一个小半人深的白铁桶里,有顾客要,掀开桶盖,拿长柄勺子搅一搅,手腕一翻,连带汤水舀起,正好是满满的一青花碗。煮干丝是一道特色小吃,配以熟虾仁、火腿丝、黑木耳等,色彩鲜艳,干丝绵软,配菜香嫩,味道清而不素,鲜而不过。顾客吃完、喝完,满意地擦擦嘴,喊一声:“老板,给你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