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三角、珠三角的区域合作一路高歌猛进,让试图打造西部增长极的重庆深感压力,单打独斗或慢节奏推动区域合作,只会使重庆在中国经济版图中日益“凹陷”。
成渝、渝黔之间,每年都会制造一些合作热点,但又很快趋于平静。
万盛煤化工基地的第一个项目“东方希望集团投资27亿元的醋酸工程”如愿开工,终于让重庆感受到了“西西合作”破冰的春江水暖。
■ 产煤大区的忧伤
在一组数据的对比中,万盛区发改委副主任胡生全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2006年3月的一天,胡生全伏在电脑前,鼠标牵引出的数据让他心情沉重:“十五”末与“九五”末相比,万盛区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排位,GDP总量下降4位,人均GDP下降9位,工业增加值总量下降6位。
“照此下去,万盛会不会成为第二个东川?”市领导对此敲响警钟。
从电脑前抬头,胡生全想起了云南东川市的往昔:1958年,东川因铜矿设市,铜业的产值和税收曾一度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的2/3。但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铜资源不断枯竭,东川矿务局下属的4个铜矿全部破产,东川成为中国第一个“矿竭城衰”的城市。
当初的东川与万盛的发展历程何其相似。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大规模采煤算起,持续开采70年后,万盛赖以生存的煤炭储量仅剩2亿吨。
“煤炭迟早有挖完的一天,万盛谋求转型,发展循环经济已势在必行。”胡生全说。
■ 来自贵州的诱惑
怎么转?作为产煤大区,摆在面前只有一条路:从地下转到地上,延长煤炭产业链,发展煤化工。
但发展煤化工必须以大量原煤为依托,而万盛煤炭储量即将弹尽粮绝,根本无力支撑这个产业——这个问题让万盛极为头痛。
风景就在别处,贵州桐梓这个“邻居”让万盛看到了希望——桐梓县探明的煤炭储量高达47亿吨,其中距离万盛不到50公里的桐北地区煤炭储量达20亿吨,比整个重庆市的煤炭储量还多。
这片处女地,对万盛来说,是一个极度诱惑。
“穷哥们只有进行资源合作,才能实现共赢。”胡生全说,桐北地区煤炭储量丰富,但由于山脉阻隔,交通不便,无法运到桐梓县城,只能守着煤炭叫穷。
一方面,桐梓有资源优势;另一方面,万盛有资金、技术、市场和项目优势。双方直线距离又不到50公里,显然,双方发展区域合作,构筑煤电产业集群,符合共同利益。
■ 超常规支持
基于城市资源转型的可行性,万盛试图走一条区域联动的煤化工之路。
“煤化工基地”项目在全国也不多见,在重庆更是绝无仅有,但万盛决定首吃“螃蟹”。
2005年4月,万盛区发改委编制了“煤电配套产业发展规划”,上报给市政府。
“市领导看到规划后,眼里发着光说,非常好,只是思路不够宽广。”胡生全说。
经过市领导的丰富与完善,这个规划立刻变得宏大壮阔:力争在5—10年内投入300亿元,建成300万吨焦碳、180万吨甲醇、60万吨烯烃等项目,年产出预计500亿元。
一个落户在万盛的项目,却由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领导小组予以推进,并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任组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煤化工基地在全市的地位。
众所周知,化工产业分为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盐化工、煤化工等几大类。而在我市现有三大化工园区中,万州化工园区以盐化工为主,涪陵白涛化工园区以天然气化工为主,而长寿化工园区则以石油化工为主。
这意味着我市在化工产业链中,独缺煤化工。
“万盛煤化工基地就是为填补空白而生,它的作用不仅是要让万盛经济成功转型,更重要的是要完善重庆的化工产业链。”胡生全说。
■ 兄弟握手
做出这一决策,重庆方面也颇有顾虑,尽管渝黔以前签有“1 16”经济协作发展协议,并把渝南黔北片区定为合作重点区域,但“资源不出省”的潜规则犹在。
资源跨省自由流通能否实现,这是一个谁也无法把握的事情。
但很快,重庆方面发现自己多虑了。
为了实现万盛的“煤化工”之梦,2006年,重庆市发改委会同万盛区政府,数次登门拜访遵义市政府和贵州省发改委。
“1吨煤转化成二醋酸纤维素可以增值80倍”的诱惑,也让贵州方面兴奋不已。
尽管通过区域合作共建煤化工产业集群,还存在“合作利益平衡机制还未建立”、“合作的基础条件尚不完善”等障碍,但诚意压倒了一切。
2006年12月21日,在渝黔经济合作座谈会上,万盛区政府和桐梓县政府签订了《关于共同打造渝黔煤化工基地的会议纪要》,启动了整合渝南黔北资源的步伐。
■ 利益互让
共同打造渝黔煤化工基地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如果离开了利益分配而空谈区域合作,无疑是纸上谈兵。
以往渝黔之间的不少合作热点,之所以很快趋于平静,就是因为彼此在利益分配上互不相让而导致合作破产。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为了表达合作的诚意,万盛区在谈判桌上展示出敢于吃亏的胸怀:第一,把新建的万盛电厂作为煤化工基地建设的一个要素纳入,把其中一台机组的部分税收分给桐梓;第二,打破行政区划,让桐梓参与进来,以共建园区股份公司的方式实施煤化工基地建设。
“这个年产出预计500亿元的煤化工基地,我们就算让三分之一出去,也还剩300多亿元。但如果不合作,不让利,就什么都没有。”胡生全说。
礼让一寸,得礼一尺。万盛的勇于吃亏,换来桐梓的一腔诚意:第一,让重庆能投集团和南桐矿业公司获得了桐梓近5亿吨煤炭资源合作开发权,可开采100年以上;第二,从桐梓运往万盛的煤炭,不再加收20—60元的“出省费”。
“互让”造就了双赢。
■ 通道共建
利益分配虽然达成一致,但另一个棘手问题又摆上了台面。
“桐梓北部崇山峻岭,交通条件恶劣,要把原煤运出大山,难乎其难。”胡生全说,交通问题,再次触及桐万合作这根敏感神经。
双方又坐到了谈判桌上。诚意和前景,让万盛区交通局和桐梓县交通局,很快就共同编制完成了《渝黔(桐万)边区交通规划》。
规划旨在打造桐万快速通道。
“这条通道由双方共同投資完成,从万盛关坝镇起,经藻渡大桥到桐梓羊蹬镇,意在打造一条万盛连接桐梓最近的路。”胡生全说。
2008年5月21日,藻渡大桥最后一块桥面架设成功,终于把万盛和桐梓共建煤化工基地的梦想,实实在在连在了一起。
2008年7月26日,东方希望集团投资27亿元的醋酸工程在万盛煤化工基地开工。黄奇帆祝贺说,这个项目是万盛煤化工基地的开端项目,它是“渝南黔北”区域合作的结晶,将改变西部地区没有大煤化工的格局。
“西部大开发主倡的模式是东西合作,但东部转移产业往往是被制度‘挤出’的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而西部走的是‘拿生态、资源换技术’的路子。这既与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不相适应,也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战略。”重庆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勇说。
既然东西合作并非全是好事,那么有没有西西合作的可能呢?
“政策支持 资源共享 利益互让 通道共建”的万盛煤化工模式,无疑为重庆发展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提供了一种新契机。
它是“西西合作”深度破冰的一个前奏。
成渝、渝黔之间,每年都会制造一些合作热点,但又很快趋于平静。
万盛煤化工基地的第一个项目“东方希望集团投资27亿元的醋酸工程”如愿开工,终于让重庆感受到了“西西合作”破冰的春江水暖。
■ 产煤大区的忧伤
在一组数据的对比中,万盛区发改委副主任胡生全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2006年3月的一天,胡生全伏在电脑前,鼠标牵引出的数据让他心情沉重:“十五”末与“九五”末相比,万盛区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排位,GDP总量下降4位,人均GDP下降9位,工业增加值总量下降6位。
“照此下去,万盛会不会成为第二个东川?”市领导对此敲响警钟。
从电脑前抬头,胡生全想起了云南东川市的往昔:1958年,东川因铜矿设市,铜业的产值和税收曾一度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的2/3。但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铜资源不断枯竭,东川矿务局下属的4个铜矿全部破产,东川成为中国第一个“矿竭城衰”的城市。
当初的东川与万盛的发展历程何其相似。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大规模采煤算起,持续开采70年后,万盛赖以生存的煤炭储量仅剩2亿吨。
“煤炭迟早有挖完的一天,万盛谋求转型,发展循环经济已势在必行。”胡生全说。
■ 来自贵州的诱惑
怎么转?作为产煤大区,摆在面前只有一条路:从地下转到地上,延长煤炭产业链,发展煤化工。
但发展煤化工必须以大量原煤为依托,而万盛煤炭储量即将弹尽粮绝,根本无力支撑这个产业——这个问题让万盛极为头痛。
风景就在别处,贵州桐梓这个“邻居”让万盛看到了希望——桐梓县探明的煤炭储量高达47亿吨,其中距离万盛不到50公里的桐北地区煤炭储量达20亿吨,比整个重庆市的煤炭储量还多。
这片处女地,对万盛来说,是一个极度诱惑。
“穷哥们只有进行资源合作,才能实现共赢。”胡生全说,桐北地区煤炭储量丰富,但由于山脉阻隔,交通不便,无法运到桐梓县城,只能守着煤炭叫穷。
一方面,桐梓有资源优势;另一方面,万盛有资金、技术、市场和项目优势。双方直线距离又不到50公里,显然,双方发展区域合作,构筑煤电产业集群,符合共同利益。
■ 超常规支持
基于城市资源转型的可行性,万盛试图走一条区域联动的煤化工之路。
“煤化工基地”项目在全国也不多见,在重庆更是绝无仅有,但万盛决定首吃“螃蟹”。
2005年4月,万盛区发改委编制了“煤电配套产业发展规划”,上报给市政府。
“市领导看到规划后,眼里发着光说,非常好,只是思路不够宽广。”胡生全说。
经过市领导的丰富与完善,这个规划立刻变得宏大壮阔:力争在5—10年内投入300亿元,建成300万吨焦碳、180万吨甲醇、60万吨烯烃等项目,年产出预计500亿元。
一个落户在万盛的项目,却由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领导小组予以推进,并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任组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煤化工基地在全市的地位。
众所周知,化工产业分为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盐化工、煤化工等几大类。而在我市现有三大化工园区中,万州化工园区以盐化工为主,涪陵白涛化工园区以天然气化工为主,而长寿化工园区则以石油化工为主。
这意味着我市在化工产业链中,独缺煤化工。
“万盛煤化工基地就是为填补空白而生,它的作用不仅是要让万盛经济成功转型,更重要的是要完善重庆的化工产业链。”胡生全说。
■ 兄弟握手
做出这一决策,重庆方面也颇有顾虑,尽管渝黔以前签有“1 16”经济协作发展协议,并把渝南黔北片区定为合作重点区域,但“资源不出省”的潜规则犹在。
资源跨省自由流通能否实现,这是一个谁也无法把握的事情。
但很快,重庆方面发现自己多虑了。
为了实现万盛的“煤化工”之梦,2006年,重庆市发改委会同万盛区政府,数次登门拜访遵义市政府和贵州省发改委。
“1吨煤转化成二醋酸纤维素可以增值80倍”的诱惑,也让贵州方面兴奋不已。
尽管通过区域合作共建煤化工产业集群,还存在“合作利益平衡机制还未建立”、“合作的基础条件尚不完善”等障碍,但诚意压倒了一切。
2006年12月21日,在渝黔经济合作座谈会上,万盛区政府和桐梓县政府签订了《关于共同打造渝黔煤化工基地的会议纪要》,启动了整合渝南黔北资源的步伐。
■ 利益互让
共同打造渝黔煤化工基地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如果离开了利益分配而空谈区域合作,无疑是纸上谈兵。
以往渝黔之间的不少合作热点,之所以很快趋于平静,就是因为彼此在利益分配上互不相让而导致合作破产。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为了表达合作的诚意,万盛区在谈判桌上展示出敢于吃亏的胸怀:第一,把新建的万盛电厂作为煤化工基地建设的一个要素纳入,把其中一台机组的部分税收分给桐梓;第二,打破行政区划,让桐梓参与进来,以共建园区股份公司的方式实施煤化工基地建设。
“这个年产出预计500亿元的煤化工基地,我们就算让三分之一出去,也还剩300多亿元。但如果不合作,不让利,就什么都没有。”胡生全说。
礼让一寸,得礼一尺。万盛的勇于吃亏,换来桐梓的一腔诚意:第一,让重庆能投集团和南桐矿业公司获得了桐梓近5亿吨煤炭资源合作开发权,可开采100年以上;第二,从桐梓运往万盛的煤炭,不再加收20—60元的“出省费”。
“互让”造就了双赢。
■ 通道共建
利益分配虽然达成一致,但另一个棘手问题又摆上了台面。
“桐梓北部崇山峻岭,交通条件恶劣,要把原煤运出大山,难乎其难。”胡生全说,交通问题,再次触及桐万合作这根敏感神经。
双方又坐到了谈判桌上。诚意和前景,让万盛区交通局和桐梓县交通局,很快就共同编制完成了《渝黔(桐万)边区交通规划》。
规划旨在打造桐万快速通道。
“这条通道由双方共同投資完成,从万盛关坝镇起,经藻渡大桥到桐梓羊蹬镇,意在打造一条万盛连接桐梓最近的路。”胡生全说。
2008年5月21日,藻渡大桥最后一块桥面架设成功,终于把万盛和桐梓共建煤化工基地的梦想,实实在在连在了一起。
2008年7月26日,东方希望集团投资27亿元的醋酸工程在万盛煤化工基地开工。黄奇帆祝贺说,这个项目是万盛煤化工基地的开端项目,它是“渝南黔北”区域合作的结晶,将改变西部地区没有大煤化工的格局。
“西部大开发主倡的模式是东西合作,但东部转移产业往往是被制度‘挤出’的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而西部走的是‘拿生态、资源换技术’的路子。这既与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不相适应,也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战略。”重庆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勇说。
既然东西合作并非全是好事,那么有没有西西合作的可能呢?
“政策支持 资源共享 利益互让 通道共建”的万盛煤化工模式,无疑为重庆发展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提供了一种新契机。
它是“西西合作”深度破冰的一个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