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实地来访的国内官员感叹:来之前听到美国的新闻,觉得美国经济一团糟,但到这里一看,餐馆依然顾客盈门,商场到处是入潮涌动,美国经济依然有序运行。
去年9月,雷曼兄弟银行垮台,由此掀起的金融海啸席卷华尔街,也让整个世界笼罩在金融危机阴霾之下。一年过去,经济复苏的萌芽初现,各国股市也似乎苦尽甘来。
这会是通向经济复苏坦途的开始,还是新风暴来临的短暂黎明?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一周年及以后危机时代金融格局重建为主题的匹兹堡G20到来之际,《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采访了多位世界知名的经济学家,按照他们的判断以及一些权威机构和人士的报告,做出如下的猜想。
悬疑之一:世界是否已走出危机
答案:是的,尽管根基并不稳固。
该怎么形容这次危机?用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口吻,这是“前所未有的”危机;用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的话说,这是“百年一遇”的挑战;而《纽约时报》的报道,则将其定为“大衰退”。
尽管措辞有异,但各界普遍有一点共识:这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
一年过去了,世界走出危机了吗?
政治家们出言谨慎,一些经济学家则警告挑战,但从当前的经济走势看,最严峻的挑战已经过去,世界经济应该已经走出危机。
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在发给本刊记者的最新报告中认为:世界经济已经开始复苏,尽管能否可持续存在疑问。
看世界经济,最主要的观察点,一是美国经济,二是中国经济。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用布兰查德的话说,“美国不仅是危机的源头,也在世界经济复苏中扮演中心角色。”
对美国经济走势,最具权威的无疑是美联储的报告。在8月中旬的决策例会上,美联储认为:美国经济下滑已经终止,经济下行风险正在变小。可作为例证的是,消费开支正处于趋稳进程中,一些地区的住房市场状况则稳中有升。美联储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美国经济衰退正在结束。
这一结论是在8月份做出的,而随后公布的诸如住房市场、工厂订货等一系列新数据更印证了美联储的乐观。另外,按照美联储的判断,美国经济将在今年下半年恢复增长。因此,如果美联储之前的判断是正确的,那么就完全可以说,美国经济衰退目前已经结束。
从中国来看,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为7.9%。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弗雷德·伯格斯滕就对本刊记者说:中国经济第二季度已经开始恢复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带领全球经济复苏”。
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也对记者说,在当前各大经济体中,中国经济已率先复苏,而且,与以往经济复苏情况有所不同的是,新兴经济体正成为牵引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火车头。
但即便真走出危机,也并不意味着坦途的来临。以美国经济为例,美联储就警告,至少在今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复苏力度疲软。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穆迪经济学家网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赞迪对本刊记者表示,按照他的判断,美国经济的复苏是缓慢的,一方面是美国住房市场和汽车市场仍旧疲软,二是金融体系的困难限制了贷款。
但到2011年,由于这些不利因素开始消失,而且世界其他地区经济改善促进了美国出口,美国经济将会出现快速增长。或许,到那时,人们才可以放心地说,世界经济已彻底从危机中走出。
悬疑之二:危机还会爆发吗
答案:肯定会的,这是规律。
危机让世界痛定思痛,G20在匹兹堡召开的第三次国际金融峰会,就应对危机的举措进行了商讨。按照外界的普遍的看法,国际金融体系必须进行深刻改革,以防范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
但危机就不会再发生吗?
可能性似乎很低。在伯格斯滕看来,当前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复苏可持续性的问题,处理不慎,世界经济都将面临“第二次衰退”,即有陷入“W”型走势的可能。
他说:“因此,当前一个微妙的问题是,能否从政府刺激经济的经济复苏转变成由私人需求和投资推动的可持续性增长,我认为这将是未来一年的重要事件。如果这一问题能处理好,复苏将会继续;如果没有处理好,我们可能将面临第二次经济下滑,再度面临衰退问题。”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莱尼就认为,现在美国经济就处于反弹的顶点,但一条腿却又已然滑了下去,换言之,美国经济已经出现“W”型的征兆。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经济复苏就是一个巨大的“W”型。当前危机被认为是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重复“W”型走势也未尝没有可能性。
按照“格老”格林斯潘的看法,金融危机仍将会重演,只是和上次不大一样。
为什么?“因为它们(金融危机)各种各样,但都有一个基本的根源,”他在不久前一次谈话中说,“那就是人类的本性,当人们处于长期的繁荣之中时,我们自然会认为繁荣会继续下去。”
以这次危机为例,根源是美国楼市泡沫,而房地产泡沫则是美国人过于贪婪,击鼓传花般购买了力所不及的住房。最后,房地产泡沫破裂,美国乃至世界陷入危机。
危机总会隔一段时间发生,这是资本主义的必然规律。但正所谓“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至少在短时间内,至少在美国,新的金融危机将可能不会再由房地产泡沫引起。
但在其他地区,情况会怎么样呢?在中国,房市正热火朝天,并成为推动经济复苏的一个主要动力。但这会不会成为危机的源头?
曾多次被邀进白宫会商经济的赞迪对本刊记者表示,一些国家或许应该警惕市场的房价走势,具体到中国,房价增长是正常的,但过快增长就可能是危机的隐患。“正当的房价增长幅度应该和居民收入幅度相一致。假如房价增长复苏快于居民收入,那么房价将变得无法承受。”他说。
他强调:“在美国,房价的正当增幅大约一年在4%左右,在中国,房价增幅可能要快一点,但也只能是仅仅快一点而已。”
悬疑之三:主要国家经济转型会成功吗
答案:难说,存在着种种阻力。
尽管仍有争议,但相当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当前金融危机如此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世界经济存在失衡。
而世界经济要可持续地复苏,就必须解决当前失衡的问题。按照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的话说,必须实现“精确的平衡”,各国都需在内需和出口方面进行调整。
最关键的两个国家依然是美国和中国。对美国来说,由于个人消费出现下降,而消费是美国经济推动的主动力,作为一个替代措施,美国必须努力增加出口。
对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来说,美国内需下滑,出口美国商品将势必会下降,因此要促进经济发展,就必须扩大内需。
布兰查德就指出,中国的出口驱动模式非常成功,但从长远来看,中国要降低储蓄、增强内需,就必须建立更有效的社会安全网、便利居民获得信贷的渠道,同时提高企业治理水平。
在不久前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双方就转型问题达成共识:美国将采取措施增加储蓄占GDP的比重,美国政府将鼓励家庭储蓄;中方则继续调整经济结构,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在伯格斯滕看来,转型其实已经开始,中国正是由于采取了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向基础设施进行大量投资,这是朝正确方向迈进。访美的中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也指出,中国经济第二季度取得7.9%的增长,就是转型成功的结果。 但转型会一帆风顺吗?真难说。
不错,美国人现在开始压缩消费了,但这更多是出于危机下的谨慎心理,自觉不自觉地压缩了消费开支。这其实跟经济学中的通胀预期类似,在通胀高涨的时候,人们通胀预期更高,由此进一步推动物价上涨。一旦情况出现转折,事态就会迅速好转。美国人可能也会恢复以往的消费习惯,这就跟70年代石油危机后美国人照样喜欢油耗高、动力足的美国车一样。
悬疑之四:美国真的垮了吗
答案:远没有,外界的臆想罢了。
在世界经济论坛日前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最新排名中,美国第一次丧失了全球竞争力排名头名宝座,瑞士跃居第一。相形之下,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排名则有所上升。
美国排名下滑,自然是拜金融危机所赐。而随着危机占据媒体的版面,任何有关美国经济的负面消息都被放大,以至于许多中国人认为,美国经济现在一塌糊涂。
美国经济垮了吗?
远远没有。许多实地来访的国内官员就感叹:来之前听到美国的新闻,觉得美国经济一团糟,但到这里一看,餐馆依然顾客盈门,商场到处是人潮涌动,美国经济依然有序进行,此前的想法完全是错误的。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经济体,美国经济的抗冲击能力以及发展潜力,要大大强于其他发达国家。这从最近国际货币组织发布的经济数据,就可见端倪。
从经济增长率来看,按照IMF最新的报告,美国经济今年将出现增长,增幅为0.2%,明年则为0.8%,大大高于欧元区的-0.6%和0.1%。
而且,美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依然高于其他发达经济体。按照IMF的数据,美国目前GDP比8年前增长了约19%,这一比例要大大高于同期法国的14%、日本的13%、意大利和德国的8%。
从人均GDP来看,按照世行的数据,如果以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美国人均GDP达到4.2万美元,比英国高约1/3,比德国高37%,比日本高约38%。当然,如果按照汇率计算,这种差距要相对较小;但购买力平价间的巨大差距,显示美国人均生活水平“风景这边独好”。
美国经济的弹性表现,与美国的经济结构密不可分。美国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和弹性仍高于欧盟和日本,在投资方面,其他发达国家更不能望美国项背。世行数据就显示,2005年美国人均投资额达到8018美元,大大高于德国的4963美元和英国的4937美元。可以说,金融危机虽侵蚀了美国基本面,但并未对美国经济基础构成全面破坏性影响。
而且,美国政府着眼长远,采取了一系列可能影响深远的政策,用奥巴马的话说,美国正在打造“岩上之屋”。“岩上之屋”一词,出自奥巴马今年4月在华盛顿乔治敦大学的一次演讲。在这次精心准备的演讲中,奥巴马引述《圣经》中的比喻说,建在沙上的房子会倒掉,建在岩石上的房屋依然屹立。
按照奥巴马的解释,美国经济就好比一个着火的房屋,要重振美国经济,就必须尽快扑灭火苗,同时替换美国经济的基础,以此打造一个“岩上之屋”。也就是说,美国必须全面改革金融、医疗等多个领域,增强美国的综合竞争力。
这从美国在医疗改革、金融监管、新能源等领域的一系列积极改革就可看出。以新能源为例,作为一项酝酿良久的政策,其实并不仅仅局限于能源和经济领域,还涵盖美国外交、政治、国家安全等多个领域。
通过所谓的“绿色新政”,美国将能掌握世界尖端科技的制高点,确保美国的世界经济领先者的角色。
如果认为当前危机已经使美国一蹶不振,那纯属外界的臆想。即使在金融领域,华尔街依然是世界的金融中心。虽然花旗集团、美国银行等遭受重创,虽然中国的工行、农行、中行现在已包揽了世界市值最大银行前三位,但谁又能说它们是世界最强的银行?
悬疑之五:谁是最大赢家
答案:中国存在机会,但未必是最大赢家。
金融危机改变了世界,也暴露出当前金融体系的种种弊端。改革不合理的经济金融秩序,创建适应21世纪的新体制,形成应对危机的合力,成为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共识。
新的秩序重整,总有失利者和受益者,谁是最大的赢家?从国家层面讲,似乎是新兴经济体。
比如,在以往,决定世界经济问题的,是由发达国家组成的7国集团、8国集团;但现在,被冠以“国际金融峰会”的参加者,则是涵盖主要新兴经济体的20国集团。由新兴经济体参与决定世界问题,这是破天荒头一遭。
在新兴经济体中,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组成的“金砖四国”更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以至于外界普遍认为,现在是“金砖四国”整体性崛起的时代。
在这四国中,中国则是最主要的成员。中国拥有世界第二的经济总量(按购买力平价),世界上最多的外汇储备,外贸顺差世界第一,更关键的是中国经济仍保持着较快增长。中国自然成为万众瞩目的目标。
但中国真的是最大赢家吗?
对中国来说,这当然是机会。伯格斯滕就表示,中国是一个如此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自然也是一个崛起的金融大国,并在世界金融问题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是很自然的。而且,随着美国模式被否定,也为其他模式、想法和制度安排,提供了机会。
有一得,则必有一失。对中国来说,新体系也意味着更多的约束,这从最近的“中国责任论”、“中国救世论”抬头就可见一斑。所谓责任,其实更多时必然涉及中国的钱袋子,如何既能确保中国利益,又能对国际社会作出贡献,这是对中国的考验。
而且,新秩序的过程也将是艰难的。以IMF份额改革为例,尽管欧盟也认识到其目前的高份额已不合时宜,必须提高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代表性,但削减其手中权力,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改革也将漫漫长远,其间不乏激烈和斗争,这既需要硬实力的较量,也不乏软实力和巧实力的博弈。
因此,在伯格斯滕看来,中国不一定会从金融危机中得利。
当然,区分出输家还是赢家,还带有博弈的味道。对整个世界经济来说,更多的是需要同舟共济。以美中关系为例,美国经济衰退,直接导致了中国出口的下滑;而中国内需的拓展,转而又会带动美国经济的复苏。
这是一个共赢的世界,尤其是对各个大国来说,你死我活的斗争只能是两败俱伤,加强合作则意味着互利共赢。当然,大方向如此,不排除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存在倒退,这从美国最近一系列针对中国产品的保护主义措施,就可见一斑。
在即将进入的“后危机时代”,顺应时代潮流,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个潮流是什么?或许奥巴马的一句话可以作为一个注解。
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演讲时,奥巴马说:国家间的竞争不应该是零和游戏,中国是国际社会强大、繁荣和成功的一员,战略与经济对话代表着两国持续合作、而不是对抗的承诺,而这将重塑21世纪。
去年9月,雷曼兄弟银行垮台,由此掀起的金融海啸席卷华尔街,也让整个世界笼罩在金融危机阴霾之下。一年过去,经济复苏的萌芽初现,各国股市也似乎苦尽甘来。
这会是通向经济复苏坦途的开始,还是新风暴来临的短暂黎明?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一周年及以后危机时代金融格局重建为主题的匹兹堡G20到来之际,《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采访了多位世界知名的经济学家,按照他们的判断以及一些权威机构和人士的报告,做出如下的猜想。
悬疑之一:世界是否已走出危机
答案:是的,尽管根基并不稳固。
该怎么形容这次危机?用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口吻,这是“前所未有的”危机;用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的话说,这是“百年一遇”的挑战;而《纽约时报》的报道,则将其定为“大衰退”。
尽管措辞有异,但各界普遍有一点共识:这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
一年过去了,世界走出危机了吗?
政治家们出言谨慎,一些经济学家则警告挑战,但从当前的经济走势看,最严峻的挑战已经过去,世界经济应该已经走出危机。
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在发给本刊记者的最新报告中认为:世界经济已经开始复苏,尽管能否可持续存在疑问。
看世界经济,最主要的观察点,一是美国经济,二是中国经济。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用布兰查德的话说,“美国不仅是危机的源头,也在世界经济复苏中扮演中心角色。”
对美国经济走势,最具权威的无疑是美联储的报告。在8月中旬的决策例会上,美联储认为:美国经济下滑已经终止,经济下行风险正在变小。可作为例证的是,消费开支正处于趋稳进程中,一些地区的住房市场状况则稳中有升。美联储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美国经济衰退正在结束。
这一结论是在8月份做出的,而随后公布的诸如住房市场、工厂订货等一系列新数据更印证了美联储的乐观。另外,按照美联储的判断,美国经济将在今年下半年恢复增长。因此,如果美联储之前的判断是正确的,那么就完全可以说,美国经济衰退目前已经结束。
从中国来看,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为7.9%。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弗雷德·伯格斯滕就对本刊记者说:中国经济第二季度已经开始恢复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带领全球经济复苏”。
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也对记者说,在当前各大经济体中,中国经济已率先复苏,而且,与以往经济复苏情况有所不同的是,新兴经济体正成为牵引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火车头。
但即便真走出危机,也并不意味着坦途的来临。以美国经济为例,美联储就警告,至少在今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复苏力度疲软。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穆迪经济学家网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赞迪对本刊记者表示,按照他的判断,美国经济的复苏是缓慢的,一方面是美国住房市场和汽车市场仍旧疲软,二是金融体系的困难限制了贷款。
但到2011年,由于这些不利因素开始消失,而且世界其他地区经济改善促进了美国出口,美国经济将会出现快速增长。或许,到那时,人们才可以放心地说,世界经济已彻底从危机中走出。
悬疑之二:危机还会爆发吗
答案:肯定会的,这是规律。
危机让世界痛定思痛,G20在匹兹堡召开的第三次国际金融峰会,就应对危机的举措进行了商讨。按照外界的普遍的看法,国际金融体系必须进行深刻改革,以防范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
但危机就不会再发生吗?
可能性似乎很低。在伯格斯滕看来,当前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复苏可持续性的问题,处理不慎,世界经济都将面临“第二次衰退”,即有陷入“W”型走势的可能。
他说:“因此,当前一个微妙的问题是,能否从政府刺激经济的经济复苏转变成由私人需求和投资推动的可持续性增长,我认为这将是未来一年的重要事件。如果这一问题能处理好,复苏将会继续;如果没有处理好,我们可能将面临第二次经济下滑,再度面临衰退问题。”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莱尼就认为,现在美国经济就处于反弹的顶点,但一条腿却又已然滑了下去,换言之,美国经济已经出现“W”型的征兆。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经济复苏就是一个巨大的“W”型。当前危机被认为是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重复“W”型走势也未尝没有可能性。
按照“格老”格林斯潘的看法,金融危机仍将会重演,只是和上次不大一样。
为什么?“因为它们(金融危机)各种各样,但都有一个基本的根源,”他在不久前一次谈话中说,“那就是人类的本性,当人们处于长期的繁荣之中时,我们自然会认为繁荣会继续下去。”
以这次危机为例,根源是美国楼市泡沫,而房地产泡沫则是美国人过于贪婪,击鼓传花般购买了力所不及的住房。最后,房地产泡沫破裂,美国乃至世界陷入危机。
危机总会隔一段时间发生,这是资本主义的必然规律。但正所谓“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至少在短时间内,至少在美国,新的金融危机将可能不会再由房地产泡沫引起。
但在其他地区,情况会怎么样呢?在中国,房市正热火朝天,并成为推动经济复苏的一个主要动力。但这会不会成为危机的源头?
曾多次被邀进白宫会商经济的赞迪对本刊记者表示,一些国家或许应该警惕市场的房价走势,具体到中国,房价增长是正常的,但过快增长就可能是危机的隐患。“正当的房价增长幅度应该和居民收入幅度相一致。假如房价增长复苏快于居民收入,那么房价将变得无法承受。”他说。
他强调:“在美国,房价的正当增幅大约一年在4%左右,在中国,房价增幅可能要快一点,但也只能是仅仅快一点而已。”
悬疑之三:主要国家经济转型会成功吗
答案:难说,存在着种种阻力。
尽管仍有争议,但相当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当前金融危机如此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世界经济存在失衡。
而世界经济要可持续地复苏,就必须解决当前失衡的问题。按照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的话说,必须实现“精确的平衡”,各国都需在内需和出口方面进行调整。
最关键的两个国家依然是美国和中国。对美国来说,由于个人消费出现下降,而消费是美国经济推动的主动力,作为一个替代措施,美国必须努力增加出口。
对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来说,美国内需下滑,出口美国商品将势必会下降,因此要促进经济发展,就必须扩大内需。
布兰查德就指出,中国的出口驱动模式非常成功,但从长远来看,中国要降低储蓄、增强内需,就必须建立更有效的社会安全网、便利居民获得信贷的渠道,同时提高企业治理水平。
在不久前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双方就转型问题达成共识:美国将采取措施增加储蓄占GDP的比重,美国政府将鼓励家庭储蓄;中方则继续调整经济结构,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在伯格斯滕看来,转型其实已经开始,中国正是由于采取了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向基础设施进行大量投资,这是朝正确方向迈进。访美的中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也指出,中国经济第二季度取得7.9%的增长,就是转型成功的结果。 但转型会一帆风顺吗?真难说。
不错,美国人现在开始压缩消费了,但这更多是出于危机下的谨慎心理,自觉不自觉地压缩了消费开支。这其实跟经济学中的通胀预期类似,在通胀高涨的时候,人们通胀预期更高,由此进一步推动物价上涨。一旦情况出现转折,事态就会迅速好转。美国人可能也会恢复以往的消费习惯,这就跟70年代石油危机后美国人照样喜欢油耗高、动力足的美国车一样。
悬疑之四:美国真的垮了吗
答案:远没有,外界的臆想罢了。
在世界经济论坛日前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最新排名中,美国第一次丧失了全球竞争力排名头名宝座,瑞士跃居第一。相形之下,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排名则有所上升。
美国排名下滑,自然是拜金融危机所赐。而随着危机占据媒体的版面,任何有关美国经济的负面消息都被放大,以至于许多中国人认为,美国经济现在一塌糊涂。
美国经济垮了吗?
远远没有。许多实地来访的国内官员就感叹:来之前听到美国的新闻,觉得美国经济一团糟,但到这里一看,餐馆依然顾客盈门,商场到处是人潮涌动,美国经济依然有序进行,此前的想法完全是错误的。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经济体,美国经济的抗冲击能力以及发展潜力,要大大强于其他发达国家。这从最近国际货币组织发布的经济数据,就可见端倪。
从经济增长率来看,按照IMF最新的报告,美国经济今年将出现增长,增幅为0.2%,明年则为0.8%,大大高于欧元区的-0.6%和0.1%。
而且,美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依然高于其他发达经济体。按照IMF的数据,美国目前GDP比8年前增长了约19%,这一比例要大大高于同期法国的14%、日本的13%、意大利和德国的8%。
从人均GDP来看,按照世行的数据,如果以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美国人均GDP达到4.2万美元,比英国高约1/3,比德国高37%,比日本高约38%。当然,如果按照汇率计算,这种差距要相对较小;但购买力平价间的巨大差距,显示美国人均生活水平“风景这边独好”。
美国经济的弹性表现,与美国的经济结构密不可分。美国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和弹性仍高于欧盟和日本,在投资方面,其他发达国家更不能望美国项背。世行数据就显示,2005年美国人均投资额达到8018美元,大大高于德国的4963美元和英国的4937美元。可以说,金融危机虽侵蚀了美国基本面,但并未对美国经济基础构成全面破坏性影响。
而且,美国政府着眼长远,采取了一系列可能影响深远的政策,用奥巴马的话说,美国正在打造“岩上之屋”。“岩上之屋”一词,出自奥巴马今年4月在华盛顿乔治敦大学的一次演讲。在这次精心准备的演讲中,奥巴马引述《圣经》中的比喻说,建在沙上的房子会倒掉,建在岩石上的房屋依然屹立。
按照奥巴马的解释,美国经济就好比一个着火的房屋,要重振美国经济,就必须尽快扑灭火苗,同时替换美国经济的基础,以此打造一个“岩上之屋”。也就是说,美国必须全面改革金融、医疗等多个领域,增强美国的综合竞争力。
这从美国在医疗改革、金融监管、新能源等领域的一系列积极改革就可看出。以新能源为例,作为一项酝酿良久的政策,其实并不仅仅局限于能源和经济领域,还涵盖美国外交、政治、国家安全等多个领域。
通过所谓的“绿色新政”,美国将能掌握世界尖端科技的制高点,确保美国的世界经济领先者的角色。
如果认为当前危机已经使美国一蹶不振,那纯属外界的臆想。即使在金融领域,华尔街依然是世界的金融中心。虽然花旗集团、美国银行等遭受重创,虽然中国的工行、农行、中行现在已包揽了世界市值最大银行前三位,但谁又能说它们是世界最强的银行?
悬疑之五:谁是最大赢家
答案:中国存在机会,但未必是最大赢家。
金融危机改变了世界,也暴露出当前金融体系的种种弊端。改革不合理的经济金融秩序,创建适应21世纪的新体制,形成应对危机的合力,成为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共识。
新的秩序重整,总有失利者和受益者,谁是最大的赢家?从国家层面讲,似乎是新兴经济体。
比如,在以往,决定世界经济问题的,是由发达国家组成的7国集团、8国集团;但现在,被冠以“国际金融峰会”的参加者,则是涵盖主要新兴经济体的20国集团。由新兴经济体参与决定世界问题,这是破天荒头一遭。
在新兴经济体中,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组成的“金砖四国”更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以至于外界普遍认为,现在是“金砖四国”整体性崛起的时代。
在这四国中,中国则是最主要的成员。中国拥有世界第二的经济总量(按购买力平价),世界上最多的外汇储备,外贸顺差世界第一,更关键的是中国经济仍保持着较快增长。中国自然成为万众瞩目的目标。
但中国真的是最大赢家吗?
对中国来说,这当然是机会。伯格斯滕就表示,中国是一个如此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自然也是一个崛起的金融大国,并在世界金融问题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是很自然的。而且,随着美国模式被否定,也为其他模式、想法和制度安排,提供了机会。
有一得,则必有一失。对中国来说,新体系也意味着更多的约束,这从最近的“中国责任论”、“中国救世论”抬头就可见一斑。所谓责任,其实更多时必然涉及中国的钱袋子,如何既能确保中国利益,又能对国际社会作出贡献,这是对中国的考验。
而且,新秩序的过程也将是艰难的。以IMF份额改革为例,尽管欧盟也认识到其目前的高份额已不合时宜,必须提高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代表性,但削减其手中权力,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改革也将漫漫长远,其间不乏激烈和斗争,这既需要硬实力的较量,也不乏软实力和巧实力的博弈。
因此,在伯格斯滕看来,中国不一定会从金融危机中得利。
当然,区分出输家还是赢家,还带有博弈的味道。对整个世界经济来说,更多的是需要同舟共济。以美中关系为例,美国经济衰退,直接导致了中国出口的下滑;而中国内需的拓展,转而又会带动美国经济的复苏。
这是一个共赢的世界,尤其是对各个大国来说,你死我活的斗争只能是两败俱伤,加强合作则意味着互利共赢。当然,大方向如此,不排除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存在倒退,这从美国最近一系列针对中国产品的保护主义措施,就可见一斑。
在即将进入的“后危机时代”,顺应时代潮流,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个潮流是什么?或许奥巴马的一句话可以作为一个注解。
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演讲时,奥巴马说:国家间的竞争不应该是零和游戏,中国是国际社会强大、繁荣和成功的一员,战略与经济对话代表着两国持续合作、而不是对抗的承诺,而这将重塑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