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诚信,即诚实守信。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形成了重承诺、守信义的道德传统,留下了“千金一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千古美谈。然而,在物质文明发达的当今,社会诚信缺失,学生的诚信教育不容懈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当前德育工作的重点。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都对学生有“诚信”的要求。学校可从以下途径和方法,加强对中学生的诚信教育:
一、让教师做学生的诚信典范,做到以德育诚。
要让学生学会诚信,教师必须首先是诚信的典范。教师要做到以诚育人、以诚待人、以诚服人,做诚信的表率和楷模,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二、把诚信教育渗透到教学环节,做到教书育诚。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的思想性,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结合教学环节培养诚信品质,把诚信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实现教书和育诚的统一,最终完成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文化,做到环境育诚。
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注意营造诚信文化氛围,可以让学生在社会化、人性化和科学化的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诚信教育。例如,精心设计“诚信教育”长廊,在教学大楼走廊墙壁上悬挂有关诚信的名人名言。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校园网络等,使全体师生了解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形成人人知诚信的良好氛围,为人人讲诚信打下舆论基础。在教室的布置上,黑板报、班训、专栏、条幅等,都可以渗透诚信的内容。
四、寓诚信教育于活动中,做到活动育诚。
可以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团队活动,组织观看有诚信教育内容的影片,在文体活动中穿插有诚信教育的节目,开展“最有诚信品质的学生”评选活动,举办有关诚信教育的讲座,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辩论赛,组织对现实生活诚信状况的调查等。班级还可以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活动,如开展讲“身边诚信小故事”,评选“班级诚信之星”等,促使学生自觉地从上课、作业、考试、值日等小事做起,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校内校外一样、人前人后一样,努力做一个诚信的人。
五、制定诚信规范和道德目标,做到以规育诚。
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校在长期坚持开展的诚信教育活动的同时,还要制定一套完备的规范和制度促使学生自律,促成诚信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制定“学生诚信度评估条例”、“学生诚信记录评估表”、“学生自查自律表”等,对学生说谎、抄作业、考试作弊等不诚信行为和表现好的诚信行为进行记录和评价,并据“学生诚信度评估条例”加减分,最后计入学生思想品德量化总分中。还可以对学生提出诚信道德基本目标: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团结同学、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诚实做人、知错就改;遵守规则、不损害他人利益。
六、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做到携手育诚。
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不仅需要学校教育,更要优化家庭环境,使其对学生的教育、要求、影响连贯一致。学校必须与家庭取得密切联系,携手合作,教育到位。教师可采取多种方式,如深入家庭访问、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发放家校联系卡、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等,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对“留守儿童”的家长,教师可以采取书信、电话、短信、网聊等方式联络沟通。
七、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做到实践育诚。
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商店开展“诚信与经营成败的关系”调查,使其了解商家取得成功的一个很大秘诀是产品有信誉,售后服务有信誉,从而使学生在调查中体验到诚信的重要。
总之,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仅在家里做一个诚信的好孩子,在学校做一个诚信的好学生,在社会也要做一个诚信的好公民。
一、让教师做学生的诚信典范,做到以德育诚。
要让学生学会诚信,教师必须首先是诚信的典范。教师要做到以诚育人、以诚待人、以诚服人,做诚信的表率和楷模,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二、把诚信教育渗透到教学环节,做到教书育诚。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的思想性,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结合教学环节培养诚信品质,把诚信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实现教书和育诚的统一,最终完成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文化,做到环境育诚。
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注意营造诚信文化氛围,可以让学生在社会化、人性化和科学化的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诚信教育。例如,精心设计“诚信教育”长廊,在教学大楼走廊墙壁上悬挂有关诚信的名人名言。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校园网络等,使全体师生了解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形成人人知诚信的良好氛围,为人人讲诚信打下舆论基础。在教室的布置上,黑板报、班训、专栏、条幅等,都可以渗透诚信的内容。
四、寓诚信教育于活动中,做到活动育诚。
可以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团队活动,组织观看有诚信教育内容的影片,在文体活动中穿插有诚信教育的节目,开展“最有诚信品质的学生”评选活动,举办有关诚信教育的讲座,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辩论赛,组织对现实生活诚信状况的调查等。班级还可以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活动,如开展讲“身边诚信小故事”,评选“班级诚信之星”等,促使学生自觉地从上课、作业、考试、值日等小事做起,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校内校外一样、人前人后一样,努力做一个诚信的人。
五、制定诚信规范和道德目标,做到以规育诚。
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校在长期坚持开展的诚信教育活动的同时,还要制定一套完备的规范和制度促使学生自律,促成诚信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制定“学生诚信度评估条例”、“学生诚信记录评估表”、“学生自查自律表”等,对学生说谎、抄作业、考试作弊等不诚信行为和表现好的诚信行为进行记录和评价,并据“学生诚信度评估条例”加减分,最后计入学生思想品德量化总分中。还可以对学生提出诚信道德基本目标: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团结同学、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诚实做人、知错就改;遵守规则、不损害他人利益。
六、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做到携手育诚。
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不仅需要学校教育,更要优化家庭环境,使其对学生的教育、要求、影响连贯一致。学校必须与家庭取得密切联系,携手合作,教育到位。教师可采取多种方式,如深入家庭访问、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发放家校联系卡、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等,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对“留守儿童”的家长,教师可以采取书信、电话、短信、网聊等方式联络沟通。
七、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做到实践育诚。
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商店开展“诚信与经营成败的关系”调查,使其了解商家取得成功的一个很大秘诀是产品有信誉,售后服务有信誉,从而使学生在调查中体验到诚信的重要。
总之,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仅在家里做一个诚信的好孩子,在学校做一个诚信的好学生,在社会也要做一个诚信的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