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的地理学内涵

来源 :小读者·阅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ten342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海经》虽不是纯粹的地理书,但它的地理学内涵却是第一性的。它的主体部分《山经》是当时的调查报告,《海经》与当时的图册有某种关系。不过,其中蕴含的地理学知识大多是在神话外衣下隐藏着,看似虚幻,实不虚幻啊。

大地四隅,连接天地之间的神山神木:古人眼中的天和地是怎样的


  我国上古时代,先民对宇宙的认识存在着两种天地说,就是浑天说和盖天说,这两种学说在《山海经》中都有反映。
  浑天说是最原始的宇宙论,被称作地方性的宇宙论。这种学说认为,茫茫大地是一个大圆盘,发生着千奇百怪的天象;具有无比神力的苍天,就像浑圆的鸟卵外壳,将大地包裹其中,日月星辰绕南北两极旋转。浑天说的南北两极与近代的南北两极不同,“北极”在“天下之中”地区的正北方地上36度的地點,这和北半球的人站在北纬36度附近看到的北极星处的位置大致相同。浑天说的“南极”则在正南方地下36度处。
  浑天说把大地想象为平圆形状,“天下之中”的“地中”就是华夏族的居地。具体地说,就是以夏王朝都城阳城附近为中心的地域,以此“天下之中”地区为中心向外,直达四海。
  盖天说是浑天说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宇宙观。早期浑天说以为天好像是一个大伞盖,地好像大棋盘,也就是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后起的盖天说以为天好像是一顶大斗笠,地好像是一个大盘子,天在上,地在下,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它们随着天盖运动的。



  《山海经》中的浑天说观点表现在经文篇目的构思方面。《五藏山经》记述的地区,在作者的心目中就是“莫非王土”的地方。具体地说,《中山经》记述的是以王都为中心的畿内,其外的南山区、西山区、北山区、东山区则是畿内的四方拱卫。《山经》地区以外,就是《海外经》描述的地方了。
  《山海经》作者还把《大荒经》描述的地方看作是大地的边缘。那里有日月升起、落下的山,大地有东西南北四个极点。《大荒经》记载的东极、北极是山(《大荒东经》:“鞠陵于天、东极、离瞀,日月所出。”《大荒北经》:“北极天柜。”),南极、西极是神居住的地方(《大荒南经》:“有神名曰因因乎。”《大荒西经》:“噎,处于西极。”)。《山海经》关于四极的描述中,东西两极和南北两极都是一山一神,显示了以天地之中为对称的思维模式,符合浑天说的思路。另外,把北极的山称为天柜而南极不见有山,也符合浑天说认为天空沿着一条假定轴线旋转的想法。
  浑天说主张大地四周被海包围。《山海经》中多次提到四海,不过对这些海的直接描述很少,这大概是作者所处的时代航海业不发达,人们对海洋的认识还比较幼稚的缘故吧。
  《山海经》也反映了盖天说的天地论。早期盖天说主张天圆地方,《山海经》中的有些记载透露了这种信息。如海外海内诸经多次提到了陬(zōu),陬就是角,既然有了四隅,看来作者心目中的大地略呈方形。



  《山海经》中还多次提到了天地相通的山(如登葆山)、木(如建木、若木),这些连接天地之间的神山神木,实际上是大地支撑天盖的神柱,这和早期盖天说主张的天如同伞盖就十分相合啦。

拿尺测量大地的巨人竖亥:地球经纬圈有多大


  《海外东经》记载:“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
  爸爸妈妈给你买了地球仪吗?现在要用它来谈《山海经》啦!《山海经》中记载了大地测量和测量数据。《海外东经》记载帝指示“竞走运动员”竖亥去测量大地,竖亥右手拿着算筹,左手指着叫青丘的地方,迈着同样长短的步子,从东极到西极,刚好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这个故事肯定又是穿了一层神话外衣,那个具体数据也不可靠,但经文透露了先民曾经进行过大地测量的信息却是可以肯定的。
  虽然竖亥步地测得的东西以及五亿余步的数字无法置信,可是《五藏山经》结语说的“天地之间”,也就是大地四个极点间的距离却是一条十分珍贵的测量数据。该经文“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与地球北纬45度附近的半纬圈和北极至南回归线之间的经圈的长度基本相符。
  大家拿出地球仪。找到中国北方,《山海经》资料积累和成书时代,主要活动区域在黄河流域。先民们认为的“天地之东西”应该指通过这一地区的半纬圈,“南北”应该是北极到可能“日无景”的南回归线之间的距离。
  地理学者已经测得的赤道半径是6378.2公里,极半径是6356.8公里。我们还要知道《五藏山经》说的是古代的里,长度和我们现代的里也不同,比较时要通过一定的换算。算出来的北纬45度半纬圈,北极到南回归线之间的经圈,里数与“二万八千里”“二万六千里”中古代的里修正为华里的数字相当接近。
  特别有趣的是,《五藏山经》的天地东西里数略大于南北里数,也符合赤道半径略大于极半径,地球略呈椭圆的事实。这些都应该不是巧合,表明当时大地测量方法已有很高水平。
  爱刨根问底的小朋友可能要问:《五藏山经》记载的这个数据是如何得来的呀?这次可真难倒作者咯,只得用“尚待深入探讨”六个字回答啦。


其他文献
作为一个性格腼腆的人,我人生最初的玩伴和人没关系,没什么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也和玩具没关系,而是一堆奇奇怪怪的东西。  幼时的第一个玩伴是一只母鸡。这段记忆来自家人的描述,根据他们的叙述,我自行拼凑出我与母鸡和谐共处的图景。在那个画面中,我一岁左右开始自己吃饭,颤巍巍地捏着勺子往嘴里送饭,但勺子往往歪了斜了,喂进嘴里的饭大半都流了出来,衣襟上一片白花花的米粒。即便这样,我还是把自己喂飽了。  饱了
期刊
公平的管教不等于管教方式相同  对不同的孩子,管教方式会是相同的吗?并不总是那样。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公平吗?其实他们并不會觉得公平,并且会格外留心这些。但有可能这其实是公平的,因为他们是如此不同。管教的差异取决于年龄、能力、敏感度及气质方面的差异。兄弟姐妹们会责备父母:“你们对她总是比对我宽松多了。”我建议父母公开解释他们的理由,以使管教方式上的差异看上去并不是偏心:“你真的觉得用相同的方式对待
期刊
珊娜的椅子上贴着一个黄色的标签。维茨克、雷奥和威廉这些班上个子高的同学的椅子则会贴红色的标签。  可是,眼下,班里又多了四张崭新的椅子。它们都贴着红色的标签。络腮胡老师说,这是给班上个子长高了的同学坐的。  “如果总是坐在很矮的椅子上的话,对脊柱不好。”他说,“所以我们要看一看哪些小朋友的个子长高了,可以坐上这种红色的椅子。”  莫腾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我的脊柱很不舒服!”  络腮胡老师笑了起
期刊
你知道吗?我们的汉字也有许多是互为镜像的,“工厂”的“厂”字我们都认识,我们拿它来照照镜子,就会看到一个“乁”字。  它看上去就像是“飞”丢了两只翅膀,只能慢慢在地上“移”动了,所以这个字读作“yí”,意思和“移”一样。另外它还是个多音字,在古代还可以读成“jí”,意思和“及”一样。  有的字照完镜子以后和本义差不太多。比如“嫔妃”的“妃”,照镜子就会变成“妀”。我知道你一定想读“gǎi”,大错特
期刊
我家住在故宫后门的景山公园旁边。  每到春末,公园里的牡丹花总是开得特别热闹。  早晨一起床,妈妈就告诉我:“咱们院子里的牡丹也开花了。”  我拿起喷壶去给花浇水。妈妈打开窗户叮嘱我:“妞子,别在花丛里瞎跑,惊吓了牡丹小仙人,牡丹花就不开了。”  我悄声问牡丹:“真的有牡丹小仙人吗?我怎么看不见呀?”  五月的牡丹在风中轻轻地摇摆着身子,她们都不回答我的话。  傍晚渐渐来临了,我盼望着妈妈说的牡丹
期刊
一起来做个有趣的测试游戏!请开始按照下面的提示去做:  首先像祈祷一般,将双手交握起来。看看你的双手!!!  ·左手拇指被压在右手拇指下的——左脑使用者(简称“左”)  ·右手拇指被压在左手拇指下的——右脑使用者(简称“右”)  将你的双臂交叉环抱于胸前(请揣摩一下“我生气了喔!”的感觉)  再看看你的双臂!!!  ·右手臂压住左手臂的——左脑使用者(简称“左”)  ·左手臂压住右手臂的——右脑使
期刊
父母在陪孩子玩耍时,充当着各种各样的角色。第一个角色,单纯的游戏伙伴。  大部分家长能够根据孩子的年齡和接受能力,较好地陪孩子玩耍。而有时也会略微提高游戏的难度,使孩子面临小小的挑战,让孩子学习不曾了解的全新游戏方法。  例如,搭积木。可以先摆一层积木,再一点点尝试搭两层,甚至更高一些。要注意的是,应逐步提高游戏的难度,让孩子对这种游戏依然保持足够的兴趣。如果游戏的难度跨度过大,孩子可能会感到不安
期刊
半夜两点,唐帅被手机铃声震醒,他揉了揉惺忪的眼睛,打开手机一看:不好!  就在刚刚,有人转给了唐帅一个视频,画面里聋哑人正对着镜头用手语比划着什么,唐帅一个机灵,通过简单的手语,脑海里浮现出一行字——“对不起,我要自杀了。”  唐帅以最快的速度把视频转到自己微信上所有的聋哑人群,十分钟后,这个坐标内蒙古的聋哑人被人认出,并被成功营救。  “要在全国找一个聋哑人,通过我的手机,基本上都能找到。”唐帅
期刊
什么是X型阅读人和Y型阅读人呢?  希望到某个国家旅游时,便会购买该国的旅游手册;在工作或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便会找书来看,试图解决问题;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便会购买该领域的书,试图增进自己对该领域的理解……这样的人是X型阅读人。X型阅读人是求知者,其目的在于满足自己求知的欲望、填补自己知识的缺口,找的是知识。  看完《孙子兵法》后,便明白“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策略来自人性;看完《零工经济来了》,
期刊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16世纪80年代晚期的某一天,伽利略爬上了比萨斜塔,随身携带着一枚子弹丸和一发炮弹丸,他发起了一场战争,不是向哪支军队,而是挑战两千年的科学迷信。  那时,物理学大多还遵循着亚里士多德的教条。古希腊人相信,物体下落的速度与其重量相关。亚里士多德就宣称,一百磅重的土块与一磅重的土块同时落下,大的每下落一百米,小的下降一米。此说如今很是荒诞不经,但彼时却被奉为圭臬。  那一天,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