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分析2013年洪泽县冬小麦赤霉病发生气象条件,预测赤霉病将呈中等至中等偏重发生,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气象条件;防治措施;江苏洪泽;2013年
中图分类号 S43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4-0134-01
冬小麦是洪泽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2013年全县冬小麦播种面积达27 966.67 hm2,小麦生产决定全县全年粮食稳产增收,而影响小麦丰收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是威胁小麦生产的最大病害[1-2]。当小麦处于抽穗扬花期及灌浆前期,若遇阴雨天气且温湿条件适宜,易引发赤霉病,一旦发生流行,产量损失10%~40%。根据前期天气特点、小麦当前苗情长势及未来天气,预测2013年洪泽县冬小麦赤霉病呈中等至中等偏重发生,若遇连阴雨或连续浓雾天气将会大流行,因此,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尤为重要,许多农业气象工作者对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气象条件和防治进行了大量研究[2-9]。该文对洪泽县2013年冬小麦赤霉病流行发生前气象条件、小麦赤霉病菌源情况及趋势进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防治效果非常好,赤霉病没有流行发生,为小麦稳定增产奠定了基础。
1 发生气象条件
1.1 1月气温异常偏高,赤霉病菌源量超过前3年
2014年1月,气温异常偏高,少雨光照足。月均气温3.6 ℃,比常年异常偏高2.1 ℃。月降水量12.7 mm,比常年偏少15.3 mm。月日照时数191.7 h,比常年偏多39.6 h。温度高、雨水少,使在田作物生长缓慢,有利于晚播小麦苗情转化升级,使小麦长势较好。但田间小气候对赤霉病病菌萌发有利,是小麦赤霉病菌源比往年多的主要原因。
1.2 抽穗扬花期拉长,增加赤霉病发生的可能性
由于小麦自播种以来总体积温偏多,2013年洪泽县冬小麦生育期比常年提前2~4 d,但苗情存在不平衡性且品种杂,2013年洪泽县冬小麦有郑麦9023、西农979、9718和淮麦30等品种,使抽穗扬花期时间拉长,扬花期长达15 d,抽穗扬花期拉长增加了遇雨雾天气的机率,加之品种抗病性差,增加了赤霉病流行发生的可能性。
1.3 高温高湿,利于赤霉病流行发生
4月下旬至5月中旬,洪泽县小麦将进入抽穗扬花期,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有利时机。但气温较常年略偏高1.0 ℃;降水量为84.8 mm,比常年值(67.1 mm)明显偏多17.7 mm,降水过程出现在4月22日、4月25—27日和5月10—11、15、17日;日照时数与常年相同。高温高湿天气条件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流行发生,十分不利于赤霉病的防治。
2 菌源情况及趋势分析
据洪泽县植保站4月8—11日对全县30块田调查统计,子囊壳枝带菌率0~12%,平均3.04%,为近10年同期最高。随着未来气温上升,雨水增多,田间郁蔽度增大,田间子囊壳会继续发生,菌源量持续上升,大流行的菌源条件已具备。
小麦处于抽穗扬花期及灌浆前期,若日均气温≥15 ℃、日平均相对湿度≥60%、日照时数≤5 h,易诱发赤霉病。鉴于2013年小麦播期、品种不一,将会导致小麦抽穗扬花期拉长,增加遇雨雾与高温高湿天气机率。对未来1个月气象条件预测和赤霉病发生条件分析,预测2013年冬小麦赤霉病将呈中等至中等偏重发生,若遇连阴雨或连续浓雾天气会大流行。
3 防治措施
关注天气和赤霉病发生情况,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药肥混喷,保绿防衰增粒重。小麦赤霉病、蚜虫为主的穗期病虫“一喷三防”防治工作,确保小麦增产增收。
立足小麦赤霉病2次防治不动摇,始花一块防治一块,实行早扬花早防治,迟扬花迟防治。首次施药时间应掌握在小麦扬花株率达5%~10%时进行。遇连阴雨雾或高温高湿天气,对高感品种首次喷药时间应提早至齐穗。在第1次用药后5~7 d还需再用药1次,确保防治效果。对蚜虫发生严重的田块,总体防治结束后,再根据残留虫量做好复查补治工作。防治药剂可选用60%多·酮可湿性粉剂1 350~1 500 g/hm2,或50%多·酮可湿性粉剂1 500~1 800 g/hm2,或25%氰烯菌酯1 500 g/hm2,或40%戊唑·多菌灵1 500 g/hm2,加20%烯啶虫胺300~450 mL/hm2,或25%吡呀酮450~600 g/hm2,再加叶面肥750 g/hm2,然后对水450~600 kg/hm2手动均匀再喷散。防治期间若遇连阴雨要抢时间、钻雨隙、突击用药。
此外,小麦田块及时清沟理墒,除渍降湿,改善小麦生长环境,减轻赤霉病发生几率。
4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植物保护站.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3.
[2] 杨荣明,吴燕,朱风,等.2010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流行特点及防治对策探讨[J].中国植保导刊,2011,31(2):16-19.
[3] 肖晶晶,霍治国,李娜,等.小麦赤霉病气象环境成因研究进展[J].自然灾害学报,2011,20(2):146-152.
[4] 李巧芝,赵宗林,盛建萍,等.小麦赤霉病发生量预测预报[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2(1):27.
[5] 汪平,刘跃华,黄学虹,等.小麦赤霉病流行定量预测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0,28(3):318-319.
[6] 张旭晖,高苹,居为民,等.小麦赤霉病气象条件适宜程度等级预报[J].气象科学,2009,29(4):552-556.
[7] 刘常青,臧俊岭,李明,等.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6(2):27.
[8] 温明星,陈爱大,杨红福,等.小麦抗赤霉病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8):113-115.
[9] 王正科,陈翔,刘成,等.2010年洪泽县冬小麦生育期不利气象条件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1(9):333,335.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气象条件;防治措施;江苏洪泽;2013年
中图分类号 S43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4-0134-01
冬小麦是洪泽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2013年全县冬小麦播种面积达27 966.67 hm2,小麦生产决定全县全年粮食稳产增收,而影响小麦丰收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是威胁小麦生产的最大病害[1-2]。当小麦处于抽穗扬花期及灌浆前期,若遇阴雨天气且温湿条件适宜,易引发赤霉病,一旦发生流行,产量损失10%~40%。根据前期天气特点、小麦当前苗情长势及未来天气,预测2013年洪泽县冬小麦赤霉病呈中等至中等偏重发生,若遇连阴雨或连续浓雾天气将会大流行,因此,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尤为重要,许多农业气象工作者对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气象条件和防治进行了大量研究[2-9]。该文对洪泽县2013年冬小麦赤霉病流行发生前气象条件、小麦赤霉病菌源情况及趋势进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防治效果非常好,赤霉病没有流行发生,为小麦稳定增产奠定了基础。
1 发生气象条件
1.1 1月气温异常偏高,赤霉病菌源量超过前3年
2014年1月,气温异常偏高,少雨光照足。月均气温3.6 ℃,比常年异常偏高2.1 ℃。月降水量12.7 mm,比常年偏少15.3 mm。月日照时数191.7 h,比常年偏多39.6 h。温度高、雨水少,使在田作物生长缓慢,有利于晚播小麦苗情转化升级,使小麦长势较好。但田间小气候对赤霉病病菌萌发有利,是小麦赤霉病菌源比往年多的主要原因。
1.2 抽穗扬花期拉长,增加赤霉病发生的可能性
由于小麦自播种以来总体积温偏多,2013年洪泽县冬小麦生育期比常年提前2~4 d,但苗情存在不平衡性且品种杂,2013年洪泽县冬小麦有郑麦9023、西农979、9718和淮麦30等品种,使抽穗扬花期时间拉长,扬花期长达15 d,抽穗扬花期拉长增加了遇雨雾天气的机率,加之品种抗病性差,增加了赤霉病流行发生的可能性。
1.3 高温高湿,利于赤霉病流行发生
4月下旬至5月中旬,洪泽县小麦将进入抽穗扬花期,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有利时机。但气温较常年略偏高1.0 ℃;降水量为84.8 mm,比常年值(67.1 mm)明显偏多17.7 mm,降水过程出现在4月22日、4月25—27日和5月10—11、15、17日;日照时数与常年相同。高温高湿天气条件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流行发生,十分不利于赤霉病的防治。
2 菌源情况及趋势分析
据洪泽县植保站4月8—11日对全县30块田调查统计,子囊壳枝带菌率0~12%,平均3.04%,为近10年同期最高。随着未来气温上升,雨水增多,田间郁蔽度增大,田间子囊壳会继续发生,菌源量持续上升,大流行的菌源条件已具备。
小麦处于抽穗扬花期及灌浆前期,若日均气温≥15 ℃、日平均相对湿度≥60%、日照时数≤5 h,易诱发赤霉病。鉴于2013年小麦播期、品种不一,将会导致小麦抽穗扬花期拉长,增加遇雨雾与高温高湿天气机率。对未来1个月气象条件预测和赤霉病发生条件分析,预测2013年冬小麦赤霉病将呈中等至中等偏重发生,若遇连阴雨或连续浓雾天气会大流行。
3 防治措施
关注天气和赤霉病发生情况,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药肥混喷,保绿防衰增粒重。小麦赤霉病、蚜虫为主的穗期病虫“一喷三防”防治工作,确保小麦增产增收。
立足小麦赤霉病2次防治不动摇,始花一块防治一块,实行早扬花早防治,迟扬花迟防治。首次施药时间应掌握在小麦扬花株率达5%~10%时进行。遇连阴雨雾或高温高湿天气,对高感品种首次喷药时间应提早至齐穗。在第1次用药后5~7 d还需再用药1次,确保防治效果。对蚜虫发生严重的田块,总体防治结束后,再根据残留虫量做好复查补治工作。防治药剂可选用60%多·酮可湿性粉剂1 350~1 500 g/hm2,或50%多·酮可湿性粉剂1 500~1 800 g/hm2,或25%氰烯菌酯1 500 g/hm2,或40%戊唑·多菌灵1 500 g/hm2,加20%烯啶虫胺300~450 mL/hm2,或25%吡呀酮450~600 g/hm2,再加叶面肥750 g/hm2,然后对水450~600 kg/hm2手动均匀再喷散。防治期间若遇连阴雨要抢时间、钻雨隙、突击用药。
此外,小麦田块及时清沟理墒,除渍降湿,改善小麦生长环境,减轻赤霉病发生几率。
4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植物保护站.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3.
[2] 杨荣明,吴燕,朱风,等.2010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流行特点及防治对策探讨[J].中国植保导刊,2011,31(2):16-19.
[3] 肖晶晶,霍治国,李娜,等.小麦赤霉病气象环境成因研究进展[J].自然灾害学报,2011,20(2):146-152.
[4] 李巧芝,赵宗林,盛建萍,等.小麦赤霉病发生量预测预报[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2(1):27.
[5] 汪平,刘跃华,黄学虹,等.小麦赤霉病流行定量预测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0,28(3):318-319.
[6] 张旭晖,高苹,居为民,等.小麦赤霉病气象条件适宜程度等级预报[J].气象科学,2009,29(4):552-556.
[7] 刘常青,臧俊岭,李明,等.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6(2):27.
[8] 温明星,陈爱大,杨红福,等.小麦抗赤霉病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8):113-115.
[9] 王正科,陈翔,刘成,等.2010年洪泽县冬小麦生育期不利气象条件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1(9):33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