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河》广场雕塑的地域文化属性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oba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域文化精神不单是基于文学的概念,以公共艺术文化的本质而言,其不能脱离城市的地域环境与人文精神,公共设计作品应在加入形式与内容创意性的同时,避免城市艺术审美的同质化,以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核为导向,使城市中的广场雕塑真正成为一种多功能的、正面引导的文化价值体系。作为研究公共环境空间与人文精神载体的公共艺术与此关系甚密,区域文化的渗透性与长久以来的民众情感会造就艺术作品独特的艺术美感。基于此,本文对《浏阳河》广场雕塑的地域文化属性进行论述。
  关键词:地域文化;广场雕塑;公共艺术
  中图分类号:J3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7-0-02
  1 《浏阳河》雕塑的地域文化背景
  1.1 城市广场雕塑的文化背景
  公共艺术(Public Art)是服务于公众的多种艺术形态融合交织的艺术设计,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标识。如今,有许多城市的公共规划偏向商业化的艺术设计,却对城市建设的文化发展置若罔闻。因此,城市的公共设计不仅要加入艺术形式与设计内容的创新性,同时也要避免城市艺术审美的同质化,对于城市的规划与发展来说,艺术创新与文化内涵要做到统筹兼顾[1]。应在对该城市人文内核的活性运用上进行更多的设计构思。
  为人服务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人本身,人们所生活的城市更是其情感文化的载体。广场设计不仅是该城市艺术与人文性的融合与彰显,同时也是城市历时历代文明与现当代精神创新的表现。广场雕塑往往体现着一个城市内在的文化内核与朴实的民族情感[2]。因此,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不仅是对艺术美学的高度概括,也是人类情感的共鸣和城市文化的沉淀,是合乎情理又独立存在的具有思想的“活物”。需要不断挖掘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本土文化资源,巧妙融入城市文化元素进行精细设计[3]。只有深入挖掘区域人文精神,不断丰富城市艺术的内核,才能真正实现艺术美学的经久不衰。
  1.2 《浏阳河》雕塑的地域文化背景
  一个地区长期形成的具有区域特点与民族文化的人文精神可以称为地域文化,这种地域文化是当地人民的劳作和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共同影响形成的独特文化[4]。在中国近代史上,“忧世为先”的湖湘精神一直为世人所推崇。其广场雕塑以“浏阳河”命名,浏阳河,古称浏水,浏水又因浏阳河城名而称浏阳河。(见图1)浏阳河的馈赠并不只是对于浏阳地区的人民,对湖南人来说,这也是不可分割的湖湘文化[5]。这样的文化精神在长久的历史脉络中深植于群众记忆中,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历久弥新。城市雕塑最重要的是彰显城市的人文精神,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融入地域性历史文化元素,以广场雕塑作为记载区域历史文化发展的载体。而公共艺术的重点是根据“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文化特征设计真正关乎其地域文化的艺术作品[6]。融合了地域文明的河流承载着当地独一无二的精神文明[7],这种河流之间的交织亦是城市之间的文化交互。
  2 《浏阳河》雕塑的艺术设计特色
  《浏阳河》雕塑的审美特征体现了具有湖湘特色的地域文化,由外观的形态、质感及观感等表象美学来说,其以文学的拟人手法将抽象的艺术美学通过物质的实体塑造表现其形态,使浏阳河对于湖湘地域的精神文明以城市雕塑的艺术作品形式伫立于广场。
  《浏阳河》是长沙市标志性的广场雕塑,是一座通体由铸铜制成的15米高的艺术铜雕。雕塑是一位身姿婀娜的少女正在弹奏小提琴,少女青丝如墨,宛若浏阳河蜿蜒绵亘的流水,而她奏出的音符跳跃在长发上,可见《浏阳河》的曲子在少女的秀发中若隐若现。(见图2)《浏阳河》雕塑充满青春活力,尤其是少女的头发,既像是流淌的浏阳河水,其跳动的音符又如水波一般撩人心弦。
  广场雕塑具有独特的艺术美学特质,这不仅表现于雕塑的地域文化内核,也与其表象形态有关。从艺术的本质创造新的视觉艺术空间,体现广场雕塑的物理属性的美学特质[8]。首先,在雕塑的形态上,整体是以“S”状的曲线条来表达秀逸柔美的少女形态,而发丝像丝带一样向右边摇曳,在视觉效果上达到了巧妙的对称与平衡,且河流常给人荡漾飘逸的感觉。浏,本意为清澈、明亮,将浏阳河的形态拟作少女,大致也是此意。《浏阳河》雕塑为15米高的铜雕,体量感大,造型简约大气;在形态造型上,雕塑本身的柔美曲线与环境建筑中的直线条形成对比;在色彩观感上,雕塑通体为金黄色铸铜,突出了色彩质感。雕塑的动态特征、材料质感、色彩运用,在表达雕塑艺术的同时也会直观清晰地带给观者艺术的美感享受,使广场雕塑与周边环境更和谐,同时作为一种言语符号,其外在特质也会更明晰地呈现其文化内涵[9]。其次,少女的秀发上可见跳动的音符,将歌曲意象化成音符融入雕塑,也将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大众情感及民族精神汇入艺术作品的审美意志。
  在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中,河流是养育一方水土的“母亲”,是伟大的具有奉献精神的女性角色,而在现實生活中,浏阳河也是哺育出浏阳等地区的地域文化与精神文明的重要因素,河流不仅具有现实的作用,更是人民情感的寄托。地理文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文化空间的概念[10]。因此在《浏阳河》雕塑中,设计者将设计扎根于这种群体性的文化情感中,正是这种区域文化的渗透性与浏阳河长久以来的民众情感造就了其独特的艺术美感。而群众也将影响雕塑设计者的审美选择及价值取向[11]。因此,一个城市的广场雕塑也反映出这个城市的艺术文化或更深层的精神内核。
  城市空间之艺术,精神文明之绚丽,民族文化之传承,便毋庸赘述。
  3 公共艺术中广场雕塑地域文化的符号性表达
  在多数城市广场规划的设计中,广场雕塑一般作为当地具有文化独创性的地标式建筑。不仅如此,广场雕塑还具有社会公共性及文化指向性。城市雕塑是视觉艺术,也是造型艺术,它以不同的形式模拟不同的视觉效果,并提供不同的思维方式[12]。城市雕塑的物质形态不再是与周围隔绝的艺术形式,而是协调建筑环境的神韵兼具的文化条件符号[13]。公共艺术作品是以特定方式存在且具有公共功能性的综合性质的艺术实践形态,艺术与人类的生活紧密关联,因此公共艺术作品具备复杂的综合性,除了艺术范畴中的传统美,同时必须考虑的问题还有很多。   城市雕塑可以体现城市文化,发展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现代记忆[14]。因此,融入人文理念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并不是一味地堆砌,而是在进行艺术创新的同时注重文脉的延续与传承。否则,反而会使地域文化的群众性、继承性脱离公共艺术的本意[15]。城市公共设计应将时代精神注入城市的历史文明,在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节点,以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记载群众对区域文化的记忆脉络[16]。
  公共设计艺术并不一定代表艺术家的真情实感,而主要表达的是艺术家对群众艺术情感的诠释。这也是艺术的真正意义[17]。因此,公共艺术首先要考虑的便是艺术作品对群众的感染力,能使大众在日常生活环境中接受美的熏陶,唤醒群众对艺术的自发性追求,鼓舞大众追寻更深层次的艺术美学。因此,公共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核与人们的内心情感共振的审美艺术在城市公共设计美学中比重变大。在当代的公共艺术设计中,已经有大量的作品来诠释,在艺术设计的不断变革中[18],艺术形式、社会问题以及科技功能都瞬息万变,但是艺术的文化内核不会改变。艺术是一种有意义的审美活动,最终的目的是确保人们在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时将物质性的审美转变为无形的美[19]。因此,广场雕塑应具有铭记历史文化的教化功能,增强民族精神的认同感[20],更重要的是与地域文化的结合性创新。
  4 结语
  在艺术史发展中可以窥见,公共艺术不单是艺术的美学,也与地域文化不可须臾离。而人文与艺术的和谐一直以来都是被关注的重要价值体系,因此作为研究公共环境空间与人文精神的载体的公共艺术与此关系甚密,无论是在设计美学、人文观念还是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地域文化与公共艺术作品的发展融合方兴未艾。公共艺术既是实用美学,同时也是人们意识形态的具象化。在多数认知层面上,艺术应高于现实生活,更不论世俗问题,然而艺术的不断延展使得此定义发生改变,公共艺术的参与性就是印证。其所表达的场所空间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关系,是艺术家的创造与公众互动构成对话的领域,因此现在人们对于艺术设计与精神文化的思索与追求,也是艺术家对于公共艺术发展的思考,同时,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也会使人反思。比起人们自发的追求,设计师将地域文化和谐融入实用性、互动性、人文性、群众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对当今城市的艺术美学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管佩弦,李雪艳.南京新街口商业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与场所精神研究[J].艺术科技,2020(13):105-108.
  [2] 孙鲁宁.回归公共性——对乡村转型建设中艺术介入的思考[J].艺术科技,2020,33(23):143-144.
  [3] 高婧.叙事与体验:城市公共空间的沉浸式设计与表达[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92-93.
  [4] 王纳纳,华阳.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文化媒介传播与文化传承[J].艺术科技,2020(20):84-85.
  [5] 周雨萱,许子扬,狄文和.浅析甘熙故居建筑及其民俗文化[J].艺术科技,2020(17):21-24.
  [6] 杨永康,湛磊.浅析地域文化对建盏的影响[J].艺术科技,2020(13):44-47.
  [7] 邓禄渝.德宏州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对城市街道规划影响的研究[J].艺术科技,2020(21):151-152.
  [8] 吴歆悦,李雪艳.艺术中的雅俗文化之辨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52-53,57.
  [9] 陶皓淼,耿植荣.浅析文化思想的繁荣对美术作品的影响[J].艺术科技,2020(21):125-126.
  [10] 胡其良,殷思婷.论公共艺术作品和当地文化的有机结合[J].艺术科技,2020,33(23):174-175.
  [11] 董文君,孙献华.木版年画和现代纤维软雕塑的契合[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75-76.
  [12] 黄薇,吴冬蕾.浅析园林雅俗嬗变[J].美术教育研究,2020(23):86-87.
  [13] 孟李想,张磊.社会互动理论下的城市交往空间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20,33(23):178-179.
  [14] 吴歆悦,李雪艳.南京新门西体育文化产业园规划设计研究[J].艺海,2020(12):87-89.
  [15] 李曉,耿涛.社会学视角下秦汉时期室内空间秩序性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2):34-35.
  [16] 石宇琳,曹磊.城市景观设计中地域性元素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76-77.
  [17] 陈静悦.绍兴水乡社戏文化在展示空间中的运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19):94-95,98.
  [18] 周录燕.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的结合[J].艺术科技,2020(21):179-180.
  [19] 娄阳.浅谈城市雕塑在中国城市建设中的作用[J].艺术科技,2020(21):111-112.
  [20] 吴馨宇,田晓冬,萨兴联.公共景观空间雕塑情感化叙事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6):71-72.
  作者简介:李佳家(2002—),女,湖南永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薛冲(1967—),男,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其他文献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许多乡村中的人从村庄走向城市,传统村庄被大规模拆除和重建,传统建筑和民俗文化随之逐渐消失。本文以南京市朱塘村为例,通过解读
目前,设计可谓是遍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不仅能够体现出一定的艺术感,也能够充当一个艺术文化的载体。平 面设计是当下设计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平
本文分析了图书馆档案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并且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图书馆档案信息化管理需要 档案管理人员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图书馆内部应加
随着社会发展迅速,电影事业也有了空前发展,且受到了大众欢迎,日益成熟的拍摄手法中使众多优秀电影应运而生。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于2014年上映,至今已经过去多年,但是这
摘要:随着新世纪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机械复制产物能更加便利地复制和传播,VR设备推陈出新,使人类有了具身性体会不同艺术作品的机会,传统设备开始沦为历史,以灵韵为特征的当代审美体验非但没有消失,而且借助近年飞速发展的数字媒体技术不断进行变革,产生了一批令人瞩目的成果。它们组成了这个时代重要的艺术现象,以救赎当代艺术审美的沉沦,当下社会开始步入泛灵韵时代。  关键词:灵韵;本雅明;具身传播;泛灵韵时代 
文章对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智慧服务特征以及智慧服务的4个层次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以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新技术应用为导向,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空间再造为趋向的图书馆智慧服务5
无印良品是设计行业的一个热门品牌,对于可回收废料的再利用探究始终走在行业前列。关于可回收废料的再利用理念也以各种形式被应用在线下门店的室内装饰设计中。本文以南京
《聊斋志异》中的女子被称为“聊斋奇女子”,她们或婉约柔情,或妖媚惑人,或英姿飒爽,她们各有特点,平分秋色。她们的“奇”体现在与寻常女子大不相同上,书中的女性具有独立的
为了提高数字档案资源的使用价值与利用效率,文章研究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档案资源共享平台运行机制,解决数字档案资源建设面临的诸多困境。数字档案资源共享平台共设置四个功能
近年来,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日趋多样,公众对公共艺术的参与度也逐渐提高。研究表明,将人文关怀有机融入公共艺术作品,有助于吸引公众参与。当前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中央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