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西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就学科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本科教育的优势资源,使之成为支撑专业建设的有效载体,从而促进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团队、教学方法及实践平台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阐述,说明了学科的方向性建设对于推动环境工程专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学科建设;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57-03
西南科技大学自设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以来,在积极开展学科建设,努力提升学科层次水平。目前我们已建成集博士授权建设点、硕士学位授权点、四川省重点学科及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于一体的重要学科,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和集“产、学、研”一体的“水处理与污染控制中心”等科研实验平台,拥有一批水平较高、结构合理、指导和教学经验丰富的科研与教学队伍,已成为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基地。在完善学科结构的同时,我们也努力把将学科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本科教育的优势资源,使之成为支撑专业建设的有效载体,从而达到以学科建设推动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目的。本文以西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就学科建设推动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经验作一些阐述。
一、学科建设成果促进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随着各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和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环境工程学科研究内容正进一步拓展,同时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领域要求也越来越宽,比如“三废”治理技术、物理性污染控制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核废处置与环境安全等,而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侧重于环境工程传统领域,如大气污染控制、城市生活废水的处理等,造成培养的人才由于知识面过窄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高级人才的需要。因此,在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设置上,我们考虑到课程体系既要体现专业的基础性,又要紧跟学科发展趋势。因此,在我校2009版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围绕学科的核废物处理处置与环境安全、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新生环境污染物安全与调控、环境规划与水污染控制四个发展方向,重新建立主干理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新增了一些专业特色选修课程,如《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技术》、《核辐射与环境安全》和《环境污染与粮食安全》等。
二、学科建设促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我们环境工程专业教师背景和研究方面较为明确,基本涵盖了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微生物技术、环境影响与评价、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与处理、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物理性污染控制等主要环境学科研究领域。因此专业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围绕本科生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现在已建成以学术方向带头人负责的6个教学团队: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学团队、水污染控制教学团队、核废物处置与环境安全教学团队、大气污染控制教学团队和物理性污染控制教学团队,同时团队负责人全权负责本教学团队成员的教学能力提升、学术发展、课程教学质量及提出教学团队建设和发展规划。经多年实践证明,优秀的科研团队同时也可以建设成为优秀的教学团队。
三、学科建设强化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及教学能力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绝大部份教师是博士或硕士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参加工作,本身进行科研素养高,但是他们实际工程经验少,在指导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上往往感到所学知识与工厂生产有些脱节。因此,学科建立起青年教师的“帮扶计划”,即:鼓励和引导青年老师参加实际工程项目;定期对新进青年教师举行系统的培训;同时以老带新、“传、帮、带”。经过多年的努力,环境工程专业青年教师正在茁壮成长,成为教学和科研的栋梁之材及骨干力量。同时,也培养了大批的中青年骨干教师。2009年以来,中青年教师晋升教授5人,晋升副教授9人。同时新进博士2010、2011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成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项,同时2010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实践证明,处理好学科建设与青年教师培养的关系,是促进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及教学能力提高的有效模式。
四、科研成果丰富了本科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长期以来,学科都鼓励老师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不断将科研成果融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同时也加快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的速度,解决了教学内容先进性的问题,也不断将学生带往本学科科研的研究前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自2007年以来,西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已出版专著6部,被环境工程专业部分课程选为教材或参考书。王青教授2007年参编的《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该书全面评价了我国水土流失现状与发展趋势,现已被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选作我校为“环境工程专业导论”主要参考书。同时,部份项目成果也作为典型案例应用于教学。如王青教授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图谱与影响尺度”引入本科生教学,作为“环境管理与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时以岷江上游山区生态环境管理作为案例加以分析介绍,将山区产业结构与自然资源利用层次的关系、山区经济发展阶段的概念模型、长江上游山区生态与生产统筹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作为重要内容补充进课堂教学内容。
五、良好的科研平台为本科生科技活动提供了优越的实验条件
环境工程专业自学科建设开始,就特别注重利用重点实验室的实验仪器设备。特别是利用学科科研平台,专业逐步增加开设起了相当数量的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并使含这“三性”实验的课程逐步达到实验课程总数的90%以上。如利用四川省环境工程自控技术高校重点实验室的资源,开设起了“废生物质处理重金属废水”、“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研究”、“小城镇/社区生活污水低成本处理与资源化”等综合性实验;利用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的独特优势,专业新增加了“生物冶金法回收尾矿中金属的研究”、“PCB的破碎与分选”等研究创新性实验;而核废物处置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则支撑起了“超临界流体技术在退役核设施表面去污中的应用”、“放射性废物高性能固化”等“三性”实验的开设,这些都为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实验教学提供了优越的实验条件。
六、专业建设成效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强调各学科建设的同时,也重视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的引导与支撑作用,学科建设中积极把取得的学术成果转化为本科教育中的优秀资源,从而引领了专业建设也不断取得新突破和新进展,成效越来越显著,特色越来越鲜明。2006年环境工程专业被评为四川省特色专业;2009年成功申报国家级特色专业;2010年成功申报环境工程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环境工程成为四川省重点学科。
参考文献:
[1]吴烈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形式和人才培养定位浅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236-238.
[2]张颖.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互促存在问题与成因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17-176.
作者简介:杨秀政(1975-),男,硕士,主要从事环境工程科研与教学。
关键词:学科建设;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57-03
西南科技大学自设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以来,在积极开展学科建设,努力提升学科层次水平。目前我们已建成集博士授权建设点、硕士学位授权点、四川省重点学科及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于一体的重要学科,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和集“产、学、研”一体的“水处理与污染控制中心”等科研实验平台,拥有一批水平较高、结构合理、指导和教学经验丰富的科研与教学队伍,已成为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基地。在完善学科结构的同时,我们也努力把将学科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本科教育的优势资源,使之成为支撑专业建设的有效载体,从而达到以学科建设推动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目的。本文以西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就学科建设推动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经验作一些阐述。
一、学科建设成果促进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随着各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和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环境工程学科研究内容正进一步拓展,同时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领域要求也越来越宽,比如“三废”治理技术、物理性污染控制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核废处置与环境安全等,而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侧重于环境工程传统领域,如大气污染控制、城市生活废水的处理等,造成培养的人才由于知识面过窄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高级人才的需要。因此,在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设置上,我们考虑到课程体系既要体现专业的基础性,又要紧跟学科发展趋势。因此,在我校2009版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围绕学科的核废物处理处置与环境安全、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新生环境污染物安全与调控、环境规划与水污染控制四个发展方向,重新建立主干理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新增了一些专业特色选修课程,如《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技术》、《核辐射与环境安全》和《环境污染与粮食安全》等。
二、学科建设促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我们环境工程专业教师背景和研究方面较为明确,基本涵盖了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微生物技术、环境影响与评价、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与处理、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物理性污染控制等主要环境学科研究领域。因此专业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围绕本科生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现在已建成以学术方向带头人负责的6个教学团队: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学团队、水污染控制教学团队、核废物处置与环境安全教学团队、大气污染控制教学团队和物理性污染控制教学团队,同时团队负责人全权负责本教学团队成员的教学能力提升、学术发展、课程教学质量及提出教学团队建设和发展规划。经多年实践证明,优秀的科研团队同时也可以建设成为优秀的教学团队。
三、学科建设强化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及教学能力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绝大部份教师是博士或硕士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参加工作,本身进行科研素养高,但是他们实际工程经验少,在指导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上往往感到所学知识与工厂生产有些脱节。因此,学科建立起青年教师的“帮扶计划”,即:鼓励和引导青年老师参加实际工程项目;定期对新进青年教师举行系统的培训;同时以老带新、“传、帮、带”。经过多年的努力,环境工程专业青年教师正在茁壮成长,成为教学和科研的栋梁之材及骨干力量。同时,也培养了大批的中青年骨干教师。2009年以来,中青年教师晋升教授5人,晋升副教授9人。同时新进博士2010、2011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成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项,同时2010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实践证明,处理好学科建设与青年教师培养的关系,是促进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及教学能力提高的有效模式。
四、科研成果丰富了本科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长期以来,学科都鼓励老师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不断将科研成果融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同时也加快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的速度,解决了教学内容先进性的问题,也不断将学生带往本学科科研的研究前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自2007年以来,西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已出版专著6部,被环境工程专业部分课程选为教材或参考书。王青教授2007年参编的《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该书全面评价了我国水土流失现状与发展趋势,现已被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选作我校为“环境工程专业导论”主要参考书。同时,部份项目成果也作为典型案例应用于教学。如王青教授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图谱与影响尺度”引入本科生教学,作为“环境管理与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时以岷江上游山区生态环境管理作为案例加以分析介绍,将山区产业结构与自然资源利用层次的关系、山区经济发展阶段的概念模型、长江上游山区生态与生产统筹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作为重要内容补充进课堂教学内容。
五、良好的科研平台为本科生科技活动提供了优越的实验条件
环境工程专业自学科建设开始,就特别注重利用重点实验室的实验仪器设备。特别是利用学科科研平台,专业逐步增加开设起了相当数量的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并使含这“三性”实验的课程逐步达到实验课程总数的90%以上。如利用四川省环境工程自控技术高校重点实验室的资源,开设起了“废生物质处理重金属废水”、“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研究”、“小城镇/社区生活污水低成本处理与资源化”等综合性实验;利用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的独特优势,专业新增加了“生物冶金法回收尾矿中金属的研究”、“PCB的破碎与分选”等研究创新性实验;而核废物处置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则支撑起了“超临界流体技术在退役核设施表面去污中的应用”、“放射性废物高性能固化”等“三性”实验的开设,这些都为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实验教学提供了优越的实验条件。
六、专业建设成效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强调各学科建设的同时,也重视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的引导与支撑作用,学科建设中积极把取得的学术成果转化为本科教育中的优秀资源,从而引领了专业建设也不断取得新突破和新进展,成效越来越显著,特色越来越鲜明。2006年环境工程专业被评为四川省特色专业;2009年成功申报国家级特色专业;2010年成功申报环境工程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环境工程成为四川省重点学科。
参考文献:
[1]吴烈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形式和人才培养定位浅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236-238.
[2]张颖.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互促存在问题与成因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17-176.
作者简介:杨秀政(1975-),男,硕士,主要从事环境工程科研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