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能源转型与革命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ai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2017年3月21日下午
  地点:国宏大厦三层报告厅
  主持人:高国力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研究员
  主讲人:戴彦德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主持人:首先欢迎各位参加2017年国宏大讲堂的第一期,今天的主讲人是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戴彦德所长,他的演讲主题是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能源转型与革命。
  戴彦德:当前,尽管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但也是变革最活跃的时代,特别是能源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时期,能源技术、能源市场和能源地缘政治正发生深刻变化。在此国际大变革的背景下,对待能源这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必须要以国际视野、战略眼光、全局观念,来系统谋划和长远考虑,明确战略发展目标、规划实施路线,以国际能源大变革为契机,推进能源的转型和革命,支撑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可持续发展。
  今天我想就以下几个方面跟大家进行交流。
  一是全球能源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二是我国能源转型和革命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三是中长期能源转型的目标与措施。
  一、全球能源发展的现状和变革的趋势
  过去的这40多年里,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着能源消费快速增长,1971—2015年GDP增速3.1%,总量增长了 2.8倍。1971年全球能源消费总量51.3亿吨标油,到2015年增长到131.5亿吨标油,40多年間增加了1.6倍,年均增速2.2%。能源消费不仅总量大,而且消费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2015年煤炭占29.2%;石油32.9%;天然气23.8%,而非化石能源消费仅占14.1%。
  尽管全球发展很快,经济总量大,能源消耗也非常高,但发展极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全球17%的人口掌握了60%以上的财富,消耗了40%以上的能源。OECD国家的人均GDP已超过35000美元,而非OECD国家却只有4500美元左右;美国每千人汽车保有量786辆,日本将近600辆,而非OECD国家只有67辆。从全球范围来看,未来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仍然是世界的主流。
  《联合国千年宣言》中,第一条就是要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未来占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贫困国家为了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要逐步加快自己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要在本世纪中叶完成各自的工业化、城镇化;即使是发达国家,也不会停下自己的发展脚步,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基数大,总量高。
  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要求,但发展就要面临人口的增长、能源资源的需求、环境的破坏,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横亘于前。首先来看人口问题,全球人口增长的第一个10亿用了100万年,第二个10亿是100年,第三个10亿是3年,最近的30多年里,基本上每12年人口总量就要增加10亿,2011年全球人口超过70亿,2016年末已达到74亿,相关机构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口有可能超过100亿。其次来看资源问题,特别是能源资源,过去40多年里,全球80%以上的能源消费增量来自于化石能源,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未来一段时间内化石能源仍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石。但全球化石能源资源匮乏,且分布极不均匀,2015年末全世界探明煤炭可采储量还可开采不足114年,石油不足54年,天然气不足53年,且煤炭的52.8%分布在美国、俄罗斯以及澳大利亚;OPEC国家占据了全球石油资源的71%以上;天然气中的71.2%分布在前苏联和中东地区。最后来看环境问题,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时间、大范围、深层次的问题,如果人类不采取措施,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有可能升高6度,这会造成海平面上升、岛国被淹、物种消失,粮食减产等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可以说气候变化问题已危机到整个人类的生存。
  按照目前全球的发展趋势,到2050年,如果人口超过了100亿,届时全球发展水平若达到目前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那么每年对能源的需求将是现在的4倍;若是美国的水平,将是现在的6倍;考虑累计消费,实现世纪目标,在现有的科技水平和发展模式下至少需要6个地球的资源。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全球的资源没有保障、环境也没有容量。传统的能源利用模式已无以为继,未来要支撑起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走能源转型之路。
  事实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已提出了各自的能源革命、能源转型规划,全球的能源转型已悄然进行。欧盟提出2050年能源需求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1%;丹麦早在上世纪末就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彻底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德国提出到2050年将能源利用效率下降50%,届时可再生能源将占到终端能源消费的60%,电力消费的80%;美国落基山研究所(RMI)的研究成果显示,2050年之前美国完全可以摆脱对煤炭、石油和核能的依赖,并削减1/3天然气消费,支撑起GDP增长158%,减少投资5万亿美元。
  总体来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世界各国推动能源转型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两大核心以及全球能源战略格局,未来全球的能源转型主要呈现出四大特点。
  一是包括节能、新能源在内的相关能源技术革命快速推进,已经呈现出了多点突破、加速应用、影响深远的特点。目前主要国家根据其资源禀赋、技术能力、需求潜力等条件,突出重点,加力推进各自的能源技术发展。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对能源供应结构、生产方式、格局等产生重要影响,并将引领全世界进入新一轮的产业革命。
  二是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且提高能效已成为各国实现大幅减排的一个前置条件。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世界各國纷纷提出了颇具雄心的减排目标,但从供应端的可再生能源来看,仍难以等量替代化石能源,因此全球各国纷纷提出了大幅的提高能效计划,部分发达国家提出了提高50%甚至是50%以上的节能目标。   三是能源供求格局将出现重大变化,包括能源消费的重心从OECD国家向非OECD国家转移;石油、天然气的供应将显著西移;世界能源供应和分布的不均衡催生了规模巨大的能源贸易,供需格局的演变导致能源贸易流向发生转变,亚洲正成为能源进口的中心,美国则从能源净进口国向天然气和煤炭的净出口国转变。
  四是大国积极推进能源独立,从根本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目前,美国和德国的能源独立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美国,尽管其在历史上能源高度依赖中东地区,最高时石油的60%以上来自中东,但近几年来随着页岩油、页岩气的开发已经降到了25%。美国的能源独立政策将导致能源地缘政治日趋复杂,对世界能源产生深刻影响。
  未来以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全球能源转型将不断加快,这将对能源技术、能源供應、能源消费、能源市场等各方面带来革命性的突破和变化,并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产生深远影响。在此全球能源大变革的形势下,只有紧跟全球发展脚步,抢占能源转型先机,才能在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立足脚跟,稳步发展。这对我国的能源转型和革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二、我国能源转型和革命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GDP由1978年的3650亿元迅速增长到2010年的40.9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0%。“十二五”以来虽然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转入中高速增长,但GDP增速仍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6年GDP总量已达到74.4万亿元。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着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能源消费的增长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1981年到2000年二十年间能源消费总量翻了一番多,增长了8.7亿吨标煤;2001年到2010年十年间能源消费总量又翻了一番多,增长了21.4亿吨标煤,是过去二十年间增量的2.5倍;2011年以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能源的需求增速有所放缓,但增量依然很大,2011—2016年六年间又增长了7.5亿吨标煤。
  尽管风风火火发展了三十多年,经济总量已是全球第二,但经济发展的水平还很低。人均GDP还不到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每千人汽车保有量不到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城镇化率也比发达国家低了接近三十个百分点。且经济的发展还很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的人均GDP不到东南沿海地区的一半;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城镇居民的40%;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全国尚有上亿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发展经济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重申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左右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50年左右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要实现这“两个百年”的目标,还需要能源强有力的支撑。
  在此形势下,到2050年我国人口将超过14亿,若要实现既定经济发展目标,GDP总量将超过44万亿美元(注:按照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届时如果按照OECD国家的人均能耗水平,我國的能源需求将接近116亿吨标煤,即使按照世界上能源经济效率最高的日本和德国的人均能耗水平,也要达到85亿吨标煤。
  如此巨大的能源供给情景是不可能发生的,原因是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来看,资源方面没有保障,环境上也没有容量。
  首先,从能源资源储量上来看,我国化石能源人均储量很低,同期探明的人均可采储量煤炭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70%,石油不到 6%,天然气不到11%,非化石能源虽然储量丰富,但分布不均,开发利用也还面临着重重困难,能源供应的压力巨大。
  其次,从区域环境污染上来看,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不仅是雾霾问题,其他在土壤、海洋等方面均存在严重污染。例如土壤方面,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海洋污染方面,根据海洋局近几年的调查,2004到2012年,全国有48个入海口重度污染。现阶段我国环境问题已呈现出压缩性、叠加型、复合型、祸合型的特点,环境污染正在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从人口稠密区、经济发达区向人口稀疏、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转移,从常规性污染向非常规性污染、有毒有害污染转移。未来继续大幅增加化石能源利用,环境已无容量,老百姓也难以承受。
  再者,从气候变化方面来看。《巴黎协定》中已进一步提出了全球共同减排的理念,并提出要确保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付出努力”的减排目标,这大大减少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空间。目前我国已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大国,根据BP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已接近全球的30%,围绕我国的减排问题已成为国际上的一大热点。
  最后,从能源安全保障方面来看。当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34.2%。在此基础上继续增加油气进口,将对我国的能源安全保障产生巨大的压力。
  无论是从资源保障,还是环境治理的角度来看,未来继续大规模的增加能源消费已没有了空间,资源上没有保障,环境也没有容量。但是我国发展的脚步不会停,未来我国还要实现“两个百年”的发展目标,同时还要兼顾提高老百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通俗说经济要发展,雾霾也要治理,这些都对能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未来推进能源转型、能源革命的形势可以说是非常紧迫,这也是保障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能源转型的目标
  传统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路子已经走不通了,必须要推进能源转型和能源革命,走出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来。在此形势下,我们就需要定一个目标,以目标为导向,引导我们加快推进能源转型和能源革命。相关研究表明,到2050年,只有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煤以内,且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50%以上,才能在当前的气象条件下,解决好污染问题,以碧水蓝天的生态环境,实现“两个百年”既定经济发展目标。
  那么这一目标能否实现?技术上有没有途径?经济上是否合理?为此,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美国落基山研究所就联合成立了一个课题组,对这一能源转型的目标进行了一些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到2050年,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产业结构等一系列措施,在实现既定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将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煤以内是完全有可能的,届时GDP相比于2010年增长了6倍,而能源需求仅增加36%。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并且届时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大幅提高,则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即可从当前的千万吨级下降到百万吨级,同时温室气体排放也将大幅下降,从而就可以实现天蓝、地绿、山青、水秀的发展目标。   四、实现上述能源转型目标要如何来做
  2050年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煤的目标,相当于在实现“两个百年”既定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人均能耗要比OECD国家低54%,比日本低38%。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靠能源的转型,还需要推进发展模式的转变。首先在发展模式上要转——要转变经济的发展模式;其次在消费模式上要变——要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再者在供应模式上要换——要努力发展低碳、清洁能源;最后在生活模式上要简——要引导居民消费模式的简约化。具体来说:
  首先,转变发展方式是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尤其是經济发展高度依赖出口造成了大量的能源间接性出口,以及大拆大建造成了严重的周期性浪费。一是过去三十多年里,我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出口,自加入WTO以来世界工厂的角色日渐浓重,“中国制造”的低端产品充斥全球各地,初步测算,每年直接、间接出口的能源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20%以上。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走了一条建设、淘汰、再建设、再淘汰的路子,这种“重速度、轻质量、只顾眼前”的发展模式,不仅导致财富积累缓慢,还造成周期性的能源浪费。未来必须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减少能源间接性出口及周期性浪费,这是能源转型的前提条件,否则能源需求将是填不满的漏斗,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其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关键。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可再生能源仍很难对化石能源进行等量替代,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仍将是主要的能源消费品种,推进能源转型,关键是要想办法将能源需求的总量降下来。德国生态经济学家魏伯乐在其所著的《5倍级》一书中提出,利用当今世界的技术和手段,可以将资源生产率提高五倍,在提高全球人类社会福利的基础上,将资源消耗减少80%。类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粗放式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浪费,有着巨大的节能潜力,相关研究表明,全国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节能潜力高达8亿多吨标煤,未来完全可以通过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挖掘节能潜力来减缓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从而达到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进能源转型的目的。
  再者,发展清洁低碳能源是根本。推进能源转型,不仅要控“量”,而且还要提“质”。到2050年,即使通过提高能效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煤以内了,但是如果能源结构不变,煤炭消费仍占到60%以上,那2050年的煤炭消费量仍将超过30亿吨标煤,这比目前还要高出10%,污染物的排放源有增无减,仅靠末端治理,很难做到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大规模下降。因此,未来必须大力推进化石能源中相对清洁、低碳的天然气,以及低碳、无碳的核能、可再生能源的供应,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例,这是能源转型的根本。
  最后,引导消费模式是基础。近年来,生活水平高了,消费者追求的也多了,很多人开始追逐美国式的大排量汽车、大住宅等“浪费式消费”模式,这无疑将带来极大的浪费。不仅如此,现在过节的礼品包装,越来越奢华,一盒简单的月饼,豪华包装里三层外三层,不仅产生了大量无用的固体废物垃圾,而且还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必须注意到,我国人口占到了全球的近20%,但耕地面积、淡水资源仅占7%和6%,多数矿产资源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煤炭、石油、天然气可采储量仅分别为全球平均水平的70%、6%和11%。未来如果“浪费式”的消费、生产理念成为主流,必然会给资源供应带来更大的压力。因此,必须对居民的消费模式及消费品的生产模式加以引导,推动绿色、低碳消费,这是能源转型的基础。
  主持人:感谢戴所长精彩的发言。能源问题说小跟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说大跟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跟中国梦的实现都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如果没有能源的支撑和保障,中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中国梦很难实现。所以,在今后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和两个一百年的实践过程中,如何保障我们国家能源持续、稳定、安全、绿色的供给,这个问题非常值得研究。
  剩下的时间交给在座的各位,可以问一些问题,也可以做一些短评。
  问题1: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2017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都要下降3%。这些指标都分解到地方,我们在给地方做规划的过程中遇到一个情况,感觉地方的目标到时间会完不成,但地方政府官员说肯定能完成,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
  戴彦德:首先,地方政府在对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手段不是单一的,会通过行政的、法律的、市场的手段,多方面的予以推进。其次,目前我国在节能减排上,实行的是目标责任考核制,这也会促使地方政府更加的重视,真正的花大力气来进行污染治理。最后,减排目标的制定,本身就是要形成对地方政府的倒逼机制,必须要制定一个很难完成,但是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目标,才能以目标导向的形式,更好的推进环境污染的治理。
  提问2:一个有关能源安全方面的问题,刚才谈到我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我想知道有没有测算过对外依存度在未来哪个时间段会达到顶峰,峰值有多大?有没有目标?我们希望降到多少?在这个目标的前提下有没有评估?我们在降低对外依存度的过程中,应该首先降低对哪些地区的依存度?
  戴彦德:能源对外依存度要达到多少,在一些报告里是有一些研究和数据,但仅用能源对外依存度这个单一的数值,很难对能源安全进行准确的界定。比如最典型的日本,经济上的巨人,但其能源高度的依赖海外。能源安全的评价要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考量。要推进能源安全,一方面,我们要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努力提高能源安全的保障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加强对各种应急预案进行研究,保证一旦出现问题,要有相应的有效应对措施。
  提问3: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您觉得我国能源消费高峰大概是多少亿吨?第二个是根据我国能源资源的情况,您觉得我国现在的策略重点是提高煤炭的清洁利用,还是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
  戴彦德:第一个问题,目前我国工业领域的能源消费已接近峰值,但未来建筑、交通领域的能源消费仍会持续增长,研究認为2040年前后能源消费会达到峰值,但对于具体的峰值,不同的研究机构会有不同的预测结果,高的预测会达到60亿吨标煤,甚至更高。
  第二个问题,无论是煤炭的清洁利用,还是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均是推进能源转型,减少污染,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两个都要抓。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有所侧重,目前在储能技术还未较好解决的情况下,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仍面临很多的制约。我国的煤炭储量丰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我国能源供应的主力,因此推进煤炭的清洁利用也非常的重要。
  提问4:假如电力装机上涨,2015年电力消费的份额是44.8%,如果翻番,我们可以把煤做的更活跃了,有没有可能,怎么看待核电?
  戴彦德:未来我们将逐步进入新电能时代,对电力的需求还将持续增长,虽然煤电是我们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从未来发展的趋势来看,一方面,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方向之一就是要控制煤炭的消费总量,上有天花板,大规模的再增加煤炭利用的可能性较小;另一方面,未来非化石能源和相对低碳的天然气将是满足能源需求增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规划中,2016—2020年能源消费增量的70%将来源于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对于核电来说,要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有序发展核电。
  提问5:能源转型基本是提高可再生能源,包括德国的能源转型,能源价格都是大幅度的上涨。但我国能源转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是怎么样考虑的,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戴彦德:未来推动能源的转型,最主要有两个方面:提高能效和发展可再生能源。能源价格在推进能源转型的过程中有着较强的传导作用,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未来推动能源转型,仍需依靠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市场手段三管齐下予以推进。
  (于晓莉、范宪伟整理,安建军摄影)
其他文献
“十二五”以来,山东省把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明确发展重点,加大推进力度,全省节能环保产业稳步发展。2016年,全省节能环保企业3500余家,从业人数达到120万人,实现销售收入6300亿元,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4.1%,同比增长12.5%。  一、强化政策引导,谋划引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山东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当作新的支柱
期刊
2016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福建方案》)。福建省全力抓好贯彻落实, 聚焦重点难点问题,真抓实干,勇于创新,试验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一、着力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方向,通过改革试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在全国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试点,将重点生态区位内禁止采伐的商品林,通过赎买、租赁、置换、改造提升、合作经营等多种改革方式调整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科研团队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双重角色,也是顺利推进教学、科研工作不可忽视的载体。随着高职院校的逐渐崛起,其科研团队的运作理念与存在的相关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本文试图从团队凝聚力视角出发,剖析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对应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凝聚力  一、引言  团队的概念最早源自企业,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团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组成,他们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期刊
摘要:分析了自管模式下高校基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优化高校基建项目管理优化的措施,包括强化管理人员的配置、重视总体规划、加强可行性研究;扩展投资渠道、严格控制造价、健全投资决策机制;提高投资估算准确度、优化方案,实行预算绩效评价制度;提升信息化水平,强化跟踪审计,推行管理流程标准化。  关键词:自管模式高校基建管理制度优化措施  一、引言  从建设单位项目管理角度出发,高校基建模式分为三类
期刊
摘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取得实效,就必须保障企业有充足的活力与自律能力。为此,文中从增强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企业活力与自律能力两个方面展开探讨,并就两者之间如何实现有机的结合进行研究,以期可以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国企改革企业活力自律能力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增强活力和强化监管相结合  2016年7月4日在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强调:必须理直气壮
期刊
手机放在水里捞起来马上就可以用,亮着的灯泡在水缸里也不会熄灭,试验者把手也放进水缸里,居然不会触电……“80后”成都青年创客周刚和他的成都阿尔刚雷科技有限公司,敢于瞄准世界性难题进行自主创新,其自主研发的FS(Fence out Something)絕缘连电技术解决了传统裸露连电技术长期以来无法解决的“漏电、短路、电弧”等三大世界性安全难题,实现了既绝缘又通电,属于中国首创,填补了世界连电关键技术
期刊
摘要:近年来不断上涨的房价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分析影响我国房价的因素并研究其影响程度,对稳定房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2006—2016年的季度数据,运用VAR模型对影响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房地产价格受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影響较大;房价与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商品房销售面积、存贷款基准利率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关键词:房地产价格VAR模型方差分解  
期刊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3月6日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这是何立峰主任2月24日履新后的首場发布会。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勇、宁吉喆共同出席。记者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局长何绍仁主持。200多家境内外媒体的300多名记者参加了记者会,中央电视台进行了视频直播,中国网进行了图文直播。  何立峰,经济学博士。在福建工作期间,历任泉州、福州、厦门三大经济重镇的“掌舵人”;20
期刊
夜色已晚,正值凌晨时分,研发中试楼依旧灯火通明,黄险波正带着他的团队为车用材料轻量化发奋努力着……  一切有意义的发明,都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比如:鲁班发明锯子,是为了让伐木更加省力;爱迪生发明电灯,是为了给黑夜带来光明;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是为了给世界一种全新的旅行方式。正是这些有意义的发明或发现,才让我们今天的生活如此精彩、美好。  黄险波博士自1996年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来,一直
期刊
还有一个月时间,从东非第一大港蒙巴萨到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无论是旅客还是货物,运输时间将从十几个小时骤然缩短至4个多小时。这得益于中国公司承建、即将于6月开通试运行的蒙内铁路。  这段480公里的铁路,每一米铁轨的延伸都离不开往来轰鸣的福田汽车各类产品和服务。中国装备、中国技术和中国服务,在短短不到3年时间里成功修筑了肯尼亚百年来第一条新铁路。  福田制造的“一带一路”足迹  在蒙内铁路项目中,福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