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在四、五年级教学扩句和缩句这个知识点时,发现学生“扩句”存在主、谓语法不清的情况。例如在教扩句时,让学生练习扩句“我去上学”。我的学生有许多都扩为“一天早晨,天气晴朗,我去上学”。学生认为,扩句就是把句子扩大,所以只要加上一些词语,让句子变大就行了。而忽视了给出的句子只是主干,扩句是只能在主干上加枝叶,而不能偏离主干,不能去重新写一些句子加在这个主干上,这就错了。也就没有达到扩句的目的,我的教学也就是失败的。
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缩句”的教学中。例如“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我的学生很多都缩为“他难以忍受”或“他痛苦”。学生对缩句的理解也是片面的。对缩句学生认为只要拿走句子中的部分词语把句子缩短了就行,而不考虑自己是否抓住了句子的主干,是否真的把句子缩到了最短等情况,导致许多缩句题型都未达到课标的要求。就算是老师多次反复讲解,教学也没有好的效果,未能达到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下面说一下我对“扩句”和“缩句”教学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扩句”和“缩句”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扩句”和“缩句”中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抓住句子中的“的”“地”“得”三个关键字,它们是学生完成“扩句”和“缩句”的关键。如:“洁白的雪花”,重要的是短语后面的“雪花”,前面“洁白的”只是用来修饰和限制雪花。以此类推,其他“地”“得”的情况也类似。我们可以把这一个观点面积扩大,因为句子是由短语构成的。下面我们分开来具体介绍一下:
一、扩句
在扩句中,我们可以把句子分成下面几个部分,然后再分别给这几部分加上修饰或限制的词语。如:“我们打扫教室”,我们可以把这个句子分为“我们” “打扫” “教室”,再分别向学生提问“什么样的我们”“怎么样打扫”“什么样的教室”。并让学生分组相互讨论,我也得到了学生众多的答案。如:“可爱的我们”“爱劳动的我们”“喜欢学习的我们”等。同样,“怎么样打扫”和“什么样的教室”学生也给了我众多的答案。分开时答案都对,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如果把这些组合在一起还能不能符合客观的情况,并将句子整理通顺,这时学生们就会扩出许多精彩的句子来。再让学生看一下“的”字,在“的”字的前后是哪些词句,用法上有什么不同。学生基本上能说出来在“的”字的后面只能是名词。我又让学生去找课本上“地”字和“得”字在用法上的不同,学生最后总结归纳出在“地”字后面只能是动词,在“得”字后面只能是形容词。让学生对扩句方法让学生进行总结:第一步:把句子分解成词语;第二步:分别在词语前面加上修饰和限制的部分,样式为××的××;第三步:把扩大后的短语组成句子;第四步:检查句子是否通顺、是否符合语言环境,以及“de”的运用是否正确,最终完成扩句。这样的教学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完成了过程与方法的探究,最终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缩句
同样,在教学缩句时也要紧紧抓住三个“de”,现在我们可以将以上“扩句”的方法类推到“缩句”上。先让学生找出句子中的“的”“地”“得”三个关键字。如“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这个句子中的两个“的”要让学生自己去找,而“的”的后面的部分是我们要留下的。要让学生自己去找去说“什么样的雨丝”,学生根据句子就可以很容易发现是“飘飘洒洒”的雨丝,再让学生看看如果把“飘飘洒洒”去掉对句子有什么样的影响。在第二个“的”字的后面是“手指”, 再引导学生去看看是“什么样的手指”,这时学生都能回答出是“轻捷柔软”的手指。如果去掉“轻捷柔软”对句子有什么样的影响,让学生去分组讨论和总结归纳。当这些都去掉后句子就只剩下“雨丝是无数手指”,让学生再看句子是否通顺,是不是缩到了最短。如果在“雨丝是无数手指”中加上一个“de”字让学生看能加在哪,学生把句子缩成“雨丝是无数的手指”,再让学生看看能不能把加“de”字前面的词去掉,把“无数的”去掉后就缩成“雨丝是手指”。这也就是这个句子最后的缩句,也是缩成最短的句子。通过学生互助和探究学习,把缩句的方法进行总结:第一步:找出句子中间的三个“de”;第二步:找到“de”后面的部分,去掉“de”前面的修饰部分;第三步:整理缩短后的句子,再看看能不能加入“de”,如果能加再把“de”前面的部分去掉;第四步:再次整理句子,使句子通顺。有了方法再让学生把总结好的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反复练习后,学生已经能很好地完成此类练习。
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缩句”的教学中。例如“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我的学生很多都缩为“他难以忍受”或“他痛苦”。学生对缩句的理解也是片面的。对缩句学生认为只要拿走句子中的部分词语把句子缩短了就行,而不考虑自己是否抓住了句子的主干,是否真的把句子缩到了最短等情况,导致许多缩句题型都未达到课标的要求。就算是老师多次反复讲解,教学也没有好的效果,未能达到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下面说一下我对“扩句”和“缩句”教学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扩句”和“缩句”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扩句”和“缩句”中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抓住句子中的“的”“地”“得”三个关键字,它们是学生完成“扩句”和“缩句”的关键。如:“洁白的雪花”,重要的是短语后面的“雪花”,前面“洁白的”只是用来修饰和限制雪花。以此类推,其他“地”“得”的情况也类似。我们可以把这一个观点面积扩大,因为句子是由短语构成的。下面我们分开来具体介绍一下:
一、扩句
在扩句中,我们可以把句子分成下面几个部分,然后再分别给这几部分加上修饰或限制的词语。如:“我们打扫教室”,我们可以把这个句子分为“我们” “打扫” “教室”,再分别向学生提问“什么样的我们”“怎么样打扫”“什么样的教室”。并让学生分组相互讨论,我也得到了学生众多的答案。如:“可爱的我们”“爱劳动的我们”“喜欢学习的我们”等。同样,“怎么样打扫”和“什么样的教室”学生也给了我众多的答案。分开时答案都对,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如果把这些组合在一起还能不能符合客观的情况,并将句子整理通顺,这时学生们就会扩出许多精彩的句子来。再让学生看一下“的”字,在“的”字的前后是哪些词句,用法上有什么不同。学生基本上能说出来在“的”字的后面只能是名词。我又让学生去找课本上“地”字和“得”字在用法上的不同,学生最后总结归纳出在“地”字后面只能是动词,在“得”字后面只能是形容词。让学生对扩句方法让学生进行总结:第一步:把句子分解成词语;第二步:分别在词语前面加上修饰和限制的部分,样式为××的××;第三步:把扩大后的短语组成句子;第四步:检查句子是否通顺、是否符合语言环境,以及“de”的运用是否正确,最终完成扩句。这样的教学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完成了过程与方法的探究,最终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缩句
同样,在教学缩句时也要紧紧抓住三个“de”,现在我们可以将以上“扩句”的方法类推到“缩句”上。先让学生找出句子中的“的”“地”“得”三个关键字。如“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这个句子中的两个“的”要让学生自己去找,而“的”的后面的部分是我们要留下的。要让学生自己去找去说“什么样的雨丝”,学生根据句子就可以很容易发现是“飘飘洒洒”的雨丝,再让学生看看如果把“飘飘洒洒”去掉对句子有什么样的影响。在第二个“的”字的后面是“手指”, 再引导学生去看看是“什么样的手指”,这时学生都能回答出是“轻捷柔软”的手指。如果去掉“轻捷柔软”对句子有什么样的影响,让学生去分组讨论和总结归纳。当这些都去掉后句子就只剩下“雨丝是无数手指”,让学生再看句子是否通顺,是不是缩到了最短。如果在“雨丝是无数手指”中加上一个“de”字让学生看能加在哪,学生把句子缩成“雨丝是无数的手指”,再让学生看看能不能把加“de”字前面的词去掉,把“无数的”去掉后就缩成“雨丝是手指”。这也就是这个句子最后的缩句,也是缩成最短的句子。通过学生互助和探究学习,把缩句的方法进行总结:第一步:找出句子中间的三个“de”;第二步:找到“de”后面的部分,去掉“de”前面的修饰部分;第三步:整理缩短后的句子,再看看能不能加入“de”,如果能加再把“de”前面的部分去掉;第四步:再次整理句子,使句子通顺。有了方法再让学生把总结好的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反复练习后,学生已经能很好地完成此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