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基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特点,立足于本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背景及培养目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运用,初步形成一套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综合性、实践性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社会保障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25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122-02
一、《社会保障实务》课程开设现状
在全国一百多所高校中,贵州民族大学是2003年才开设此专业,起步较晚。《社会保障实务》这门课程开设在第六学期,学分为2,考核方式为考查。在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该课程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选用教材与以往教学理论内容重复性大、实践资源有限且实践教学未受到重视、社会保障政策变动与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课程定位不突出等问题。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经过两年多的课程改革,主要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有了一定的成效。
二、《社会保障实务》教学方法改革探索及成效
(一)综合教材内容,有所取舍
通过分析目前社会保障实务理论方面的教材,结合培养计划中课程的设置学期,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几方面的能力:第一,对社会保障理论构建整体理论体系,分析中国社会保障各方面的问题能从整体观出发。第二,深入社会保障各个板块,能有效分析问题,树立学生自己的问题观。第三,深入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探索
1.案例教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国际社会保障制度理论及与中国的比较、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这些授课章节更多地运用案例教学法。
一般在讲授完基本的理论知识,需要学生讨论之前两周左右的时间安排学生搜集案例或者按照教师的要求阅读指定的书籍或者资料。教师根据讨论的内容和方向给出思考题,引导学生的思考思路。例如:第二章“国际社会保障范围及其模式”,笔者将基本的目前国际范围内典型社会保障国家的类型及模式结合以前的理论教学帮学生重新回忆以后,列出课下阅读的书籍《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并布置问题:(1)阅读了《社会保障国际比较》之后的感想,有什么问题?(2)你对哪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感兴趣?为什么?(3)他们与中国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对于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五大险种的实务教学中,与《社会保障职位模拟》课程内容有效避开,交叉但不重复。笔者一方面给予学生大量案例,让他们进行分析,尤其通过学生马上进入社会容易遇到的问题和他们联系紧密的案例(例如:女大学生职场中如何保护自己的生育保险权利?工伤保险的核心与待遇差别;大学生失业问题等等)。另一方面,让学生搜集案例,对其中不理解之处进行提问,教师只作为“答疑者”的身份出现。
2.讨论教学法
本课程的第一部分为理论的回顾与前瞻,社会保障目前不完善的地方有很多,专门依靠教师讲授是不够的。就需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关注社会保障领域相关的问题,多思考未来社会保障制度应如何发展。第二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的现实分析,从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失业保险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结合热点进行分析。例如:养老保险的学习中,首先给出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进入分析:(1)养老保险面临的社会压力,中国的养老保险最大的压力是老龄化,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在这种压力下养老保险目前的实施现状如何?能否满足社会的养老需求?(3)未来养老保险在哪些方面应该怎么做才能应对老龄化?其次分别在每一个问题中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派代表进行发言,其他组员进行补充。教师也会融入社会热点共同进行讨论,例如在养老压力环节,让学生讨论“你会同意父母住养老院吗?”通过这个问题的辩论观察学生养老传统意识与现实的碰撞,引导学生分析未来养老院的发展趋势与要求。在养老未来发展环节,让学生讨论“以房养老是否可行?”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制度的决策与发展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是否适合中国的国情。
在这种教学思路下,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学习经验,看问题的方法不同,会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来揭示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基本规律的实质,如果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就会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引起学员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学习。
3.互动教学法
结合前面的教学方法,笔者会设计多种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1)主题探讨式互动:根据章节板块选出一些适合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的话题。(2)归纳问题式互动:笔者希望学生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研究性思维,借助每个章节的共同讨论,引导学生学会归纳问题。(3)多维思辨式互动:开展辩论赛和小组讨论会的形式,就同一问题展开讨论。
4.实践教学法。
由于传统教材主要偏重于介绍社会保障理论及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为此,设计了三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实践性环节:一是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进行考察和调研。带学生到贵阳市社会保险基金给付中心参观学习,了解该服务机构的工作性质与服务内容。二是到社会福利机构或社会养老服务部门进行调研。三是社会保障专业问题调研,通常安排在暑假,结合教师的相关研究课题进行,并要求学生提交专业的调查报告。旨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此种方法设计为分组完成。
三、初步改革成效
(一)理论学习更加系统
笔者对课程的安排是先进行系统地理论回顾与整理,在此基础上进行国际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用学生整理的理论体系进行分析和归纳。再进入到版块化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各个子项目的分析中去。经过两个学期的尝试,学生在理论学习方面比以前更加系统。在分析案例或者进行热难点问题讨论时,学生的思路相比较以往有了比较大的进步。能在一定的背景下分析现状和原因,用相应的理论原理进行解释,并能够比较合适地解决问题,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建议。而不是一味地建立新制度、成立新法律等等这些不具有可操作性的空建议。相信配合后面的学习,学生能有更大的进步。 (二)实践教学活动受到学生欢迎
1、课堂出勤率高了。经过笔者的观察,学生不喜欢来上课很大的原因可能就是课程本身不具有吸引力。一方面,本课程的实践性改革增加了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核比重,包括作业、发言、PPT演讲等等,督促学生进课堂学习。另一方面,灵活的教学方式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学生变得敢发言、爱发言,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若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不相符合,有些学生甚至还会和教师进行辩论。
2、学习并不是为了期末考试。考试形式更加灵活,不拘泥于最终的试卷上面,也不考察一些比较“死”的知识点,而是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思维。也比较容易受到学生的认可。
(三)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
1、学生对于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问题把握更加宽阔。以往学生在论文选题上思路打不开,认为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只有养老、医疗这些问题,结果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往往都是关于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等问题,无非就是研究个案的不同而已。经过教学过程的改革,学生在选题过程中更从容,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研究方向。
2、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领域内学生感同身受或者身边就有发生过的一些案例与科研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敢想敢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自己思考的问题写出来去尝试申请。
3、对论文的写作规范和要求更加清楚,写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平时的写作训练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四、有待改进之处
(一) 实践性教学改革对教师自身而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1.教师自身在备课、教学过程中要严于律己,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否则会影响课程的改革成效。拿教学方法来说,教师要灵活运用的前提是在课下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不是简单地将课堂交给学生。例如,案例教学法,社会保障课程的案例需要在国内外大量资料中进行筛选甚至编写,形成合适教学内容的案例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这方面,笔者还未形成独特的案例体系,有待改进。
2.加强团队协作。《社会保障实务》这一门课程的改革需要专业内多位教师共同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二)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利用和管理
我院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实践基地少,目前仅有一个“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实验室。如果有条件,可以与贵阳市或者贵州省各地州市(县)的社会保障单位机构建立合作联系,创造条件让学生可以奔赴第一线接触社会保障工作。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系贵州民族大学2013年校级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社会保障实务》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GUN2013JG)。
参考文献:
[1]曾煜. 社会保障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的价值探讨[J].劳动保障世界,2008.
[2]李雪. 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4).
[3]陈淑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计与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
关键词:社会保障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25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122-02
一、《社会保障实务》课程开设现状
在全国一百多所高校中,贵州民族大学是2003年才开设此专业,起步较晚。《社会保障实务》这门课程开设在第六学期,学分为2,考核方式为考查。在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该课程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选用教材与以往教学理论内容重复性大、实践资源有限且实践教学未受到重视、社会保障政策变动与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课程定位不突出等问题。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经过两年多的课程改革,主要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有了一定的成效。
二、《社会保障实务》教学方法改革探索及成效
(一)综合教材内容,有所取舍
通过分析目前社会保障实务理论方面的教材,结合培养计划中课程的设置学期,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几方面的能力:第一,对社会保障理论构建整体理论体系,分析中国社会保障各方面的问题能从整体观出发。第二,深入社会保障各个板块,能有效分析问题,树立学生自己的问题观。第三,深入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探索
1.案例教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国际社会保障制度理论及与中国的比较、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这些授课章节更多地运用案例教学法。
一般在讲授完基本的理论知识,需要学生讨论之前两周左右的时间安排学生搜集案例或者按照教师的要求阅读指定的书籍或者资料。教师根据讨论的内容和方向给出思考题,引导学生的思考思路。例如:第二章“国际社会保障范围及其模式”,笔者将基本的目前国际范围内典型社会保障国家的类型及模式结合以前的理论教学帮学生重新回忆以后,列出课下阅读的书籍《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并布置问题:(1)阅读了《社会保障国际比较》之后的感想,有什么问题?(2)你对哪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感兴趣?为什么?(3)他们与中国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对于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五大险种的实务教学中,与《社会保障职位模拟》课程内容有效避开,交叉但不重复。笔者一方面给予学生大量案例,让他们进行分析,尤其通过学生马上进入社会容易遇到的问题和他们联系紧密的案例(例如:女大学生职场中如何保护自己的生育保险权利?工伤保险的核心与待遇差别;大学生失业问题等等)。另一方面,让学生搜集案例,对其中不理解之处进行提问,教师只作为“答疑者”的身份出现。
2.讨论教学法
本课程的第一部分为理论的回顾与前瞻,社会保障目前不完善的地方有很多,专门依靠教师讲授是不够的。就需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关注社会保障领域相关的问题,多思考未来社会保障制度应如何发展。第二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的现实分析,从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失业保险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结合热点进行分析。例如:养老保险的学习中,首先给出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进入分析:(1)养老保险面临的社会压力,中国的养老保险最大的压力是老龄化,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在这种压力下养老保险目前的实施现状如何?能否满足社会的养老需求?(3)未来养老保险在哪些方面应该怎么做才能应对老龄化?其次分别在每一个问题中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派代表进行发言,其他组员进行补充。教师也会融入社会热点共同进行讨论,例如在养老压力环节,让学生讨论“你会同意父母住养老院吗?”通过这个问题的辩论观察学生养老传统意识与现实的碰撞,引导学生分析未来养老院的发展趋势与要求。在养老未来发展环节,让学生讨论“以房养老是否可行?”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制度的决策与发展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是否适合中国的国情。
在这种教学思路下,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学习经验,看问题的方法不同,会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来揭示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基本规律的实质,如果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就会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引起学员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学习。
3.互动教学法
结合前面的教学方法,笔者会设计多种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1)主题探讨式互动:根据章节板块选出一些适合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的话题。(2)归纳问题式互动:笔者希望学生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研究性思维,借助每个章节的共同讨论,引导学生学会归纳问题。(3)多维思辨式互动:开展辩论赛和小组讨论会的形式,就同一问题展开讨论。
4.实践教学法。
由于传统教材主要偏重于介绍社会保障理论及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为此,设计了三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实践性环节:一是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进行考察和调研。带学生到贵阳市社会保险基金给付中心参观学习,了解该服务机构的工作性质与服务内容。二是到社会福利机构或社会养老服务部门进行调研。三是社会保障专业问题调研,通常安排在暑假,结合教师的相关研究课题进行,并要求学生提交专业的调查报告。旨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此种方法设计为分组完成。
三、初步改革成效
(一)理论学习更加系统
笔者对课程的安排是先进行系统地理论回顾与整理,在此基础上进行国际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用学生整理的理论体系进行分析和归纳。再进入到版块化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各个子项目的分析中去。经过两个学期的尝试,学生在理论学习方面比以前更加系统。在分析案例或者进行热难点问题讨论时,学生的思路相比较以往有了比较大的进步。能在一定的背景下分析现状和原因,用相应的理论原理进行解释,并能够比较合适地解决问题,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建议。而不是一味地建立新制度、成立新法律等等这些不具有可操作性的空建议。相信配合后面的学习,学生能有更大的进步。 (二)实践教学活动受到学生欢迎
1、课堂出勤率高了。经过笔者的观察,学生不喜欢来上课很大的原因可能就是课程本身不具有吸引力。一方面,本课程的实践性改革增加了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核比重,包括作业、发言、PPT演讲等等,督促学生进课堂学习。另一方面,灵活的教学方式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学生变得敢发言、爱发言,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若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不相符合,有些学生甚至还会和教师进行辩论。
2、学习并不是为了期末考试。考试形式更加灵活,不拘泥于最终的试卷上面,也不考察一些比较“死”的知识点,而是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思维。也比较容易受到学生的认可。
(三)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
1、学生对于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问题把握更加宽阔。以往学生在论文选题上思路打不开,认为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只有养老、医疗这些问题,结果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往往都是关于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等问题,无非就是研究个案的不同而已。经过教学过程的改革,学生在选题过程中更从容,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研究方向。
2、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领域内学生感同身受或者身边就有发生过的一些案例与科研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敢想敢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自己思考的问题写出来去尝试申请。
3、对论文的写作规范和要求更加清楚,写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平时的写作训练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四、有待改进之处
(一) 实践性教学改革对教师自身而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1.教师自身在备课、教学过程中要严于律己,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否则会影响课程的改革成效。拿教学方法来说,教师要灵活运用的前提是在课下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不是简单地将课堂交给学生。例如,案例教学法,社会保障课程的案例需要在国内外大量资料中进行筛选甚至编写,形成合适教学内容的案例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这方面,笔者还未形成独特的案例体系,有待改进。
2.加强团队协作。《社会保障实务》这一门课程的改革需要专业内多位教师共同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二)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利用和管理
我院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实践基地少,目前仅有一个“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实验室。如果有条件,可以与贵阳市或者贵州省各地州市(县)的社会保障单位机构建立合作联系,创造条件让学生可以奔赴第一线接触社会保障工作。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系贵州民族大学2013年校级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社会保障实务》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GUN2013JG)。
参考文献:
[1]曾煜. 社会保障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的价值探讨[J].劳动保障世界,2008.
[2]李雪. 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4).
[3]陈淑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计与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