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课堂,彰显学生个性阅读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tao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我在教学国标本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以人为本,激活课堂,关注个性,凸显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运用朗读、说话、写话、演练等形式在师生之间、心灵与文本之间对话,学生的个性阅读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获得了学习成功的愉悦。
  
  一、品读活跃课堂,学生读中感悟
  
  阅读是理解文章的精神内核,即以文章为媒介,体验、感悟和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和思想。《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一篇符合年段特征的不可多得的好文章。文中的景和人是结合在一起的。在萧红的记忆里,这片园子,这段往事象征着自由、幸福、快乐、无拘无束的童年,是她长期在外漂泊,从小少受家庭温暖,对自己心灵港湾的构想。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不凡。教学中我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情绪化的“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趣盎然地去读,在浓烈的阅读氛围中充分让学生去思,去想,去创。
  《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二自然段描写的园子是丰富而自然的,当我和祖父的活动呈现之后,园子里的景物就产生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精神状态。我在教学时,先引导孩子们去接触园中的“我”,即童年的萧红。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我”的活动情况,然后让学生交流,从哪些具体语句感受到“我”的随性、自由。孩子们抓住“爬”、“踢飞”等词语声情并茂地读出了自己的体会。在学习“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不过我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时,我刻意引导学生反复高声朗读,一层进一层地体验“我”的快乐。课上有这样的朗读和师生对话:
  师:我们好好地品读一下。不过我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你喊——
  女生1:“下雨了!下雨了!”
  师:你大喊——
  男生1:“下雨了!下雨了!”
  师:又一瓢水扬上去——
  女生齐:“下雨了!下雨了!”
  男生齐:“下雨了!下雨了!”
  师:再一瓢水扬上去,大家一起来——
  全班:“下雨了!下雨了!”
  师:水洒落下来了,你的头发——
  生1:湿了!
  师:你的衣服——
  生2:湿了!
  师:你的鞋子沾上了泥土——
  生3:脏了!
  师:可是你的心情呀——
  生4:乐!
  生5:开心!
  生6:爽歪歪!
  生7:心花怒放!
  ……
  师:你们真正读懂了女孩的快乐!
  这样的朗读品味,合理的意境想象,使学生体会到文字背后的情感,演绎了文本内涵,教学中,我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二、说话深化课堂,学生说中体验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地阅读文本,把汲取来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教师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说的主动性,让他们进行充分的自我表达。我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第十三自然段中感受园子的精神含义时,有这样的师生对话:
  师:在这个万物生长的园子里,最自由、最快乐、最幸福的是谁?
  生:“我”——童年的萧红。
  师:成年以后的萧红为何对一个普普通通的园子念念不忘呢?爱思考、爱探究的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1:园子里鸟栖虫居,鸟语花香,生机勃勃,令萧红陶醉!
  生2:园子里有祖父!祖父疼她、宠她、包容她,她在这个园子里想怎样就怎样,没人束缚她。
  生3:她在园子里摘黄瓜、追蜻蜓、捉蝴蝶,尽情释放自己的天性,这里是她童年的梦幻仙境。
  生4:她愿意一辈子都生活在这个自由自在的园子里。
  ……
  师:同学们,园子里面的生活与园子外面的世界不一样,祖父和其他的家人对她的态度也不一样。萧红生活在旧中国,有着极其坎坷的人生,这个普普通通的园子是萧红童年的——
  生1:精神家园
  生2:心灵依托
  生3:幸福港湾
  师:她自己称这个园子是她的后花园。如果你也有这样的一个园子,你会给它取个什么样的名字呢?
  生1:极乐世界
  生2:我的天堂
  生3:欢乐谷
  生4:自由殿
  ……
  师:配乐朗读第十三自然段,相信大家能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三、“演”、“写”升华课堂,学生亲自实践
  
  演示是学习课文的一种极其生动的形式,涉及学生对课文综合体验和创造性再现的能力。这种教学形式运用得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第十三自然段后,我让学生扮演园中的景物排演课本剧,用了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学生就把大家带进那个让萧红魂牵梦绕的园子,请看他们扮演的倭瓜、黄瓜、玉米的一段台词:
  倭瓜:我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我是绝对的自由,没人管得了我!
  黄瓜:我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我也是绝对自由的,我整天就和大倭瓜一起疯呢!
  玉米:我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我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我就是这个园子里所有植物的头儿,我领着它们闹啊,闹出个天翻地覆,闹出个万紫千红!
  ……
  他们的表演情之所至,深深感染着其他学生。他们如鸟儿般欢呼雀跃,举手投足之间形神兼备,入木三分的表演中传送和递增的不仅是求知的渴望和收获的喜悦,还是整个课堂充溢着耐人寻味的无穷魅力。
  《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中作者以儿童的视角来写景叙事,稚气十足的腔调,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把大家带进了亦真亦幻的唯美意境。
  激情的课堂,不能忘记写作的训练。在学完第十三自然段之后,我安排了写话训练。我让学生想象园子里其他动植物的自由,并试着写下来。
  一名学生写道:“我是番茄,我愿意长成什么颜色就长成什么颜色,即使长成七色彩虹一样,也没人管!”
  另一名学生写道:“我是向日葵,我想长多高就长多高,就算把天捅了个窟窿,太阳公公也不会骂我的。”
  另一名学生写道:“我是高粱,我愿意喝多少酒就喝多少酒,就算醉成一滩烂泥,也是随心所欲的。”
  这里的写话练习并非刻意设计,而是水到渠成。首先是课堂生成的必然。此段园子的描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勃勃生机的动植物,更感受到小女孩那鲜活灵动饱绽的生命与活力。教学时的浓墨重彩,让孩子、园子、课堂与文本融为一体,倾诉出来是理所当然的事。其次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需要。学习语文的规律,不仅要关注内容,更要关注学生个性表达。而本文中朴素、自然、直率、富有童趣的语言,直接而率性的表达形式,是这篇文章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知识层面与精神层面的东西怎么才能上升为能力层面的东西?这就必须经过自己的体验与求索。因此,我通过及时地模仿练习,让学生经历自我体验从而实现自我建构。
  显然,《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改革之路。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灵魂沟通,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在自主阅读中学会阅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就能尽情释放,从而会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悬崖边的树》写于1970年,是曾卓的代表作,也是他人生之旅的真实写照,浸透着他的生活态度、生活经验和他对人生的思考。  他在谈到这首诗的写作过程时说:“写这首诗的时候,我在农村劳动,有一天,我从我所在的那个小队到另一个小队,经过一座小山的时候,看到一棵生长在悬崖上的弯弯曲曲的树,它像火一样点燃了我的内心,使我立刻产生了一些联想,一种想象。我觉得它好像要掉入谷中去,又感到它要飞翔起来。这是与我自己
期刊
得过三观古,因上岱宗颠。  海吸长河远,天包大地圆。  五更先见日,九点半升烟。  孰谓方域广?回环睥睨前。  陆次云,字云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康熙年间召试鸿博。曾做过江阴知县,官声颇佳。善作诗文,著有《峒溪织记》、《玉山词》等近十种诗文集。首联采用开门见山的写法,紧扣题目“登岱”,直接写登山。“三观”指登泰山必须经过的三座古时宫观:王母池、斗母宫、碧霞观。“岱宗”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
期刊
提出问题 引起兴趣:  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很奇怪吧:爸爸个子比咱们都高好几头,怎么会把他装到口袋里呢?这是个神奇的口袋吧,像哆啦A梦的神奇口袋吧?哈哈,猜错了,作品中的这个爸爸可只有拇指那么大哦。咦,爸爸怎么会这么小呢?这么小的爸爸是怎么生活的?爸爸的性格又是怎样的呢?爸爸还能变大吗?  今天,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快乐解读当代著名“科幻大王”杨鹏的长篇童话《装在口袋里的爸爸》。  浏览目录
期刊
饮湖上初睛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于宋神宗四年(1070年)至神宗七年(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期间,曾写了大量咏西湖景物的诗。这是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  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它的晴姿雨态。首句写晴日照射下荡漾的湖波;次句写雨幕笼罩下飘渺的山影。联系诗题《饮湖上初晴后雨》来看,两句所摹的正是当天先后呈现在诗人眼前
期刊
侯德云  ①村里人一提起母亲就感到头痛。他们说:“老姜活着的时候,他老婆挺好的一个人。老姜一死,他老婆就变成了泼妇,这事真是蹊(qiāo)______。”他们说的老姜,是我父亲。  ②由于母亲的名声不好,我的两个姐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却找不到好婆家。村里人说:“泼妇的女儿,将来肯定是个泼妇,娶了她,整天冒烟喷火的,日子就没法过了。”  ③那时候我还小,还在读初中,还不懂谈婚论嫁的事,对村里人的闲言
期刊
柳月亭  家乡油茶种得多,每年年末岁首,油坊便热闹。  我童年时,油坊是一个好玩儿的去处,小伙伴们肆意胡闹,在苍驳的墙壁上随意涂抹各种符号。然而,当一次祖母爱怜地揽我入怀,告诉我,油坊里曾吊死过人,我便再不敢单独去油坊。而油坊摇摇欲坠的幢影,每每便有了碜人的寒气弥漫,后来我便知道了,吊死在油坊里的是阿金的父亲。  村里没出过大富大贵的人,只有阿金家曾经辉煌过,于是,阿金的曾祖造了油坊。到了阿金父亲
期刊
①今年的夏天我是在新英格兰度过的。在新英格兰夏夜的草地上,可以看到许多萤火虫飞舞,突然想起,我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见到萤火虫了。近年来我长期生活的地方,是没有萤火虫的:北京的市区固然不必说。南加州的郊外也见不到萤火虫的踪迹。实际上,由于未知的原因,美国自堪萨斯州以西的地区,萤火虫就难得一见了。
期刊
冬天来临的时候,西伯利亚的寒流来了,朝鲜半岛的韩流也一次次席卷华夏大地。  韩国的都市剧是这股强大势力的先锋,也是主力。时尚、浪漫、真切的爱情故事和家庭生活是其主题,琐碎的生活小事溢显真情。这与中国国内那些充斥着政治、黑帮斗争的故事截然不同。人们的心神早已被生活的重担压得疲惫不堪,还有谁会对这些故事感兴趣?被压抑的、保守的中国人也在追求时尚,要不说他们崇洋媚外也行,毕竟韩剧里有些事情太不切合中国社
期刊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音乐和我们最为自然融和,同时也最为抽象复杂。圣桑有句名言可以作证:“音乐始于词尽之处。”音乐家们将生命中的许多感悟化作跳动的音符,作家肖复兴却把这些音符变成了常人通识的字符。  文章以笔记的形式评论了马勒第一交响乐的奇特魅力。作者精于蓄势,巧于对比。在有风的日子里,风铃声轻轻地响着;窗外传来车水马龙的喧嚣声;这时候,马勒的第一交响乐也传来了。三者构成了立体交叉的和声,在比较中,
期刊
【教材学情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属实用类文本。而学生认为本文就是说明文,只是换了个说法。这一说法激发了教者的探究兴趣,也确立了本文的教学设计切入点。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很多说明文,对说明文的一般特点了然于心,自读能力较强。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理清课文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