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锈钢
一战时期,英国军队发现士兵们的枪有个大问题:在高密度重复射击时,枪管会因为子弹的摩擦和热量而扭曲变形。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英国军方委托英国Brown-Firth研究室的亨利·布雷利(Harry Brearley)研制更坚硬的合金。
刚开始,布雷利尝试在钢里面添加铬,但并不太成功。他把制造出的合金废料扔到院子里的垃圾堆上,结果发现,过了很久之后,这些铬钢废料居然一直没有生锈。尽管布雷利最后也没为军方解决枪管问题,但他从此发现了不锈钢的秘密配方。
1913年,布雷利以Staybrite的牌子,向市场推出了不锈钢。1915年,布雷利申请了专利,并拉来赞助,与几个发明家一起创立了美国不锈钢公司(American Stainless Steel Corporation)。
不锈钢最初被用于新式飞机引擎。战争结束后,又被餐具和医疗器械制造商看中,从此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1929年,在大萧条来临之前,美国市场上已经售出了超过25000吨不锈钢。它在国外也非常流行,比如,当年伦敦的Savoy酒店就用它来打造大门外的遮蓬。
茶包
虽然传统茶客并不认可茶包这种喝法,认为其既不风雅,也难以喝出茶的原味,但这并不能阻挡茶包的普及。
1904年,纽约茶叶商人托马斯·苏利文(Thomas Sullivan)为了节约推广成本,将碎茶叶分成一个个小堆,装在真丝小袋里供顾客试尝。收到这些古怪的小袋子后,一位顾客将它直接丢进了烧开的茶壶里,发现效果还挺不错,清洗起茶具也方便多了,于是跟苏利文订了更多茶叶。茶叶送来后,顾客发现这些茶叶是散装的,并没有像样品一样包进小袋里,大为不满,要求换包装。从此,越来越多顾客要求苏利文卖给他们小袋泡茶。这位商人嗅到了商机,将丝绸换成便宜而且透气些的纱袋,大量生产袋泡茶,由此获得了不菲的利润。
一战时期,德国Teekanne 公司借鉴了这个创意,为前线战士提供装在小棉布袋里的茶包,并称它们为茶叶弹“tea bombs”。虽然棉布多少影响了茶叶的风味,但这种做法受到了很大欢迎。也为茶包日后的普及埋下了伏笔。
后来,茶包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流行,它的材质和形状也得到了各种改进:棉布被换成了热封粘合的滤纸袋、尼龙布等,形状也花样百出,从单纸袋状变成了折叠双袋状、枕头状、圆形和金字塔形等。所有这一切,都只为了一个目的:减少包装带来的气味,让茶叶得到充分浸泡,提供更令人愉悦的喝茶体验。
卫生巾
从古代开始,如何从容对付月事的光临,一直是妇女们头疼的事情。从古埃及用的纸莎草、动物皮毛,到近代人用的布带、海绵,她们始终没有找到太优雅的解决方案。 直到1914年,美国一家叫金伯利(Kimberly-Clark)的制纸公司在考察欧洲纸浆厂和种植园时,发现了一种名为Cellucotton的纤维材料。它吸水性比棉花强五倍,而成本还不到棉花的一半。金伯利公司将这种材料带回美国,注册了商标。美国1917年宣战后,该公司立刻以每分钟380-500英尺的速度生产用Cellucotton做材料的医用敷料棉垫,并大量投放战场。在棉花急缺的战时,这种敷料受到了极大欢迎。
法国护士们最先发现,这种吸水力强,柔软洁净的纸垫除了给伤员包扎外,还有更妙的用途。英国和美国的护士也迅速跟起风来,用它解决每月的个人卫生问题。
战争结束后,金伯利的医用敷料卖不动了。公司从军队手上回购了成吨的敷料,开始琢磨卖给谁好。1920年,金佰利公司正式推出名为Kotex(cotton棉花 texture质地的合音)的卫生巾。它是用Cellucotton纤维加细纱布,由威斯康辛州一座木房里的女工手工生产的。
可惜,Kotex一开始的销路并不好。因为大众媒体不愿意刊登它的广告,姑娘们也羞于跟商店售货员买这种产品。金伯利公司只能说服商店在柜台放个钱箱,让女顾客们偷偷地自助购买。直到1926年,美国蒙哥马利百货首先打破禁忌,将Kotex卫生巾摆到了货架上,它才光明正大地成为了一种正常的日用商品。
飞行降落伞
降落伞的概念,传说公元九世纪的时候就有了,是阿拉伯人最先发明的。1485年,达芬奇在米兰画出了降落伞的草图。三百多年后,法国发明家布兰查(Jean Pierre Blanchard)穿着降落伞从破裂的热气球上跳了出来,并成功着陆(他几年前曾让狗穿着降落伞跳下去做过实验。)。然而,直到一战前夕,飞机上都是没有配备降落伞的,如果遇到事故或被击落,飞行员只能悲壮地跟飞机共存亡。 斯洛伐克发明家斯蒂芬·巴尼克(?tefan Bani?)改变了飞行员们的宿命。他出生于斯洛伐克的Ne?tich,移民到美国后,一直在宾夕法尼亚州的煤矿当工人。1912年,他目睹了一架飞机的坠毁,深受震惊,决心发明一种能让飞行员逃生的降落装置。
由于飞机的体积狭小,巴尼克设计了一款可以直接穿在飞行员身上的降落伞,就像个提到腋下撑开的大伞裙。1913年,他亲自穿着降落伞,爬到华盛顿美国专利局对面一座15层楼的顶部,跳了下去,没事!于是他申请了专利。1914年,他又亲自从一架飞机上跳了下来,还是没事!于是,巴尼克将专利捐赠给了美国军队,在一战中挽救了许多美国空军飞行员的性命。
飞机通讯
一战开始时,前线的通讯方式非常有限。那时候已经可以用电话通讯了,但前线的电话线缆经常会被大炮或坦克打断,德国人还发现了窃听英国电话的方法。至于其他手段,比如骑马或摩托车的传令兵、信鸽、信号灯、旗语甚至是传令狗等,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因此上了天的飞机,更是孤立无援,飞行员们的通讯方式非常原始,只能靠打手势和喊叫跟地面或其他飞行员沟通。
美军和英军决定改变这种局面,先后研发起了飞机上的双向无线电联络装备。其实在那时,无线电技术已经存在,但装备都笨重得很,用起来很不方便。
1916年,英军在布鲁克兰和比金山的研究首先有了突破,飞行员之间成功地互发了第一份电报。1917年,第一次有飞行员将声音从天空传送到了地面控制台。
历史学家斯托勒(Keith Thrower)在论文“British Radio Valves: The Vintage Years - 1904-1925”中写到:“在早期,人们尝试在飞机上安装无线电话,但是受到了引擎噪音的严重干扰。后来,带有内置麦克风和耳机的头盔发明后,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战争结束后,这种技术迅速投身民用市场,让空中交通也能像地面上一样方便地管制了。
冷冻血液库
一战时期,由于失血过多而死去的伤兵不计其数。当时,英国的军医在实践中,成功发现了输血抢救的方法,挽救了不少生命。但是,输血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直接进行,实施条件起来比较困难,能抢救的人也很有限。
1915年,纽约的路易森(Richard Lewison)医生发现,柠檬酸钠能够防止鲜血凝结变质,这让间接输血(先把捐献者的血抽出来,再输给需要的人)得以实现。同年,理查德·威尔(Richard Weil)医生又发现冷藏能让鲜血保存更长时间。
在前线的美国军医奥斯怀·罗伯森(Oswald Robertson)琢磨,要是能在伤兵大量运来前,储存足够的鲜血,那就能救更多人了。1918年,在西线战场上,他用柠檬酸钠和葡萄糖让鲜血品质稳定下来后,成功地用冷藏保存了21天的血液,挽救了手术病人的性命。从此,第一所血库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