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打造思辨课堂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atspy_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当今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思考,让人坚守了自己的灵魂;“思想的碰撞,迸发出了知识的火花;语言的交锋,凝聚了智慧的结晶”。真理越辨越明,只有充满学生思辨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有用的课堂、智慧的课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辩课堂;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023
  语文作为一门最富人文气息的课程,笔者主张课堂“活泼不失严谨,合作不失独立,自学不失引导”以及“教与学结合、学与思结合、思与行结合”的课堂组织形式和课堂教学原则,整个教学过程要凸显“学思知行”。思辨的语文课正是一种理性状态下的思考和探究,它建立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文材料之上,因而保证了思维的活跃性和敏锐性;它顺应逻辑的思考保证了思维的合理性和严密性。思辨的语文课正是一种理性状态下的思考和探究,它建立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文材料之上,因而保证了思维的活跃性和敏锐性;它顺应逻辑的思考保证了思维的合理性和严密性。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打造思辩课堂呢?
  一、了解语文学科的特点及语文课的特征
  笔者认为语文的特点主要有三:一是开放性。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活的任何内容都离不开语文,只要有意识地学习,在生活的任何场合都可以学到语文。因而语文具有最便于自学的突出特点。二是情感性。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带着感情教,才有可能教好;学生带着感情学,才有可能学好。三是灵活性。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排列严格,因而语文学习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是相对而言的。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具有质朴的原力、蓬勃的活力、强劲的张力和迷人的魅力,能让学生翘首期盼,在欢乐中度过,在充实中结束。语文课不仅要关注学生参与的广度,更要关注教师引领下学生的参与深度;不仅要聚焦师生之间的互动,更要聚焦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合作探究,从而有效生成,多元开放,激情洋溢,使“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由此看来,学语文要多思多辨,不能搞自我封闭,不能机械死板地学。要把教师讲解与自学自悟结合起来,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沟通起来,把学习内容与生活感受融汇起来。自己带着感情领悟了的东西、与自己的生活感受交融了的东西,才真正是自己的东西。
  二、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新课标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学习中要借助课文情景,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
  1.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重在“过程”。这个过程中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自主学习”,它能最好地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已经懂的教师不讲,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思考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通过伙伴合作学习能理解的教师不讲,重要的问题教师有意讲不清楚,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搞清楚。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赋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和责任感。其次,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致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给学生有个性的学习提供空间。
  2. 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体现了学习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是提高主体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密度,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
  (1)相信学生,把合作的机会留给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标,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和创造的能力。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自己学习过程的同时,从中体验到平等、民主、信任、理解,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2)拓展空间,让学生自主自由合作
  教学中要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对象,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它可以使得课堂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开放,学生有了更多的思维空间,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孩子的素质和天资,只有当他每天都有时间从事自行选择的喜爱的劳动时,才能得到发挥。”语文作为一门承载着丰富文化、富于情感、利于发挥想象和创造思维的人文学科,学习的自觉行为是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把目光从狭隘的书本上移开,投向广阔的生活。语文课堂就是让学生自主自由合作,从而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自然、社会和生活天地。
  (3)创设情景,营造合作氛围
  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的情景,给学生提供安全的、融合的、自由的环境,为他们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条件,鼓励他们表达真情实感。要善待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对文章的解释应允许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允许有不同结论。尽量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条件。
  3.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是:学生自己提出疑难问题,通过与他人交流、查找相关的资料,开展某种实验等形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创造融合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质疑问难”“追根问底”和“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是很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具体要注意以下三点:(1)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   三、进行启发式教学
  1.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启发式教学的前提条件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自爱心,而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他们尤其希望受到尊重,并且希望自己能以一种平等的地位参与各种活动,希望自己对事情的独到见解能被关注。教师需了解学生的这一特征,不居高临下,不以师道尊严压人,不强加自己的观点于学生,能宽容地接纳学生的见解。如此,学生方能真正敞开心胸,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2.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
  课堂气氛制约着学生和教师学与教的情绪,并对学习动机、态度、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至关重要。教师以动人的微笑、循循善诱的语言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教师的作风民主,在课堂中体现人文关怀,学生才会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3. 积极的思辩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内容
  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思”。一堂课必须设计若干个高质量、环环相扣的问题,步步深入,达成目标;问题设置的梯度必须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精华,是一切创造活动的起点与动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
  不同的思考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同的结论碰撞出共同的智慧。在培养学生质疑辩论能力这个环节上,首先,要练就学生质疑辩论的胆量。学生缺少的不是创造精神,而是支撑质疑精神的勇气与自信。教师在课堂上永远要给学生灌输两个观念:一是“从今天开始你学习的最基本的目标是超越教师,你一定会比教师强”,二是“敢于挑战伟人的人,自己最终一定会成为伟人。”其次,要为学生创造质疑辩论的条件。“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教材的兴趣和疑问。”激疑激趣会诱发学生研究的欲望,只有学有所悟,才会学有所得。课堂上教师要熟练使用这样的语言“谁的答案与众不同”、“谁能把大家问倒”、“你的看法很独特”,甚至教师有时候要在课堂上故意犯个“错”,以引起学生对关键信息的了解、掌握及质疑辩论,从而强化知识的落实。
  总之,思辨对于语文学科所涉及的人生、社会、历史、自然、存在和生命等命题的意识不再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而是“豪华落尽见真淳”。只有具备了这种独立思考、批判的意识和能力,人自身的存在才会有更坚实的基础,面对语文课上所展现的世界,才会显得“生动而有趣”,才会“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真正的课堂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是一个智慧碰撞的王国,语文课堂时时创造精彩,那是因为我们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有人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我要说:“思考有多远,辩论有多深,路就有多远。”思辨课堂永远是提高语文教学最真最美的途径。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十中 730000)
其他文献
肺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国内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高居恶性肿瘤之首,且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大部分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相
放疗在霍奇金淋巴瘤(HL)治疗中的地位备受争议,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和年轻患者.如何在获得更好的疗效时承受更少的毒副作用,基于中期PET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模式的临床试验有望解决这一难题.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WGA)、高通量测序分析(NGS)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等新型技术的运用,更深层次的论证了HL中的NF-κB、JAK/STAT和PI3K通路异常,同时也为新药治疗靶点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本文将资产价格反转引起金融危机这一小概率事件纳入并拓展IS-Phillips模型,以考察资产泡沫阶段的最优利率政策。基于行为金融理论,本文通过对市场微观个体的心理预期与资产
介绍第55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有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研究领域对5-氮杂胞苷和地西他滨的评价和展望.除了较年长的女性患者,自2004年5-氮杂胞苷问世以来,MDS患者的生存期未有明显延长.但是,临床和试验数据提示,随着5-氮杂胞苷和地西他滨应用的不断扩展,会对MDS产生明显的影响.而且,这些药物是相对于传统细胞毒性药物的成功范例,其为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和方法。
慢性期慢性髓系白血病(CML-CP)患者在伊马替尼(IM)治疗得到稳定的完全分子生物学缓解(CMR)后,能否及何时安全停药成为第55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的讨论热点.来自法国及澳大利亚著名的“停药试验”表明长期单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不能治愈大部分CML患者.如何清除CML患者体内的残留病灶达到治愈以及长期的“无治疗缓解”和“无白血病生存”成为一线临床医师的关注点.文章就第55届ASH
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Bcl11a基因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80例初治AML患者及16例对照组Bcl11a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水平与疾病特征及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 初治AML患者Bcl11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0.039(0~ 0.504)比0.014(0.002 ~ 0.086),P=0.004].以80例初治AML患者Bcl11a基
目的 探讨Hepcidin-25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不同疾病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疗效、预后的关系.方法 在临床诊疗的不同阶段分别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析54例MM患者Hepcidin-25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研究Hepcidin-25的动态变化与患者临床表现的相关性及其对患者预后的临床预测价值.结果 MM患者Hepcidin-25 m
目的 评价沙利度胺联合C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51例初治的老年AML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沙利度胺联合CAG方案治疗组26例、CAG方案单用对照组25例,评估临床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结果 诱导缓解治疗2个周期后,治疗组完全缓解(CR)率为61.5%(16/26),对照组为48.0%(12/2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
目的 分析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探讨流式细胞术(FCM)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 分析1例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持续高热、肝脾进行性增大、血三系细胞减少,骨髓中可见不典型细胞,FCM检查示骨髓中NK细胞约占淋巴细胞的83.3%,免疫表型为CD34-、CD2+、CD7+、CD3-、CyCD3+、CD5-、CD16+、CD56+、CD30-、CD
目的 探讨小剂量阿糖胞苷和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组成的IAG预激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和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AML患者在采用IAG预激方案诱导治疗1个疗程后的临床效果.IAG方案:去甲氧柔红霉素5 mg,静脉滴注,隔天1次,共7~8次;阿糖胞苷每12 h 10 mg/m2,皮下注射,第1天至第14天;G-CSF每天200 μg/m2,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