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进行差异教学,研究相应的对策,才能因材施教,应对自如。
关键词:学生;差异性;平等
差异教学,就是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探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对知识技能基础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策略。众所周知,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学困生的多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而每一个班级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数量的学困生。因此,如何转变学困生以及让他们的占有率减少,是提高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各位教育工作者谈论及研究的课题。
一、转变教学观念承认差异性
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一提到学困生,部分老师就是满脸嫌弃的表情,不分时间地点口不择言的大肆批评,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师生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厌恶这个老师,在学生心里留下烙印,为以后的教学增加了负担。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性,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活动,了解、参与、指导学生的探索研究过程,经常用商量的而不是命令的语气与学生交流,能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要尊重、理解、信任、热爱每一名学生,不能在态度语言上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这样才能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畅通无阻的关系。对学困生的教育要因人而异,教师首先以真诚的爱心去爱护学生,使师生之间产生心灵的共鸣、达成心灵的沟通。同他们谈心,介绍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表扬他们的进步,鼓励他们前进。学生做错了,教师应当以期待鼓励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同时对于嘲笑的同学批评教育,以淡化、消除学生紧张和害怕的心理,让他们重拾自信,使学生的思维重新活跃起来。这样学习兴趣才能逐步培养,并慢慢提高。
二、发挥学生间的互助优势
教育家戴尔的学习金字塔“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教别人,这样学生学习知识后的保持率是最高的,可达百分之90以上”。所以创建小组学习模式。 把优、中、学困的学生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合理搭配,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让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一起质疑探究,同时及时反馈纠错,然后让组长把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收集起来以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如果在班上学生也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要启发指导加以解决。新课改推行以来,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数学教学方法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其中合作学习方式备受推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数学教学课堂上应用,不但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让中等生和学困生有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小学生是一个思考能力和心智都还没有完全成熟的一个群体,还没有完全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但是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同别人交流和表达出来。合作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兵教兵、生教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部分压力,让学生之间能够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以此进行分组,并且要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开展小组讨论。学生在与同学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对别人提出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思考,将内容内化,有效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 让接受快的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马上去教别人,一方面教会了同学,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他们心里有了成就感,学习兴趣就会增加,另一方面也巩固了自己所学的知识。
三、让学生参与过程的探究
学生多参与过程的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其终极目的是为教学知识提供服务。基于人们的思维方式来进行研究与分析,在经过学生动手的实际操作之后,能够对学习的知识具有深入理解。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需应把握好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及具有较强的求知欲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谆谆教导,较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行实际动手操作并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完成了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在现实生活当中,以真正成为数学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予现实进行交流互动的时间,安排学生讲述动手操作的全部过程,以此来有效地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当中,具有热烈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堂上讲述了自我见解,交流与分享多元化的观点,并由教师将其认为较为适合的方法进行演示,并通过公式来推论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式。借助实际操作、进行自主研究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思考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既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创新发展意识。通过了各个学习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使学生的反思意识获得了初步发展。“学习所有知识的最好方式,是通过自我的实践去发现与认知,这样就能进入深入理解,也能便捷地掌握其中的性质与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多安排学生进行教学用具的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进行实际观察与测量,预留给学生较多的时间,提供给所有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当中进行学习,在操作当中积极思维,并通过此过程来进行创新与发展。
四、實施分层次教学
本着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持面向中等、兼顾优差生的原则。国家新课程改革纲要的主要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每个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照顾差异,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方式,促进他们最大限度的发展。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教学思想,强调教师要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只顾及一部分学生而牺牲另一部分学生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为了激起和发展学生的才能,最有效的办法是依据不同孩子的不同差异和特点,依靠其独立性来组织教学活动。” 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J].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关键词:学生;差异性;平等
差异教学,就是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探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对知识技能基础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策略。众所周知,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学困生的多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而每一个班级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数量的学困生。因此,如何转变学困生以及让他们的占有率减少,是提高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各位教育工作者谈论及研究的课题。
一、转变教学观念承认差异性
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一提到学困生,部分老师就是满脸嫌弃的表情,不分时间地点口不择言的大肆批评,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师生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厌恶这个老师,在学生心里留下烙印,为以后的教学增加了负担。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性,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活动,了解、参与、指导学生的探索研究过程,经常用商量的而不是命令的语气与学生交流,能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要尊重、理解、信任、热爱每一名学生,不能在态度语言上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这样才能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畅通无阻的关系。对学困生的教育要因人而异,教师首先以真诚的爱心去爱护学生,使师生之间产生心灵的共鸣、达成心灵的沟通。同他们谈心,介绍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表扬他们的进步,鼓励他们前进。学生做错了,教师应当以期待鼓励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同时对于嘲笑的同学批评教育,以淡化、消除学生紧张和害怕的心理,让他们重拾自信,使学生的思维重新活跃起来。这样学习兴趣才能逐步培养,并慢慢提高。
二、发挥学生间的互助优势
教育家戴尔的学习金字塔“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教别人,这样学生学习知识后的保持率是最高的,可达百分之90以上”。所以创建小组学习模式。 把优、中、学困的学生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合理搭配,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让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一起质疑探究,同时及时反馈纠错,然后让组长把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收集起来以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如果在班上学生也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要启发指导加以解决。新课改推行以来,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数学教学方法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其中合作学习方式备受推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数学教学课堂上应用,不但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让中等生和学困生有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小学生是一个思考能力和心智都还没有完全成熟的一个群体,还没有完全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但是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同别人交流和表达出来。合作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兵教兵、生教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部分压力,让学生之间能够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以此进行分组,并且要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开展小组讨论。学生在与同学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对别人提出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思考,将内容内化,有效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 让接受快的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马上去教别人,一方面教会了同学,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他们心里有了成就感,学习兴趣就会增加,另一方面也巩固了自己所学的知识。
三、让学生参与过程的探究
学生多参与过程的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其终极目的是为教学知识提供服务。基于人们的思维方式来进行研究与分析,在经过学生动手的实际操作之后,能够对学习的知识具有深入理解。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需应把握好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及具有较强的求知欲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谆谆教导,较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行实际动手操作并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完成了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在现实生活当中,以真正成为数学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予现实进行交流互动的时间,安排学生讲述动手操作的全部过程,以此来有效地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当中,具有热烈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堂上讲述了自我见解,交流与分享多元化的观点,并由教师将其认为较为适合的方法进行演示,并通过公式来推论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式。借助实际操作、进行自主研究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思考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既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创新发展意识。通过了各个学习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使学生的反思意识获得了初步发展。“学习所有知识的最好方式,是通过自我的实践去发现与认知,这样就能进入深入理解,也能便捷地掌握其中的性质与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多安排学生进行教学用具的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进行实际观察与测量,预留给学生较多的时间,提供给所有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当中进行学习,在操作当中积极思维,并通过此过程来进行创新与发展。
四、實施分层次教学
本着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持面向中等、兼顾优差生的原则。国家新课程改革纲要的主要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每个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照顾差异,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方式,促进他们最大限度的发展。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教学思想,强调教师要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只顾及一部分学生而牺牲另一部分学生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为了激起和发展学生的才能,最有效的办法是依据不同孩子的不同差异和特点,依靠其独立性来组织教学活动。” 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J].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