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美丽的音乐之岛

来源 :前卫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l_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人保罗·哈钦森当年来到中国闽东南鼓浪屿,小住几天后,即被这座“海上花园”迷住了!他曾发出这样的赞叹:“这是一个令人惊奇的小岛,在如此狭小的岛屿上,居然拥有如此之多的风格迥异的建筑,如此之多的英才与风云人物。可以说,无论是在艺术、教育,还是医学、建筑,鼓浪屿都扮演了一个时代先锋的角色……”
  鼓浪屿位于福建省东南海域、厦门市西南部海中,隔着约500米宽的鹭江与厦门岛遥遥相望。这座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岛屿很小,小得只有1.91平方公里的面积,但她却足以书写出令人惊叹的传奇和内涵。


  我们不必说这座人见人爱小岛的美丽风光——天风海涛,花团锦簇,天工鬼斧般粗犷壮阔中不乏精雕细刻的旖旎绚丽;不必说她逶迤中显风情的街市——楼依山而建,街顺屋而行,风格独特、中西结合的洋楼别墅鳞次栉比,起伏蜿蜒的街道满目珠玑,还有皎洁如水的月光、繁花含笑的阳台、枝叶茂密的枇杷树伴着海潮沙滩;也不必说她为人们提供观赏游览的最佳去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美城区之首、外国人最喜爱的中国十大景区之一……只说鼓浪屿数百年间所创造出的文化价值,形成了瑰丽多姿、丰富独特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其“音乐之岛”“钢琴之乡”的美誉,就足以令人神往了。
  水路是到达鼓浪屿的唯一方式。从厦门市民轮渡码头坐上轮渡,看着身后的高楼大厦渐行渐远,对面小岛上的红砖绿树越来越近,我的心仿佛开始纯净起来,似乎所有的烦恼都被脚下的浪花洗涤而去。渡轮航行大约10分钟左右,就抵近了鼓浪屿轮渡码头。渡轮上的女服务生向游客提示,鼓浪屿轮渡码头的建筑设计别具风味。我站在甲板上望去,码头造型就是一架打开的三角钢琴!走出码头,随着人流涌入岛上石板铺就的小街,突然发现,小街石板上很有规律地雕刻着五线谱音乐符号,每隔几块石板就有一组,顺着小街往前蜿蜒延伸,一直到鼓浪屿音乐厅前广场。一位当地人说,这些五线谱是《鼓浪屿之波》的乐谱,我不禁心里啧啧称奇。
  天近黄昏,小岛四通八达却并不宽阔的街巷游人如织,从“钢琴码头”上挤进拥出,向着各条街巷尽情倾泻。街道两边处处展现着现代商业的繁荣景象。霓虹灯织就的小街和海岸沙滩,洋味极浓的各色酒吧,现代前卫的重音乐,烧烤与咖啡的香气弥漫在傍晚的空气中。我的耳畔似乎还听到街道上有音箱在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偶尔从某栋街屋敞开的窗户里断续飘出钢琴和小提琴声,还有街头艺人忘情的小提琴和吉他的演奏,在这样的氛围中走着,我已经好感汹涌了,仿佛整个身心一下子步入到一个音乐世界。
  据史料记载,近代以来,在鼓浪屿这个弹丸之地上出生、生活、学习、工作的人,有200多名音乐天才和钢琴家,他们大都在我国省级以上艺术团体和院校或国外艺术院校及有关组织从事音乐演奏或音乐教育工作,其中有20多人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对我国音乐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曾被《纽约时报》评为“中国最优秀钢琴家”的殷承宗,1941年出生在鼓浪屿,9岁就举办个人钢琴演奏会。1959年获维也纳世界青年节钢琴比赛第一名,他演奏的《黄河协奏曲》至今仍深受欢迎。岛上钢琴保有量居全国之首,钢琴覆盖率居世界第二,每8个人中就拥有一架钢琴。这里相继成立的“厦门艺术协会”“鼓浪屿合唱团”“厦门爱乐团”“鼓浪屿钢琴艺术研究会”“鼓浪屿文化社群”等音乐社团,至今仍然活跃在这座美丽的海岛上,举办了诸如“鼓浪屿钢琴节”“鼓浪屿春夏秋冬四季音乐周”“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等音乐节庆,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岛上还有“鼓浪屿艺术幼儿园”“厦门市音乐学校”“厦门演艺职业学院”“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等音乐艺术院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才。最令人称奇的是,在这个小岛上还建有“鼓浪屿钢琴博物馆”“鼓浪屿风琴博物馆”“鼓浪屿乐器博物馆”,每天参观者络绎不绝;据说“中国唱片博物馆”正在这里筹建。这里的“鼓浪屿音乐厅”和“海天堂南音场”,每天免费举办音乐会和南音演唱。琴园,是这座音乐之岛的主题公园,位于鼓浪屿英雄山上,与东面的日光岩遥遥相望,园内有旋律广场、琴思广场、怡韵楼、留音园、余悠门等,均和音乐有关。人们说,到了音乐之岛不到琴园来多少有些遗憾……浏览这些史料,我想,鼓浪屿享有“音乐之岛”“钢琴之乡”的盛誉真是当之无愧!
  到鼓浪屿听琴,是每位来者的必修项目。夜幕降临,我随着人流步入了坐落在晃岩路1号的鼓浪屿音乐厅。今夜是小提琴音乐会,系厦门大学嘉庆学院音乐系为胡唯斯、陈旎两位研究生举办的毕业演出。找到座位坐定,我环顾四周,音乐厅不大,墙壁和舞台显得有些陈旧,白色墙皮呈灰色,幕布也有些暗,散溢着久远的隔世的味道,没有富丽华贵的水晶灯……但大厅里几乎座无虚席。邻座的一位女士告诉我,这个音乐厅管理相当规范,秩序非常严谨,天天爆满,有时一晚上要演两场呢!是啊,从步入音乐厅那一刻,我就感受到了它的格调和品位,虽然在规模和影响上,与世界有名的卡内基音乐厅、伦敦帕拉斯剧院、维也纳金色大厅、北京大剧院无法相比,但就是这名不见经传的音乐厅,从1987年建成投入使用,30年间,举办了几千场音乐会,许许多多不同文化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的位置。真是舞台小天地大、设施旧气象新啊!
  思忖间小提琴演奏开始了,两位姑娘用音乐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悠扬的小提琴声和钢琴伴奏,缓慢又美妙的乐章在大厅里回旋,时而像从天堂里传来,时而像从大海飘过,这种感受,把我几天来游走攒下的劳顿和疲倦一扫而光,仿佛又进入炽热的青春与梦想,感受到新一代大学生的风采。
  在南音场里,怀抱琵琶的姑娘,閉目吟哦。我听不懂这个古老的地方曲种,但只觉得这轻柔的弹奏,似乎把人带到了一个和风拂煦的场所,周遭里柔至无风,柔之微风,柔之大风,让人突然就明白了“江州司马青衫湿”的缘由了,那是几千年的江水海涛溅湿了的忧伤,流淌着悲悯,吟唱的是平民的壮歌。听这样的演奏,能体味出绕指之柔、掠耳之音,于是,又有了通心通古今之感了。传统音节里往往是藏着气节的。孔夫子的礼乐春秋,祭祀庄严;伯牙和子期的相知,高山流水;高渐离易水一曲永别故人,双目被剜后被嬴政叫到宫中,泰然奏罢最后一曲,向着暴君举筑一掷,裂帛之音,山河回响。我心里想,自己的这种感觉和联想,可能正应了“音乐的陶冶是用耳朵走心”的道理吧!   徜徉在这座音乐氛围浓厚的小岛上,有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我的胸间——这样一个与世相对“隔绝”的弹丸小岛,是怎样演绎出如此美妙绝伦的音乐世界的?
  任何事物的形成与发展,总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动因的。带着这个疑问,我走遍了岛上所有与音乐有关的场所,阅读了能够找到的一系列景观介绍。于是,我发现,世上有些事情永远不会改变,即使在百年之后,只要花时间去观察和思考,就能给出一个美妙的答案,鼓浪屿音乐之谜同样如此!
  优美的自然环境——鼓浪屿音乐的天然基因。有人说,鼓浪屿的美丽如一首隽永的诗。鼓浪屿原名“园沙洲”,在小岛的西南海边,有两块相叠的岩石,长年累月受海水侵蚀,中间形成一个竖洞,每逢涨潮时,波涛撞击着岩石,发出如鼓的浪声,人们称它为“鼓浪石”,鼓浪屿因此而得名。听听,这个地名都与音乐有关!这座小岛四面环海,风光秀丽,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四季繁花绿树,处处可以赋诗,景景可以入画,天风,海涛,鼓浪,岛屿,都是“天籁之音”,富有深邃的底蕴和灵气,这些天然的艺术基因,培养塑就了伴海而居的鼓浪屿人柔情、浪漫、遐想的秉性,形成浓厚的音乐氛围,造就出富有诗意的音乐人才也就顺理成章了。
  独特的历史演替——鼓浪屿音乐的厚重积淀。古时候鼓浪屿就有自己的民族音乐、地方音乐(主要是南音)和戏曲流行。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古老中国的大门,厦门成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外国传教士随之涌入。由于鼓浪屿是座海中孤岛,自然条件好,人口不多,小巧玲珑,自成一区又距厦门较近,外国教会纷纷登上鼓浪屿,先后建起十多所教堂,传经布道的同时不遗余力地传播基督教音乐(西洋音乐)。与此同时,鼓浪屿逐步沦为“公共租界”,相继有16个国家在此建立领事馆,据说比同时期上海还多5个。鼓浪屿逐步成为“万国建筑博览岛”和“西方文明远东传播中转站”。一时间鼓浪屿成为中国教会、教堂、传教士、基督教徒、教会学校和非营业性的外国人俱乐部、舞厅等娱乐场所最密集的地方。得此风气之先,鼓浪屿近现代音乐教育走在了全国前列,形态各异的民族风俗、文化艺术和音乐与当地传统民俗、音乐相互渗透和交融,使近现代音乐在鼓浪屿得以迅速发展。
  优越的人文环境——鼓浪屿音乐的助推动力。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鼓浪屿迅速演变成中国第一富人岛,几十年间岛上建起了1014座欧式别墅和洋楼,俨然是一座欧洲南部小镇。建筑本身就是凝固的音乐。岛上居住的外国人、华侨、商人和中产阶层占多数,这些人大都受过高等教育,从小善爱音乐,学习音乐,也懂得享受音乐。于是开办新式学校十分盛行,中國人开办的学校也开设音乐课,这里还诞生了中国第一所钢琴幼稚园(即现在的日光幼儿园),许多家长主动为孩子学习西洋音乐和乐器创造条件,先后出现了100多个音乐家庭。鼓浪屿菽庄花园主人林尔嘉1913年购进了属于中国人的第一架私人钢琴,紧接着,岛上的人们纷纷购买钢琴、风琴,之后又引进口琴、大小提琴、小号、大小洋鼓、军乐器和手摇式留声机等。鼓浪屿首批学习西洋音乐的人,更是身体力行,主动远离家乡到外地、外国学习深造,并且学成后回乡举办音乐会,岛上到处荡漾着琴声、歌声。这样的人文环境,正是鼓浪屿当地传统音乐与西洋音乐融合渗透和传播发展的助推器!
  美丽的鼓浪屿啊!融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于一体,仿佛完美组合了世间其他遥远的地方:哈瓦那,其摇摇欲坠的楼舍与鼓浪屿非常相似;墨西哥山镇塔斯科和圣米格尔,甚至铺砖的街道都很像;意大利的五台堡——美丽、温和、宁静,活脱脱一个欧式鼓浪屿;夏威夷,野圣诞花、叶子花和迷人的海滩,奥地利乡村,从敞开窗户悠扬飘出的钢琴和小提琴声……把所有这一切置于中国境内,就有了鼓浪屿,也就有了鼓浪屿音乐!
  在鼓浪屿小住的时日里,有一段异常奇特的音乐合奏曲使我难以忘怀——每天早晨4点多钟,窗外就响起了群鸟齐鸣的“乐章”。这是栖息在鼓浪屿树林花丛中的各种鸟们的晨鸣声。尽管鸟鸣会准时把我从睡梦中唤醒,但我仍然能够静静地躺在床上聆听,聆听这来自大自然的鸣奏:“呜——噢——呜噢——” “啾啾啾——啾”“叽叽叽……”“喳喳喳……”“吱——吱吱——吱”“咕咕——咕咕——”“嘎嘎——噶”……各种鸟鸣此起彼伏,抑扬顿挫,一曲接着一曲,时而合奏,时而独鸣,时而二重奏,时而双鸟对唱,遥相呼应,高潮迭起,悦耳动听。海风吹过,岛上的凤尾竹和树叶发出有节奏的“沙沙沙”声,像是在给鸟们的合唱做伴奏,好一派鼓浪大合唱啊!
  在静静的聆听中,我突然感到,鼓浪屿这种人类和鸟类、社会和大自然共同演奏的乐章,实在太美妙了!或许这是地球上绝无仅有的一幕?我还隐隐意识到,对于音乐,聆听才是对其最好的注释。
  来吧!朋友!到鼓浪屿听音乐真是一种绝妙的享受!鼓浪屿之美,山水花鸟和沙滩只是其一,让人喜爱到骨髓里去的是弥漫在小岛巷弄之间的音乐气息,这里才是人们怀旧的源头和寄托浪漫情思的美好元素!
其他文献
对朱仙镇,我神往已久。不仅因她始建于战国,兴盛于唐宋,是与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齐名的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有着2400多年的悠久历史,还有这里的木版年画名扬四海,更囿于南宋名将、民族英雄岳飞的命运就是在此发生了重大转折。  自到开封工作后,前去瞻仰缅怀将军的想法便一直萦绕心头。前不久,遇有半日空闲,特意带五岁女儿同行,对她是一堂爱国主义教育,于我则是一次不朽忠魂的心灵探寻。  女儿生
期刊
套路比沟深  @张宏伟  年后开学,虎子路上掉沟里了,弄得满身泥巴。老师问他有没有受伤?虎子说:“人没啥事,就是寒假作业全掉沟里啦!”老师笑了:“孩子,你这套路比沟还深啊!”  抢答  @马乐天  婚礼上,司仪:“如此英俊潇洒的新郎是谁的郎?”  新娘羞涩地说:“我的郎。”  “那如此貌关如花的新娘是谁的娘呢?”  新郎抢着回答:“我的娘。”  顿时场面就Hold不住了……  神探老婆  @杜国 
期刊
算起来我真正涉足书山画海已有四十余年之久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在远离大陆的舟山群岛最东端一个叫嵊山的小岛上当部队放映员。那时没有电视,小岛上最高档、最隆重的娱乐活动便是看电影,每次放映之前的幻灯片都是由我们放映员来制作完成的。幻灯片的绘制是件非常专业与细致的工作,它不仅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绘画造型能力,也要求我们能够写得一手好字。此外,部队开会离不开会标横幅、团里下发的学习文件离不开刻制钢板,
期刊
丙申年末,我与妻女回乡。在老屋盘桓多日,稍觉沉闷。奈何每日早睡晚起,午后又小睡一把,有意到外面遛遛,总是日已偏西,便不大走远。  眼看假期快满,终于在某个晌午,该睡的觉都已睡足,想吃的东西都已吃了,看那蓝天白云、艳阳高照,便撺掇了妻子,到乡间地里走走。  穿村居如做贼,生怕遇到熟人招呼耽误时间。还好,虽是临近年关,家家都收拾好了屋前屋后的柴禾和杂物,门口冷清无人,不长不短的巷子顺利走出。上了坡,便
期刊
期刊
我们中华民族终于迎来繁荣富强的今天。上溯一百年,国家饱受欺凌,人民饿得东倒西歪。上溯五十年,劳累的父辈灰头土脸,此后不停地运动。上溯三十年,我们穿上的确良,兴奋地东张西望。这是多么美好的时代,老百姓总算过上或正要过上梦想的好日子。经济迅猛发展,幸福指数攀升,安居乐业,有尊严地生活,和谐社会……这本身,就是属于整个人类的壮丽诗篇啊。  诗人和他不同凡响的作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国内生
期刊
在大泽乡的人们看来,李二麻子头上的“保长”这个称号是要跟着他入土了。  然而二麻子至今都说不清保长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他家从祖上数八辈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从来没有跟“长”字打过交道。  故事还要从1941年冬天说起。那年苏北的天气格外地冷,再加上日伪军疯狂地聚敛物资,缺衣少食的大泽乡已经死了几十口人。这天午后,太阳从多日的阴霾后面探出脸来,冷冷地施舍给早已冻僵的人们一点惨白的日光。二麻子忙趁着难得的
期刊
一月的长沙,清风习习,细雨蒙蒙。我从北国的白山黑水飞来,去瞻仰“雷锋故居”,完成我的“追寻雷锋足迹之旅”……  我记得从小读过的《雷锋的故事》,开篇是这样写的:“从长沙跨过湘江,越过岳麓山,顺着长寧公路西行30里,在那连绵的丘陵之间,在大地主刘家祠堂后面,有个小山村名叫间家塘,这就是雷锋的家乡。1940年12月18日(农历十一月二十),雷锋出生在这里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因为这一年是农历庚辰年,
期刊
荷麦草原上的夜空从来没有星星。为驻点送水的三个战士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沙困在一片沙漠里,输水车陷入沙中无法自拔。细碎的风沙灌满了车锁锁眼,打不开车门,三个战士没有定位导航和联络工具。班长赫海带着两个战士,已经挖车挖了足足三天两夜,然而,人力铁铲比不上这横贯草原的风力搬运,整个车体挖一尺陷一丈。眼见三个战士即将弹尽粮绝,而坝上的第三个黑夜已经降临。  赫海和两个战士抱着已经磨烂的铁铲坐在车顶,他们的嘴
期刊
就像是芦柴花织成的地毯,小兴子嗅到了一股没有味道的湿气。在这片白茫茫的山地间行走了大半个月,他到现在都还不敢相信,从没有离开吴兴老家半步的他,此时此刻正趴在朝鲜的山岭上,端着枪,时刻准备击毙从太平洋彼岸渡来的敌人。  “太平洋是什么洋?”  “大淖,很大很大的,大淖。”  距离上一次听到“太平洋”这个名词,仿佛已经过了半个世纪,然而事实上,才不过短短的两年时光。这两年,小兴子的一片天地发生了天翻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