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蓬皮杜国家艺术中心创立的“全球都市”双年展,第一次走出巴黎,与本土团队协作,成功落地成都!
“全球都市”这一概念,是法国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于2016年创立的一个专注于全球展览与艺术研究实践的平台,致力于根植特定语境,参与国际对话,反思文化转换。2017年年末,在法国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呈现了第一届“全球都市”双年展,2018年,双年展悄然来到中国,以“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的名义与巴蜀之地首次会面,这也是该平台发起的第二个大型展览。从巴黎到成都,在第一届“全球都市”的基础上,本次“全球都市”双年展在形式、规模上都有大胆突破,呈现了来自全球20余个国家与地区的近60位艺术家与艺术小组的百余件作品,涵盖国际艺术展览、艺术家驻地创作、水上大型艺术装置、讲座与工作坊、音乐表演五大板块。展览从起初的理念到落地成都,在本土团队的协作中不断生长……
本届“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主展板块之外,还邀请了哲学家、社会学家、作家、建筑师、音乐人等各类跨界人才参与。除东郊记忆音乐公园主展场外,还将展厅搬到了锦城湖、方所等成都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空间,并在梵木创艺区等多个城市地标以及乐山夹江县同步发声。著名音乐家、作家刘索拉为本届双年展的音乐单元策划了“无定义音乐节”(X Music Festival),以“音乐是认知”为理念,力图展示那些本土的有特殊个性的当代音乐,例如中国现代派音乐、流行电子乐以及不同流派和形式融合的新音乐创作。
这项雄心勃勃的创新计划荟萃了中国、以及世界各地众多艺术家的精彩作品,致力于重塑城市空间、社区和技术之间的关系。
水与未来生活
漂浮在成都锦城湖上的浮竹和木结构的“群岛”——“岷江漂浮系统”(MFSIIIx3),由国际著名建筑师昆勒·阿德耶米与NLE建筑事务所设计,结合中国在地工程师、设计师的创意,构建了一处让人们思考艺术和水文化,并感受生态之美的“未来场所”。2016年,阿德耶米凭借其“漂浮学校”设计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斩获银狮奖,“MFS IIIx3岷江漂浮系统”源于阿德耶米对洪水易发区域建筑结构的长期研究,并旨在促进集体反思和公众意识;其雏形为2013年艺术家在尼日利亚最大城市拉各斯建成的马可可漂浮学校(Makoko Floating School,简称MFS)。本次受双年展委托创作的这一漂浮体系包括:一场展览,探讨了乡镇空间和作为城乡基础的水文管理系统;一座音乐厅,呈现了来自中国农村的少数民族音乐传统与其他音乐流派——从摇滚到电子音乐的结合;一个户外广场,提供了观察锦城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极佳位置。“MFSIIIx3岷江漂浮系统”将尼日利亚(阿德耶米漂浮装置的最初发源地)漂浮居所史与中国水利建设技术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创造出新的经典之作。
主展馆:“全球都市:延展智慧”
“全球都市”主展览部分呈现了多件全新委约创作作品、艺术家驻地创作、互动装置和研究型艺术创作项目。展厅位于由前电子管厂改建的“东郊记忆”。从推想城市化到生态分析,从图像循环到宇宙技术展望,本届展览聚合了各地艺术家和团体的独特实践。
出生于新加坡、現居柏林的艺术家黄汉明被组委会邀请创作驻地特约作品一《竹制飞船》。作品源于他对中国戏曲和科幻小说的长期兴趣。艺术家将个人故事与成都当地的音乐特色相结合,融合川剧、嘻哈表演等,在双年展制作团队的协助下拍摄完成了这部MV。展览现场的呈现方式也结合了成都本地茶馆文化的特色,用竹子搭建出一个看似茶馆的、艺术家想象中的宇宙飞船。
中国艺术家汪建伟,本次展出了“生生万物”系列之《行动者》、《一种地质时间的输入-输出》两件作品。汪建伟的创作将哲学、科学以及对物质材料的探索联系起来,以装置或绘画对时间和空间概念进行诠释。“生生万物”系列装置探讨自然与人文的关系,以及工具和技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艺术家认为作品力图“对那些被‘我们’的认知排除在外的、局部的事情可以进行确切的言说”,以及对惯常思维中关于人和自然的一些等级概念和对抗关系进行重审。
夹江艺术驻地计划
“全球都市”特邀两个艺术小组——建筑延伸合作社(哥伦比亚)和Gudskul小组(印度尼西亚),在四川乐山市夹江县展开艺术驻地项目,与当地社区进行驻地交流。这两个跨领域的艺术小组(建筑延伸合作社与Gudskul小组)在石堰村发起了一些协作项目,以扩大在形成新的乡村转型模式中社群的参与度。围绕乡村公共空间的共享实验,以工作坊及当地居民共同参与的形式展开。利用了当地可获得的材料,共同产生出对乡村环境潜力的全新认识。
乐山石堰村老龄化结构明显,驻地艺术小组因地制宜,为当地老人打造了一组长凳,摆放在他们平时喜欢相聚的公共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