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弋阳,是革命烈士方志敏的家乡,地处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中游,县域面积1580平方公里,总人口4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万人。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近10年来,弋阳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围绕整村推进、产业扶贫、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搬迁扶贫和水库移民等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强化措施,真抓实干,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10年来,全县累计投放财政扶贫、信贷扶贫、社会扶贫资金6000余万元,先后实施了198个富民利民的扶贫开发项目,有力地促进了广大贫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贫困人口持续减少。10年来,按照原贫困标准测算,全县农村贫困人口由1.4万人减少到3700余人;人均纯收入983元(2001不变价)以下的低收入人口由2001年的2.8万人减少到2010年8960,年均降幅6.9%。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400元增加到3600元,年均增加220元。在贫困乡村新建公路109.2公里,村道硬化及砂石路改造168.2公里,新建公路桥8座,受益人口达10万余人;维修水库15座,维修灌溉坝9座,改造维修灌溉水渠35200余米,新建护河堤3400余米,新建电灌站3个,改善灌溉面积1.7万余亩;新建饮水工程27处,解决了2万余群众饮水难问题;新建和修缮学校3000余平方米、卫生所500平方米,方便了1000余名学生就学、4万人就医,贫困群众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
——整村推进富有成效。10年来,全县着力实施了以改善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的整村推进,按照“扶贫资金整合到村、扶持项目整合到村、帮扶力量整合到村、技术服务整合到村”的原则,全力推进重点村建设,共完成12个“十五”重点村、15个“十一五”重点村的整村推进任务,有10多万群众直接受益,有力推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有效提高了贫困群众生活质量,重点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群众精神面貌发生明显变化。
——产业扶贫不断深入。10年来,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大力扶持保护地方特色产业,不断增加贫困人口经济收入,加快建立群众增收长效机制。共发展扶贫龙头企业8家,参与扶贫产业贫困农户2000余户。重点培育壮大了大禾谷、双孢蘑菇、特种水产、畜牧、雷竹、毛竹、林果、蜂业等八大区域性扶贫产业,基本形成了“一村一业”、“一林一品”的扶贫主导产业格局,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乡村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扶贫搬迁扎实开展。从2008年起,全县坚持把移民扶贫作为加快山区库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探索移民形式、安置途径和工作机制,确保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全县共投入移民财政扶贫资金678.3万元,采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等形式累计搬迁移民1938人,建成移民集中安置点16个,配套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带动了当地人口结构、就业能力及经济社会环境的深刻变革,极大改善了居住在“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地区的贫困群众生存发展条件。
——扶贫培训力度加大。从2005年开始,弋阳县正式启动实施“雨露计划”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迄今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9.736万元,培训农民1738人,转移就业1738人,其中中高级技师60人。“雨露计划”的实施,对提高我县农村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能力、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基本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
——社会扶贫合力增强。10年来,我们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社会参与、合力推进,着力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全县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定点扶贫工作,解决各类扶持资金约3000余万元,帮扶项目100多个,有力地增强了贫困村自身“造血”功能。从2002年开始,弋阳县将干部扶贫帮困联系户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开展了“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和“千村万户”结对帮扶活动,通过资金帮扶、项目帮扶、信息帮扶等形式,帮助1000余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水库移民工作稳步推进。弋阳县有大中型水库移民17177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5.5%。2011年机构组建后,水库移民工作稳步推进。一是认真做好后期扶持移民人数的动态管理,使移民直补资金发放工作做到准确无误。二是切实加强扶持项目管理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推行项目招投标制、移民群众监督制,充分发挥了项目资金的效益,有效解决了水库移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移民与原住村民和其他相关影响人口的矛盾得到缓解,化解了各种矛盾,移民安置区社会基本稳定。
责任编辑:上官涛
——贫困人口持续减少。10年来,按照原贫困标准测算,全县农村贫困人口由1.4万人减少到3700余人;人均纯收入983元(2001不变价)以下的低收入人口由2001年的2.8万人减少到2010年8960,年均降幅6.9%。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400元增加到3600元,年均增加220元。在贫困乡村新建公路109.2公里,村道硬化及砂石路改造168.2公里,新建公路桥8座,受益人口达10万余人;维修水库15座,维修灌溉坝9座,改造维修灌溉水渠35200余米,新建护河堤3400余米,新建电灌站3个,改善灌溉面积1.7万余亩;新建饮水工程27处,解决了2万余群众饮水难问题;新建和修缮学校3000余平方米、卫生所500平方米,方便了1000余名学生就学、4万人就医,贫困群众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
——整村推进富有成效。10年来,全县着力实施了以改善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的整村推进,按照“扶贫资金整合到村、扶持项目整合到村、帮扶力量整合到村、技术服务整合到村”的原则,全力推进重点村建设,共完成12个“十五”重点村、15个“十一五”重点村的整村推进任务,有10多万群众直接受益,有力推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有效提高了贫困群众生活质量,重点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群众精神面貌发生明显变化。
——产业扶贫不断深入。10年来,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大力扶持保护地方特色产业,不断增加贫困人口经济收入,加快建立群众增收长效机制。共发展扶贫龙头企业8家,参与扶贫产业贫困农户2000余户。重点培育壮大了大禾谷、双孢蘑菇、特种水产、畜牧、雷竹、毛竹、林果、蜂业等八大区域性扶贫产业,基本形成了“一村一业”、“一林一品”的扶贫主导产业格局,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乡村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扶贫搬迁扎实开展。从2008年起,全县坚持把移民扶贫作为加快山区库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探索移民形式、安置途径和工作机制,确保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全县共投入移民财政扶贫资金678.3万元,采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等形式累计搬迁移民1938人,建成移民集中安置点16个,配套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带动了当地人口结构、就业能力及经济社会环境的深刻变革,极大改善了居住在“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地区的贫困群众生存发展条件。
——扶贫培训力度加大。从2005年开始,弋阳县正式启动实施“雨露计划”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迄今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9.736万元,培训农民1738人,转移就业1738人,其中中高级技师60人。“雨露计划”的实施,对提高我县农村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能力、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基本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
——社会扶贫合力增强。10年来,我们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社会参与、合力推进,着力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全县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定点扶贫工作,解决各类扶持资金约3000余万元,帮扶项目100多个,有力地增强了贫困村自身“造血”功能。从2002年开始,弋阳县将干部扶贫帮困联系户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开展了“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和“千村万户”结对帮扶活动,通过资金帮扶、项目帮扶、信息帮扶等形式,帮助1000余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水库移民工作稳步推进。弋阳县有大中型水库移民17177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5.5%。2011年机构组建后,水库移民工作稳步推进。一是认真做好后期扶持移民人数的动态管理,使移民直补资金发放工作做到准确无误。二是切实加强扶持项目管理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推行项目招投标制、移民群众监督制,充分发挥了项目资金的效益,有效解决了水库移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移民与原住村民和其他相关影响人口的矛盾得到缓解,化解了各种矛盾,移民安置区社会基本稳定。
责任编辑:上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