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家族企业对于东西方经济社会的贡献和作用都是勿庸置疑的,即使在企业制度剧烈变革的今天,那些适应了时代发展要求的家族企业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既不能一概而论说家族企业长生不老,也不应简单地说它们应立即退出历史舞台。
1997年金融危机后,一向被尊崇的“东亚模式”受到严重质疑,而家族企业首当其冲,一个个地位显赫的豪门元老被从神坛上拉下来,遭到多方批评、调查甚至起诉,其社会角色俨然从“慈父”转变成了“恶魔”。
家族企业的气数真的已尽了吗?它们的发展潜力到底如何?它们是企业界的“不老松”还是陈腐过时的旧庙宇?
今昔英雄志:东西豪门,各领风骚
对于家族企业的界定,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同一家族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成员直接拥有或参与经营管理的企业,或企业的领导权在家族内继承的企业。另外一种说法是:企业创始者及其最亲密的合伙人一直掌握大部分股权,他们与经理人员维持紧密的私人关系,并保留高阶层管理的主要决策权。
不少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东方国家比较重视家庭亲情,家族企业比较多,而欧美国家的家族企业会很少,事实却并非如此。不可否认,在亚洲独特的历史文化与制度背景下,家族企业的地位与影响更加重大,三星、大宇(韩国)、丰田、松下(日本)、富邦、宏基(台湾)、长江、盈科(香港)、塔塔(印度)都是富可抵国的家族企业,其实在现代企业制度出现最早并且相当发达的欧美国家,家族企业也是十分普遍的现象。美国90%的企业是家族企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我们耳熟能详的洛克菲勒、迪斯尼、惠普、沃尔玛也在其中。《商业周刊》的调查显示,在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成分股公司当中,有177家属于家族企业。世界500强中,40%为家族所有或家族经营。家族企业至少占全球企业总数的65%~80%,无疑是最普遍的企业形态。
家族企业不仅具有数量上的巨大规模,在质量上也有突出的表现。按10年平均值计算,美国家族企业的股票投资回报率为15.6%,而非家族企业只有11.2%。在资产回报率、年度收入增幅方面,家族企业分别达到5.4%和23.4%,非家族企业则为4.1%和10.8%。
由此可见,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家族企业对于东西方经济社会的贡献和作用都是勿庸置疑的,即使在企业制度剧烈变革的今天,那些适应了时代发展要求的家族企业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既不能一概而论说家族企业长生不老,也不应简单地说它们应立即退出历史舞台。
利弊双刃剑:成也家族,败也家族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家族企业的最大优势来源于家族成员之间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在创业时期,资金人力紧张,外部环境落后,常常是趣味相投而又彼此信任的人聚在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合力奋斗,而一般最值得信任、目标最易统一的莫过于家族成员了。家族往往是企业融资来源的最初渠道。企业创业时期的经营风险大,对外筹资困难,而家族资金的介入起到了风险投资资金的作用。这种建立在“血浓于水”关系基础之上的无条件奉献,是其他形式的合作无法取代但又是至关重要的。
遗憾的是血缘关系是一把双刃剑,它帮助家族成员创业的同时也会妨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据美国一所家族企业学院的研究显示,有70%的家族企业未能传到下一代,88%未能传到第三代,只有3%的家族企业在第四代及以后还在经营。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研究结论表明,全世界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真应了那句“富不过三代”的老话。制约家族企业发展的因素主要在于高度集中式的企业产权、杂乱的人力资源管理、含混不清的经营策略及发展模式。
严重的裙带关系是不少家族企业的头号敌人,有些领导者任人唯亲,为了照顾家族成员的利益不惜牺牲全局利益。公司的高级经理人和非家族雇员经常得不到公平对待,他们的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无法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人才机制,加深了家族成员与非家族成员之间的对立。
家族企业另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组织机构混乱,权力界限、工作职能划分不清,董事长和总经理谁该负责哪些事情经常混乱不清。基于私人交情之上的交易也会给家族企业带来重大风险与损失,这种“相信人不相信制度”的做法与当今法制化、公开透明化的要求相悖,成为阻碍家族企业社会化发展的桎梏之一。
危机助产士:九七风暴,亚洲思变
并非所有家族企业都被双刃剑所伤,如可口可乐、摩托罗拉这样的巨头企业,在建立之初也是家族经营的小公司,但在今天相信谁也不会把它们看成仅仅是一个家族企业,因为它们早就成长为社会化的现代企业。从某种角度来说,西方家族企业更像“企业”,而东方家族企业相对更偏向于“家族”。产生此种差距的原因在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时间更长,发育得更充分。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已有几百年历史,可亚洲国家获得独立或者推行民主制度还不到两代人的时间,同时亚洲国家的市场经济大都是脱胎于近代封建社会或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家长制色彩。
“亲兄弟,明算账”。在西方的家族企业里,并不是责权利不分的。无论是“英美法”还是“大陆法”,对公司的含义都有明确的规定。即使是家族企业,也必须依法组建和经营。不把“法制”引入经济领域就没有现代市场经济,而一向轻“法治”重“人治”的亚洲国家在这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
一位摩根斯坦利的经济学家形容韩国家族企业的运营“像追求领导人家族政治权力最大化的古老部落,而不是像追求利润最大化那样正常的经营”。一连几十年,这些公司里的高级职位和工作都是从父辈传给子女,决不考虑圈外的职业经理。公司利润被用来建立姊妹公司(或子公司),而不是流向股东。银行家们经常不审查其资产负债表与损益报表就向这些家族企业贷款,一旦出现家族人事危机或东窗事发,银行就面临巨额呆账的危险。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暴露了亚洲各国发展模式的多年积弊,迫使它们进行反思和改革。人们越来越多地指责那些尊贵的“大班”们造就了裙带资本主义,他们与政府勾结,攫取了经济发展的最好利益,装进了一小撮人的口袋中。亚洲的民众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权力日益不信任,再也不愿意依附那些经济精英了。股东们要求“透明度”和真实财务信息,要求公司经营以所有股东利益为目标,而不只是为了那些有血缘关系的人。
韩国的改革称得上大刀阔斧。大财阀集团如双龙(Ssangy?鄄ong)、现代(Hyundai)被打破之后,全社会掀起了持续打击财阀的浪潮,政客们如果谁不向财阀宣战就无法赢得选民的支持。韩国对财阀正在展开一系列全面、旷日持久的调查。鲜京集团?穴SK Group?雪创始人的侄子崔泰源因涉嫌股市欺诈去年坐牢七个月;现代集团创始人的爱子现任集团董事长郑梦宪去年在被控向北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非法捐资后在公司总部跳楼自杀;税务当局对三星集团主席之子李在容来自有争议的证券交易所得征收附加税。其他国家类似的运动也在积极开展,虽然有不小的代价,但改革的力度越大,从危机中的恢复就越理想,韩国与日本近年来的表现已经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这一点。
青山遮不住:改革交接,大势所趋
目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化浪潮中建立家族公司的亚洲一代元老都已经七八十岁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现在仍在职位上,并且计划一直干到他们去世。但是新旧交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能否顺利过渡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命运。
处于“接班时代”的家族企业面临的任务不仅仅是权力交接,更重要的是企业制度的改革创新,以适应新的“游戏规则”。家族企业要突破自身的界限,必须有效融合全社会的财务资本和外部的人力资本,这就是家族企业社会化的必由之路。股份制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经济改革不一定会使家族企业解体,只是减少家族“独资”或“绝对控股”的程度,家族公司可以以上市公司、私营公司、集团公司、控股公司等多种形式出现。
我们相信,不管权力如何交接,家族成员的地位怎么变化,只有企业制度本身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并做出及时改革,才能继续立于不败之地,这样的企业才是真正的常青“不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