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9年3月起,受市场波及,北京大学的食堂大锅数量告急:20口大锅有2/3是損坏后打补丁对付用,其中7至8口随时可能掉底,几千人吃饭受到严重影响。校党委第一书记陆平原任铁道部副部长,他为此回铁道部多次,央求旧部为北大救急。他又恳请北京市常务副市长万里帮忙在工业系统内部解决。这么一大圈折腾下来,陆平只借到一口小锅。大锅问题尚未解决,学生又反映灯泡不能及时得到补充,8人一间的学生宿舍只能点一盏灯。同时,全校又缺1万个饭碗,总务人员多次跑到商场,发现只有少量高级细碗,贵的7至8角才能买到一个,最便宜的小碗也得要1角4分钱,但因容量太小,不便于学生使用。学生发了很多牢骚。
孙中山:资社互用
学者杨天石撰文称,孙中山提出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相互为用”的思想很重要。孙中山主张对资本主义要“取那善果,避那恶果”,“相互为用”。杨天石认为,孙中山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看成两种经济能力,即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两种动力,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现状。过去常讲,西方资本主义已进入腐朽、没落阶段,但这种状况至今也没出现。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一直在发展。杨天石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程度地吸纳了社会主义思想的若干成分。一次,一位日本左派学者对杨天石说,尽管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但也有不少社会主义成分!
张宗昌:车站被刺
学者郭绪印撰文:1932年9月3日下午5点55分,由济南开往天津的列车即将发车。前山东军务督办、直鲁联军头目张宗昌上车后转身,向送行人群告别。郑继成突然跃出,举枪冲张宗昌骂道:“我打死你这个王八蛋!”言毕扣动扳机,不料枪卡了壳。张宗昌跳车逃跑,郑继成紧追。张宗昌的卫兵反击。紧跟郑继成的陈凤山接连几枪打倒数名卫兵。郑继成突然摔倒,枪也摔得不卡壳了。他向张宗昌连发两枪击中要害,张宗昌毙命。郑继成高呼:“我是郑金声的儿子郑继成,为父报仇!现在投案自首!”1927年11月,郑金声被张宗昌杀害。郑继成1946年因病去世,终年56岁。
华国锋:佯动
曾任毛泽东贴身警卫的邬吉成口述:1976年9月17日,毛主席的遗体要从大会堂移至某地暂放,并将在那里作防腐处理。警卫组从安全和保密的角度,对行动做了周密计划。按预先布置,组织了两个车队,张耀祠带领一队,护送毛泽东遗体出大会堂西北门,直接开至某地,汪东兴跟随坐镇。另一队负责伪装,车上坐的是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华国锋。
《科学的春天》:作者不是郭沫若
《快乐老年报》刊文: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会上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等重大论断。闭幕会上,播音员代郭沫若朗诵了《科学的春天》。后来很长时间,大家都认为这篇文章是郭沫若所写,其实,真正的作者是当时任职中宣部长的胡平。胡平仔细分析了郭沫若的身份和著文特点,写出《科学的春天》草稿。卧病在床的郭沫若阅后非常高兴,只在个别句子中加了“有限”和“无限”,便在标题下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孙中山:资社互用
学者杨天石撰文称,孙中山提出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相互为用”的思想很重要。孙中山主张对资本主义要“取那善果,避那恶果”,“相互为用”。杨天石认为,孙中山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看成两种经济能力,即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两种动力,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现状。过去常讲,西方资本主义已进入腐朽、没落阶段,但这种状况至今也没出现。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一直在发展。杨天石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程度地吸纳了社会主义思想的若干成分。一次,一位日本左派学者对杨天石说,尽管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但也有不少社会主义成分!
张宗昌:车站被刺
学者郭绪印撰文:1932年9月3日下午5点55分,由济南开往天津的列车即将发车。前山东军务督办、直鲁联军头目张宗昌上车后转身,向送行人群告别。郑继成突然跃出,举枪冲张宗昌骂道:“我打死你这个王八蛋!”言毕扣动扳机,不料枪卡了壳。张宗昌跳车逃跑,郑继成紧追。张宗昌的卫兵反击。紧跟郑继成的陈凤山接连几枪打倒数名卫兵。郑继成突然摔倒,枪也摔得不卡壳了。他向张宗昌连发两枪击中要害,张宗昌毙命。郑继成高呼:“我是郑金声的儿子郑继成,为父报仇!现在投案自首!”1927年11月,郑金声被张宗昌杀害。郑继成1946年因病去世,终年56岁。
华国锋:佯动
曾任毛泽东贴身警卫的邬吉成口述:1976年9月17日,毛主席的遗体要从大会堂移至某地暂放,并将在那里作防腐处理。警卫组从安全和保密的角度,对行动做了周密计划。按预先布置,组织了两个车队,张耀祠带领一队,护送毛泽东遗体出大会堂西北门,直接开至某地,汪东兴跟随坐镇。另一队负责伪装,车上坐的是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华国锋。
《科学的春天》:作者不是郭沫若
《快乐老年报》刊文: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会上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等重大论断。闭幕会上,播音员代郭沫若朗诵了《科学的春天》。后来很长时间,大家都认为这篇文章是郭沫若所写,其实,真正的作者是当时任职中宣部长的胡平。胡平仔细分析了郭沫若的身份和著文特点,写出《科学的春天》草稿。卧病在床的郭沫若阅后非常高兴,只在个别句子中加了“有限”和“无限”,便在标题下签上了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