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H319
何谓"新语文教育"?新,乃距今约90年前"五四""新文化"之"新"。新语文教育,继续五四"科学"精神,主张"求真";继续"五四""民主"精神,主张"自由"、"个性"。"真实、自由、个性",正是新语文教育的"精神内核"。
新语文教育,主张回归两个传统,一回归"五四""新文化""真实、自由、个性"的"精神传统",二回归"五四"前中华民族千年语文教育"根本方法"的传统。
(一)真实自由,回归语文教育"人文"之本
简单说,语文课,是教孩子说话、作文的课。说话、作文,起码的要求是"真实"、"自由"。可做到此,却难乎其难。长久以来,中国学生在作文、说话中"编造谎言",已成为一道举工罕见的独特"风景"。
语文教育之树,枝繁叶茂,历久常青,源于语文教师深扎于文化沃土中的默然无语之根;教师立于脚下土地,立于人类博爱,立于深厚的文化积淀,用自我人生,体悟文本中人物、民族、人类的命运,感受与咀嚼文本中的个体与人类的苦难,与大地上的同类血脉相通,有悲天之情,悯人之怀,与文本中的人物同歌哭、共笑骂,真实地鸣奏语文教育动人心魄的乐章,那样,语文课就情感饱满,充满魅力。这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根本,人文血脉,是语文教育真实、自由、个生的本然所在。
教师"精神真实",才能导引学生"精神真实",教师"精神丰盈",才能导引学生"精神丰盈"。一味迷恋技巧、技法,一味"克隆"模仿,语文课岂不如水上浮萍?
语文教育,攸关孩子精神底色、民族精神未来,可它,不是筑在空中的楼阁。
人文,就是真实、自由个性地做人,语文教育的根本植于此,而语文教育的人文又须臾不離文字,这了是我一再说的。
(二)举三反一,回归语文教育"积累"之本
"五四"前,千年传统语文教育"总思路"是"举三反一","五四"后开始的现代语文教育"总思路",却是"举一反三"。举三反一,讲究积累、积淀,大量读书,整体感悟,效果多快好省;举一反三,讲究惟学课本,以少胜多,分析解剖,效果少慢差费。今须改弦易辙,回归传统。
举一反三,即一学期只学一册课本,以30篇文章作范例"举一",教师不厌其"深
细、透"地烦琐解析,微言大义,咀来嚼去,斟句酌字,以图让学生循例"反三",会读、定同类文章。结果,一学期最多只学不足30篇,中学漫漫6年,最多学360篇。试图通过360篇文章"范例",让学生会读、写远超过360篇文章,实乃杯水车薪、缘木求鱼。数代人高中毕业,母语仍不过关。
举一反三,实用学数、理、化等理科课程之路。课本"举一"于前,学生"反三"于后,通过一个例题,学会解大量同类习题。"五四后,人文向数理看齐,语文教育东施效颦。
学语文(言语),本是"举三反一"。读书,积累,多多益善;数量在先,量变而质变。大量积累、积淀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无"举三",则无"反一";只"举一",则永难"反三",此铁律!
愈执迷"举一",则必愈推崇讲析。斟字酌句,必在求"深、细、透"上费光阴.痛心的是,今日,浩浩960万平方公里大地,几乎所有语文课堂仍如此,800字至千数字之文,老师都不厌其"繁"讲析3节课共135分钟,甚至更长时间。"辛苦热闹三四节,数数字数800个"。而愈推崇"举三",必愈讲求数量,求感悟,求内化。按人正常读书速度,350字/分钟(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就能达到),135分钟能读47250字!积累、积淀,莫求深解、甚解(天下本无甚解),大鹏展翅,"风之积之若厚,则其负大翼也有力","抟扶摇而上者九百里"。
"举三"为本,又不弃"举一",建议:
1、大胆调配时间。初中、小学,2节或3节,学课本("举一"),弃"深、细、透"解剖,粗通文意,不求甚解,每节完成1000字;3节或2节,学生自读课外书("举三"),按正常速度350字/分钟自由阅读。
2、莫执迷课本。初中与小学;课本与课外书,时间各占一半;高中:莫只沉迷于课本,径用像《史记》《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中外散文百篇》"四大名著"等做教材。如此,语文教育必展翅腾飞,数以亿计中国学子的光阴再不会在语文课上浪费。
(三)美读吟诵,回归语文教育"诵读"之本
扯开嗓子,忘我吟唱,摇头晃脑,或婉转,或铿锵,即美读吟诵。千百年教学语文从未离开过此,包括背诵。这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
诵到极致就是"说"。诵,乃"心"在支撑。随"心"所欲,道法自然。心到音到,心不到,抑扬顿挫失自然!"读杜甫《登高》,我化身杜甫,有了"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愤苍凉;读李商隐《隋宫》,我直入隋炀帝魂魄,嬉笑怒骂出神韵;读《大堰河》,我与艾青心脉相通,上千听课人潸然泪下......
诵,当然包括背诵。巴金背诵《古文观止》200篇,矛盾背诵《红楼梦》,才有了《家》《春》《秋》和《子夜》等宏著。若熟诵"1、2、3",即100篇古文、20篇白话文、300首古诗句,达到高中毕业语文水平色不成问题。有人担心,如此大的背诵量,哪有时间保证?哪有情趣?我说,大有时间与情趣!中学每学期95节语文课,6年12学期,共1000多节,即1000多个45分钟,教师占1000多个45分钟滔滔讲析,绵延不绝做题,怎就不能让孩子背诵?孩子处于记忆的黄金期,45分钟背诵一篇《师说》长短的古文不成问题,或背诵三首《七律》亦不成问题。算算,熟诵上面"1、2、3",共花多少时间!配乐诵,分角诵,独诵,齐诵,赛诵,演诵,接龙诵......花样多多,情趣多多,比看教师大拆七宝楼台焚琴煮鹤,有情趣千百倍!不只诵,更须抄,一字一字抄经典。今日用电脑键盘敲字蔚成大势,会定字好字之人益少,因而最好用笔抄。
诵、抄,看似最笨,然效最大!文脉相贯,文气相通,奠文字之基,养浩然之气。最笨之法,乃最实在之法,最本然之法。
(四)重文写白,回归语文教育"文化"之本
数千年历史,积淀了浩繁的极富表现力的文言典故、语汇、滋养、丰富了现代白话。人在少年语言敏感期,诵读大量古诗文,用文言奠基,用白话表达,则文字极易纯粹、典雅、凝练、传神;而以白话奠基,通过白话学用白话,文字仍易拖沓、烦琐、欧化、啰嗦。
20世纪上半叶白话璀璨,大师鲁讯、林语堂等,开白话一代风气,是因他们在少年时深入接受了文言,在文言"酱缸"里浸泡过,汗毛孔都渗着文言滋养。成人后,白话里处处见文言光彩。若少年时诵读一定数量的一流的文言,则成人后定在一流白话的可能生将大大增加;若少年极少接触文言,哪怕只学一流的白话,则成人时形成一流的白话的可能性也明显减小。通过白话学写白话,似近实远,事倍功半;根扎于"文",语发为"白",这,应是语文教育璞归真、返本归根的基本法则。
何谓"新语文教育"?新,乃距今约90年前"五四""新文化"之"新"。新语文教育,继续五四"科学"精神,主张"求真";继续"五四""民主"精神,主张"自由"、"个性"。"真实、自由、个性",正是新语文教育的"精神内核"。
新语文教育,主张回归两个传统,一回归"五四""新文化""真实、自由、个性"的"精神传统",二回归"五四"前中华民族千年语文教育"根本方法"的传统。
(一)真实自由,回归语文教育"人文"之本
简单说,语文课,是教孩子说话、作文的课。说话、作文,起码的要求是"真实"、"自由"。可做到此,却难乎其难。长久以来,中国学生在作文、说话中"编造谎言",已成为一道举工罕见的独特"风景"。
语文教育之树,枝繁叶茂,历久常青,源于语文教师深扎于文化沃土中的默然无语之根;教师立于脚下土地,立于人类博爱,立于深厚的文化积淀,用自我人生,体悟文本中人物、民族、人类的命运,感受与咀嚼文本中的个体与人类的苦难,与大地上的同类血脉相通,有悲天之情,悯人之怀,与文本中的人物同歌哭、共笑骂,真实地鸣奏语文教育动人心魄的乐章,那样,语文课就情感饱满,充满魅力。这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根本,人文血脉,是语文教育真实、自由、个生的本然所在。
教师"精神真实",才能导引学生"精神真实",教师"精神丰盈",才能导引学生"精神丰盈"。一味迷恋技巧、技法,一味"克隆"模仿,语文课岂不如水上浮萍?
语文教育,攸关孩子精神底色、民族精神未来,可它,不是筑在空中的楼阁。
人文,就是真实、自由个性地做人,语文教育的根本植于此,而语文教育的人文又须臾不離文字,这了是我一再说的。
(二)举三反一,回归语文教育"积累"之本
"五四"前,千年传统语文教育"总思路"是"举三反一","五四"后开始的现代语文教育"总思路",却是"举一反三"。举三反一,讲究积累、积淀,大量读书,整体感悟,效果多快好省;举一反三,讲究惟学课本,以少胜多,分析解剖,效果少慢差费。今须改弦易辙,回归传统。
举一反三,即一学期只学一册课本,以30篇文章作范例"举一",教师不厌其"深
细、透"地烦琐解析,微言大义,咀来嚼去,斟句酌字,以图让学生循例"反三",会读、定同类文章。结果,一学期最多只学不足30篇,中学漫漫6年,最多学360篇。试图通过360篇文章"范例",让学生会读、写远超过360篇文章,实乃杯水车薪、缘木求鱼。数代人高中毕业,母语仍不过关。
举一反三,实用学数、理、化等理科课程之路。课本"举一"于前,学生"反三"于后,通过一个例题,学会解大量同类习题。"五四后,人文向数理看齐,语文教育东施效颦。
学语文(言语),本是"举三反一"。读书,积累,多多益善;数量在先,量变而质变。大量积累、积淀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无"举三",则无"反一";只"举一",则永难"反三",此铁律!
愈执迷"举一",则必愈推崇讲析。斟字酌句,必在求"深、细、透"上费光阴.痛心的是,今日,浩浩960万平方公里大地,几乎所有语文课堂仍如此,800字至千数字之文,老师都不厌其"繁"讲析3节课共135分钟,甚至更长时间。"辛苦热闹三四节,数数字数800个"。而愈推崇"举三",必愈讲求数量,求感悟,求内化。按人正常读书速度,350字/分钟(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就能达到),135分钟能读47250字!积累、积淀,莫求深解、甚解(天下本无甚解),大鹏展翅,"风之积之若厚,则其负大翼也有力","抟扶摇而上者九百里"。
"举三"为本,又不弃"举一",建议:
1、大胆调配时间。初中、小学,2节或3节,学课本("举一"),弃"深、细、透"解剖,粗通文意,不求甚解,每节完成1000字;3节或2节,学生自读课外书("举三"),按正常速度350字/分钟自由阅读。
2、莫执迷课本。初中与小学;课本与课外书,时间各占一半;高中:莫只沉迷于课本,径用像《史记》《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中外散文百篇》"四大名著"等做教材。如此,语文教育必展翅腾飞,数以亿计中国学子的光阴再不会在语文课上浪费。
(三)美读吟诵,回归语文教育"诵读"之本
扯开嗓子,忘我吟唱,摇头晃脑,或婉转,或铿锵,即美读吟诵。千百年教学语文从未离开过此,包括背诵。这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
诵到极致就是"说"。诵,乃"心"在支撑。随"心"所欲,道法自然。心到音到,心不到,抑扬顿挫失自然!"读杜甫《登高》,我化身杜甫,有了"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愤苍凉;读李商隐《隋宫》,我直入隋炀帝魂魄,嬉笑怒骂出神韵;读《大堰河》,我与艾青心脉相通,上千听课人潸然泪下......
诵,当然包括背诵。巴金背诵《古文观止》200篇,矛盾背诵《红楼梦》,才有了《家》《春》《秋》和《子夜》等宏著。若熟诵"1、2、3",即100篇古文、20篇白话文、300首古诗句,达到高中毕业语文水平色不成问题。有人担心,如此大的背诵量,哪有时间保证?哪有情趣?我说,大有时间与情趣!中学每学期95节语文课,6年12学期,共1000多节,即1000多个45分钟,教师占1000多个45分钟滔滔讲析,绵延不绝做题,怎就不能让孩子背诵?孩子处于记忆的黄金期,45分钟背诵一篇《师说》长短的古文不成问题,或背诵三首《七律》亦不成问题。算算,熟诵上面"1、2、3",共花多少时间!配乐诵,分角诵,独诵,齐诵,赛诵,演诵,接龙诵......花样多多,情趣多多,比看教师大拆七宝楼台焚琴煮鹤,有情趣千百倍!不只诵,更须抄,一字一字抄经典。今日用电脑键盘敲字蔚成大势,会定字好字之人益少,因而最好用笔抄。
诵、抄,看似最笨,然效最大!文脉相贯,文气相通,奠文字之基,养浩然之气。最笨之法,乃最实在之法,最本然之法。
(四)重文写白,回归语文教育"文化"之本
数千年历史,积淀了浩繁的极富表现力的文言典故、语汇、滋养、丰富了现代白话。人在少年语言敏感期,诵读大量古诗文,用文言奠基,用白话表达,则文字极易纯粹、典雅、凝练、传神;而以白话奠基,通过白话学用白话,文字仍易拖沓、烦琐、欧化、啰嗦。
20世纪上半叶白话璀璨,大师鲁讯、林语堂等,开白话一代风气,是因他们在少年时深入接受了文言,在文言"酱缸"里浸泡过,汗毛孔都渗着文言滋养。成人后,白话里处处见文言光彩。若少年时诵读一定数量的一流的文言,则成人后定在一流白话的可能生将大大增加;若少年极少接触文言,哪怕只学一流的白话,则成人时形成一流的白话的可能性也明显减小。通过白话学写白话,似近实远,事倍功半;根扎于"文",语发为"白",这,应是语文教育璞归真、返本归根的基本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