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学制度正在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其中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也开始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依然存在各种问题有待完善,这就需要教师要更加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采取正确的手段和途径来全面的研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因此,本文將围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为主题来展开分析,通过详细的了解一下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再提出有利于处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9.074
一、针对于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薄弱环节的分析
(一)人际交往能力有待提升
当前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的父母和爷爷奶奶对孩子特别关心和爱护,甚至是出现溺爱的现象,这在无形当中给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形成了一定阻碍。因为溺爱过度会导致孩子出现自私、心胸狭隘的问题,从而让孩子们形成一种“唯我独尊”的不良思想,导致孩子在实际的学习中缺乏和蔼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一些中小学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应当如何和同龄的学生们进行交流,在这种环境里,让学生们感觉到这个世界和社会不友好,于是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交谈[1]。这种微妙的心理常常被教师以及父母所忽略,久而久之,学生自身也就可能会形成自闭症以及抑郁症等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生存在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能够时常发现一些学生在面对难题时,容易出现自暴自弃或者沮丧和失望的现象,不能够以一种正确的眼光面对失败和挫折。
(二)未能真正理解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并不能够真正的理解和全面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处于农村的小学来说,家长、教师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认识是相对较为模糊的。虽然说当前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教学工作正在进一步优化和改革,但是依然存在着部分教育者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一味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也没有注重综合考虑学生自身的思想以及情感,和学生之间未能形成一种平等的关系,在学习和生活中和学生缺乏沟通和交流,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价值,导致学生渐渐的在学习中出现厌学、缺乏兴趣、情感脆弱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2]。
二、针对于有利于处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可行性对策的分析
(一)积极实现心理教育常态化
教师要想处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那么要积极的实现心理教育常态化的目的。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在中小学教学工作中每一科中都包含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蕴藏着较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所以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将各科知识点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挖掘各学科中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再通过合理的开展各种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活动,来显著的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减少负面效应,促使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创造一种理解、平等、信任、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能够成为学生发挥出自身潜能,展现自我的平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情绪调控能力以及坚强意志等,达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总体质量的目的[3]。除此之外,教师应培养学生们形成一种良好的自强精神,帮助学生们树立自身的远大理想和抱负,要让学生意识到在成长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经历各种挫折和困难,但是一定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决心来面对挫折和困难,才能够实现我们的理想。
(二)加强和家庭的交流和配合
加强和家庭之间的交流以及合作,也是促进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基础。第一,要求教师要帮助家长树立一种正确的教学观念,从而改变传统的溺爱学生的教学理念,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之一,所以家庭因素和家长行为都在一种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观念,家长要意识到溺爱只会阻碍学生独立,要及时的改变自身的溺爱心理,才能够帮助学生们面对困难,锻炼自身的坚强意志,提升心理承受能力。第二,教师要让家长能够意识到如何正确教育孩子,注重在实际生活中和孩子分享如何与他人交流以及合作。也就是说,要教会学生们在交往过程中如果存在什么问题,应当如何表达出自身的看法和建议,并且采用怎样的称呼来进行交流和交往,这些都是家长要重视的问题[4]。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沟通以及合作教育,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时刻的关注学生的一些异常举动,如果发现学生存在过分的异常举动,应当及时的和家长进行联系,并且取得家长的配合,一起帮助孩子们克服自身的心理问题。教师也可以通过家访的形式来了解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全面的掌握学生自身的脾气秉性,关注学生在家庭的实际表现和心理状态。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充分的意识到为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前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待提升以及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的更新和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的实现心理教育工作常态化、加强和家庭之间的交流和配合以及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强精神,为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海峰,崔丽,李桂杰,修华,李继平,石海燕,赵东玲,王欢.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四卷)[C].2018.
[2]李紫薇.中小学生自卑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A].全国智慧型教师培养体系建构模式学术会议二等奖论文集[C].2018.
[3]王君秋.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策略[J].学周刊.2016(03).
[4]阴国恩,曹瑞,徐丽.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06).
【关键词】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9.074
一、针对于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薄弱环节的分析
(一)人际交往能力有待提升
当前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的父母和爷爷奶奶对孩子特别关心和爱护,甚至是出现溺爱的现象,这在无形当中给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形成了一定阻碍。因为溺爱过度会导致孩子出现自私、心胸狭隘的问题,从而让孩子们形成一种“唯我独尊”的不良思想,导致孩子在实际的学习中缺乏和蔼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一些中小学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应当如何和同龄的学生们进行交流,在这种环境里,让学生们感觉到这个世界和社会不友好,于是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交谈[1]。这种微妙的心理常常被教师以及父母所忽略,久而久之,学生自身也就可能会形成自闭症以及抑郁症等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生存在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能够时常发现一些学生在面对难题时,容易出现自暴自弃或者沮丧和失望的现象,不能够以一种正确的眼光面对失败和挫折。
(二)未能真正理解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并不能够真正的理解和全面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处于农村的小学来说,家长、教师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认识是相对较为模糊的。虽然说当前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教学工作正在进一步优化和改革,但是依然存在着部分教育者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一味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也没有注重综合考虑学生自身的思想以及情感,和学生之间未能形成一种平等的关系,在学习和生活中和学生缺乏沟通和交流,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价值,导致学生渐渐的在学习中出现厌学、缺乏兴趣、情感脆弱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2]。
二、针对于有利于处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可行性对策的分析
(一)积极实现心理教育常态化
教师要想处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那么要积极的实现心理教育常态化的目的。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在中小学教学工作中每一科中都包含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蕴藏着较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所以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将各科知识点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挖掘各学科中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再通过合理的开展各种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活动,来显著的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减少负面效应,促使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创造一种理解、平等、信任、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能够成为学生发挥出自身潜能,展现自我的平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情绪调控能力以及坚强意志等,达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总体质量的目的[3]。除此之外,教师应培养学生们形成一种良好的自强精神,帮助学生们树立自身的远大理想和抱负,要让学生意识到在成长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经历各种挫折和困难,但是一定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决心来面对挫折和困难,才能够实现我们的理想。
(二)加强和家庭的交流和配合
加强和家庭之间的交流以及合作,也是促进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基础。第一,要求教师要帮助家长树立一种正确的教学观念,从而改变传统的溺爱学生的教学理念,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之一,所以家庭因素和家长行为都在一种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观念,家长要意识到溺爱只会阻碍学生独立,要及时的改变自身的溺爱心理,才能够帮助学生们面对困难,锻炼自身的坚强意志,提升心理承受能力。第二,教师要让家长能够意识到如何正确教育孩子,注重在实际生活中和孩子分享如何与他人交流以及合作。也就是说,要教会学生们在交往过程中如果存在什么问题,应当如何表达出自身的看法和建议,并且采用怎样的称呼来进行交流和交往,这些都是家长要重视的问题[4]。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沟通以及合作教育,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时刻的关注学生的一些异常举动,如果发现学生存在过分的异常举动,应当及时的和家长进行联系,并且取得家长的配合,一起帮助孩子们克服自身的心理问题。教师也可以通过家访的形式来了解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全面的掌握学生自身的脾气秉性,关注学生在家庭的实际表现和心理状态。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充分的意识到为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前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待提升以及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的更新和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的实现心理教育工作常态化、加强和家庭之间的交流和配合以及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强精神,为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海峰,崔丽,李桂杰,修华,李继平,石海燕,赵东玲,王欢.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四卷)[C].2018.
[2]李紫薇.中小学生自卑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A].全国智慧型教师培养体系建构模式学术会议二等奖论文集[C].2018.
[3]王君秋.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策略[J].学周刊.2016(03).
[4]阴国恩,曹瑞,徐丽.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