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奏曲》作为整个组曲的第一首,与其他三首的区别在于开始是以f-sf的力度,能直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紧扣主题,紧跟着是用一些看似一样实则有着微妙变化的小节,中间添加的泛音。作者对三度和八度独特的运用,即保留了组曲的流畅和自由,增强了音乐色彩和凝聚力,是印象派的先声作品。
这是一部再现的复三部曲子。曲式结构为:
《前奏曲》 A B A1
起止小节 1-19 20-65 66-89
在前奏曲中,曲子一开始就使用了不和谐的Ⅴ9和弦过渡到了主调的Ⅰ9和弦上,在第3小节中分别是Ⅰ9和弦和Ⅱ56和弦,第4小节为Ⅲ56和弦,以及第5小节中的Ⅳ7和弦,第6小节中的Ⅲ7和弦和Ⅱ7和弦(见谱例1-1)。
谱例1-1
在这一部分旋律中作者大量的运用了七和弦和九和弦给我們画出了一幅梦幻的画,使人感受到音乐的不同色彩,在再现的片段中,德彪西保持了旋律的走向改变了和声功能和调式,转到了bB大调上来,和声变成Ⅰ9-Ⅳ7-Ⅲ56。(见谱例1-2)
谱例1-2
《前奏曲》的主题分析
1-6小节为《前奏曲》A部的主题。
A部主题分析
(一)整体特征
性格特征:宁静、神秘
题材特征:前奏曲
风格特征:印象主义风格
(二)外形特征
织体:线形
(三)材料特征
旋律:大山型、直线型
节奏:以等分为主,等分+顺分
(四)和声调性:F大调和降B大调
音响:a音色:钢琴的中高音区。b力度:f sf p、c 速度:moderato(中速)
结构:由两个乐句组成,6+4的非方整形结构
20-23小节为B部的主题
B部主题分析
(一)整体特征
性格特征:神秘、悠远
题材特征:前奏曲
风格特征:印象主义风格
(二)外形特征
织体:线形
(三)材料特征
旋律:大山型
节奏:顺分、逆分、等分
(四)和声调性:C大调和E大调
音响:a音色:钢琴的中高音区、b力度:p pp 、c 速度:moderato(中速)
结构:由两个乐句组成,2+2方整形结构
A部和B部最明显的对比节奏上形成对比,旋律部分由开始的十六分音符变为大切分节奏,B部主题中第一小节最后一拍的四个32分音符来自于主题A,是主题A中的自由模进,在旋律上变得更加悠远,在和声上也形成对比,A部是属到主的进行,B部则是下属组之间的进行。
《前奏曲》是德彪西早期的一部作品,是从浪漫主义向印象主义转换的一个过渡作品,也是其创作特征变化的一个例证,这部作品突出的特征就是同旋律不同和声,对于我们分析德彪西其他的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又指明印象主义音乐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钟卓文.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看德彪西钢琴作品中的“东方情调”[J].中国音乐,2013(01):168-177.
[2]何宽钊.《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及终曲和声与德彪西印象主义和声的哲学-美学阐释[J].音乐研究,2011(04):65-81.
[3]张志海.观念突破与理论缺失——以德彪西研究为例[J].中国音乐学,2010(02):139-144.
[4]冯子祥.有色彩的音乐——谈德彪西的《贝加摩组曲》[J].艺术教育,2005(04):78-79.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
这是一部再现的复三部曲子。曲式结构为:
《前奏曲》 A B A1
起止小节 1-19 20-65 66-89
在前奏曲中,曲子一开始就使用了不和谐的Ⅴ9和弦过渡到了主调的Ⅰ9和弦上,在第3小节中分别是Ⅰ9和弦和Ⅱ56和弦,第4小节为Ⅲ56和弦,以及第5小节中的Ⅳ7和弦,第6小节中的Ⅲ7和弦和Ⅱ7和弦(见谱例1-1)。
谱例1-1
在这一部分旋律中作者大量的运用了七和弦和九和弦给我們画出了一幅梦幻的画,使人感受到音乐的不同色彩,在再现的片段中,德彪西保持了旋律的走向改变了和声功能和调式,转到了bB大调上来,和声变成Ⅰ9-Ⅳ7-Ⅲ56。(见谱例1-2)
谱例1-2
《前奏曲》的主题分析
1-6小节为《前奏曲》A部的主题。
A部主题分析
(一)整体特征
性格特征:宁静、神秘
题材特征:前奏曲
风格特征:印象主义风格
(二)外形特征
织体:线形
(三)材料特征
旋律:大山型、直线型
节奏:以等分为主,等分+顺分
(四)和声调性:F大调和降B大调
音响:a音色:钢琴的中高音区。b力度:f sf p、c 速度:moderato(中速)
结构:由两个乐句组成,6+4的非方整形结构
20-23小节为B部的主题
B部主题分析
(一)整体特征
性格特征:神秘、悠远
题材特征:前奏曲
风格特征:印象主义风格
(二)外形特征
织体:线形
(三)材料特征
旋律:大山型
节奏:顺分、逆分、等分
(四)和声调性:C大调和E大调
音响:a音色:钢琴的中高音区、b力度:p pp 、c 速度:moderato(中速)
结构:由两个乐句组成,2+2方整形结构
A部和B部最明显的对比节奏上形成对比,旋律部分由开始的十六分音符变为大切分节奏,B部主题中第一小节最后一拍的四个32分音符来自于主题A,是主题A中的自由模进,在旋律上变得更加悠远,在和声上也形成对比,A部是属到主的进行,B部则是下属组之间的进行。
《前奏曲》是德彪西早期的一部作品,是从浪漫主义向印象主义转换的一个过渡作品,也是其创作特征变化的一个例证,这部作品突出的特征就是同旋律不同和声,对于我们分析德彪西其他的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又指明印象主义音乐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钟卓文.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看德彪西钢琴作品中的“东方情调”[J].中国音乐,2013(01):168-177.
[2]何宽钊.《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及终曲和声与德彪西印象主义和声的哲学-美学阐释[J].音乐研究,2011(04):65-81.
[3]张志海.观念突破与理论缺失——以德彪西研究为例[J].中国音乐学,2010(02):139-144.
[4]冯子祥.有色彩的音乐——谈德彪西的《贝加摩组曲》[J].艺术教育,2005(04):78-79.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