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距离小学一年级新生正式入学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可家长们却早已着手为孩子选学校、找老师、做入学准备了。毕竟小学是孩子在求学漫漫长路上踏出的第一步,一定要走得踏实、认真,家长才能安心。
小学教育属于义务教育范畴,表面上看,只要孩子到了入学年龄都可以走进小学。但是作为家长,在看待孩子上学的时候,只看年龄是否合适就太单一了,应该从多个方面,检查孩子是不是具备了入学标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让孩子有一个好的起点。
入学能力检查
智力能力
有的孩子天资聪颖,在上小学之前就认识了很多汉字、英语单词,计算100以内的数学题,背诵大量古诗,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能胜任一年级的学习。智力方面要从孩子的观察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像力、注意力来衡量。
第一,观察力决定孩子正确的认知。父母可以给孩子看有错误或缺损的画,让孩子通过观察指出错误或缺损所在。
第二,记忆力决定孩子将吸收的知识保存下来转为己有的能力。父母可以给孩子讲一个小故事,看孩子能否较完整地复述这个小故事。
第三,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表现为孩子是否喜欢动脑思考。可以让孩子进行图片归类,如将画有各种动物、水果、蔬菜等图片混在一起,让孩子按类别逐一区分开来。
第四,想像力是创新的基础,父母可以给孩子出一个题目,让孩子自己讲故事,或者按照自己的理解画一幅图画。
第五,注意力对准备入学的孩子来讲是最为重要的能力。家长可以给孩子讲一段话,看孩子能否安静地坐稳一段时间,以此来衡量孩子注意力集中情况以及接收语言信息能力的强弱。
心理准备
心理准备主要是看孩子有没有求知的欲望,是否热切希望进入小学学习;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是否强,另外家长还要考察孩子表达语言的能力及同小朋友交流的能力,对陌生的环境是否畏惧,同陌生人说话是否胆怯等等。
生活能力
能不能自己管理好自己,一些简单的生活常识是否知道,像过马路、系鞋带、整理书包、上厕所等小事能否处理得好,能不能记住父母姓名、工作单位和家庭电话,遇到紧急情况应该拨打的电话号码等。
入学早准备
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孩子们难免会出现“不良反应”,虽然学校里有老师帮助,但家长入学前帮助孩子调试,就可以减轻入学后的不适应感。
作息时间调整
不习惯学校的作息时间是所有孩子最为集中的表现之一。幼儿园里,孩子在作息上是有很大自由度的,比如,孩子在幼儿园每天都睡午觉,迟到、请假对孩子并没有明显影响。但在学校里,必须要按照规定的时间行事,否则上课就不能全神贯注,刚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精神如果再跟不上,就会减慢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从幼儿园到小学,头等重要的大事就是要调整好孩子的“生物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在开学前两个月就应开始试着在家里调整好孩子的作息时间,暑假里慢慢减少直至取消午睡,以改变午睡习惯,让孩子适应早睡早起的生活,养成按时起床、用餐、学习、游戏、就寝的习惯。逐步形成守时观念,及早适应正规的学校生活。
学校的教育方法和幼儿园截然不同,幼儿园每个班的孩子人数不多,而且教学的方式灵活多样,整个环境很轻松、自由。小学每个班里的孩子人数增多,每节课时间增长,课间10分钟的休息时间要解决上厕所、喝水等一系列问题,对在幼儿园“自由”惯了的孩子来说,一下子适应这一点可是有点难。
父母也可以在假期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会安静地坐一段时间,这个时间让孩子自己安排,比如阅读、画画等使他能集中注意力。
培养自理能力
小学里很多事情都需要小朋友自己动手,开学前家长要让孩子能自己梳洗穿戴、吃饭;学会使用铅笔和削笔刀、学会整理书本、铅笔盒、书包等;学会扫地、抹桌椅、清洗抹布等小家务。尽快使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摆脱对家长的依赖性。
克服孤独感
刚刚进入学校的孩子,特别容易产生“孤独”感。以前熟悉的园所环境和现在面对的教室相比,差别还是比较大。在新班级,新同学彼此不认识,以前相处3年的好朋友、好伙伴也不见了踪影,自己喜欢的老师也换成了陌生的面孔,很多孩子在这样一个新环境都会觉得特别孤独。如果孩子本身的性格又比较内向,就会表现出不合群的现象,一些情况严重的孩子甚至会在课间跑出去给家长打电话,哭诉自己的“不幸”,希望家长把自己接回家去。
在正式开学之前,家长最好能陪着孩子到即将要去的小学参观,让孩子对小学的学习生活有初步的感知,还可以帮孩子找一个即将成为同学的小伙伴,认识新朋友,使其产生自豪感,渴望成为小学生。
知识储备
孩子进入小学后,需要听懂老师上课传授的知识,课下还要完成布置的作业和练习,这与之前的幼儿园凭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完全不同。有的孩子因为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差,就会觉得课程困难,无法接受,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家长在开学前要帮助孩子养成独立完成功课的习惯。家长要在家里给孩子布置一个固定的、安静的区域,注意观察他做功课的习惯,看看有什么问题,并及时作一些调整,找到能让孩子更安心做作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为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基础。孩子出现厌学苗头时,要多用正面鼓励的话语引导,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