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香港银行业风险管理机制的主要特色
香港银行外部风险监管制度科学规范,有效促进了香港银行业长足发展。香港金融管理局于1999年推出了风险为本的监管架构,2001年全面应用。与传统的合规主导监管以及资本为本监管相比,风险为本的监管制度注重银行风险的识别和管理,注重评估资本充足水平。注重监管制度与银行自身管理模式并进,鼓励更全面的营运管理和信息披露,具有明显的优势,是目前世界上比较先进的监管制度之一。香港金融管理局对香港的银行业实施了严格的监管,其监管的目标是促进银行业的整体稳定和有效运作,提供措施保障存款人利益。监管的内容包括机构的认可,银行的股东,管理层,信贷风险管理,充足的准备金,会计制度,财政资源,财务资料披露,流动资金管理,业务经营方式等。香港金融管理局采用的是风险为本的监管制度,包括规范化的监管模式,对认可机构的风险状况作前瞻性的评估,就每家机构专门制定一套监管计划,将资源集中在风险较高的业务范畴。建立了银行所面临一、香港银行业风险管理机制的主要特色香港银行外部风险监管制度科学规范,有效促进了香港银行业长足发展。香港金融管理局于1999年推出了风险为本的监管架构,2001年全面应用。与传统的合规主导监管以及资本为本监管相比,风险为本的监管制度注重银行风险的识别和管理,注重评估资本充足水平。注重监管制度与银行自身管理模式并进,鼓励更全面的营运管理和信息披露,具有明显的优势,是目前世界上比较先进的监管制度之一。香港金融管理局对香港的银行业实施了严格的监管,其监管的目标是促进银行业的整体稳定和有效运作,提供措施保障存款人利益。监管的内容包括机构的认可,银行的股东,管理层,信贷风险管理,充足的准备金,会计制度,财政资源,财务资料披露,流动资金管理,业务经营方式等。香港金融管理局采用的是风险为本的监管制度,包括规范化的监管模式,对认可机构的风险状况作前瞻性的评估,就每家机构专门制定一套监管计划,将资源集中在风险较高的业务范畴。建立了银行所面临,的八大主要风险:信贷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流动资金风险,运作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策略风险的监控体系。在监管的方法上,实施了现场审查与非现场审查相结合,三方联席会议,法定指引,与外聘审计师合作,与其他监管机构的信息交流等综合监管制度。
二、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尚未形成。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依法、合规经营意识薄弱,大多工作人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充分,风险管理理念陈旧,已不能适应新时期业务高速发展、风险复杂多变的需要。主要表现为:
第一,对银行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认识不够充分。一方面,过分地、片面地追求银行业务的发展壮大,不注重盈利水平,忽视风险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而且在考察银行业绩时也基本上依据业务的发展为标准。这种以片面发展业务为导向的经营理念使得一些无利可图甚至危及到银行生存的业务屡见不鲜。如有的银行把存贷款规模作为考核主要指标,而把资本指标、利润指标放到次要位置。另一方面,包括领导层在内的相当一部分群体认为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是相互对立的矛盾,业务发展必定排斥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就会阻碍业务发展。“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对立论”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根除。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两层皮”。
第二,对银行发展的眼前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关系认识不够充分。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漠视风险,片面地追求暂时的眼前业绩的扩大,很少有将市值的稳定增长纳入工作目标。如个别国内商业银行片面地扩大贷款规模,不计成本追求存款份额,这种疏于风险管理的眼前业绩很可能会增加商业银行长远发展的负面作用。
第三,风险管理的意识在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体现得还不够充分。一方面,银行内部员工认为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主要是对资产的信用风险进行防范。而非信贷岗位风险管理的意义则不大,工作中只要按部就班不出问题就可以,没必要事事“草木皆兵”。另一方面,部分业务表现的流程不合规、操作不规范、常规管理混乱的情况,说明了国有商业银行在过程管理中风险管理状况的松散。
第四,内部纵横联动缺乏。国有商业银行将风险管理看成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业务部门只关心业务指标完成与否,部门间缺乏沟通合作和协调机制。而国外银行将风险管理贯穿于业务发展的全过程,业务部门和风险部门相互合作,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配合得极为默契。客户经理办理业务时总是主动沟通,希望得到风险经理更多的指导和帮助,风险经理也是风险前置,积极配合,双方是互动的。第五,相关制度执行不力。国有商业银行虽然有比较庞大繁杂的规章制度,但是执行程度较差,常常出现员工在权利、私欲、面子面前抛开制度违规违章操作,风险控制效果下降的情况。
2、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尚未健全。先进的银行一般都是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组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具有良好的、现代银行制度要求的、具有真正意义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决策层、管理层、经营层、监督层职责分工明晰,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所需的法律体系也较完善。与之相比,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体系还不够健全,基础还不够坚实。主要表现为:
第一,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控制权的垄断很难避免“所有者缺位”,商业银行治理架构不健全,决策执行体系构造不合理,监督机构有效性不足,从而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础薄弱,风险管理体系“先天不足”。
第二,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是以分行为经营单位的体制,致使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制也都是横向的。这种横向的管理体制与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的纵向式特征相比形成了金融低效率。
第三,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还不完善。风险管理及内控制度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计划性。香港银行业一般实行垂直领导的风险管理组织模式,独立性、权威性强。同时,风险管理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系统:一是风险甄别系统,用于分析风险来源及成因,区分风险类别及危害性程度;二是风险报险系统,主要进行风险预警,传递风险信息并建立风险资料库;三是风险决策系统,确立、行使风险管理原则,制定风险指标以及避险策略等职能;四是风险避险系统,具体实施风险规避行为,对风险进行再分配或转移;五是全程监控系统。对风险管理实现了全过程风险监控。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国外商业银行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也是银行安全性原则、效益性原则的重要保障。而这些方面正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薄弱环节。虽然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执行中体系对银行活动的监控作用体现得不显著。
第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还缺乏一批
香港银行外部风险监管制度科学规范,有效促进了香港银行业长足发展。香港金融管理局于1999年推出了风险为本的监管架构,2001年全面应用。与传统的合规主导监管以及资本为本监管相比,风险为本的监管制度注重银行风险的识别和管理,注重评估资本充足水平。注重监管制度与银行自身管理模式并进,鼓励更全面的营运管理和信息披露,具有明显的优势,是目前世界上比较先进的监管制度之一。香港金融管理局对香港的银行业实施了严格的监管,其监管的目标是促进银行业的整体稳定和有效运作,提供措施保障存款人利益。监管的内容包括机构的认可,银行的股东,管理层,信贷风险管理,充足的准备金,会计制度,财政资源,财务资料披露,流动资金管理,业务经营方式等。香港金融管理局采用的是风险为本的监管制度,包括规范化的监管模式,对认可机构的风险状况作前瞻性的评估,就每家机构专门制定一套监管计划,将资源集中在风险较高的业务范畴。建立了银行所面临一、香港银行业风险管理机制的主要特色香港银行外部风险监管制度科学规范,有效促进了香港银行业长足发展。香港金融管理局于1999年推出了风险为本的监管架构,2001年全面应用。与传统的合规主导监管以及资本为本监管相比,风险为本的监管制度注重银行风险的识别和管理,注重评估资本充足水平。注重监管制度与银行自身管理模式并进,鼓励更全面的营运管理和信息披露,具有明显的优势,是目前世界上比较先进的监管制度之一。香港金融管理局对香港的银行业实施了严格的监管,其监管的目标是促进银行业的整体稳定和有效运作,提供措施保障存款人利益。监管的内容包括机构的认可,银行的股东,管理层,信贷风险管理,充足的准备金,会计制度,财政资源,财务资料披露,流动资金管理,业务经营方式等。香港金融管理局采用的是风险为本的监管制度,包括规范化的监管模式,对认可机构的风险状况作前瞻性的评估,就每家机构专门制定一套监管计划,将资源集中在风险较高的业务范畴。建立了银行所面临,的八大主要风险:信贷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流动资金风险,运作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策略风险的监控体系。在监管的方法上,实施了现场审查与非现场审查相结合,三方联席会议,法定指引,与外聘审计师合作,与其他监管机构的信息交流等综合监管制度。
二、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尚未形成。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依法、合规经营意识薄弱,大多工作人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充分,风险管理理念陈旧,已不能适应新时期业务高速发展、风险复杂多变的需要。主要表现为:
第一,对银行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认识不够充分。一方面,过分地、片面地追求银行业务的发展壮大,不注重盈利水平,忽视风险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而且在考察银行业绩时也基本上依据业务的发展为标准。这种以片面发展业务为导向的经营理念使得一些无利可图甚至危及到银行生存的业务屡见不鲜。如有的银行把存贷款规模作为考核主要指标,而把资本指标、利润指标放到次要位置。另一方面,包括领导层在内的相当一部分群体认为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是相互对立的矛盾,业务发展必定排斥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就会阻碍业务发展。“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对立论”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根除。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两层皮”。
第二,对银行发展的眼前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关系认识不够充分。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漠视风险,片面地追求暂时的眼前业绩的扩大,很少有将市值的稳定增长纳入工作目标。如个别国内商业银行片面地扩大贷款规模,不计成本追求存款份额,这种疏于风险管理的眼前业绩很可能会增加商业银行长远发展的负面作用。
第三,风险管理的意识在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体现得还不够充分。一方面,银行内部员工认为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主要是对资产的信用风险进行防范。而非信贷岗位风险管理的意义则不大,工作中只要按部就班不出问题就可以,没必要事事“草木皆兵”。另一方面,部分业务表现的流程不合规、操作不规范、常规管理混乱的情况,说明了国有商业银行在过程管理中风险管理状况的松散。
第四,内部纵横联动缺乏。国有商业银行将风险管理看成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业务部门只关心业务指标完成与否,部门间缺乏沟通合作和协调机制。而国外银行将风险管理贯穿于业务发展的全过程,业务部门和风险部门相互合作,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配合得极为默契。客户经理办理业务时总是主动沟通,希望得到风险经理更多的指导和帮助,风险经理也是风险前置,积极配合,双方是互动的。第五,相关制度执行不力。国有商业银行虽然有比较庞大繁杂的规章制度,但是执行程度较差,常常出现员工在权利、私欲、面子面前抛开制度违规违章操作,风险控制效果下降的情况。
2、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尚未健全。先进的银行一般都是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组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具有良好的、现代银行制度要求的、具有真正意义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决策层、管理层、经营层、监督层职责分工明晰,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所需的法律体系也较完善。与之相比,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体系还不够健全,基础还不够坚实。主要表现为:
第一,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控制权的垄断很难避免“所有者缺位”,商业银行治理架构不健全,决策执行体系构造不合理,监督机构有效性不足,从而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础薄弱,风险管理体系“先天不足”。
第二,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是以分行为经营单位的体制,致使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制也都是横向的。这种横向的管理体制与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的纵向式特征相比形成了金融低效率。
第三,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还不完善。风险管理及内控制度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计划性。香港银行业一般实行垂直领导的风险管理组织模式,独立性、权威性强。同时,风险管理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系统:一是风险甄别系统,用于分析风险来源及成因,区分风险类别及危害性程度;二是风险报险系统,主要进行风险预警,传递风险信息并建立风险资料库;三是风险决策系统,确立、行使风险管理原则,制定风险指标以及避险策略等职能;四是风险避险系统,具体实施风险规避行为,对风险进行再分配或转移;五是全程监控系统。对风险管理实现了全过程风险监控。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国外商业银行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也是银行安全性原则、效益性原则的重要保障。而这些方面正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薄弱环节。虽然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执行中体系对银行活动的监控作用体现得不显著。
第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还缺乏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