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达斡尔族民间音乐及民歌演唱艺术是中国音乐百花园的一枝独秀。由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对达斡尔族音乐的冲击,民间传统音乐的丢失程度极为严重。达斡尔族居住的地域、语言、居住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条件的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达斡尔族民间音乐。使得达斡尔族民间音乐在形式与风格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达斡尔族民间音乐和民歌演唱是中国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达斡尔族人民历史发展中植根最深、影响最大的文化艺术宝库。可见,对达斡尔族民歌源流的探寻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达斡尔族 民歌 起源 流变
由于达斡尔族居住的地域、语言、居住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条件、社会发展的进程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达斡尔族民间音乐。使得达斡尔族民间音乐在形式与风格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达斡尔族独有的民间音乐特征,使得达斡尔族民间音乐充满了独有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原生态的演唱方法、方式更是独具特色,是文化艺术中最宝贵的遗产。达斡尔族民间音乐及民歌演唱艺术是中国音乐百花园的一枝独秀。由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对达斡尔族音乐的冲击,民间传统音乐的丢失程度极为严重。达斡尔族民间音乐和民歌演唱是中国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达斡尔族人民历史发展中植根最深、影响最大的文化艺术宝库。探索达斡尔族民间音乐及民歌的起源与流变,对其发展过程中的演唱特点和规律、民间音乐的表现形式及特征和民歌演唱技法进行探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达斡尔族民歌起源
达斡尔族历史悠久,早在6世纪达斡尔族名就已出现。达斡尔族的民歌与达斡尔族的历史同样久远。达斡尔族民歌与其他各民族的民歌一样,都是在劳动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最原始的民歌在日常生活中只不过是应和劳动发出的呼声。最初达斡尔族先民民歌的表现只是劳动过程中的韵律和节奏。原始社会形态中的达斡尔族先民,为了生活与生存要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获取生活资料,就要不断地与大自然斗争,不断劳动。因此,在生活与劳动中就会形成具有一定韵律和节奏的伴着劳动的呼声,这种带有韵律和节奏的呼声无疑是达斡尔族早期古老形态的民歌。
随着社会的变迁,达斡尔的语言不断丰富,简单的呼声已不能准确地表达达斡尔族先民的思想感情,因此,有一定实质内容的呼声开始出现,同时,大自然中猛兽的呼啸,百鸟的鸣叫、潺潺的流水声等,这些美妙的音响使他们对音律的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萌生出模仿和艺术再加工的创作动机,从而学会了真正的歌唱。最初的歌唱形成,也就意味着达斡尔族民歌有了初步的发展。但这时的民歌仍然没有以音乐的形式单独存在,往往是伴着手舞足蹈而唱出来的,在达斡尔族狩猎舞蹈中就可以看到这种古老艺术形式的遗存,如在《熊与野猪搏斗舞》中,两舞者双膝半蹲,上身稍向前倾,模仿熊与野猪争斗,并不时急转身相互跳跃,同时发出“哈玛,哈玛”的叫声,以有节奏的音响和形象的舞蹈生动地表现出两种动物搏斗的场面。达斡尔族先民在大自然的艰难生存中,劳动和收获的快乐,对万物神灵的敬仰等导致了民歌的产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悠久历史的达斡尔族的民歌,在时间的长河中失传许多文字纪录,没有失传的纪录也不是原始的纪录,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使得我们无从去寻找最原始的美感。
原始达斡尔族民歌有狩猎、耕种、采集等集体经济的内容仍占主导地位,但这时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水平还很有限,他们无法解释闪电雷鸣、刮风下雨等自然现象,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和神的观念,认为一切都由神灵主宰,因而开始供奉各种各样的神。这就是达斡尔族萨满教的起源。
二 达斡尔族民歌流变
达斡尔族民歌在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长河里,由简单、雅拙到成熟、完美,经历了原始社会的神话时代、氏族社会末期至阶级社会初期的英雄时代、阶级社会的封建时代,每个时期民歌的内容受其时代特征的影响而不尽相同,而民俗风情、民族心里特征也在不同时期的民歌中得以充分体现。
1 元明两代的达斡尔族民歌
史料记载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将其疆域分封给他的宗亲和功臣。在大兴安岭西北部地区聚居了大部分达斡尔族,黑龙江上中游北岸地区居住了部分达斡尔人。从1370年至1388年(洪武三年至二十一年),明朝多次派兵北征,与退居长城以北的蒙古贵族势力进行接连不断的交战。这一时期,居住在大兴安岭西北部的达斡尔族人民,为了免受明朝与蒙古族之间进行的战争灾难,陆续迁移到黑龙江以北的地区。
达斡尔族在这片白山黑水间的肥沃土地上休养生息,世世代代为之耕耘和收获,这片土地给了达斡尔族勤劳与勇敢,同时也给予了他们赞美生活的灵感。黑龙江及其支流蜿蜒流穿在群山丘陵之间,山清水秀,地貌多姿,山林中飞禽走兽种类繁多,江河渔产丰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这一时期达斡尔先民为了赞美自己的生活,赞美大自然,创作了大量以劳动、生活为题材的民歌来歌唱自己的美好生活。同时,达斡尔先民也饱受了连年战争之苦,达斡尔先民痛恨战争,渴望和平。一些以战争为题材,倾述战争疾苦的达斡尔歌曲也大量出现。达斡尔人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信封神灵,萨满教在达斡尔族流传很广。达斡尔族的民歌中,对原始生活的记载仍是主体,多为狩猎、耕作等集体经济,他们对一些事物的认知是有限的,他们无法解释现在看起来很普及的自然知识,他们认为刮风、闪电以及雷鸣等自然现象是神灵的指示,因此开始供奉各种神灵以祈求平安。这种原始宗教便是达斡尔族历史当中流传的萨满教。
辽亡以后,达斡尔族民歌进一步发展,其中更多地融入了达斡尔先民的各种活动和比较集中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在首领库烈尔率领下退居到黑龙江北后,为怀念故土而作。这时的达斡尔人,利用与满族和蒙族相邻或相近的地理条件,通过与周围民族间的经济联系,继承原有的物质文化,这一时期创作出了大量的达斡尔族民歌。
2 清代的达斡尔族民歌
17世纪后半叶,歌颂战场上的英雄等为主题的民歌大量出现。清朝中晚期,是达斡尔族民歌内容比较丰富的时期,除了有劳动歌、生活歌、仪式歌、萨满歌、祝赞歌、情歌、教诲歌、儿歌、婚姻歌外,还产生了反映社会政治内容的时政歌。《宝坤绰》这首民歌非常悲切感人,在生活歌中是艺术性很高的杰作。它以隐喻的手法,唱出了被征参战的达斡尔士兵的生活及其意愿,巧妙地揭露了清朝统治者给达斡尔族社会造成的深重苦难。《兵营之歌》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反映清代达斡尔族士兵生活和清代达斡尔族青年应征人伍后,不到花甲之年,难得解甲还乡的史实。 《博昆綽》是反映清代士兵生活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利用假托的事物和故事,以谜语的歌词表现士兵的生活及遗愿。这首歌是一位达斡尔族士兵在战争中受伤,临终前托博昆绰将他的遗嘱转告给他的母亲的故事。还有赞美骏马、猎鹰,歌颂传统生活的民歌。“放鹰”是一首表达达斡尔放鹰的歌,只要同达斡尔猎人谈到鹰,他就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放鹰的歌曲。从优美的旋律中,会让人领悟到达斡尔族放鹰习俗的情趣。
3 中华民国时期的达斡尔族民歌
中华民国时期,达斡尔族人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于是,达斡尔族同蒙古等兄弟民族一起反抗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和压迫,在斗争中涌现出许多民族英雄,这个时期赞美英雄题材的民歌大量出现。《少郎与岱夫》就是民间艺人传唱的歌颂历史上真人真事的一首歌曲,歌曲详细地叙述了他们从起义到壮烈牺牲的全部斗争经过,歌颂了达斡尔族人民不畏强暴坚持斗争的大无畏精神。乌钦是达斡尔族古老的曲种,其曲种一些作品广泛流传,《少郎和岱夫》、《奇三告状》、《巡察边境卡伦》、《赴甘珠尔庙会》、《去海拉尔路上》等都是流传较广的乌钦作品。以生活、劳动、教诲、仪式、情歌为题材的民歌也广泛流传。
劳动歌是达斡尔人民劳动生产的歌,有狩猎、釆集、捕鱼、畜牧、农耕、放排等生产活动。劳动中的歌声汇集了人们的智慧,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劳动中人们讴歌勤劳,在丰收时刻人们歌唱喜悦的心情,从放排时的艰辛、狩猎中的惊险、捕鱼时的乐趣、畜牧时的悠闲、农耕下的辛勤、采集中的幸福,歌声把这一切串联,是物质与精神的陶醉。
歌舞词和祝颂词,是达斡尔族民间文学的又一种形式。舞蹈《罗松培》的歌词,表现了古代某一战争中被俘的达斡尔人,虽然身陷囹圄,但仍然跳着本民族的民间舞蹈——哈库麦的情景。达斡尔民间舞蹈哈库麦,由女子表演,伴以不同节奏的曲调和歌词。舞蹈开始时,曲调缓慢,舞者边歌边舞,围观者唱词助兴。
4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达斡尔族民歌
歌颂新时代、歌唱新生活,达斡尔族民歌在这个时期的创作有如泉涌。如:《各族人民跟着党》、《映山红花满山坡》、《想念毛主席》、《歌唱黄继光》、《想把毛主席天天歌唱》、《歌儿唱给毛主席听》、《拉起四弦唱起歌》、《猎人家墙上挂着毛主席的像》、《红色朝阳照大地》等,这些歌曲的作者不单有本民族的,而且还有其他民族的,它们都以达斡尔民族音调为基础,适当加以发展,有的还吸收了其他民族的音调,因此旋律新颖动听。这段时间内,有的民歌被填上新词,为表现新生活的需要,曲调也大都有一定的发展。传统的达斡尔族民歌由于一直用“口传心授”的办法承传,因此,曲式结构比较短小简练,易唱易记。经过专业人员改编、整理的民歌,在曲式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和扩展。
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达斡尔族集中的村、屯都曾建立过业余剧团。在县、乡级建有文化馆、站,以表演达斡尔族新歌舞为主,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内蒙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立了民族歌舞团(后改称为“乌兰牧骑队”),这是达斡尔族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这支以达斡尔族演职人员为主要成分的专业团体,常年深入乡村为各族群众演出,受到各民族群众的热烈欢迎。几十年来,为继承和发展达斡尔族传统音乐,向国内各兄弟民族介绍达斡尔族音乐文化艺术,歌颂党的民族政策给达斡尔族人民带来的新生活等方面,都作出十分可贵的贡献。
漫漫历史长河中,达斡尔族民歌不断的发展演变,直至最终成熟。在原始社会民歌只是简单的歌颂神话故事,发展到氏族社会英雄主义题材的民歌逐渐盛行,步入到阶级社会对封建统治下的个人主义宣扬成为了主旋律。民歌历经时代的变迁,每个时代的风格特点都有其独有的特色,每一段历史也都对民歌的走向起着深远的影响,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都展现出不同的魅力。
注:本文系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研研究项目:将嫩江流域蒙古族、达斡尔族族民歌融入声乐课题的研究,项目编号:2013166。
参考文献:
[1] 洪钧:《元史译文征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2] 张博泉、苏金源、董玉瑛:《东北历代疆域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 黄维翰:《黑水先民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 《达斡尔族简史》编写组:《达斡尔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5] 冯光钰、袁炳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京华出版社,2007年版。
(冯翔祺,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
关键词:达斡尔族 民歌 起源 流变
由于达斡尔族居住的地域、语言、居住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条件、社会发展的进程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达斡尔族民间音乐。使得达斡尔族民间音乐在形式与风格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达斡尔族独有的民间音乐特征,使得达斡尔族民间音乐充满了独有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原生态的演唱方法、方式更是独具特色,是文化艺术中最宝贵的遗产。达斡尔族民间音乐及民歌演唱艺术是中国音乐百花园的一枝独秀。由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对达斡尔族音乐的冲击,民间传统音乐的丢失程度极为严重。达斡尔族民间音乐和民歌演唱是中国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达斡尔族人民历史发展中植根最深、影响最大的文化艺术宝库。探索达斡尔族民间音乐及民歌的起源与流变,对其发展过程中的演唱特点和规律、民间音乐的表现形式及特征和民歌演唱技法进行探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达斡尔族民歌起源
达斡尔族历史悠久,早在6世纪达斡尔族名就已出现。达斡尔族的民歌与达斡尔族的历史同样久远。达斡尔族民歌与其他各民族的民歌一样,都是在劳动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最原始的民歌在日常生活中只不过是应和劳动发出的呼声。最初达斡尔族先民民歌的表现只是劳动过程中的韵律和节奏。原始社会形态中的达斡尔族先民,为了生活与生存要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获取生活资料,就要不断地与大自然斗争,不断劳动。因此,在生活与劳动中就会形成具有一定韵律和节奏的伴着劳动的呼声,这种带有韵律和节奏的呼声无疑是达斡尔族早期古老形态的民歌。
随着社会的变迁,达斡尔的语言不断丰富,简单的呼声已不能准确地表达达斡尔族先民的思想感情,因此,有一定实质内容的呼声开始出现,同时,大自然中猛兽的呼啸,百鸟的鸣叫、潺潺的流水声等,这些美妙的音响使他们对音律的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萌生出模仿和艺术再加工的创作动机,从而学会了真正的歌唱。最初的歌唱形成,也就意味着达斡尔族民歌有了初步的发展。但这时的民歌仍然没有以音乐的形式单独存在,往往是伴着手舞足蹈而唱出来的,在达斡尔族狩猎舞蹈中就可以看到这种古老艺术形式的遗存,如在《熊与野猪搏斗舞》中,两舞者双膝半蹲,上身稍向前倾,模仿熊与野猪争斗,并不时急转身相互跳跃,同时发出“哈玛,哈玛”的叫声,以有节奏的音响和形象的舞蹈生动地表现出两种动物搏斗的场面。达斡尔族先民在大自然的艰难生存中,劳动和收获的快乐,对万物神灵的敬仰等导致了民歌的产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悠久历史的达斡尔族的民歌,在时间的长河中失传许多文字纪录,没有失传的纪录也不是原始的纪录,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使得我们无从去寻找最原始的美感。
原始达斡尔族民歌有狩猎、耕种、采集等集体经济的内容仍占主导地位,但这时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水平还很有限,他们无法解释闪电雷鸣、刮风下雨等自然现象,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和神的观念,认为一切都由神灵主宰,因而开始供奉各种各样的神。这就是达斡尔族萨满教的起源。
二 达斡尔族民歌流变
达斡尔族民歌在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长河里,由简单、雅拙到成熟、完美,经历了原始社会的神话时代、氏族社会末期至阶级社会初期的英雄时代、阶级社会的封建时代,每个时期民歌的内容受其时代特征的影响而不尽相同,而民俗风情、民族心里特征也在不同时期的民歌中得以充分体现。
1 元明两代的达斡尔族民歌
史料记载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将其疆域分封给他的宗亲和功臣。在大兴安岭西北部地区聚居了大部分达斡尔族,黑龙江上中游北岸地区居住了部分达斡尔人。从1370年至1388年(洪武三年至二十一年),明朝多次派兵北征,与退居长城以北的蒙古贵族势力进行接连不断的交战。这一时期,居住在大兴安岭西北部的达斡尔族人民,为了免受明朝与蒙古族之间进行的战争灾难,陆续迁移到黑龙江以北的地区。
达斡尔族在这片白山黑水间的肥沃土地上休养生息,世世代代为之耕耘和收获,这片土地给了达斡尔族勤劳与勇敢,同时也给予了他们赞美生活的灵感。黑龙江及其支流蜿蜒流穿在群山丘陵之间,山清水秀,地貌多姿,山林中飞禽走兽种类繁多,江河渔产丰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这一时期达斡尔先民为了赞美自己的生活,赞美大自然,创作了大量以劳动、生活为题材的民歌来歌唱自己的美好生活。同时,达斡尔先民也饱受了连年战争之苦,达斡尔先民痛恨战争,渴望和平。一些以战争为题材,倾述战争疾苦的达斡尔歌曲也大量出现。达斡尔人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信封神灵,萨满教在达斡尔族流传很广。达斡尔族的民歌中,对原始生活的记载仍是主体,多为狩猎、耕作等集体经济,他们对一些事物的认知是有限的,他们无法解释现在看起来很普及的自然知识,他们认为刮风、闪电以及雷鸣等自然现象是神灵的指示,因此开始供奉各种神灵以祈求平安。这种原始宗教便是达斡尔族历史当中流传的萨满教。
辽亡以后,达斡尔族民歌进一步发展,其中更多地融入了达斡尔先民的各种活动和比较集中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在首领库烈尔率领下退居到黑龙江北后,为怀念故土而作。这时的达斡尔人,利用与满族和蒙族相邻或相近的地理条件,通过与周围民族间的经济联系,继承原有的物质文化,这一时期创作出了大量的达斡尔族民歌。
2 清代的达斡尔族民歌
17世纪后半叶,歌颂战场上的英雄等为主题的民歌大量出现。清朝中晚期,是达斡尔族民歌内容比较丰富的时期,除了有劳动歌、生活歌、仪式歌、萨满歌、祝赞歌、情歌、教诲歌、儿歌、婚姻歌外,还产生了反映社会政治内容的时政歌。《宝坤绰》这首民歌非常悲切感人,在生活歌中是艺术性很高的杰作。它以隐喻的手法,唱出了被征参战的达斡尔士兵的生活及其意愿,巧妙地揭露了清朝统治者给达斡尔族社会造成的深重苦难。《兵营之歌》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反映清代达斡尔族士兵生活和清代达斡尔族青年应征人伍后,不到花甲之年,难得解甲还乡的史实。 《博昆綽》是反映清代士兵生活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利用假托的事物和故事,以谜语的歌词表现士兵的生活及遗愿。这首歌是一位达斡尔族士兵在战争中受伤,临终前托博昆绰将他的遗嘱转告给他的母亲的故事。还有赞美骏马、猎鹰,歌颂传统生活的民歌。“放鹰”是一首表达达斡尔放鹰的歌,只要同达斡尔猎人谈到鹰,他就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放鹰的歌曲。从优美的旋律中,会让人领悟到达斡尔族放鹰习俗的情趣。
3 中华民国时期的达斡尔族民歌
中华民国时期,达斡尔族人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于是,达斡尔族同蒙古等兄弟民族一起反抗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和压迫,在斗争中涌现出许多民族英雄,这个时期赞美英雄题材的民歌大量出现。《少郎与岱夫》就是民间艺人传唱的歌颂历史上真人真事的一首歌曲,歌曲详细地叙述了他们从起义到壮烈牺牲的全部斗争经过,歌颂了达斡尔族人民不畏强暴坚持斗争的大无畏精神。乌钦是达斡尔族古老的曲种,其曲种一些作品广泛流传,《少郎和岱夫》、《奇三告状》、《巡察边境卡伦》、《赴甘珠尔庙会》、《去海拉尔路上》等都是流传较广的乌钦作品。以生活、劳动、教诲、仪式、情歌为题材的民歌也广泛流传。
劳动歌是达斡尔人民劳动生产的歌,有狩猎、釆集、捕鱼、畜牧、农耕、放排等生产活动。劳动中的歌声汇集了人们的智慧,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劳动中人们讴歌勤劳,在丰收时刻人们歌唱喜悦的心情,从放排时的艰辛、狩猎中的惊险、捕鱼时的乐趣、畜牧时的悠闲、农耕下的辛勤、采集中的幸福,歌声把这一切串联,是物质与精神的陶醉。
歌舞词和祝颂词,是达斡尔族民间文学的又一种形式。舞蹈《罗松培》的歌词,表现了古代某一战争中被俘的达斡尔人,虽然身陷囹圄,但仍然跳着本民族的民间舞蹈——哈库麦的情景。达斡尔民间舞蹈哈库麦,由女子表演,伴以不同节奏的曲调和歌词。舞蹈开始时,曲调缓慢,舞者边歌边舞,围观者唱词助兴。
4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达斡尔族民歌
歌颂新时代、歌唱新生活,达斡尔族民歌在这个时期的创作有如泉涌。如:《各族人民跟着党》、《映山红花满山坡》、《想念毛主席》、《歌唱黄继光》、《想把毛主席天天歌唱》、《歌儿唱给毛主席听》、《拉起四弦唱起歌》、《猎人家墙上挂着毛主席的像》、《红色朝阳照大地》等,这些歌曲的作者不单有本民族的,而且还有其他民族的,它们都以达斡尔民族音调为基础,适当加以发展,有的还吸收了其他民族的音调,因此旋律新颖动听。这段时间内,有的民歌被填上新词,为表现新生活的需要,曲调也大都有一定的发展。传统的达斡尔族民歌由于一直用“口传心授”的办法承传,因此,曲式结构比较短小简练,易唱易记。经过专业人员改编、整理的民歌,在曲式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和扩展。
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达斡尔族集中的村、屯都曾建立过业余剧团。在县、乡级建有文化馆、站,以表演达斡尔族新歌舞为主,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内蒙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立了民族歌舞团(后改称为“乌兰牧骑队”),这是达斡尔族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这支以达斡尔族演职人员为主要成分的专业团体,常年深入乡村为各族群众演出,受到各民族群众的热烈欢迎。几十年来,为继承和发展达斡尔族传统音乐,向国内各兄弟民族介绍达斡尔族音乐文化艺术,歌颂党的民族政策给达斡尔族人民带来的新生活等方面,都作出十分可贵的贡献。
漫漫历史长河中,达斡尔族民歌不断的发展演变,直至最终成熟。在原始社会民歌只是简单的歌颂神话故事,发展到氏族社会英雄主义题材的民歌逐渐盛行,步入到阶级社会对封建统治下的个人主义宣扬成为了主旋律。民歌历经时代的变迁,每个时代的风格特点都有其独有的特色,每一段历史也都对民歌的走向起着深远的影响,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都展现出不同的魅力。
注:本文系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研研究项目:将嫩江流域蒙古族、达斡尔族族民歌融入声乐课题的研究,项目编号:2013166。
参考文献:
[1] 洪钧:《元史译文征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2] 张博泉、苏金源、董玉瑛:《东北历代疆域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 黄维翰:《黑水先民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 《达斡尔族简史》编写组:《达斡尔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5] 冯光钰、袁炳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京华出版社,2007年版。
(冯翔祺,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