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峡经济区,是以台湾海峡为纽带,以海峡两岸经济互补性、地缘临近性以及文化同源性为背景,以两岸经济一体化发展为基础、两岸经济机制性一体化为共同愿景的经济区域。
首先,“海峡经济区”是分居海峡两岸的大陆、台湾两个独立关税区之间经济一体化所形成的整体区域经济单元,其边界随跨海峡生产、贸易网络的地域扩展而具有动态演进性,存在大(祖国大陆与台湾)、中(长江以南沿海地区与台湾)、小(福建与台湾)“三层重迭”的空间结构。目前,国务院支持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海峡经济区的一部分。
其次,“海峡经济区”基于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发展,已不再是一种泛区域经济整合的“构想”,而是业已形成海峡两岸大规模贸易投资往来、垂直与水平混合型产业分工网络,以及大陆台商产业集群与本土化初步发育的区域经济板块实体。该区域经济空间具有明显的“结节化”特征——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福建沿海地区等两岸经济交流致密地区。
第三,目前来看,海峡经济区还是以海峡两岸经贸的功能性整合为主要特征的,其未来演进的方向则是通过两岸“三通”的深化发展,两岸经济制度性整合的推进,实现两岸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便捷、高效沟通,同时藉由结节区功能的提升及其扩散与辐射作用的加强,进一步扩大两岸经贸交流规模和范围(包括产业范围、地域范围),推动两岸经济整合空间由“结节区域”向“网络区域”的演进。
海峡经济区是以两岸经济一体化为物质内容的,是两岸不同属性经济空间借助经济要素流动(“生产力流动”)实现交接、重组、整合而为一体的过程。海峡经济区作为两种不同经济区域的链接空间,在区域经济空间节点、信道、流、网络和体系五大要素发育方面业已达成一定成果,随着两岸“三通”及海西经济区战略的实施,两岸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将加快,进而影响到海峡经济区结构重组的效率。
已经开启直航“三通”和目前正在实施的海西经济区,意味着两岸区域经济交流“信道”将更加畅通,这将引发海峡经济区的区域空间重组,促进海峡经济区的成长发育。“信道”是经济交流得以实现的沟通管道,包括物质的交通管道,也包括非物质的信息、资讯交流管道等。
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首先,以往两岸大量货物绕经第三地中转,客观上弱化了两岸部分海、空港的物流中转功能。直航后,两岸主要港口(如厦门、高雄等)将具备物流成本和效率上的优势,成为两岸物流的新集散地,从而提升其所在区位的竞争力,使其有机会成为海峡经济区的重要网络节点。直航后,台湾的高雄港、基隆港等分流部分大陆经香港等中转的国际进出口货运,加之兩岸货物运输的“裁弯取直”,无疑会刺激这些港口的营运绩效。厦门、福州港具有对台地缘优势,直航和海西经济区政策势必会让福建获得空前的发展机会。
其次,直航和海西经济区政策有利于促进两岸更全面直接“三通”的实现,特别是双向“三通”,包括陆资入岛等方面内容。这对于海峡经济区空间网络的双向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有效遏止台湾经济边缘化,使台湾经济重振活力。台湾地区经济开发程度高,与大陆形成较大发展位差,无疑有条件成为海峡经济区网络结构中的高级“结节”,在海峡经济区空间组织架构中充当领导者的角色。但由于台湾前当局的限制性两岸经贸政策,致使其不能善用大陆市场,限制了辐射扩散功能的发挥,也使自身经济转型受限,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日渐边缘化。如在台美国商会发表的白皮书中曾指出的那样,台湾与大陆之间经济融合较差,一些外商甚至把台湾视做“本地市场”,而不是区域市场。实际上,近年来,台湾不但经历了资金大量外流,而且有大批优秀的经理人才、技术人才离开台湾,寻求更国际化的工作环境。直航和海西经济区发展,无疑意味着台湾能够充分利用大陆市场降低经济转型升级成本,使其从海峡经济区的成长演进中获得经济活力。
另外,直航和海西经济区政策将会使两岸“信道”通畅,而“信道”通畅作为区位优势变迁的动因,将大大提升相关区位的竞争力。其中,受益最明显的将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根据台湾学者的研究估算,两岸直航情况下,高雄、台中至厦门,基隆至福州的海运距离均不超过200海里,一艘轮船行驶一趟约10多小时,1个标准集装箱的运费只要300美元左右。但如绕经香港或其他第三地(过境贸易), 航程则增至600—1000海里,时间增至3—4天以上,费用每集装箱增至700—900美元;若经第三地港口中转,花费时间更多,所需费用更高,每个集装箱增至1000美元的运费以及7—10天的运输时间。透过这一估算结果可知,此前赴闽投资台商所需付出的运输成本较之赴大陆其他地区投资所付运输成本相对更高,从而大大削弱了福建对台经贸的地缘优势,对台商赴闽投资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使福建在两岸经贸合作大板块中居于不利地位。
近5年来,“海西”建设初见成效,特别是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发展,使福建的腹地纵深得以扩展,另外在产业聚落方面也渐成气候,产业配套能力大为改善,使福建对台绝对区位优势显著提升,为闽台经济合作的深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今后一段时期内,对于福建而言,无疑是在“地利”和“人和”基础上恰逢“天时”——自身禀赋要素优化、对外联系通道的建设以及外部环境(两岸经贸交流环境)的改善,将进一步促使福建的绝对区位优势提升,加之地缘优势、政策优势潜力的发掘,相对区位优势和绝对区位优势相辅相成,福建的综合优势将因而大为凸显,使福建有能力抓住两岸经贸开放的新契机,迎来飞跃发展的大好形势,成为海峡经济区的活跃板块。
首先,“海峡经济区”是分居海峡两岸的大陆、台湾两个独立关税区之间经济一体化所形成的整体区域经济单元,其边界随跨海峡生产、贸易网络的地域扩展而具有动态演进性,存在大(祖国大陆与台湾)、中(长江以南沿海地区与台湾)、小(福建与台湾)“三层重迭”的空间结构。目前,国务院支持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海峡经济区的一部分。
其次,“海峡经济区”基于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发展,已不再是一种泛区域经济整合的“构想”,而是业已形成海峡两岸大规模贸易投资往来、垂直与水平混合型产业分工网络,以及大陆台商产业集群与本土化初步发育的区域经济板块实体。该区域经济空间具有明显的“结节化”特征——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福建沿海地区等两岸经济交流致密地区。
第三,目前来看,海峡经济区还是以海峡两岸经贸的功能性整合为主要特征的,其未来演进的方向则是通过两岸“三通”的深化发展,两岸经济制度性整合的推进,实现两岸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便捷、高效沟通,同时藉由结节区功能的提升及其扩散与辐射作用的加强,进一步扩大两岸经贸交流规模和范围(包括产业范围、地域范围),推动两岸经济整合空间由“结节区域”向“网络区域”的演进。
海峡经济区是以两岸经济一体化为物质内容的,是两岸不同属性经济空间借助经济要素流动(“生产力流动”)实现交接、重组、整合而为一体的过程。海峡经济区作为两种不同经济区域的链接空间,在区域经济空间节点、信道、流、网络和体系五大要素发育方面业已达成一定成果,随着两岸“三通”及海西经济区战略的实施,两岸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将加快,进而影响到海峡经济区结构重组的效率。
已经开启直航“三通”和目前正在实施的海西经济区,意味着两岸区域经济交流“信道”将更加畅通,这将引发海峡经济区的区域空间重组,促进海峡经济区的成长发育。“信道”是经济交流得以实现的沟通管道,包括物质的交通管道,也包括非物质的信息、资讯交流管道等。
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首先,以往两岸大量货物绕经第三地中转,客观上弱化了两岸部分海、空港的物流中转功能。直航后,两岸主要港口(如厦门、高雄等)将具备物流成本和效率上的优势,成为两岸物流的新集散地,从而提升其所在区位的竞争力,使其有机会成为海峡经济区的重要网络节点。直航后,台湾的高雄港、基隆港等分流部分大陆经香港等中转的国际进出口货运,加之兩岸货物运输的“裁弯取直”,无疑会刺激这些港口的营运绩效。厦门、福州港具有对台地缘优势,直航和海西经济区政策势必会让福建获得空前的发展机会。
其次,直航和海西经济区政策有利于促进两岸更全面直接“三通”的实现,特别是双向“三通”,包括陆资入岛等方面内容。这对于海峡经济区空间网络的双向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有效遏止台湾经济边缘化,使台湾经济重振活力。台湾地区经济开发程度高,与大陆形成较大发展位差,无疑有条件成为海峡经济区网络结构中的高级“结节”,在海峡经济区空间组织架构中充当领导者的角色。但由于台湾前当局的限制性两岸经贸政策,致使其不能善用大陆市场,限制了辐射扩散功能的发挥,也使自身经济转型受限,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日渐边缘化。如在台美国商会发表的白皮书中曾指出的那样,台湾与大陆之间经济融合较差,一些外商甚至把台湾视做“本地市场”,而不是区域市场。实际上,近年来,台湾不但经历了资金大量外流,而且有大批优秀的经理人才、技术人才离开台湾,寻求更国际化的工作环境。直航和海西经济区发展,无疑意味着台湾能够充分利用大陆市场降低经济转型升级成本,使其从海峡经济区的成长演进中获得经济活力。
另外,直航和海西经济区政策将会使两岸“信道”通畅,而“信道”通畅作为区位优势变迁的动因,将大大提升相关区位的竞争力。其中,受益最明显的将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根据台湾学者的研究估算,两岸直航情况下,高雄、台中至厦门,基隆至福州的海运距离均不超过200海里,一艘轮船行驶一趟约10多小时,1个标准集装箱的运费只要300美元左右。但如绕经香港或其他第三地(过境贸易), 航程则增至600—1000海里,时间增至3—4天以上,费用每集装箱增至700—900美元;若经第三地港口中转,花费时间更多,所需费用更高,每个集装箱增至1000美元的运费以及7—10天的运输时间。透过这一估算结果可知,此前赴闽投资台商所需付出的运输成本较之赴大陆其他地区投资所付运输成本相对更高,从而大大削弱了福建对台经贸的地缘优势,对台商赴闽投资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使福建在两岸经贸合作大板块中居于不利地位。
近5年来,“海西”建设初见成效,特别是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发展,使福建的腹地纵深得以扩展,另外在产业聚落方面也渐成气候,产业配套能力大为改善,使福建对台绝对区位优势显著提升,为闽台经济合作的深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今后一段时期内,对于福建而言,无疑是在“地利”和“人和”基础上恰逢“天时”——自身禀赋要素优化、对外联系通道的建设以及外部环境(两岸经贸交流环境)的改善,将进一步促使福建的绝对区位优势提升,加之地缘优势、政策优势潜力的发掘,相对区位优势和绝对区位优势相辅相成,福建的综合优势将因而大为凸显,使福建有能力抓住两岸经贸开放的新契机,迎来飞跃发展的大好形势,成为海峡经济区的活跃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