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单位:441600 湖北省保康县人民医院
通讯作者:宋兴龙
【关键词】 格林-巴利综合征; 锥体束征
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s syndrome,GBS)是以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脱髓鞘疾病,典型临床表现是急性起病的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在病程中伴有病理征、腱反射活跃或感觉平面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体征的GBS少见。现报告近年来笔者所在科收治的2例明确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在病程中伴有锥体束征或感觉平面受累体征者,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其发病机制。
1 病例报告
患者1,男,25岁。主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6 d,加重伴双下肢无力2 d,于2008年12月5日收入笔者所在医院。患者于入院前6 d无明显诱因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口腔分泌物增多,于外院诊断为急性咽喉炎。予抗炎治疗后症状逐渐加重,出现饮水呛咳及双下肢无力,遂就诊于笔者所在医院,以“双下肢无力原因待查”收入笔者所在科住院治疗。入院查体:体温(T)36.9 ℃,神清,声音嘶哑,双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应存在,眼动自如,未见眼震,双侧额纹变浅,闭目无力,右侧鼻唇沟浅,右侧鼓腮漏气,伸舌费力,右侧软腭上提力弱,双侧咽反射消失,双侧转颈耸肩无力,颈软,右上肢近端肌力Ⅱ级、远端肌力Ⅲ级,左上肢近端肌力Ⅱ+级、远端肌力Ⅲ+级,双上肢肌张力减低,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反射阴性,桡骨膜反射(±),双下肢肌力Ⅳ级,双下肢肌张力高,膝腱反射(++++),膑、踝阵挛(+),双侧深浅感觉对称存在,共济检查欠合作,双侧巴氏征(+),脑膜刺激征阴性。发病后第3周行腰椎穿刺检查示:白细胞4×106/L,蛋白0.72 g/L。头、颈椎、胸椎MRI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肌电图示脱髓鞘性和轴索性混合性周围神经损害。诊断:格林-巴利综合征。入院后行气管切开,予甲基泼尼松龙激素冲击,丙种球蛋白及营养神经治疗。15 d后患者病情明显缓解,查体:闭目有力,双侧软腭上提有力,双侧转颈耸肩有力,双上肢肌力恢复至Ⅳ级,双上肢肌张力低,双下肢肌力Ⅴ级,双下肢肌张力仍高,膝腱反射(++++),踝阵挛(+),右侧巴氏征(+),左侧巴氏征阴性。
患者2,女,59岁。主因四肢无力进行性加重4 d,于2008年1月1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周出现头痛、鼻塞、流涕,在社区医院以感冒治疗后症状好转,入院前3 d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双下肢及手指末端麻木无力,遂就诊于笔者所在医院。查颈髓MRI未见异常信号。入院查体:T 36.5 ℃,神清,语利,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右上肢肌力Ⅳ-级,左上肢肌力Ⅳ级,右下肢肌力Ⅲ级,左下肢肌力Ⅳ级,四肢肌张力低,腱反射(+),双下肢巴氏征(+),T4以下浅痛觉减退,双侧深感觉未见明显异常,双侧共济检查未见异常。患者于入院后病情加重,出现右睑下垂,闭合力弱,右侧鼻唇沟浅,抬头转颈耸肩力弱,四肢肌无力症状亦较前加重,双下肢病理征为一过性。入院后行腰椎穿刺检查示:蛋白0.61 g/L,白细胞1.0×106/L,发病后3周患者未同意复查腰椎穿刺。肌电图检查示轴索性损害为主的周围神经损害。诊断:格林-巴利综合征。予甲基泼尼松龙激素冲击,丙种球蛋白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后患者肌无力症状逐渐好转,出院时四肢肌力Ⅴ-级,双下肢病理征阴性,感觉平面下降至T11。
2 讨论
中国神经精神科杂志编委会1993年制定的GBS基本诊断标准包括:(1)病前1~3周约半数有呼吸道或肠道感染,不明原因发烧受凉等。(2)起病迅速,病情进行性加重,第4周停止发展。(3)进行性肢体无力,基本对称。(4)脑神经受损以舌咽、迷走、面神经多见。(5)感觉障碍主诉较多,客观检查相对较轻。(6)腱反射减弱或消失。(7)脑脊液检查1~2周蛋白升高,蛋白细胞分离。(8)肌电图可见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动作电位波幅正常或下降[1]。本组患者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史,肢体瘫痪相对对称受累,四肢肌张力减低,伴有面神经或舌咽神经受损的表现,无明显的客观感觉障碍,腰穿检查示蛋白细胞分离,肌电图检查示神经源性损害,发病后4周内症状有好转。因此,这2例患者符合上述GBS的诊断。本组患者均按GBS的治疗原则予以丙种球蛋白、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营养神经治疗,病情均有缓解。
在Asbury等[2]1990年制定的GBS诊断标准中,将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作为必须标准,患者1与这个标准不符。而在病程中出现腱反射活跃体征的GBS在国外已有报道,Kawabara等[3]报道了7例在病程中出现腱反射活跃的GBS患者,认为腱反射亢进通常存在于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AMAN)、抗神经节苷脂抗体(GMI)阳性、肢体轻微无力的GBS患者中,并指出腱反射活跃的机制可能与脊神经根炎症破坏局部血脑屏障,抗GMI抗体造成脊髓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或者上运动神经元功能失调有关。腱反射的保留可能是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有足够同步传出冲动的前提下,相对运动神经来说,腱反射的保留更依赖于感觉神经的正常功能[4]。与上述研究相同的是,患者1 无明显感觉障碍,肢体瘫痪程度相对较轻。不同的是,患者1 肌电图示周围神经混合性损害,与AMAN 更容易出现腱反射活跃体征的结论不一致[3]。因此,腱反射活跃的机制与神经损伤类型需进一步研究。
按照 Asbury 等[2]的 GBS 诊断标准,如果患者存在分界明确的感觉平面,则应怀疑 GBS 的诊断,而患者2 存在传导束型感觉障碍。伴有感觉平面的 GBS 在国内亦有报道,认为患者存在传导束型感觉障碍平面提示部分脊髓损害[5,6]。
综上,由于有些 GBS 可能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病程中伴有腱反射活跃、病理征及感觉平面的体征并不能完全排除 GBS 及其变异型的诊断。只要符合其病程的基本特点和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应该尽早考虑GBS 的诊断。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编委会.格林-巴利综合征诊断标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4,27(6):380.
[2] Asbury AK, Cornblath DR. Assessment of current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Guillain-Barre syndrome.Ann Neurol,1990,27(Suppl):21-24.
[3] Kawabata S, Ogawara K, Koga M, et al. Hyperreflexia in Guillian-Barre syndrome: relation with acute motor axonal neuropathy and anti-GMI antibody.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1999, 67(2):180-184.
[4] Podnar S, Vodusek DB. Hyperreflexia in a patient with motor axonal Guillain-Barre syndrome. Eur J Neurol,2000,7(6): 727-730.
[5] 李光勤,彭国光.伴有感觉平面的截瘫型吉兰巴雷综合征 1 例报道.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4,29(3):265.
[6] 张树堂,李光勤.误诊为急性脊髓炎的格林-巴利综合征 1 例报道.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7,32 (12):1336.
(收稿日期:2011-02-23)
(本文编辑:陈丹云)
通讯作者:宋兴龙
【关键词】 格林-巴利综合征; 锥体束征
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s syndrome,GBS)是以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脱髓鞘疾病,典型临床表现是急性起病的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在病程中伴有病理征、腱反射活跃或感觉平面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体征的GBS少见。现报告近年来笔者所在科收治的2例明确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在病程中伴有锥体束征或感觉平面受累体征者,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其发病机制。
1 病例报告
患者1,男,25岁。主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6 d,加重伴双下肢无力2 d,于2008年12月5日收入笔者所在医院。患者于入院前6 d无明显诱因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口腔分泌物增多,于外院诊断为急性咽喉炎。予抗炎治疗后症状逐渐加重,出现饮水呛咳及双下肢无力,遂就诊于笔者所在医院,以“双下肢无力原因待查”收入笔者所在科住院治疗。入院查体:体温(T)36.9 ℃,神清,声音嘶哑,双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应存在,眼动自如,未见眼震,双侧额纹变浅,闭目无力,右侧鼻唇沟浅,右侧鼓腮漏气,伸舌费力,右侧软腭上提力弱,双侧咽反射消失,双侧转颈耸肩无力,颈软,右上肢近端肌力Ⅱ级、远端肌力Ⅲ级,左上肢近端肌力Ⅱ+级、远端肌力Ⅲ+级,双上肢肌张力减低,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反射阴性,桡骨膜反射(±),双下肢肌力Ⅳ级,双下肢肌张力高,膝腱反射(++++),膑、踝阵挛(+),双侧深浅感觉对称存在,共济检查欠合作,双侧巴氏征(+),脑膜刺激征阴性。发病后第3周行腰椎穿刺检查示:白细胞4×106/L,蛋白0.72 g/L。头、颈椎、胸椎MRI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肌电图示脱髓鞘性和轴索性混合性周围神经损害。诊断:格林-巴利综合征。入院后行气管切开,予甲基泼尼松龙激素冲击,丙种球蛋白及营养神经治疗。15 d后患者病情明显缓解,查体:闭目有力,双侧软腭上提有力,双侧转颈耸肩有力,双上肢肌力恢复至Ⅳ级,双上肢肌张力低,双下肢肌力Ⅴ级,双下肢肌张力仍高,膝腱反射(++++),踝阵挛(+),右侧巴氏征(+),左侧巴氏征阴性。
患者2,女,59岁。主因四肢无力进行性加重4 d,于2008年1月1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周出现头痛、鼻塞、流涕,在社区医院以感冒治疗后症状好转,入院前3 d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双下肢及手指末端麻木无力,遂就诊于笔者所在医院。查颈髓MRI未见异常信号。入院查体:T 36.5 ℃,神清,语利,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右上肢肌力Ⅳ-级,左上肢肌力Ⅳ级,右下肢肌力Ⅲ级,左下肢肌力Ⅳ级,四肢肌张力低,腱反射(+),双下肢巴氏征(+),T4以下浅痛觉减退,双侧深感觉未见明显异常,双侧共济检查未见异常。患者于入院后病情加重,出现右睑下垂,闭合力弱,右侧鼻唇沟浅,抬头转颈耸肩力弱,四肢肌无力症状亦较前加重,双下肢病理征为一过性。入院后行腰椎穿刺检查示:蛋白0.61 g/L,白细胞1.0×106/L,发病后3周患者未同意复查腰椎穿刺。肌电图检查示轴索性损害为主的周围神经损害。诊断:格林-巴利综合征。予甲基泼尼松龙激素冲击,丙种球蛋白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后患者肌无力症状逐渐好转,出院时四肢肌力Ⅴ-级,双下肢病理征阴性,感觉平面下降至T11。
2 讨论
中国神经精神科杂志编委会1993年制定的GBS基本诊断标准包括:(1)病前1~3周约半数有呼吸道或肠道感染,不明原因发烧受凉等。(2)起病迅速,病情进行性加重,第4周停止发展。(3)进行性肢体无力,基本对称。(4)脑神经受损以舌咽、迷走、面神经多见。(5)感觉障碍主诉较多,客观检查相对较轻。(6)腱反射减弱或消失。(7)脑脊液检查1~2周蛋白升高,蛋白细胞分离。(8)肌电图可见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动作电位波幅正常或下降[1]。本组患者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史,肢体瘫痪相对对称受累,四肢肌张力减低,伴有面神经或舌咽神经受损的表现,无明显的客观感觉障碍,腰穿检查示蛋白细胞分离,肌电图检查示神经源性损害,发病后4周内症状有好转。因此,这2例患者符合上述GBS的诊断。本组患者均按GBS的治疗原则予以丙种球蛋白、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营养神经治疗,病情均有缓解。
在Asbury等[2]1990年制定的GBS诊断标准中,将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作为必须标准,患者1与这个标准不符。而在病程中出现腱反射活跃体征的GBS在国外已有报道,Kawabara等[3]报道了7例在病程中出现腱反射活跃的GBS患者,认为腱反射亢进通常存在于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AMAN)、抗神经节苷脂抗体(GMI)阳性、肢体轻微无力的GBS患者中,并指出腱反射活跃的机制可能与脊神经根炎症破坏局部血脑屏障,抗GMI抗体造成脊髓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或者上运动神经元功能失调有关。腱反射的保留可能是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有足够同步传出冲动的前提下,相对运动神经来说,腱反射的保留更依赖于感觉神经的正常功能[4]。与上述研究相同的是,患者1 无明显感觉障碍,肢体瘫痪程度相对较轻。不同的是,患者1 肌电图示周围神经混合性损害,与AMAN 更容易出现腱反射活跃体征的结论不一致[3]。因此,腱反射活跃的机制与神经损伤类型需进一步研究。
按照 Asbury 等[2]的 GBS 诊断标准,如果患者存在分界明确的感觉平面,则应怀疑 GBS 的诊断,而患者2 存在传导束型感觉障碍。伴有感觉平面的 GBS 在国内亦有报道,认为患者存在传导束型感觉障碍平面提示部分脊髓损害[5,6]。
综上,由于有些 GBS 可能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病程中伴有腱反射活跃、病理征及感觉平面的体征并不能完全排除 GBS 及其变异型的诊断。只要符合其病程的基本特点和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应该尽早考虑GBS 的诊断。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编委会.格林-巴利综合征诊断标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4,27(6):380.
[2] Asbury AK, Cornblath DR. Assessment of current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Guillain-Barre syndrome.Ann Neurol,1990,27(Suppl):21-24.
[3] Kawabata S, Ogawara K, Koga M, et al. Hyperreflexia in Guillian-Barre syndrome: relation with acute motor axonal neuropathy and anti-GMI antibody.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1999, 67(2):180-184.
[4] Podnar S, Vodusek DB. Hyperreflexia in a patient with motor axonal Guillain-Barre syndrome. Eur J Neurol,2000,7(6): 727-730.
[5] 李光勤,彭国光.伴有感觉平面的截瘫型吉兰巴雷综合征 1 例报道.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4,29(3):265.
[6] 张树堂,李光勤.误诊为急性脊髓炎的格林-巴利综合征 1 例报道.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7,32 (12):1336.
(收稿日期:2011-02-23)
(本文编辑:陈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