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11.003
例1
病历摘要:患者,女,59岁。因发作性咳嗽、咳痰、喘憋20余年,发作1天由外院转入。患者20余年前出现咳嗽、咳痰、喘憋,发作无季节性,夜间较重,常无法入睡,在当地医院多次住院按支气管哮喘治疗,效果不理想。偶有反酸、胃灼热,无明显餐后及平卧位加重现象。1天前再次发作,转入我院,呈严重“哮喘”发作状态,口唇发绀,意识不清。即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辅以解痉、平喘、抑酸、促进胃肠动力、抗感染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入院时血气分析:pH 7.071,PCO【sub】2【/sub】 121.5 mm Hg,PO【sub】2【/sub】 46 mm Hg,HCO【sub】3【/sub】- 30.6 mmol/L,BE 6 mmoL/L,SO【sub】2【/sub】 0.98,提示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入院后处于哮喘持续发作状态,11天后仍不能脱离呼吸机,遂按计划给予气管切开术,5天后脱离呼吸机。
脱机后10天完善相关检查,双锑电极24小时食管pH监测结果:pH≤4所占总监测时间的18.52%和4.75%(正常参考值<4.2%);pH≤4的总反流次数分别为91次、23次,其中持续>5分钟的反流分别为7次、3次,最长反流时间分别为122.5分钟、26.3分钟,DeMeester評分分别为50.40分、13.42分(正常值<14.72分),伴有pH≤4的症状指数50.0%(>50.0%有临床意义)。食管动力检测结果:食管下括约肌(LES)静息压正常,吞咽时完全松弛;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低于正常,吞咽时完全松弛;食管体部中段和远段压力高于正常,传导速度正常。胃镜检查报告: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
治疗:在深度镇静下行Streeta射频治疗;治疗后继续口服抑酸、促进胃肠动力、保护胃黏膜药物,停用解痉、平喘、抗感染等治疗。患者“哮喘”未再发作,睡眠良好。继续观察10天,顺利拔除气管套管。20天后症状消失出院,随访2个月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例2
病历摘要:患者,女,60岁,来自北京。因咽部异物感、喘息伴夜间憋醒1年入院。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咽部异物感,伴喘息、憋气、咳嗽、咳黄痰,进食过快、辛辣刺激饮食或饱食后常可引起呛咳。就诊于北京市某医院,胸片、喉镜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予氨茶碱、激素、β【sub】2【/sub】受体激动剂治疗,疗效欠佳。喘憋逐渐加重伴夜间憋醒,约每小时发作1次,坐起或起床后可缓解,每晚几乎无法平卧睡觉。约7个月前突发喘息、咽部紧缩感、严重呼吸困难,伴颜面四肢皮肤发绀。急诊到北京市某医院,诊断为声带麻痹,急诊行气管切开术并留置气管插管外套管,之后上述症状减轻,但仍时有喘憋。又分别于6个月、5个月和3个月前在该院依次行双侧声带展开术、左侧声带开窗术和右侧声带开窗术,效果均不佳,始终无法拔管。转诊于北京市另一三甲医院,怀疑系胃食管反流病所致喉痉挛,建议来我院明确诊断。发病以来,无反酸、烧心、胸痛,无发热、痰中带血、心悸,无咽痛、发声困难。精神欠佳,饮食尚可,睡眠差,小便正常,大便干结,3~4天/次,体重无减轻。既往史:颈椎病年,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症病史5年,青霉素过敏史。查体:呼吸18次/分,血压130/70 mm Hg。颈部正中可见气管切开外套管。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余未见阳性体征。
治疗:门诊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双锑电极分别位于食管下括约肌(LES)上5 cm、20 cm,结果发现:pH≤4的总反流分别为143次、56次(正常值<50),pH≤4持续>5分钟的反流分别为15次、8次(正常值<3.45),最长反流时间分别为73.7分钟、27.5分钟(正常值<9.2分钟),DeMeester记分分别为94.12分、41.67分(正常值<14.72分),其中有1次反流时出现后背酸痛症状。
食管测压报告:上食管括约肌静息压低于正常,食管体部远段压力低于正常,上段无蠕动波,但LES静息压正常。
胃镜诊断: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
立即进行Stretta射频治疗,术后咽部异物感、呼吸困难、咳嗽咳痰较前明显减轻,病情好转出院。
术后随访,口服奥美拉唑10 mg/日连续2个月,患者已于射频治疗成功后拔管,至今除轻微咳嗽外,其他症状均消失,哮喘未再发作,睡眠好,无夜间憋醒。
例3
病历摘要:患者,男,73岁。因咳痰、喘憋30年,加重伴不能平卧、声音嘶哑、胸骨后疼痛、反酸、尿失禁10年收入我院。患者过去吸烟50年,平均20支/日。30年前受凉后出现咳白色泡沫黏痰、憋气、喘息、气短,在外院诊断为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随之戒烟,多次求治国内知名医院,平均每年住院2~3次,每次都给予抗感染、解痉平喘、吸氧等治疗,效果不佳。10年前病情逐年加重,渐次出现声音嘶哑、胸骨后疼痛和反酸等症状,喘憋发生时不能平卧,难以入眠,每天只能跪位入睡片刻,喘憋严重时如同登山运动员登顶珠峰那种缺氧的感觉,此时经常小便失禁,生活非常痛苦。不能从事家务劳动,自我感觉成了“包袱、累赘和药罐子”。随着病情的发展,胸部逐渐发展为水桶状,发病时双肺可以听到明显的哮鸣音。多次检查血气,提示呼吸衰竭;肺功能提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重度不足。X线胸片提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右上肺部分纤维化。 治疗:后辗转来我院就诊,门诊进行24小时食管pH监测,发现:酸反流共计77次(正常参考值<50),DeMeester记分36.23分(正常参考值<14.72分)。胃镜检查报告: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 进行Stretta微量射频治疗后,胸痛完全消失,反酸、声音嘶哑明显减轻,憋气显著好转,出院。半年后随访,患者每晚能够安睡,甚至可俯卧位,每天可散步1 km,并且可以从事日常家务劳动,如协助老伴买菜购物、为儿女准备饭菜等,生活质量改善很多。 例4 病历摘要:患者,女,53岁。因喘憋40年,加重2年入院。患者于40年前出现咳嗽、咳痰、胸闷、气短及憋气,活动后加重,以冬季发作频繁,诊断为支气管哮喘。30年前出现咳黄绿色脓痰,伴咯血,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支气管扩张,多次住院治疗。近2年症状加重,休息时亦喘息,轻微活动即加重,不能上楼梯,无法工作。夜间不能平卧睡眠,需取左侧卧位,常因咽部痰液堵塞需咳嗽排痰而惊醒,晨起痰多,需咳嗽、咳痰半小时许,咳出约200 ml白色黏痰或黄绿色脓痰。症状严重时,仅能取坐位入睡。2年间经多家医院诊治,甚至知名专家会诊,认为惟一能够解除病痛的方法是肺移植。因考虑手术费用、成功率和疗效等问题,患者对生活感到极度绝望。2006年来我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就诊。 治疗:详细追问病史,患者突然想起,其实在哮喘发病之初即有反酸、胃灼热、呕吐和腹胀等消化道症状伴随,且腹胀明显时哮喘亦相应加重,饥饿时和呕吐后哮喘减轻,近年尚出现打喷嚏、流涕等。由于呼吸道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而忽略了曾有消化道及鼻咽部症状。 入院查体:胸廓略呈桶状,双上肺叩诊呈过清音,双下肺部分呈实音;听诊两肺布满哮鸣音。血气分析示:动脉氧分压(PaO【sub】2【/sub】)58mmHg,二氧化碳分压(PaCO【sub】2【/sub】)50mmHg,碳酸氢盐(HCO【sub】3【/sub】【sup】-【/sup】)30.6mmHg,提示Ⅱ型呼吸衰竭。胸部CT示:两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肺大疱,呈肺毁损的表现。24小时胃食管pH监测示:轻度异常酸反流,评分24.77分(正常值<14.72分)。食管压力检测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6.4mmHg(正常值14~34mmHg),上食管括约肌(UES)压力19.9mmHg(正常值50~100mmHg)。检查结果属轻度胃食管反流。 嘱患者服用抑制胃酸、促进胃肠动力药物1个月,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略有好转。为进一步改善症状,入院第2天按常规方法施行内镜下Stretta射频治疗,治疗后立即复查胃镜见食管下端及贲门部多个白色点状烧灼面,贲门包绕胃镜较前紧密。射频治疗后次日症状进一步缓解,以咳痰和咽异物感好转最明显。本例随访半年,反酸、胃灼热、腹胀、咳嗽、咳痰、喘憋等前述症状均消失,患者体力恢复如常,已能完全胜任工作,且可长途驾车外出,精神饱满,对生活与未来充满信心。 最后证实,患者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和肺损毁等呼吸道疾患,系由胃食管反流所致。
例1
病历摘要:患者,女,59岁。因发作性咳嗽、咳痰、喘憋20余年,发作1天由外院转入。患者20余年前出现咳嗽、咳痰、喘憋,发作无季节性,夜间较重,常无法入睡,在当地医院多次住院按支气管哮喘治疗,效果不理想。偶有反酸、胃灼热,无明显餐后及平卧位加重现象。1天前再次发作,转入我院,呈严重“哮喘”发作状态,口唇发绀,意识不清。即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辅以解痉、平喘、抑酸、促进胃肠动力、抗感染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入院时血气分析:pH 7.071,PCO【sub】2【/sub】 121.5 mm Hg,PO【sub】2【/sub】 46 mm Hg,HCO【sub】3【/sub】- 30.6 mmol/L,BE 6 mmoL/L,SO【sub】2【/sub】 0.98,提示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入院后处于哮喘持续发作状态,11天后仍不能脱离呼吸机,遂按计划给予气管切开术,5天后脱离呼吸机。
脱机后10天完善相关检查,双锑电极24小时食管pH监测结果:pH≤4所占总监测时间的18.52%和4.75%(正常参考值<4.2%);pH≤4的总反流次数分别为91次、23次,其中持续>5分钟的反流分别为7次、3次,最长反流时间分别为122.5分钟、26.3分钟,DeMeester評分分别为50.40分、13.42分(正常值<14.72分),伴有pH≤4的症状指数50.0%(>50.0%有临床意义)。食管动力检测结果:食管下括约肌(LES)静息压正常,吞咽时完全松弛;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低于正常,吞咽时完全松弛;食管体部中段和远段压力高于正常,传导速度正常。胃镜检查报告: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
治疗:在深度镇静下行Streeta射频治疗;治疗后继续口服抑酸、促进胃肠动力、保护胃黏膜药物,停用解痉、平喘、抗感染等治疗。患者“哮喘”未再发作,睡眠良好。继续观察10天,顺利拔除气管套管。20天后症状消失出院,随访2个月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例2
病历摘要:患者,女,60岁,来自北京。因咽部异物感、喘息伴夜间憋醒1年入院。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咽部异物感,伴喘息、憋气、咳嗽、咳黄痰,进食过快、辛辣刺激饮食或饱食后常可引起呛咳。就诊于北京市某医院,胸片、喉镜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予氨茶碱、激素、β【sub】2【/sub】受体激动剂治疗,疗效欠佳。喘憋逐渐加重伴夜间憋醒,约每小时发作1次,坐起或起床后可缓解,每晚几乎无法平卧睡觉。约7个月前突发喘息、咽部紧缩感、严重呼吸困难,伴颜面四肢皮肤发绀。急诊到北京市某医院,诊断为声带麻痹,急诊行气管切开术并留置气管插管外套管,之后上述症状减轻,但仍时有喘憋。又分别于6个月、5个月和3个月前在该院依次行双侧声带展开术、左侧声带开窗术和右侧声带开窗术,效果均不佳,始终无法拔管。转诊于北京市另一三甲医院,怀疑系胃食管反流病所致喉痉挛,建议来我院明确诊断。发病以来,无反酸、烧心、胸痛,无发热、痰中带血、心悸,无咽痛、发声困难。精神欠佳,饮食尚可,睡眠差,小便正常,大便干结,3~4天/次,体重无减轻。既往史:颈椎病年,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症病史5年,青霉素过敏史。查体:呼吸18次/分,血压130/70 mm Hg。颈部正中可见气管切开外套管。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余未见阳性体征。
治疗:门诊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双锑电极分别位于食管下括约肌(LES)上5 cm、20 cm,结果发现:pH≤4的总反流分别为143次、56次(正常值<50),pH≤4持续>5分钟的反流分别为15次、8次(正常值<3.45),最长反流时间分别为73.7分钟、27.5分钟(正常值<9.2分钟),DeMeester记分分别为94.12分、41.67分(正常值<14.72分),其中有1次反流时出现后背酸痛症状。
食管测压报告:上食管括约肌静息压低于正常,食管体部远段压力低于正常,上段无蠕动波,但LES静息压正常。
胃镜诊断: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
立即进行Stretta射频治疗,术后咽部异物感、呼吸困难、咳嗽咳痰较前明显减轻,病情好转出院。
术后随访,口服奥美拉唑10 mg/日连续2个月,患者已于射频治疗成功后拔管,至今除轻微咳嗽外,其他症状均消失,哮喘未再发作,睡眠好,无夜间憋醒。
例3
病历摘要:患者,男,73岁。因咳痰、喘憋30年,加重伴不能平卧、声音嘶哑、胸骨后疼痛、反酸、尿失禁10年收入我院。患者过去吸烟50年,平均20支/日。30年前受凉后出现咳白色泡沫黏痰、憋气、喘息、气短,在外院诊断为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随之戒烟,多次求治国内知名医院,平均每年住院2~3次,每次都给予抗感染、解痉平喘、吸氧等治疗,效果不佳。10年前病情逐年加重,渐次出现声音嘶哑、胸骨后疼痛和反酸等症状,喘憋发生时不能平卧,难以入眠,每天只能跪位入睡片刻,喘憋严重时如同登山运动员登顶珠峰那种缺氧的感觉,此时经常小便失禁,生活非常痛苦。不能从事家务劳动,自我感觉成了“包袱、累赘和药罐子”。随着病情的发展,胸部逐渐发展为水桶状,发病时双肺可以听到明显的哮鸣音。多次检查血气,提示呼吸衰竭;肺功能提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重度不足。X线胸片提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右上肺部分纤维化。 治疗:后辗转来我院就诊,门诊进行24小时食管pH监测,发现:酸反流共计77次(正常参考值<50),DeMeester记分36.23分(正常参考值<14.72分)。胃镜检查报告: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 进行Stretta微量射频治疗后,胸痛完全消失,反酸、声音嘶哑明显减轻,憋气显著好转,出院。半年后随访,患者每晚能够安睡,甚至可俯卧位,每天可散步1 km,并且可以从事日常家务劳动,如协助老伴买菜购物、为儿女准备饭菜等,生活质量改善很多。 例4 病历摘要:患者,女,53岁。因喘憋40年,加重2年入院。患者于40年前出现咳嗽、咳痰、胸闷、气短及憋气,活动后加重,以冬季发作频繁,诊断为支气管哮喘。30年前出现咳黄绿色脓痰,伴咯血,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支气管扩张,多次住院治疗。近2年症状加重,休息时亦喘息,轻微活动即加重,不能上楼梯,无法工作。夜间不能平卧睡眠,需取左侧卧位,常因咽部痰液堵塞需咳嗽排痰而惊醒,晨起痰多,需咳嗽、咳痰半小时许,咳出约200 ml白色黏痰或黄绿色脓痰。症状严重时,仅能取坐位入睡。2年间经多家医院诊治,甚至知名专家会诊,认为惟一能够解除病痛的方法是肺移植。因考虑手术费用、成功率和疗效等问题,患者对生活感到极度绝望。2006年来我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就诊。 治疗:详细追问病史,患者突然想起,其实在哮喘发病之初即有反酸、胃灼热、呕吐和腹胀等消化道症状伴随,且腹胀明显时哮喘亦相应加重,饥饿时和呕吐后哮喘减轻,近年尚出现打喷嚏、流涕等。由于呼吸道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而忽略了曾有消化道及鼻咽部症状。 入院查体:胸廓略呈桶状,双上肺叩诊呈过清音,双下肺部分呈实音;听诊两肺布满哮鸣音。血气分析示:动脉氧分压(PaO【sub】2【/sub】)58mmHg,二氧化碳分压(PaCO【sub】2【/sub】)50mmHg,碳酸氢盐(HCO【sub】3【/sub】【sup】-【/sup】)30.6mmHg,提示Ⅱ型呼吸衰竭。胸部CT示:两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肺大疱,呈肺毁损的表现。24小时胃食管pH监测示:轻度异常酸反流,评分24.77分(正常值<14.72分)。食管压力检测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6.4mmHg(正常值14~34mmHg),上食管括约肌(UES)压力19.9mmHg(正常值50~100mmHg)。检查结果属轻度胃食管反流。 嘱患者服用抑制胃酸、促进胃肠动力药物1个月,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略有好转。为进一步改善症状,入院第2天按常规方法施行内镜下Stretta射频治疗,治疗后立即复查胃镜见食管下端及贲门部多个白色点状烧灼面,贲门包绕胃镜较前紧密。射频治疗后次日症状进一步缓解,以咳痰和咽异物感好转最明显。本例随访半年,反酸、胃灼热、腹胀、咳嗽、咳痰、喘憋等前述症状均消失,患者体力恢复如常,已能完全胜任工作,且可长途驾车外出,精神饱满,对生活与未来充满信心。 最后证实,患者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和肺损毁等呼吸道疾患,系由胃食管反流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