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从“做”开始

来源 :教育界·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生活、学习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关键词】 行知思想 最近发展区 情景
  作为小学数学四个主要学习领域之一的“空间和图形”,其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学生获取这部分知识的方法主要是“做”——操作学具,获得事实性的经验。在小学高年级形体知识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些教学过程中的现象,并进行了反思。
  案例 师:我们学过了圆柱体的体积,有谁知道圆柱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谁来猜一猜?生1: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2倍。
  师(摇摇头):不对。生2: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师:你真厉害,猜对了!我们一起来说一遍。生(齐):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师:换一种说法还可以怎么说呢?生: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师: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求的?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师:那么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又可以怎样求呢?生: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1/3(师板书)师:说得真好!用字母可以表示为V=1/3Sh师:我们在求圆锥的体积时,一定不要忘了乘1/3哟!在解题时,当你看到问题中求圆锥的体积时,请你把圆锥两个字圈出来,在旁边写上“×1/3”,这样你就不会忘记了。
  课后练习中碰到这样一道题:把一个圆锥形容器中注满水,倒入一个底面半径4厘米的圆柱形容器中,水面由原来的2厘米上升到5厘米,问:原来圆锥容器的容积有多大?结果班上有一大半的学生把圆锥两个字圈了出来,旁边写上了“×1/3”,并把算式列成了这样:3.14×4×4×(5-2)×1/3。
  反思 从上面的教学案例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位老师是在“谨慎”地进行教学的“引导”,让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老师的钩,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但是在教学中,老师只是带着学生一起进行了一次逻辑推理,由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毫无依据地“推理”到圆锥的体积计算。这样的教学理念是陈旧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死板的,教学效果也未必好。为此,笔者做了思考,并提出一些教学的建议。
  一、为“做”创设具体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生活、学习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因此,在上述案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新知识。
  1.“做”前要有“问”。产生疑问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望;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来自于充满疑问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数学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与原有经验间的矛盾冲突,从而产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激情。
  2.“做”时要有“趣”。针对孩子“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课堂上创设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操作情境,能使学生边做边学。
  二、让“做”呈现具体过程
  在上述的案例中,学生的练习出现了具有普遍性的错误。这个错误的原因就是老师在教学时的“指点”:我们在求圆锥的体积时,一定不要忘了乘1/3哟!在解题时,当你看到问题中求圆锥的体积时,请你把圆锥两个字圈出来,在旁边写上“×1/3”,这样你就不会忘记了。正因为有了老师教给的“绝招”,所以,孩子们迷信了老师的“金手指”,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忘记了审题,只看关键词,武断地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过程方法目标的描述时,使用了这样的三个词——经历、体验、探索。这三个目标动词告诉我们,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靠老师的直接“给予”,而是需要学生在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进入数学知识产生的真实过程,在“做”中,发现、体验、感受和获取数学知识。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让学生学习到有价值的数学。
  1.“做”中要有“悟”。教师要引导孩子们真正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在教学中,有的老师为了图省事,同时也要让孩子们经历,所以就简单地设计了一个流程,把每个环节的结论按部就班地呈现出来,让学生逐个记忆。这样的看似亲历的过程,其实也是分批的灌输,毫无现实的意义。在孩子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真正“卷入”的标志是孩子原有的疑问得到解决,又产生新的疑问,再解决……如此螺旋上升。
  2.“做”后要有“思”。要注重培养孩子们严谨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精神。案例中的这道练习题是把圆锥中水的体积转化成了圆柱中增加的水的体积,要求圆锥容器的容积就是要求3厘米高的圆柱形水的体积。求圆柱的体积应该用底面积乘高,而不要再乘1/3。如果孩子们认真地审题了,一定会发现这个问题。正是因为孩子们没有仔细分析,认真思考,仅凭表面的经验肤浅地对待实际问题,才出现了大面积的错误。因此,教师首先要有这样的意识,千万不能再抱着一个锦囊包打天下的简单想法了。在老师的积极影响下,孩子们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逐渐形成严谨、科学的解题、做事精神。
  【参考文献】
  [1]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李吉林.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要】课程游戏化改变的不光是区域游戏,还是整个幼儿园的课程,我们老师的观念在改变,变得越来越重视课程游戏化了。我们将主题教学活动与游戏活动有机地整合,运用生成策略将游戏有机地融入课程。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玩中学学中玩  幼儿园应以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游戏中学习新知识,练习语言表达,发展观察、记忆、注意、思考的能力,“会玩的孩子才会学习,会学习的孩子更会玩”,放手让
期刊
【摘要】在班级管理中,总有那么一两个孩子似乎是班级活动中不和谐的音符,由于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等影响,他们的行为古怪,自由散漫,发展水平低,自控能力差,这些特殊的孩子不仅会影响到其他孩子,还往往会牵扯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孩子的教育,重要的不在于得出正确的结果,而在于走向正确的那个过程。  【关键词】教育幼儿方法灵活  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的前提,是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拥有一颗爱
期刊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88~90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垂直与平行的基础上,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为学习经验展开教学活动。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丰富图形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动手能力、增强探究意识,描述现实空间、发展思维能力的方法有着重要价值。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发展学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多年高三语文教学的经历,围绕“以学定教”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实践策略:从作业中了解“学”,及时批改,及时反馈;从旧题中反思“学”,温故整合,事半功倍;在检测中紧扣“学”,以学定考,稳步提升;在同步考试中体验“学”,设身处地,有的放矢。通过这四个策略,改进高三语文复习工作,将“以学定教”真正落在实处,真正改变“以师定教”的状况,把“以生为本”的理念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因材施教,提高实效。
期刊
【摘要】建设好一支高水平的幼儿园男教师队伍,让他们在幼儿教育领域有更宽广的发展空间,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园教师队伍性别结构的优化,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是当前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需要探索的课题之一。本系列文章试图以2011年成立至今的滨湖区幼儿园男教师俱乐部的建设为例,就俱乐部式职后培养模式在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方式和方法进行探讨,呈现俱乐部通过共同做事促进团队发展,以团队力量助推个人
期刊
【摘 要】 小学语文课堂之上,以四人一小组为基本单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以小组总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笔者以教学《池上》为例,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策略,力求使小语课堂变得高质、高效。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
期刊
【摘 要】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重视和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学生个体成长的需要,也是新时期教育目标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可见基础学科中,最具人文内涵的语文教学应首当其冲肩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责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体现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关键词】 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
期刊
我国教育体系在近年来不断深化改革,结合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出新的教学目标。在新课程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状况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仍有待提高。因此,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小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1.探源——强化教师教学观念的改进  目前,我国小学教师中还有很多老教师,这些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拥有丰富的经验,并且教学态度很认真,但其教学
期刊
《会走路的树》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一篇清新纯美的童话,叙述了小鸟与驯鹿父子纯真的友情,细细品读,发现文本有“三多”——想象留白多、角色对话多、左右结构的生字多。为充分发挥“语例”功能,我遵循文本特点和学情,将教学目标聚焦于“三好”——说好话,读好书,写好字,在语言实践中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培养学生语用能力。  一、浸润童话诗境,巧妙补白,想象练说  这篇课文故事简单易懂,其间留白想象的空间较多,因
期刊
有一首歌叫“牵手”,“因为路过你的路,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著你的快乐……”;有一段情叫“真情”,“奉献是庄严的牺牲,沉默是伟大的祝福……”小学生嫩如花朵,幼小而柔弱,伤不得,不忍伤,“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有真情牵手,心与心才不再遥远。  一、让非连续文本和文本共舞  于丹说《论语》“是朴素的,是温暖的”,其实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中有那么多的故事,诙谐有趣的文字,精美隽永的诗篇,总有一股融融的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