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铁生
原名胡克熙,1911年11月出生于山东烟台福山县书香世家。幼承家学,博览群书,酷爱金石书画。读小学时,即为邻里写对联,为书画家刻印章。自旧制师范毕业后,从事教育事业。“七七”事变爆发,弃教从戎。为誓死不当亡国奴,更名“铁生”,历任八路军侦察兵、参谋、军区后勤部长、参谋长;抗战初期,曾深入敌人心脏,予敌严惩;敌寇恨之入骨,悬赏万元加以通缉。抗战胜利后,转到经济战线,长期担任政府经济部门领导工作,有卓越建树。生前曾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杭州西泠印社顾问、上海市书协顾问、上海工业美术设计协会理事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等职。其篆刻书画,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经常参加国内外展览,各地报刊竞相介绍,声誉卓著;八十年代至1997年,曾风行上海及江浙地区,所题店招匾额,居书法家之首,可谓遗一时之风气;1990年至1993年,先后在北京、上海、香港举办大型个人篆刻书画展,于国内外深具影响。1997年逝世。其主要作品有《工业学大庆印集》《胡铁生书画篆刻选粹》《胡铁生千字文墨迹》等。代表作《金刚经》一部存普陀山普济禅寺,《孙子兵法》百幅屏条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其他作品分别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各省市博物馆、纪念馆收藏。
今年是父亲胡铁生102岁诞辰,承蒙上海书法家协会与杭州西泠印社费心主办,“胡铁生篆刻书画展”日前开幕。我先代表94岁高龄的母亲,感谢大家记得我父亲,感谢大家欣赏他的作品。《上海采风》杂志建议我写写带有传奇色彩的父亲,可是一旦提笔,真的不知从何写起,太多太多的记忆,梳理起来不太容易。
记得上小学一年级那年,父亲第一次教我写毛笔字时,送给我一方砚台,砚台的两边是他篆刻的一幅对联:“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从那时候起,他就经常告诫我,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并用颜真卿的名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书写成对联挂在卧室,让我天天看到,感受先贤如何闻鸡起舞勤奋学习的。
在所有以往人生的回忆中,最让我怀念的就是和父亲共同生活的40多年,尤其难忘的是十年文革中的点点滴滴。他给我精神、学识、修养,那是最为丰沃的养料。对我来讲,其价值是难以估量的,父亲留给我的宝贵精神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父亲的文化素养、道德观念、独创精神、共产党人的修养,以及他在各种考验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与高风亮节,都是令人敬佩的。他有着轰轰烈烈枪林弹雨的革命生涯,他也有作为一个普通人所难以具备的品德和人格魅力。如果说我在工作中也取得了一些微小成绩的话,这一切都来自于父亲清澈如水、至高无上的精神熏陶和谆谆教诲。
我们这一代人的感情与我们的父辈们相近,因为从懂事的那一天起耳闻目睹了长辈们勤俭持家、艰苦朴素、吃苦耐劳、无怨无悔的优良品质。在我的印象中,从解放初期直至父亲去世,将近五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家一直延用着父亲任上海市商业局局长时公家分配的那套柳安木家具,尽管油漆早已剥落,饭桌和坐凳也几经修缮。这期间,就连他写字书法用的台子,也只是一块七尺长的旧夹板,用几个旧箱子架就而成。而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却诞生了别具一格的胡体字,这是何等的不易啊!其实,父亲曾两次出任过上海市手工业局局长,管辖着全上海的家具厂(包括所有的红木家具、艺术品雕刻类),也确有下属提议过为老领导订做红木大写字台,但都被他一律谢绝。
回想起父亲的书法艺术,他之所以食古而能化,不断攀登全新境界,并逐渐形成自家独特的胡体面貌,与他经常同众多艺术大家相互切磋、虚心请益、博采众长的艺术实践是分不开的。记得著名画家程十发先生曾对我说:“一个人,如果在艺术才能上表现出你父亲那么高的造诣,他就很了不起了!可是你父亲,不仅仅在艺术上表现出卓越的才能,在军事上,在经济工作中,他也都表现得卓尔不凡,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是啊,从当年悍战胶东、英勇杀敌的老八路,到解放后同时掌管五六百个工厂几十万人的局长,且在经济领域不断创新改革,要是普通人,早已被公务烦扰而分身乏术了。然而他依然抽暇刻苦钻研,创作出了功力深厚别致雅趣的胡体字。就连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迟浩田将军去医院看望他时也感叹道:当年就是看到城墙上日军悬赏捉拿抗日英雄胡铁生的布告而热血沸腾参加了八路军的。
人们赞扬他是铮铮铁骨、字如其人的老干部和艺术家,这使我又想起了一件事:1957年,父亲时年47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龄,那年他参加中国商业代表团访苏刚回国,轰轰烈烈的反右斗争开始了。当时他已是市委候补委员,财办第一副主任,商业局党委书记、局长,是市委重点培养的干部,正处在人生仕途直线上升的重要时期。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柯某某通知他到市委单独谈话,柯某某上来就表扬父亲,工作能力强,有创造性等等,将他和宋季文放在一起,准备提升至上海市副市长。但接着话锋一转,直截了当对父亲讲:“反右开始了,中央对上海有指标,必须完成,你在财办商业系统,给我抓50个处以上干部定为右派。这场运动中你表现积极,紧跟市委部署,即可担任副市长职务。”但没想到,父亲回答他:“定指标势必会冤枉好人,我们党的作风是实事求是,应该是有一个抓一个,有两个抓两个,没有就不抓。”柯某某听了很不高兴,要求父亲应按市委部署坚决抓,父亲又顶了一句:“柯老,你想过没有,如果我真的按指标抓50个处以上干部定为右派,财贸商业系统的中层以上,年富力强的干部就几乎没有了。接下去谁来为我们党工作?培养这么多的处级干部,又要花多少时间和代价?那会给工作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啊!”柯听后,大为不悦,说:“老胡你的思想严重右倾,很危险的!”这次谈话不欢而散。此后父亲在反右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保护了大批干部,却因此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撤销所有职务,调任黄浦区任第二书记,使他身心受到沉重打击,导致中风住院。
此外,在我的脑海中还时常回忆起许多生活上的小事。记得1975年,我还在兰州部队时期,患了脉管炎,于是专程回沪住院医治。当时可急坏了老父亲,他骑着自行车四处寻医问药,托熟人,找朋友。当听说这种病十之八九有可能会被截肢时,他急哭了。父亲曾经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威吓利诱而岿然不动,此时此刻却因怜惜孩子而老泪纵横。 另一件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擅自在父亲下属的上海服装公司订做了一件大衣,事后被父亲得知,对我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借此告诫我们做子女的以后一律不准假借他的名义在他管辖的企业办任何事情。尽管这只是一件小事,定制大衣的钱款照单支付,他却大动了肝火。可见,在父亲眼中,这与“违法犯罪”无异。由此我体会到什么叫做老一辈革命家的清正廉洁。
父亲仙逝已十六载,他的音容笑貌就同昨日刚与我们叙别一般,依旧历历在目,在我们的心中其精神不死,英魂永存。
附录:
方家评价胡铁生
“纪念胡铁生先生诞辰102周年篆刻书画展研讨会”日前在上海笔墨博物馆举行,与会者有作家叶辛、赵丽宏、褚水敖、沈善增、沈嘉禄、葛红兵、姜卫红;画家富华、唐天源、夏葆元、蔡天雄;书法家张森、高式熊、周志高、戴小京、蔡国声、许思豪、杨勇健、李天彪、祝捷、史涌华、管继平;艺术评论家谢春彦、郭晓瑜;媒体人刘国斌、丹长江、顾村言、刘宏毅;企业家卢津源、张融、朱强强等。现将部分精彩发言摘要如下:
叶辛:以前只知道胡老是书法家,没想到篆刻和国画也非常好。我们很早就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且又是改革开放中敢闯敢干有创新意识的老干部,上海的大街小巷,祖国的名山大川,比如普陀山、灵山大佛、天目山等都能看到他题写的书法匾额和摩崖石刻,胡铁生是近现代众多书法家中有独特风格的一位大家。每一位书法家都想创造一种具有自己风格的书体,但这又谈何容易,但胡老经过长时间的勤奋学习和不断的琢磨,从展出中能看出他的字体从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下半期,有过几次明显的渐变飞跃,应该讲八十年代中期形成了他自己成熟的胡体字风格,从76岁所书《千字文墨迹》中能看到典型的胡体风格,从80岁所书的《心经》看胡体字已到了成熟巅峰期。胡老能有这样高的艺术成就,这与他幼承家学,刻苦学习,以及他青壮年时期投身革命队伍的戎马生涯和在工作中无创不特的创造精神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要学习胡铁生先生铮铮铁骨和书法一致的高尚风格,那些靠官员身份挤入书协的领导要向胡老学习,他才是有资格当书协的领导的典范,他创造的胡体书法,别具风格,代代相传。
赵丽宏:胡铁生先生独创的书法体,已成为上海的文化象征。他的字是有风骨,有人格魅力的,独具风采。他创造的胡体与众不同,个性强烈,我仔细看过《胡铁生书画篆刻》选粹,从这本集子中我看到他的字想起了很多古人,我感到胡体受北碑、颜体赵之谦的影响很深,篆字有金农的风格,也有三国东吴大书家皇象篆书的风格,也有琅琊台的石刻艺术在其中,从这本厚重的集子中能感受到,胡老从小就有临碑帖的深厚功力。这为他日后的融会贯通与众不同打下了坚实基础。他是老革命老干部中很少有的极具个性的书法家,他的篆刻和国画也有很深的造诣,篆刻作品有自己的气息,每一刀都仿佛在写篆字一样,下去就成,很少有修饰,难能可贵。我认为,胡铁生先生在骨子里,在本质上就应该是一个大艺术家、是个文人。如果他没有参加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和解放战争,没有繁忙的经济领导工作,我想他的艺术可能会更上一个新的高的境界。他的艺术生涯中的几次提升,都是在静养,或者靠边站,或离休后出现的,像他这样极具个性的艺术家使我想起了一位古人,李白的《江上吟》诗中对句“屈平辞赋悬明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大意是:屈原的诗同词赋代代相传,如同明月熠熠生辉,楚王建造的小榭楼台却都已经零落倾颓,成为遗迹商丘。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永远活在我的心中,而胡老作为一个能创造一种书体的伟大的书法家,他的艺术比之于他的官员身份更有生命力,更有价值,他的书法也如同日月般熠熠生辉,流芳百世。
富华:胡老比我大14岁,是前辈,老大哥,他是山东来的上海干部中出类拔萃者。我是画国画的,我自己有深切体会,扛枪杆子的要再拿笔杆子并有所建树,谈何容易啊。胡老的书法有自家风格,气势很大,我看没有像他那样枪林弹雨出生入死过来的人,很难写出像他这样大气磅礴,凝练遒劲的书法体。他的篆刻既有传统也有创新,一手写意国画,能全面发展,实在不是容易的事,他在军事、经济、艺术三个领域都有突出的贡献,应为他专门写一本《胡铁生传记》,除了他的革命生涯外,应在书画篆刻艺术方面重点描写他。
张森:我和胡老有20多年的交往,接触很多,胡老创造的个性独具的“胡体”书法,为中国的书法史贡献了一种新书体。尤其令人敬佩和感动的是,他在文革十年动乱靠边站期间,在离休后进入古稀之年,在书法篆刻方面所下的钻研功夫比搞专业创作的人花的时间和精力还要多,因此才能有今天这样高的艺术成就。胡老的字,不用看签名,一眼就能看出是他的字,他自创字体,这对大多数书法家来讲是做不到的。字是人格化的体现,胡老自撰对联“笔有风骨,字俱情操”,就是胡体字的真实写照,确实字如其人,胡老吸收优秀传统的碑帖,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写字对胡老来讲是一种爱好,他写招牌从不收人家钱,刻章也是爱好,对艺术是真诚的喜爱、追求。我仔细看过他写的千字文,76岁的老人一口气写完1000个字,无一懈笔,无一率笔,长篇书写仍气贯首尾骨力不衰,结构严谨书墨酣畅,没有扎实的传统功力是根本写不出来的。胡老不为名利,酷爱艺术,对艺术是真诚的热爱。什么叫艺术,能留下来的才是真正的艺术,胡老的书体就是能留得下的艺术,他就是最好的榜样,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沈善增:胡老的书法风格我很喜欢,我写了一幅对子:“刚柔秀拙融铁笔,贤明淳朴道长生”。实际上他创了一个流派,创一个流派很不容易。胡老的独特风格,非常鲜明,他的字模仿很难,可以学得像,神韵却达不到,神韵的学习是很难的。他将行楷用到魏体中去,刚柔相济,魏碑的庄重、水的柔、山的刚,很巧妙地结合起来,这不只是形式上的结合,一定有自己的文化底蕴,难能可贵。一般的人难以把握其中的神韵,这是一种长时间实践、摸索、钻研的过程,他把绘画构图的技巧和原理用到了书法每一个字的比例结构中去,把碑和帖完美地结合起来,在看他的字时很难看出是碑还是帖的,若干年后临他字的人会越来越多,他创的这个字体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文化内涵,一般人很难把握他的书法神韵,用作店招、指示牌及公共场所相当好看,这种字体终将形成一个流派,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愈会显出他强大的生命力。 褚水敖:胡铁生先生的书画篆刻,我醉心已久。尤其是他的书法作品,因为远宗秦汉六朝,而又自辟蹊径,独创高格,在中国现当代书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我年轻的时候就有幸观赏过他的许多作品,曾经深受震撼;最近又以仰慕之心,欣赏《胡铁生书画篆刻选粹》和《胡铁生千字文墨迹》。经过仔细揣摩,真是浮想不断,觉得胡铁生先生以铁笔纵横一生,他留下的墨宝弥足珍贵。借鉴这铁笔所创造的独特风采,对于当今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需要学习和研究、继承和宏扬的“胡体”精华,有许多方面,我认为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面,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这就是:势。在中国书法史上,“势”的概念居于至高地位。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有云:“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势”从词义分析,本有两义:一是文体,二是气势、力量、形态。就书法而言,特指业已达到的或有形或无形的形势与力量。综观胡铁生先生的书法作品,尤其是他的魏书,我认为最夺人眼球迷人心魂的即是“势”的第二义:作品的磅礴大气,一种排山倒海的非凡力量,一片云蒸霞蔚的天然气象。《胡铁生千字文墨迹》的“出版说明”说得好:“其独到的胡体魏书,魄力雄强,气象浑穆,非一石一碑所能,人称先生书法:似千军万马严阵以待,又如豪杰搏战气贯长虹:令人奋发,令人向上。”这段话既形象又准确地道出了胡铁生书法的特点与气势,从最本质的意义上,揭示了“胡体”书法之所以能够荡人魂魄的原因。
“势”所呈现的形态以及所显示的力度,贯串其中或渗透其里的,其实是与“势”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字:气。所谓“气势”,有气才有势,气满则势雄。气满势雄,合起来便气势逼人。书法亦然,“胡体”尤其。随意翻阅胡铁生先生的书法作品,你立即会感受到这种沛然莫之能御的逼人气势。比如《胡铁生书画篆刻选粹》所载“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八个大字,是胡铁生先生为纪念上海解放四十周年所书。这八个字无论是每个字的结体运笔,还是整体的章法布局,无不显现雷霆千钧之力与冲云破雾之气。夸张地说,若论魏书气势之雄,舍此而谁?欣赏胡铁生先生的书法作品,必然会想起我们当今的书坛。我们不能不遗憾地看到,处处充满喧闹与浮躁的社会生活,也在我们当代的书法作品里打上了烙印。这烙印的标志之一,是许多作品流露出不正之气。这不正之气在胡铁生先生的铁笔之势面前,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令人叹息的软弱无力,作者应该感到羞愧。我在想,如果当今一些名不副实的书法家们忽然惊心,幡然有悟,能够从胡铁生先生的铁笔之势里汲取经验得到力量,那么,我们今天的书法艺术不是更有发展繁荣的希望吗?
管继平:我观胡老的书法,受北碑、魏书的影响很大,篆书受天发神谶碑和秦朝李斯篆字碑的影响非常大,行楷书笔势与赵之谦有些相似,并有颜体和北碑的身影,赵是南方人,字较秀气,胡是北方人字更雄强。胡老在八九十年代,在书法界能做到遗一时之风,是非常了不得的。他书法的功力,犹如一首唐诗中形容小李广射箭的神力,“没在石棱中”,如果没有童子功,线条绝不会如此厚重,并且非常扎实。我认为一个书家,形成风格,不是随随便便的过程,他一定有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看胡老的字一看就能感受他有很扎实的童子功,从他的大事年谱中能看到六岁即在严父的指导下练习书法,持续21年后,弃教从军奔向抗日救国的战场。我们练书法的都懂,持续不断的21年的碑帖童子功,为他日后成为开宗立派大师级的人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沈嘉禄:胡铁生先生虽然离开我们多年,但他的书法艺术是中国人的一笔宝贵财富,更是上海的文化财富,应该整理好、研究好、运用好,发扬好。在上海盖一幢楼、造一座桥很容易,但要出一个胡铁生不容易!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文化环境、个人天分及自身努力加上风云际会等综合因素造就的。我建议将胡体字归集,寻找专业公司做成电脑字模,像宋体颜体柳体舒体一样在设计中运用,造福后人,呼唤更多的书法家涌现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
多年前曾看过上海电视台为胡老拍摄的专题片,印象最深的有一个细节,胡老的家门口搁着一块金砖,好像是清代乾隆年间的那种,90厘米见方,乌黑沉郁,皮壳温润,胡老每天上班前总要在这块金砖上用清水写字,时间富裕就写半小时,时间紧张就写几分钟。然后再出门上班,天天坚持不断,这就是千百年来中国的艺术精神,也足见一位令人敬佩的高级干部对中国文化的崇敬。后来我的住房条件改善后也想买一块金砖,跑到东台路古玩市场,在一家大的古玩店里看到堆着数十块,也相当不错,问了价钱,400元一块,我也买得起,但老板说,这批金砖都被日本人买走了。我一听非常失望,我觉得这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我们的文化载体正在流失,我们的文化精神是否也在丧失?我再谈一点,改革开放后,上海恢复了许多老字号,还有些受文革影响的店招也要恢复过去的名号,以书法的形式强调店招就成了时代的需要,胡老在上海是题店招最多的一位书法家,相当的多,而且风格特征鲜明,老远一看就知道是胡老的手迹,神完气足。这是一种富有时代性、标志性和金石气的书体,非常适合书写成招牌,端庄、稳健、遒劲、大气,为上海这座城市增添了文化色彩。那时人们常说深圳是文化沙漠,但我在深圳看到他们非常重视店招,都是请全国著名的书法家写的。就这一点,不能说它是文化沙漠吧。而反观现在,我们上海的店招,越来越洋化,越来越多地使用电脑字库里的字,书法家的印迹越来越少了。店招是一种文化形态,是城市的底色和文化品格,希望有关方面重视。再比如现在上海是全国地铁线路最长的城市,每个站点都有站名,有些站名是请书法家写的,但没有落款,公众不知道是谁的手迹,更多的站名还是用电脑字库里的字,放大后在墙上一挂,缺少个性和文化含量。建议市建交委或地铁公司综合考量,分别请一位书法家来写一条线路的站名,这样就可以在公共空间里展现十多位有代表性的书法家的艺术成就,也可让公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国书法艺术的熏陶。
谢春彦:胡铁生先生是我们非常值得怀念的前辈。他的名字“铁生”,他参加抗日后有过长期的军旅生涯,的确是金戈铁马,他的书法在文化上表现出来的风格,可以用“苍茫劲健”来形容。写字的人很多,但有自己风格的却很少,有的所谓“有风格”也有欺世之嫌,而胡铁生却是典型的独具风格的书法家,是开宗立派的。一个城市不应忘记在文化上做出过贡献的人,胡铁生先生有多方面的艺术兴趣,在艺术上怀有理想,有劲头,有追求,《美化生活》杂志也是他超前的创造,在当时是超前的思想极为解放的,在文革后对输送美的观念、新的生活方式起到了很大的宣传作用,在当时《美化生活》是非常有影响的非常了不起的杂志。他敢于超前和敢于创新不单在书法艺术上,在他领导下的手工业局下的企业,曾有过许多在全国首创之后各省市随之效仿的故事。还比如陈丹青的恩师木心(孙牧心)出国前在工厂的最底层,就是胡老最早发现并提携重用的。 葛红兵:我看胡老的书法,可用“凛秀”两字形容,这其中既有北碑金石气的高贵,掷地有声,又有南方的秀气,丝绸般的柔,在书法上这两点的结合是难度极高的,胡老却完美地做到了,令人敬佩,赞叹。他把对艺术的追求,与现实的人生工作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是一种人生境界。对我们晚辈,有三方面值得记取:一,字如人,在练字时把心练好,把人格练好,反复体会自己的内心,体会自己的性格,性格若能南北相融,刚柔相济,可能会产生像胡老那样的字。二,对美的追求,对个性、风骨的追求,字练到最后应以风骨见长,胡老确实是字俱情操,笔有风骨,晚辈应认真好好学习。三,胡老当年题写那么多的招牌,全免费,我听后很震惊,他是真正做到了为人民服务,是人民的艺术家。学习胡老,要用超然的超越的超功利的态度对待艺术,这样才能有出息。
唐天源:我曾仔细认真拜读过《胡铁生书画篆刻》选粹,从胡老的大事年谱中我看到他6岁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书法,直至27岁投笔从戎参加八路军。中国书法是很重视童子功的,胡老在书法上能有如此大的成就与他深厚的传统功力是分不开的。胡老一生勤勉笔耕不辍,即使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也抓紧时间练习书法,同时广泛涉猎,在绘画、篆刻等多领域均有不凡造诣,终能达到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艺术境界,成为开宗立派的书法大师。
许思豪:胡老是我最敬重的一位老领导老艺术家,我每年去福寿园,一定给胡老献上花,在他的铜像前我会站很长时间,会想起许多往事。他对艺术的追求是真诚的,从不计较所谓的“书法界的职务”,现在陕西有68个书协领导,真该好好学习胡老的榜样,学习他热爱艺术、攀登艺术高峰的干劲和恒心。作为艺术的追求,作品最后是要拿给历史看的。
蔡天雄:我在工艺美校做学生时就崇拜铁老,他当时称赞了我几句。我作为上海工艺美术大师的任命,离不开铁老的推荐。从铁老身上看到人格魅力,我永远铭记在心。他不求名利,只讲无私奉献,我们不但要学习他书法创作中的创造性,还要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高尚人格。
郭晓瑜:胡铁生伯伯是我叔叔(西泠印社常务副社长郭仲选)的挚友,当年我叔叔介绍我见胡伯伯时讲:你胡伯伯是我们西泠印社的顾问,像他这样有真才实学的老干部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顾问,郭沫若用“铁画银钩,古为今用”八个字高度概括赞扬胡老的书法篆刻艺术,胡老在书法中将“铁画(刚强)银钩(柔美)”的完美结合达到了一种很高境界,他独创的书法体是能够留下来并世代传下去的。能够留得下来的、有积极意义、有传统并能继承发展的,才是好的优秀的艺术品。
卢津源:我十几岁时和胡老住一条街,对门,他是我从小仰慕的老革命中有文化的老干部,我和他的小儿子胡晓申从小一起长大,一直是很好的朋友。七十年代中期我才10多岁,那时晓申在部队当兵。1975年夏天时我在外面乘风凉,胡老把我叫上楼去,让我帮他拖宣纸,帮他磨墨,闲谈中和老爷子讲到古代诗词,说东道西。从此他经常叫我去他书房,一边磨墨写字,帮他拖宣纸,一边聊天。他对我很好,是慈祥的长者,智者。我叫他胡伯伯。有一天他送给我一件书法(隶书),题款津源小友,嘱我好好学习,将来会有出息的。1980年代我已下海,有一天老爷子又送我一幅篆书:“泉源”;旁边题小字的句书是知识的泉源,嘱我做生意不要忘记多读书,多提高。九十年代又嘱晓申送一幅胡体“悟道”给我,当时不太理解,今天想起来“悟道”二字,意义深远,回过头来,九九归一。以我看铁生老人的书法,他写碑贴,对碑贴是有继承、有发展的。我有一个当代博物馆,我经常对年轻人讲,什么叫继承,继承是衣钵,更重要的是发展,发展才是文化的出路,如果不发展文化就会被淘汰。看胡老在魏碑、篆体上有很大的发展和突破,大家称“胡体”字。他在文革中每天写字量是很大的,据我所知每天几千字以上。我去胡老家的次数太多,每次去都看到他不是在写字就是在刻图章,他有一方常用章“自有我法”,此“法”一指规矩,二指破法,即进入到更高一层的化境,此为不求与道合而自然会于道。从他独创的胡体字来看,确实体现并达到了“自有我法”的境界。他是我一生中最敬重的老革命,最尊重的艺术大家,直到今天我每年去福寿园给父亲扫墓,进大门的第一件事先给胡老爷子胡伯伯鞠躬并献上鲜花,他老人家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永远是我们后代学习的楷模。
蔡国声:在上海和江南,胡铁生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街头巷尾的各类招牌,大大小小的书画展览图书出版物,无不有胡老的墨迹佳作,世人皆称之胡体扁担,殊不知胡老书画艺术学养丰富广收精取为我所用且食古而化,融金石书画于一炉。胡老说:学一家书不过为人做奴婢。故他矢志于融通之道不拘前人绳墨。胡老绘画取法石涛八大青藤泼墨写意一舒心胸,篆刻则删繁就简篆隶结合自成风格面貌。故胡老作品气势磅礴酣畅淋漓清新而遒劲,涌动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和脉情,可谓与时俱进。胡老又是以金石书画艺术融入工艺美术创作的引路人和创导者,亦是上海及全国工艺美术行业的领者,他心胸坦荡不计得失,对我国的工艺美术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年是胡老诞辰102周年,人生短促艺术长存,缅怀先贤,胡老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原名胡克熙,1911年11月出生于山东烟台福山县书香世家。幼承家学,博览群书,酷爱金石书画。读小学时,即为邻里写对联,为书画家刻印章。自旧制师范毕业后,从事教育事业。“七七”事变爆发,弃教从戎。为誓死不当亡国奴,更名“铁生”,历任八路军侦察兵、参谋、军区后勤部长、参谋长;抗战初期,曾深入敌人心脏,予敌严惩;敌寇恨之入骨,悬赏万元加以通缉。抗战胜利后,转到经济战线,长期担任政府经济部门领导工作,有卓越建树。生前曾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杭州西泠印社顾问、上海市书协顾问、上海工业美术设计协会理事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等职。其篆刻书画,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经常参加国内外展览,各地报刊竞相介绍,声誉卓著;八十年代至1997年,曾风行上海及江浙地区,所题店招匾额,居书法家之首,可谓遗一时之风气;1990年至1993年,先后在北京、上海、香港举办大型个人篆刻书画展,于国内外深具影响。1997年逝世。其主要作品有《工业学大庆印集》《胡铁生书画篆刻选粹》《胡铁生千字文墨迹》等。代表作《金刚经》一部存普陀山普济禅寺,《孙子兵法》百幅屏条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其他作品分别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各省市博物馆、纪念馆收藏。
今年是父亲胡铁生102岁诞辰,承蒙上海书法家协会与杭州西泠印社费心主办,“胡铁生篆刻书画展”日前开幕。我先代表94岁高龄的母亲,感谢大家记得我父亲,感谢大家欣赏他的作品。《上海采风》杂志建议我写写带有传奇色彩的父亲,可是一旦提笔,真的不知从何写起,太多太多的记忆,梳理起来不太容易。
记得上小学一年级那年,父亲第一次教我写毛笔字时,送给我一方砚台,砚台的两边是他篆刻的一幅对联:“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从那时候起,他就经常告诫我,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并用颜真卿的名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书写成对联挂在卧室,让我天天看到,感受先贤如何闻鸡起舞勤奋学习的。
在所有以往人生的回忆中,最让我怀念的就是和父亲共同生活的40多年,尤其难忘的是十年文革中的点点滴滴。他给我精神、学识、修养,那是最为丰沃的养料。对我来讲,其价值是难以估量的,父亲留给我的宝贵精神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父亲的文化素养、道德观念、独创精神、共产党人的修养,以及他在各种考验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与高风亮节,都是令人敬佩的。他有着轰轰烈烈枪林弹雨的革命生涯,他也有作为一个普通人所难以具备的品德和人格魅力。如果说我在工作中也取得了一些微小成绩的话,这一切都来自于父亲清澈如水、至高无上的精神熏陶和谆谆教诲。
我们这一代人的感情与我们的父辈们相近,因为从懂事的那一天起耳闻目睹了长辈们勤俭持家、艰苦朴素、吃苦耐劳、无怨无悔的优良品质。在我的印象中,从解放初期直至父亲去世,将近五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家一直延用着父亲任上海市商业局局长时公家分配的那套柳安木家具,尽管油漆早已剥落,饭桌和坐凳也几经修缮。这期间,就连他写字书法用的台子,也只是一块七尺长的旧夹板,用几个旧箱子架就而成。而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却诞生了别具一格的胡体字,这是何等的不易啊!其实,父亲曾两次出任过上海市手工业局局长,管辖着全上海的家具厂(包括所有的红木家具、艺术品雕刻类),也确有下属提议过为老领导订做红木大写字台,但都被他一律谢绝。
回想起父亲的书法艺术,他之所以食古而能化,不断攀登全新境界,并逐渐形成自家独特的胡体面貌,与他经常同众多艺术大家相互切磋、虚心请益、博采众长的艺术实践是分不开的。记得著名画家程十发先生曾对我说:“一个人,如果在艺术才能上表现出你父亲那么高的造诣,他就很了不起了!可是你父亲,不仅仅在艺术上表现出卓越的才能,在军事上,在经济工作中,他也都表现得卓尔不凡,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是啊,从当年悍战胶东、英勇杀敌的老八路,到解放后同时掌管五六百个工厂几十万人的局长,且在经济领域不断创新改革,要是普通人,早已被公务烦扰而分身乏术了。然而他依然抽暇刻苦钻研,创作出了功力深厚别致雅趣的胡体字。就连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迟浩田将军去医院看望他时也感叹道:当年就是看到城墙上日军悬赏捉拿抗日英雄胡铁生的布告而热血沸腾参加了八路军的。
人们赞扬他是铮铮铁骨、字如其人的老干部和艺术家,这使我又想起了一件事:1957年,父亲时年47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龄,那年他参加中国商业代表团访苏刚回国,轰轰烈烈的反右斗争开始了。当时他已是市委候补委员,财办第一副主任,商业局党委书记、局长,是市委重点培养的干部,正处在人生仕途直线上升的重要时期。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柯某某通知他到市委单独谈话,柯某某上来就表扬父亲,工作能力强,有创造性等等,将他和宋季文放在一起,准备提升至上海市副市长。但接着话锋一转,直截了当对父亲讲:“反右开始了,中央对上海有指标,必须完成,你在财办商业系统,给我抓50个处以上干部定为右派。这场运动中你表现积极,紧跟市委部署,即可担任副市长职务。”但没想到,父亲回答他:“定指标势必会冤枉好人,我们党的作风是实事求是,应该是有一个抓一个,有两个抓两个,没有就不抓。”柯某某听了很不高兴,要求父亲应按市委部署坚决抓,父亲又顶了一句:“柯老,你想过没有,如果我真的按指标抓50个处以上干部定为右派,财贸商业系统的中层以上,年富力强的干部就几乎没有了。接下去谁来为我们党工作?培养这么多的处级干部,又要花多少时间和代价?那会给工作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啊!”柯听后,大为不悦,说:“老胡你的思想严重右倾,很危险的!”这次谈话不欢而散。此后父亲在反右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保护了大批干部,却因此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撤销所有职务,调任黄浦区任第二书记,使他身心受到沉重打击,导致中风住院。
此外,在我的脑海中还时常回忆起许多生活上的小事。记得1975年,我还在兰州部队时期,患了脉管炎,于是专程回沪住院医治。当时可急坏了老父亲,他骑着自行车四处寻医问药,托熟人,找朋友。当听说这种病十之八九有可能会被截肢时,他急哭了。父亲曾经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威吓利诱而岿然不动,此时此刻却因怜惜孩子而老泪纵横。 另一件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擅自在父亲下属的上海服装公司订做了一件大衣,事后被父亲得知,对我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借此告诫我们做子女的以后一律不准假借他的名义在他管辖的企业办任何事情。尽管这只是一件小事,定制大衣的钱款照单支付,他却大动了肝火。可见,在父亲眼中,这与“违法犯罪”无异。由此我体会到什么叫做老一辈革命家的清正廉洁。
父亲仙逝已十六载,他的音容笑貌就同昨日刚与我们叙别一般,依旧历历在目,在我们的心中其精神不死,英魂永存。
附录:
方家评价胡铁生
“纪念胡铁生先生诞辰102周年篆刻书画展研讨会”日前在上海笔墨博物馆举行,与会者有作家叶辛、赵丽宏、褚水敖、沈善增、沈嘉禄、葛红兵、姜卫红;画家富华、唐天源、夏葆元、蔡天雄;书法家张森、高式熊、周志高、戴小京、蔡国声、许思豪、杨勇健、李天彪、祝捷、史涌华、管继平;艺术评论家谢春彦、郭晓瑜;媒体人刘国斌、丹长江、顾村言、刘宏毅;企业家卢津源、张融、朱强强等。现将部分精彩发言摘要如下:
叶辛:以前只知道胡老是书法家,没想到篆刻和国画也非常好。我们很早就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且又是改革开放中敢闯敢干有创新意识的老干部,上海的大街小巷,祖国的名山大川,比如普陀山、灵山大佛、天目山等都能看到他题写的书法匾额和摩崖石刻,胡铁生是近现代众多书法家中有独特风格的一位大家。每一位书法家都想创造一种具有自己风格的书体,但这又谈何容易,但胡老经过长时间的勤奋学习和不断的琢磨,从展出中能看出他的字体从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下半期,有过几次明显的渐变飞跃,应该讲八十年代中期形成了他自己成熟的胡体字风格,从76岁所书《千字文墨迹》中能看到典型的胡体风格,从80岁所书的《心经》看胡体字已到了成熟巅峰期。胡老能有这样高的艺术成就,这与他幼承家学,刻苦学习,以及他青壮年时期投身革命队伍的戎马生涯和在工作中无创不特的创造精神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要学习胡铁生先生铮铮铁骨和书法一致的高尚风格,那些靠官员身份挤入书协的领导要向胡老学习,他才是有资格当书协的领导的典范,他创造的胡体书法,别具风格,代代相传。
赵丽宏:胡铁生先生独创的书法体,已成为上海的文化象征。他的字是有风骨,有人格魅力的,独具风采。他创造的胡体与众不同,个性强烈,我仔细看过《胡铁生书画篆刻》选粹,从这本集子中我看到他的字想起了很多古人,我感到胡体受北碑、颜体赵之谦的影响很深,篆字有金农的风格,也有三国东吴大书家皇象篆书的风格,也有琅琊台的石刻艺术在其中,从这本厚重的集子中能感受到,胡老从小就有临碑帖的深厚功力。这为他日后的融会贯通与众不同打下了坚实基础。他是老革命老干部中很少有的极具个性的书法家,他的篆刻和国画也有很深的造诣,篆刻作品有自己的气息,每一刀都仿佛在写篆字一样,下去就成,很少有修饰,难能可贵。我认为,胡铁生先生在骨子里,在本质上就应该是一个大艺术家、是个文人。如果他没有参加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和解放战争,没有繁忙的经济领导工作,我想他的艺术可能会更上一个新的高的境界。他的艺术生涯中的几次提升,都是在静养,或者靠边站,或离休后出现的,像他这样极具个性的艺术家使我想起了一位古人,李白的《江上吟》诗中对句“屈平辞赋悬明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大意是:屈原的诗同词赋代代相传,如同明月熠熠生辉,楚王建造的小榭楼台却都已经零落倾颓,成为遗迹商丘。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永远活在我的心中,而胡老作为一个能创造一种书体的伟大的书法家,他的艺术比之于他的官员身份更有生命力,更有价值,他的书法也如同日月般熠熠生辉,流芳百世。
富华:胡老比我大14岁,是前辈,老大哥,他是山东来的上海干部中出类拔萃者。我是画国画的,我自己有深切体会,扛枪杆子的要再拿笔杆子并有所建树,谈何容易啊。胡老的书法有自家风格,气势很大,我看没有像他那样枪林弹雨出生入死过来的人,很难写出像他这样大气磅礴,凝练遒劲的书法体。他的篆刻既有传统也有创新,一手写意国画,能全面发展,实在不是容易的事,他在军事、经济、艺术三个领域都有突出的贡献,应为他专门写一本《胡铁生传记》,除了他的革命生涯外,应在书画篆刻艺术方面重点描写他。
张森:我和胡老有20多年的交往,接触很多,胡老创造的个性独具的“胡体”书法,为中国的书法史贡献了一种新书体。尤其令人敬佩和感动的是,他在文革十年动乱靠边站期间,在离休后进入古稀之年,在书法篆刻方面所下的钻研功夫比搞专业创作的人花的时间和精力还要多,因此才能有今天这样高的艺术成就。胡老的字,不用看签名,一眼就能看出是他的字,他自创字体,这对大多数书法家来讲是做不到的。字是人格化的体现,胡老自撰对联“笔有风骨,字俱情操”,就是胡体字的真实写照,确实字如其人,胡老吸收优秀传统的碑帖,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写字对胡老来讲是一种爱好,他写招牌从不收人家钱,刻章也是爱好,对艺术是真诚的喜爱、追求。我仔细看过他写的千字文,76岁的老人一口气写完1000个字,无一懈笔,无一率笔,长篇书写仍气贯首尾骨力不衰,结构严谨书墨酣畅,没有扎实的传统功力是根本写不出来的。胡老不为名利,酷爱艺术,对艺术是真诚的热爱。什么叫艺术,能留下来的才是真正的艺术,胡老的书体就是能留得下的艺术,他就是最好的榜样,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沈善增:胡老的书法风格我很喜欢,我写了一幅对子:“刚柔秀拙融铁笔,贤明淳朴道长生”。实际上他创了一个流派,创一个流派很不容易。胡老的独特风格,非常鲜明,他的字模仿很难,可以学得像,神韵却达不到,神韵的学习是很难的。他将行楷用到魏体中去,刚柔相济,魏碑的庄重、水的柔、山的刚,很巧妙地结合起来,这不只是形式上的结合,一定有自己的文化底蕴,难能可贵。一般的人难以把握其中的神韵,这是一种长时间实践、摸索、钻研的过程,他把绘画构图的技巧和原理用到了书法每一个字的比例结构中去,把碑和帖完美地结合起来,在看他的字时很难看出是碑还是帖的,若干年后临他字的人会越来越多,他创的这个字体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文化内涵,一般人很难把握他的书法神韵,用作店招、指示牌及公共场所相当好看,这种字体终将形成一个流派,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愈会显出他强大的生命力。 褚水敖:胡铁生先生的书画篆刻,我醉心已久。尤其是他的书法作品,因为远宗秦汉六朝,而又自辟蹊径,独创高格,在中国现当代书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我年轻的时候就有幸观赏过他的许多作品,曾经深受震撼;最近又以仰慕之心,欣赏《胡铁生书画篆刻选粹》和《胡铁生千字文墨迹》。经过仔细揣摩,真是浮想不断,觉得胡铁生先生以铁笔纵横一生,他留下的墨宝弥足珍贵。借鉴这铁笔所创造的独特风采,对于当今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需要学习和研究、继承和宏扬的“胡体”精华,有许多方面,我认为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面,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这就是:势。在中国书法史上,“势”的概念居于至高地位。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有云:“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势”从词义分析,本有两义:一是文体,二是气势、力量、形态。就书法而言,特指业已达到的或有形或无形的形势与力量。综观胡铁生先生的书法作品,尤其是他的魏书,我认为最夺人眼球迷人心魂的即是“势”的第二义:作品的磅礴大气,一种排山倒海的非凡力量,一片云蒸霞蔚的天然气象。《胡铁生千字文墨迹》的“出版说明”说得好:“其独到的胡体魏书,魄力雄强,气象浑穆,非一石一碑所能,人称先生书法:似千军万马严阵以待,又如豪杰搏战气贯长虹:令人奋发,令人向上。”这段话既形象又准确地道出了胡铁生书法的特点与气势,从最本质的意义上,揭示了“胡体”书法之所以能够荡人魂魄的原因。
“势”所呈现的形态以及所显示的力度,贯串其中或渗透其里的,其实是与“势”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字:气。所谓“气势”,有气才有势,气满则势雄。气满势雄,合起来便气势逼人。书法亦然,“胡体”尤其。随意翻阅胡铁生先生的书法作品,你立即会感受到这种沛然莫之能御的逼人气势。比如《胡铁生书画篆刻选粹》所载“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八个大字,是胡铁生先生为纪念上海解放四十周年所书。这八个字无论是每个字的结体运笔,还是整体的章法布局,无不显现雷霆千钧之力与冲云破雾之气。夸张地说,若论魏书气势之雄,舍此而谁?欣赏胡铁生先生的书法作品,必然会想起我们当今的书坛。我们不能不遗憾地看到,处处充满喧闹与浮躁的社会生活,也在我们当代的书法作品里打上了烙印。这烙印的标志之一,是许多作品流露出不正之气。这不正之气在胡铁生先生的铁笔之势面前,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令人叹息的软弱无力,作者应该感到羞愧。我在想,如果当今一些名不副实的书法家们忽然惊心,幡然有悟,能够从胡铁生先生的铁笔之势里汲取经验得到力量,那么,我们今天的书法艺术不是更有发展繁荣的希望吗?
管继平:我观胡老的书法,受北碑、魏书的影响很大,篆书受天发神谶碑和秦朝李斯篆字碑的影响非常大,行楷书笔势与赵之谦有些相似,并有颜体和北碑的身影,赵是南方人,字较秀气,胡是北方人字更雄强。胡老在八九十年代,在书法界能做到遗一时之风,是非常了不得的。他书法的功力,犹如一首唐诗中形容小李广射箭的神力,“没在石棱中”,如果没有童子功,线条绝不会如此厚重,并且非常扎实。我认为一个书家,形成风格,不是随随便便的过程,他一定有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看胡老的字一看就能感受他有很扎实的童子功,从他的大事年谱中能看到六岁即在严父的指导下练习书法,持续21年后,弃教从军奔向抗日救国的战场。我们练书法的都懂,持续不断的21年的碑帖童子功,为他日后成为开宗立派大师级的人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沈嘉禄:胡铁生先生虽然离开我们多年,但他的书法艺术是中国人的一笔宝贵财富,更是上海的文化财富,应该整理好、研究好、运用好,发扬好。在上海盖一幢楼、造一座桥很容易,但要出一个胡铁生不容易!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文化环境、个人天分及自身努力加上风云际会等综合因素造就的。我建议将胡体字归集,寻找专业公司做成电脑字模,像宋体颜体柳体舒体一样在设计中运用,造福后人,呼唤更多的书法家涌现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
多年前曾看过上海电视台为胡老拍摄的专题片,印象最深的有一个细节,胡老的家门口搁着一块金砖,好像是清代乾隆年间的那种,90厘米见方,乌黑沉郁,皮壳温润,胡老每天上班前总要在这块金砖上用清水写字,时间富裕就写半小时,时间紧张就写几分钟。然后再出门上班,天天坚持不断,这就是千百年来中国的艺术精神,也足见一位令人敬佩的高级干部对中国文化的崇敬。后来我的住房条件改善后也想买一块金砖,跑到东台路古玩市场,在一家大的古玩店里看到堆着数十块,也相当不错,问了价钱,400元一块,我也买得起,但老板说,这批金砖都被日本人买走了。我一听非常失望,我觉得这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我们的文化载体正在流失,我们的文化精神是否也在丧失?我再谈一点,改革开放后,上海恢复了许多老字号,还有些受文革影响的店招也要恢复过去的名号,以书法的形式强调店招就成了时代的需要,胡老在上海是题店招最多的一位书法家,相当的多,而且风格特征鲜明,老远一看就知道是胡老的手迹,神完气足。这是一种富有时代性、标志性和金石气的书体,非常适合书写成招牌,端庄、稳健、遒劲、大气,为上海这座城市增添了文化色彩。那时人们常说深圳是文化沙漠,但我在深圳看到他们非常重视店招,都是请全国著名的书法家写的。就这一点,不能说它是文化沙漠吧。而反观现在,我们上海的店招,越来越洋化,越来越多地使用电脑字库里的字,书法家的印迹越来越少了。店招是一种文化形态,是城市的底色和文化品格,希望有关方面重视。再比如现在上海是全国地铁线路最长的城市,每个站点都有站名,有些站名是请书法家写的,但没有落款,公众不知道是谁的手迹,更多的站名还是用电脑字库里的字,放大后在墙上一挂,缺少个性和文化含量。建议市建交委或地铁公司综合考量,分别请一位书法家来写一条线路的站名,这样就可以在公共空间里展现十多位有代表性的书法家的艺术成就,也可让公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国书法艺术的熏陶。
谢春彦:胡铁生先生是我们非常值得怀念的前辈。他的名字“铁生”,他参加抗日后有过长期的军旅生涯,的确是金戈铁马,他的书法在文化上表现出来的风格,可以用“苍茫劲健”来形容。写字的人很多,但有自己风格的却很少,有的所谓“有风格”也有欺世之嫌,而胡铁生却是典型的独具风格的书法家,是开宗立派的。一个城市不应忘记在文化上做出过贡献的人,胡铁生先生有多方面的艺术兴趣,在艺术上怀有理想,有劲头,有追求,《美化生活》杂志也是他超前的创造,在当时是超前的思想极为解放的,在文革后对输送美的观念、新的生活方式起到了很大的宣传作用,在当时《美化生活》是非常有影响的非常了不起的杂志。他敢于超前和敢于创新不单在书法艺术上,在他领导下的手工业局下的企业,曾有过许多在全国首创之后各省市随之效仿的故事。还比如陈丹青的恩师木心(孙牧心)出国前在工厂的最底层,就是胡老最早发现并提携重用的。 葛红兵:我看胡老的书法,可用“凛秀”两字形容,这其中既有北碑金石气的高贵,掷地有声,又有南方的秀气,丝绸般的柔,在书法上这两点的结合是难度极高的,胡老却完美地做到了,令人敬佩,赞叹。他把对艺术的追求,与现实的人生工作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是一种人生境界。对我们晚辈,有三方面值得记取:一,字如人,在练字时把心练好,把人格练好,反复体会自己的内心,体会自己的性格,性格若能南北相融,刚柔相济,可能会产生像胡老那样的字。二,对美的追求,对个性、风骨的追求,字练到最后应以风骨见长,胡老确实是字俱情操,笔有风骨,晚辈应认真好好学习。三,胡老当年题写那么多的招牌,全免费,我听后很震惊,他是真正做到了为人民服务,是人民的艺术家。学习胡老,要用超然的超越的超功利的态度对待艺术,这样才能有出息。
唐天源:我曾仔细认真拜读过《胡铁生书画篆刻》选粹,从胡老的大事年谱中我看到他6岁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书法,直至27岁投笔从戎参加八路军。中国书法是很重视童子功的,胡老在书法上能有如此大的成就与他深厚的传统功力是分不开的。胡老一生勤勉笔耕不辍,即使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也抓紧时间练习书法,同时广泛涉猎,在绘画、篆刻等多领域均有不凡造诣,终能达到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艺术境界,成为开宗立派的书法大师。
许思豪:胡老是我最敬重的一位老领导老艺术家,我每年去福寿园,一定给胡老献上花,在他的铜像前我会站很长时间,会想起许多往事。他对艺术的追求是真诚的,从不计较所谓的“书法界的职务”,现在陕西有68个书协领导,真该好好学习胡老的榜样,学习他热爱艺术、攀登艺术高峰的干劲和恒心。作为艺术的追求,作品最后是要拿给历史看的。
蔡天雄:我在工艺美校做学生时就崇拜铁老,他当时称赞了我几句。我作为上海工艺美术大师的任命,离不开铁老的推荐。从铁老身上看到人格魅力,我永远铭记在心。他不求名利,只讲无私奉献,我们不但要学习他书法创作中的创造性,还要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高尚人格。
郭晓瑜:胡铁生伯伯是我叔叔(西泠印社常务副社长郭仲选)的挚友,当年我叔叔介绍我见胡伯伯时讲:你胡伯伯是我们西泠印社的顾问,像他这样有真才实学的老干部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顾问,郭沫若用“铁画银钩,古为今用”八个字高度概括赞扬胡老的书法篆刻艺术,胡老在书法中将“铁画(刚强)银钩(柔美)”的完美结合达到了一种很高境界,他独创的书法体是能够留下来并世代传下去的。能够留得下来的、有积极意义、有传统并能继承发展的,才是好的优秀的艺术品。
卢津源:我十几岁时和胡老住一条街,对门,他是我从小仰慕的老革命中有文化的老干部,我和他的小儿子胡晓申从小一起长大,一直是很好的朋友。七十年代中期我才10多岁,那时晓申在部队当兵。1975年夏天时我在外面乘风凉,胡老把我叫上楼去,让我帮他拖宣纸,帮他磨墨,闲谈中和老爷子讲到古代诗词,说东道西。从此他经常叫我去他书房,一边磨墨写字,帮他拖宣纸,一边聊天。他对我很好,是慈祥的长者,智者。我叫他胡伯伯。有一天他送给我一件书法(隶书),题款津源小友,嘱我好好学习,将来会有出息的。1980年代我已下海,有一天老爷子又送我一幅篆书:“泉源”;旁边题小字的句书是知识的泉源,嘱我做生意不要忘记多读书,多提高。九十年代又嘱晓申送一幅胡体“悟道”给我,当时不太理解,今天想起来“悟道”二字,意义深远,回过头来,九九归一。以我看铁生老人的书法,他写碑贴,对碑贴是有继承、有发展的。我有一个当代博物馆,我经常对年轻人讲,什么叫继承,继承是衣钵,更重要的是发展,发展才是文化的出路,如果不发展文化就会被淘汰。看胡老在魏碑、篆体上有很大的发展和突破,大家称“胡体”字。他在文革中每天写字量是很大的,据我所知每天几千字以上。我去胡老家的次数太多,每次去都看到他不是在写字就是在刻图章,他有一方常用章“自有我法”,此“法”一指规矩,二指破法,即进入到更高一层的化境,此为不求与道合而自然会于道。从他独创的胡体字来看,确实体现并达到了“自有我法”的境界。他是我一生中最敬重的老革命,最尊重的艺术大家,直到今天我每年去福寿园给父亲扫墓,进大门的第一件事先给胡老爷子胡伯伯鞠躬并献上鲜花,他老人家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永远是我们后代学习的楷模。
蔡国声:在上海和江南,胡铁生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街头巷尾的各类招牌,大大小小的书画展览图书出版物,无不有胡老的墨迹佳作,世人皆称之胡体扁担,殊不知胡老书画艺术学养丰富广收精取为我所用且食古而化,融金石书画于一炉。胡老说:学一家书不过为人做奴婢。故他矢志于融通之道不拘前人绳墨。胡老绘画取法石涛八大青藤泼墨写意一舒心胸,篆刻则删繁就简篆隶结合自成风格面貌。故胡老作品气势磅礴酣畅淋漓清新而遒劲,涌动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和脉情,可谓与时俱进。胡老又是以金石书画艺术融入工艺美术创作的引路人和创导者,亦是上海及全国工艺美术行业的领者,他心胸坦荡不计得失,对我国的工艺美术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年是胡老诞辰102周年,人生短促艺术长存,缅怀先贤,胡老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