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及德育启示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meng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計”,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主要涵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价值观、建设路径、国际关系、发展理念、中国承诺等。这一重要论述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和平思想的现实化,是中国共产党国际领域理论的重要创新,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智慧和远见,是人类社会划时代的生态伦理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对学校德育的重要启示是,要高度重视学校德育的开放性,注重建构学校德育的历史责任感,深刻理解学校德育培养世界意识的重要性,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学校德育
  作者简介:冉亚辉,重庆师范大学中国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变为“地球村”,人类社会成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前世界发展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充满着对人类面临困境、世界发展路向的深层道德关切,将会对世界发展起到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这一论述的理论内涵与历史意义,并以这一论述指导学校德育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国际理解能力。
  一、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并有着内在的理论特质。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建设“五个世界”
  “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1]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目标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五个世界”的重要理念: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2]“五个世界”涵盖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最为重要的五个领域,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目标。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3]在一定意义上看,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际核心价值观体系领域的基本内容。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延续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价值观,和平与发展才能带给人类安全。公平与正义是人类社会建设的价值观基础,也是人类社会法律和道德的重要支撑。民主与自由是现代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是确保人类社会发展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性价值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提出了文明共处的国际正义原则,以“同舟共济,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基础,超越了对抗、冲突、“零和博弈”等,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国际外交伦理意义。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路径:“五个建设”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路径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个建设”的重要论述: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4]其内容不仅有国际安全层面,还包括了经济、伦理、生态等领域。只有建立平等互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才能确保世界持久和平;只有建设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才能确保世界的普遍安全;只有坚持开放创新、包容互惠,才能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只有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才能有效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只有尊崇自然、绿色发展,才能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关系: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关键同时也是最困难的是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5]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国际交往中的国际道义论:在国际外交思想领域,强调国际道义,注重国际义利观;在国际外交行为中,做到义利兼顾。“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6]国际道义论是一种面向全人类的终极和平外交思想,既不是西方霸权国家长期奉行的大国霸权或分赃的霸权主义思想,也不是对第三世界的殖民主义思想,而是立足于大国小国一视同仁,致力于人类所有国家共同和平发展、命运与共的思想。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开放创新、包容互惠
  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既要和平,更要发展。国际发展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重要构成部分。“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秉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助互帮、互惠互利。”[7]在对世界发展的基本判断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8]确保世界开放创新的发展模式,在发展中包容互惠,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坚持的重要发展理念。
  (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承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将信守中国的承诺,致力于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中国将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坚持走合作发展的道路。[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10]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将信守中国承诺,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是国际和平与发展的积极推动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力量,这是中国的承诺,也是中国始终的践行。   二、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历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和平思想的现实化
  中国共产党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奋斗目标指向共产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11]人类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构成,也是马克思主义国际伦理的基础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和平思想的现实化。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是现实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和平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有着深厚的国际主义伦理基础,注重国际道义,这是具有道德高度的新时代国际主义思想。人类社会的和平,必须建立在道德基础上,而在国际层面,必须坚守国际道义。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国际领域理论的重要创新
  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国际领域理论的历史性创新。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三个世界”[12]思想,后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永远不称霸”等战略思想,江泽民同志提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战略思想,胡锦涛同志提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战略思想。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国际理论领域的历史性创新,也体现了中国的国际善意。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四个自信”的重要理论成果,有效建构了世界体系思想领域中的中国话语体系。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智慧和远见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和为贵,追求社会和谐和睦、国家与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13]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善意,是一种力求人类道德伦理高品质的国际和平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也是中华文明深刻的历史智慧和远见的体现。现代人类社会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是命运共同体。家国一体建设是中国传统社会建设的结构性思维,而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传承了这一重要思维。世界是扩大的国,国是缩小的世界,要实现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和谐和平,必须确保世界和平发展。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
  (四)人類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是人类社会划时代的生态伦理思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不只是致力于人类和平发展,还在生态伦理领域具有重要伦理价值。“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14]在发展中要树立新时代的生态伦理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15]。在生态伦理上,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也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修正。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人类中心主义确实对创造现代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它也是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和能源危机等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16]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不仅强调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和睦相处,同时也强调要转变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生态伦理观。
  三、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德育启示
  学校是人类社会面向未来系统培养青少年的机构,它要承担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工作。在教育层面如果缺失国际理解,最终会导致国家发展中的偏狭和封闭,并会危及人类社会的整体和平发展。学校德育要致力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开阔学校德育的国际视野,提升国际理解教育的质量。
  (一)要高度重视学校德育的开放性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注重对外开放和交流,最终会成为死水一潭,形成自我封闭的局面。这种死水一潭的社会在发展中相对缺乏创新动力,缺乏国际交流和多元思维,极容易发展停滞,最终在外来力量的冲击下形成严重社会危机。学校德育要致力于培养敢于创新创业的新一代,要高度重视学校德育的开放性,扩展学生的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能置身于世界发展潮流之外。“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17]在国家层面,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学校层面,德育工作也要致力于推进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提升教育的开放性。学校德育要深入理解和实施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既需要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蕴,同时要注意结合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当“头”的外交战略,做力所能及的国际交流工作。学校德育可以适度采取旅游学习、交换生计划、联合培养等方式,推进学校德育的国际交流。学校德育的开放性对于学生个体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德育开放性有助于开阔中国青少年的国际视野和提高中国青少年的国际理解能力,建构未来其对国际事务的准确理解能力和处理能力。
  (二)要特别注重建构学校德育的历史责任感
  学校德育要站在世界发展高度审视自身的历史责任。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但今天人类社会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18]面对人类社会中的挑战,最终仍然要依靠人类社会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也是一个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中国的国际责任未来将由青少年承担,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学校德育要高度关注历史责任的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国际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
  (三)要深刻理解学校德育培养世界意识的重要性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坚持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在学校德育中要贯彻这一国策,深刻理解学校德育培养世界意识的重要性。在学校德育层面,需要理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理解中华文化的特殊性,两者结合建构中国青少年的健康的世界意识。人类历史发展中,各个国家都是在文明的共生共存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文明成果,从而保持自身文明持续不断的创新动力。[19]学校德育要深刻理解培养世界意识在德育中的重要性,有效借鉴和吸收其他文明的有益成分,确保有效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校德育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理解,在文化课程中要有世界文明的相关教育,提升学生对人类世界的全方位认识和理解。这种理解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第一,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理解要建立在对中国、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的充分理解的基礎上,以此确保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这也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基础;第二,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学习理解不能过度偏向于某一个文明或某几个国家,这样有悖于世界文化学习的多样性。特别是在世界文明历史的教学中,不能局限于几个西方主要国家,这样可能导致学生形成对这些西方主要国家认知的过度浪漫化。在世界文明的教学中,要均衡和平等对待世界各种人类文明。
  (四)要刻意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
  学校德育要刻意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重点是培养学生在看待国际事务中秉持多重价值转换视角。简言之,就是在国际事务中,不能仅站在中国视野、中国价值观的立场上,还要理解他国的立场和视野,理解他国的价值观立场,这样在国际事务的认识上,才能知己知彼。在学校德育中要有世界多种文明的内容介绍和价值观分析,这样才能让学生具备国际理解能力和相关视角转换的知识和能力。学校德育承担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系统教育,学校德育在价值观培养中,需要注意适度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领域的价值观教育,重点关注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和“五个世界”建设思想,这是国际领域价值中的重要公约数。在学校德育实践中,要大力倡导合作共赢的价值引导,提升青少年对国际时局的理解,有力推进教育领域的合作发展,推进国际教育领域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3][14][1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81,541-544,522,523-525,522,443,524,538,525-526,545,545,525,544.
  [1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1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441.
  [16]黄云明.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底蕴和伦理意蕴[J].社会科学家,2018(5):9-17.
  [17][1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8,58.
  [19]范宝舟,王嘉曦.文明共处的正义原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J].伦理学研究,2019(3):107-112.
  责任编辑︱刘 烨
其他文献
摘要:初中活动型法治教育是指在对初中生进行法治教育时,通过对法治教育内容的整合,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实现法治内容活动化和法治活动内容化;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综合运用法律知识以及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增强法治意识,提升法治素养。  关键词:活动型法治教育课程;内涵;价值;路径  作者简介:王存贵,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上新河初中书记,正高级教师  “活动型学科课程
期刊
摘 要:中小学法治教育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基于学校法治教育现状,可以从价值意蕴、内容向度与实践路径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推进和优化。价值意蕴包括全面发展价值、教育价值和法治价值,内容向度包括法治常识教育和法治意识培育,实践路径包括多元举措提升法治教育师资素养、线上线下融合丰富法治教育形式、健全评价机制提升法治教育成效。  关键词:中小学;法治教育;价值意蕴;内容向度;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汪莉
期刊
摘 要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养人和塑造人,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的表现方式不同。学校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教师通过教书和育人达到教育的目的。育人涵盖在教师教书的过程中,在“教”的过程中实现育人的目的,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的。教师的育人能力是教育教学能力的核心,其核心内涵包括教育信念、教学智慧和教师的自我反思。育人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是时代发展的价值诉求。  关键词  育人能力;核心内涵;价值诉求  作者简介
期刊
怎么来认识儿童道德境界的定位呢?从社会学的观点看,从社会指令的要求看,儿童的主义、理想、信仰,的确不能像成人那样,有不能承受之重。如果从追寻“崇高”这个目标来看,定得高没什么错。第三阶段的忘我之境,正是引领儿童追寻崇高的引擎。只有在忘我的情境中,儿童的崇高感,才可能有落脚点。  情境教育,作为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范式,它充分显示出民族文化的獨特优势,又顺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彰显着无穷的魅力。李
期刊
在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的新时代,学校教育应致力于教书和育人、教学和教育的统一,使德育成为学科教学的内在价值追求,而不是学科教学的额外任务。本文以鲁教版(五四学制)初中化学八年级第五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为案例,探索初中化学学科德育实施的路径和过程。  一、引领学生深度感悟化学学科的独特价值  化学学科是在分子、原子的关系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探究物质体系
期刊
印度电影《嗝嗝老师》自2018年10月在中国上映以来,感动了无数观影人,口碑炸裂,虽算不上经典,但可与《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等相媲美,引发人们对教育的广泛关注与热议。  电影聚焦于一位身患图雷特氏综合症(多发性抽动症,一种神经性疾病,患者会无法控制地打嗝)的女老师奈娜,虽有教育学学士、理学硕士学位,但由于身体缺陷,在面试中被18所学校拒绝。幸好她的母校圣蒂克斯在拒绝了她5次后抛来了橄榄枝,电
期刊
(贵州省贵定县昌明镇新安小学 贵州 贵定 551300)  人们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口语交际也不例外。交际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具体的实践,只有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学生才能形成得体大方的举止,应对自如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教学应当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能单纯地传授过多的口语交际知识,”这一建议充分肯定了口语交际的实践意义。所以,要改变口语交际
期刊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教育部也相应地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为教育更好发展助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
期刊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红船精神,并将其深刻内涵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嘉兴再次阐发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要求“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作为红船精神凝聚、升华的地方,嘉兴市教育系统结合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积极推进红船精神进校园,着力打造具有嘉兴
期刊
立德树人 学以成人  熊建辉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育人之本,莫如铸魂。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从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立德树人”明确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再到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立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