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费德勒的拐点
费德勒在迪拜公开赛首轮输给穆雷之后,当天的《体坛周报》网球版头条一直想跳出比赛本身,做些有分量的东西。笨豆老师的头条稿子写得很克制,描述了球王输球之后的口不择言,外加一些常规的输球数据。不过我在最初做标题的时候,还是忍不住给文章扣了个大帽子:“费德勒,拐点已现?”——加了个问号,但还是很刺眼。
新闻从业者的劣根性,总想纪录大事件,恨不得天天都是历史的节点,事事都是时代的里程碑。但是,对于费德勒来说,这场失利是否能算是历史的拐点?
经过一番挣扎,最后的标题还是改了——“费德勒不愿走下神坛”。这样的定义方式相对安全,用否定来表达肯定。和“拐点”相比,虽然这样的的表述只是陈述事实,但却是一种带有观点的事实。费德勒有危机吗?确实有。危机有多大?没人能量化,目前唯一能确认的是,他坚信,这不是问题。
问题就在于,这真的不是问题吗?对于一个强者来说,不愿面对或者承认失利,其实也正是失利的证据。如果费德勒仅仅是输掉一场球,那或许并不能代表什么,但如果他在输球之后还要嘴硬,那就是不是能够说明,他很在乎这场失利,他想淡化失利,他想说服别人,或许也包括他自己,这仅仅只是一场失利?
体育界的神话很多,他们的职业生涯必然是一条抛物线,没有永远的单边上扬。乔丹当年差点创造这种神话,1993年,他第一次宣布退役的时候,世人皆惊,很多人都以为传奇就此定格,但乔丹复出了三次,依旧遵循了抛物线的规律。
很多人喜欢拿桑普拉斯和费德勒做对比,但桑普拉斯当年并没有费德勒这样的连胜纪录,他的失利也就不会被这样放大。不会被如此放大,也就没有这么明显的拐点,桑普拉斯的老去更平缓,更能让人们接受。
费德勒已经27岁,对于网球运动来说,这也不再是一个黄金年龄。即便他的技术优势能和以前持平,但体能和伤病占的影响比重会越来越大。桑普拉斯27岁之后,只拿到了三个大满贯,1999年开始,也就是桑普拉斯28岁的时候,开始受到伤病的困扰,甚至休赛了两个月。
对于一个伟大的运动员来说,职业生涯的拐点自然不会像中国股市,大起大落,如坐云霄飞车。这是一个保卫和失守并存的过程,但岁月的残酷确是永恒的规律。
我把青春
献给你
你敢在一场网球赛前绕着球场跑30圈吗?或者,在费德勒与德约巅峰对决直播的同时,好友令人心烦地传递着“去打球吧”的诱惑,你的选择——是留在电视机前,还是在通往球场的灿烂车潮中幸福地摧残喇叭?
我经常想,对于那些正狂热迷恋NBA的少男少女而言,旷课逃班坐地铁,像吸食鸦片一样爱上篮球公园,究竟何罪之有?
同样的疑问当然适用于坠入网球世界的男男女女。因为网球,你得到了什么;或你放弃了什么?
很显然,拥有网球,你便拥有不同的人生观。这不是我说的。此话的出处在于首次摘下澳网女单冠军奖杯后的莎拉波娃。面对如麻的记者,莎娃吐气如兰——“从此,我拥有全新的人生观。”
网球是你的业余爱好吗?当然是。但并不全是。它还是你的人生态度,是你以快乐方式从事的严肃事。为更美好的生活而爱上网球,而不是让网球成为你的生活负担。每一个爱上网球的人都该摸住心脏然后自问,你是不是因为发现了网球而发现了另一个你自己,并为此感到更多的自豪?那答案一定是,是的。
我此前从未写过网球专栏,所以当刘加西——(《网球俱乐部》主编刘利剑先生的绰号)——向我约稿的时候,我脑海闪出那么一片或璀灿或空白的念头。想起某年某月某天,我们在北京的方庄网球场挥汗如狗,贪婪地吸吮着太阳赏赐的毒素,刘加西突然就冒出那么一句,“咱们要是能这样一直打到死,该有多爽!”
作为一个曾将网球视为“半条命”的男人,我做过最伤感的事情,是抱着自己不幸折断的WILSON独自流泪20分钟。现在,那只WILSON的残骸依旧安祥地躺在我的床头柜里。我每天对自己说过晚安,它便最靠近我那些光怪陆离的网球梦想。
我做过最勇敢的事情,是在一次对抗中愤怒地罚自己出场,让哥们替我打,我站到另一块场地偷偷看一个12岁的小男孩如何挥反拍。就是从那次开始,我的反手有了“长足”的进步,而那个不知名的12岁少年,成了我运动生涯中第一个偷拳师傅。
一个21岁的南方女孩许瑞娜,最初因为与无业男友出现感情危机为了解闷才去学打网球。今年春节前,她告诉我:“我想放开这段感情,可是又很不舍,所以没事的时候就去打球。虽然打得很烂,但我觉得只有打球的时候才能开心。”现在,拥有一只4000多元的网球拍成了她的新理想,“我已经不再去想感情的事情了,顺其自然吧。现在每当工作很累很烦的时候,我就安慰自己,为了那只更好的网球拍,现在再辛苦也没有关系……”
网球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观,是很多人的生活新出口,也会成为他们的人生坚守。每天奔走于钢筋水泥世界的我们都一样,妄图通过网球这个光鲜亮丽的媒质,挖掘自己崭新的人生观,找到让自己喜欢的另一个自己。
既然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不如让网球改变曾经郁闷的我们。此文献给我一直挚爱却鲜于表达的网坛知己们,我爱你们。
时无英雄?
费德勒的每一次输球都会引来很多声音,新赛季的开局,这种声音格外多,一个时代的终结也好,天王不再也好,江山易主也罢……更有不少人开始分析费德勒根本没有真正的称王实力,纷纷扬扬,好不忙乱。
针对费德勒的声音有的是提心吊胆的,有的是幸灾乐祸的。
幸灾乐祸的一种不用讲,一个不中自己意的人霸占网坛多时,此刻终于摇晃,如此便好像看到了新朝代的曙光,早早叫一下倒好,哄哄台场,都是人之常情了。
一是因为喜欢而提心吊胆,换言之,英雄美人你一当他是自家人,便免不了要担心他太老实不够能干,再不然太劳累不够能干,再不然,太不开心而不想再干……总之,因为喜欢费德勒而害怕他的动摇和软弱。
一直以来,我们对各种经传里的天道人事歌咏之不尽,这是历史的永生,而每一章回的结束又都意有未足,但事实上,这也正是历史之所以还要有新的章回的原因。
令人反感的是,此时竟然还有人借此谈及费德勒的人品,大意是说费德勒借输球转嫁压力,变相压制年轻球手,这种想法实在不堪,柏拉图说,“若要明心见性/自当注视灵魂深处”。这样的想法中,狭隘心机未免过于明显。
抛开费德勒个人的状态、球技、实力这些问题不谈,这些声音实在颇显浮躁。
不管喜不喜欢,费德勒在网坛的成绩着实斐然,当然算得上是有历史意义的名将,但,肯定这一点并不代表他必须在技战术上一无漏洞,必须“永远”站在霸主的位置,永远不动摇,况且费德勒的章回尚且未必结束,仅仅几场比赛而已,“阳光下从来没有必然”,喜欢网球的话,应该喜欢此刻的动荡,且看究竟如何。
这众多的声音也使人想起晋朝的阮籍,阮籍曾登荥阳成皋间汉王与项羽当年的战场,叹息曰:“时无英雄,遂使稚子成名。”对于历史上的事情,我们原来就是这样爱惜之不尽,而亦意有未足。殊不知“百千年后,不道无,只是少。”
即便真的在这个赛季低迷未振,即便真的是就此结束霸主之势,费德勒这样的杰出选手对于网坛而言已是不可多得,与其真的等到“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之时,再叹息无与少,不如此时少一些浮躁的断言,静观棋局之变。
原本这时代便消解深度,终日运转炒作,因此这世界更是需要足够的清醒与平和。
独立的
网球
网球运动的品质之一就是独立。
1924年,由于很难在职业运动员与业余运动之间划出一条分界线,国际网联同国际奥委会发生冲突,导致网球退出了奥运会,直到1988年汉城奥运会,也就是公开赛时代开始20年之后,网球才成为正式比赛项目。
相比于其他一些因奥运会以及其他大型运动会而生存的项目(比如田径游泳),网球没有奥运会照样生存,并始终是一个无限彰显自我价值的项目。
打网球的人,也因为网球而多少具备了这种特质。在很多职业选手看来,四大满贯远比奥运冠军重要。在他们眼中,奥运会是一场大型交响乐演奏会,网球只算其中一种乐器,并非终极或者惟一。
就在前几天,罗迪克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决定退出第29届奥运会。美国人给出的理由很简单:为了确保能在美网有夺冠的可能,他决定放弃时间上有些冲突的奥运会。
关于罗迪克选择退出的行为,外界有很多评价。当然批评的声音不绝于耳,毕竟少了这样一位性格鲜明球技突出的球星,对于奥运会显然是个遗憾。不过美国的网球选手似乎有不参加奥运会的传统,之前的前辈级球员姑且不论,上届雅典奥运会小威就没有参加。
国外网球选手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参加奥运会,中国选手在这方面情况就大有不同。除了极少数个例外,中国网球选手都是由国家花钱培养出来的。在奥运会上夺取荣誉,则是基于这种身份的一种责任和使命。在宏大而持续的奥运战略下,从小领教“国家荣誉高于一切”的个人,除了用全部运动生命向奥运金牌前进之外,不可能有第二种正当的选择。
伤病的阻挠根本算不了什么。
刚刚退出太平洋寿险杯的李娜,又要退出迈阿密索爱公开赛,中国一姐的伤病关键时刻再度找来麻烦。如果不出意外,她将在近期前往德国治疗。除了李娜之外,郑洁的伤病也一直处于黄灯状态,她用连续的参赛来消除外界的怀疑。尽管在双打方面成绩不错,但单打比赛中连续失手,手术后再度复出的郑洁已经不复当年之勇。
其实国内外运动员都有伤病,不过国内运动员在休息以及治疗方面没有真正的主动权。如果没有当初法网的惊人一哭,郑洁是否要一直保守治疗下去,谁都不好说。
郑洁曾表示,她在2005年为了能为奥运积累积分疯狂参赛,其密度现在想来都觉得后怕,这也为她此后伤病爆发埋下隐患。
李娜的情况也强不了多少,中国一姐的肋伤一度让她和郑洁一起消失了小半年。
如果说中国的男子网球运动员生来为了全运会,那么中国的女子网球运动员,在某种程度上,生来就为了奥运会。忍受病痛争取到奥运参赛资格的姑娘们,即使在奥运会上成为强弩之末,也终究是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一种仪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女网也具备了一种宿命的独立特质,区别于罗迪克或者小威。
费德勒在迪拜公开赛首轮输给穆雷之后,当天的《体坛周报》网球版头条一直想跳出比赛本身,做些有分量的东西。笨豆老师的头条稿子写得很克制,描述了球王输球之后的口不择言,外加一些常规的输球数据。不过我在最初做标题的时候,还是忍不住给文章扣了个大帽子:“费德勒,拐点已现?”——加了个问号,但还是很刺眼。
新闻从业者的劣根性,总想纪录大事件,恨不得天天都是历史的节点,事事都是时代的里程碑。但是,对于费德勒来说,这场失利是否能算是历史的拐点?
经过一番挣扎,最后的标题还是改了——“费德勒不愿走下神坛”。这样的定义方式相对安全,用否定来表达肯定。和“拐点”相比,虽然这样的的表述只是陈述事实,但却是一种带有观点的事实。费德勒有危机吗?确实有。危机有多大?没人能量化,目前唯一能确认的是,他坚信,这不是问题。
问题就在于,这真的不是问题吗?对于一个强者来说,不愿面对或者承认失利,其实也正是失利的证据。如果费德勒仅仅是输掉一场球,那或许并不能代表什么,但如果他在输球之后还要嘴硬,那就是不是能够说明,他很在乎这场失利,他想淡化失利,他想说服别人,或许也包括他自己,这仅仅只是一场失利?
体育界的神话很多,他们的职业生涯必然是一条抛物线,没有永远的单边上扬。乔丹当年差点创造这种神话,1993年,他第一次宣布退役的时候,世人皆惊,很多人都以为传奇就此定格,但乔丹复出了三次,依旧遵循了抛物线的规律。
很多人喜欢拿桑普拉斯和费德勒做对比,但桑普拉斯当年并没有费德勒这样的连胜纪录,他的失利也就不会被这样放大。不会被如此放大,也就没有这么明显的拐点,桑普拉斯的老去更平缓,更能让人们接受。
费德勒已经27岁,对于网球运动来说,这也不再是一个黄金年龄。即便他的技术优势能和以前持平,但体能和伤病占的影响比重会越来越大。桑普拉斯27岁之后,只拿到了三个大满贯,1999年开始,也就是桑普拉斯28岁的时候,开始受到伤病的困扰,甚至休赛了两个月。
对于一个伟大的运动员来说,职业生涯的拐点自然不会像中国股市,大起大落,如坐云霄飞车。这是一个保卫和失守并存的过程,但岁月的残酷确是永恒的规律。
我把青春
献给你
你敢在一场网球赛前绕着球场跑30圈吗?或者,在费德勒与德约巅峰对决直播的同时,好友令人心烦地传递着“去打球吧”的诱惑,你的选择——是留在电视机前,还是在通往球场的灿烂车潮中幸福地摧残喇叭?
我经常想,对于那些正狂热迷恋NBA的少男少女而言,旷课逃班坐地铁,像吸食鸦片一样爱上篮球公园,究竟何罪之有?
同样的疑问当然适用于坠入网球世界的男男女女。因为网球,你得到了什么;或你放弃了什么?
很显然,拥有网球,你便拥有不同的人生观。这不是我说的。此话的出处在于首次摘下澳网女单冠军奖杯后的莎拉波娃。面对如麻的记者,莎娃吐气如兰——“从此,我拥有全新的人生观。”
网球是你的业余爱好吗?当然是。但并不全是。它还是你的人生态度,是你以快乐方式从事的严肃事。为更美好的生活而爱上网球,而不是让网球成为你的生活负担。每一个爱上网球的人都该摸住心脏然后自问,你是不是因为发现了网球而发现了另一个你自己,并为此感到更多的自豪?那答案一定是,是的。
我此前从未写过网球专栏,所以当刘加西——(《网球俱乐部》主编刘利剑先生的绰号)——向我约稿的时候,我脑海闪出那么一片或璀灿或空白的念头。想起某年某月某天,我们在北京的方庄网球场挥汗如狗,贪婪地吸吮着太阳赏赐的毒素,刘加西突然就冒出那么一句,“咱们要是能这样一直打到死,该有多爽!”
作为一个曾将网球视为“半条命”的男人,我做过最伤感的事情,是抱着自己不幸折断的WILSON独自流泪20分钟。现在,那只WILSON的残骸依旧安祥地躺在我的床头柜里。我每天对自己说过晚安,它便最靠近我那些光怪陆离的网球梦想。
我做过最勇敢的事情,是在一次对抗中愤怒地罚自己出场,让哥们替我打,我站到另一块场地偷偷看一个12岁的小男孩如何挥反拍。就是从那次开始,我的反手有了“长足”的进步,而那个不知名的12岁少年,成了我运动生涯中第一个偷拳师傅。
一个21岁的南方女孩许瑞娜,最初因为与无业男友出现感情危机为了解闷才去学打网球。今年春节前,她告诉我:“我想放开这段感情,可是又很不舍,所以没事的时候就去打球。虽然打得很烂,但我觉得只有打球的时候才能开心。”现在,拥有一只4000多元的网球拍成了她的新理想,“我已经不再去想感情的事情了,顺其自然吧。现在每当工作很累很烦的时候,我就安慰自己,为了那只更好的网球拍,现在再辛苦也没有关系……”
网球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观,是很多人的生活新出口,也会成为他们的人生坚守。每天奔走于钢筋水泥世界的我们都一样,妄图通过网球这个光鲜亮丽的媒质,挖掘自己崭新的人生观,找到让自己喜欢的另一个自己。
既然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不如让网球改变曾经郁闷的我们。此文献给我一直挚爱却鲜于表达的网坛知己们,我爱你们。
时无英雄?
费德勒的每一次输球都会引来很多声音,新赛季的开局,这种声音格外多,一个时代的终结也好,天王不再也好,江山易主也罢……更有不少人开始分析费德勒根本没有真正的称王实力,纷纷扬扬,好不忙乱。
针对费德勒的声音有的是提心吊胆的,有的是幸灾乐祸的。
幸灾乐祸的一种不用讲,一个不中自己意的人霸占网坛多时,此刻终于摇晃,如此便好像看到了新朝代的曙光,早早叫一下倒好,哄哄台场,都是人之常情了。
一是因为喜欢而提心吊胆,换言之,英雄美人你一当他是自家人,便免不了要担心他太老实不够能干,再不然太劳累不够能干,再不然,太不开心而不想再干……总之,因为喜欢费德勒而害怕他的动摇和软弱。
一直以来,我们对各种经传里的天道人事歌咏之不尽,这是历史的永生,而每一章回的结束又都意有未足,但事实上,这也正是历史之所以还要有新的章回的原因。
令人反感的是,此时竟然还有人借此谈及费德勒的人品,大意是说费德勒借输球转嫁压力,变相压制年轻球手,这种想法实在不堪,柏拉图说,“若要明心见性/自当注视灵魂深处”。这样的想法中,狭隘心机未免过于明显。
抛开费德勒个人的状态、球技、实力这些问题不谈,这些声音实在颇显浮躁。
不管喜不喜欢,费德勒在网坛的成绩着实斐然,当然算得上是有历史意义的名将,但,肯定这一点并不代表他必须在技战术上一无漏洞,必须“永远”站在霸主的位置,永远不动摇,况且费德勒的章回尚且未必结束,仅仅几场比赛而已,“阳光下从来没有必然”,喜欢网球的话,应该喜欢此刻的动荡,且看究竟如何。
这众多的声音也使人想起晋朝的阮籍,阮籍曾登荥阳成皋间汉王与项羽当年的战场,叹息曰:“时无英雄,遂使稚子成名。”对于历史上的事情,我们原来就是这样爱惜之不尽,而亦意有未足。殊不知“百千年后,不道无,只是少。”
即便真的在这个赛季低迷未振,即便真的是就此结束霸主之势,费德勒这样的杰出选手对于网坛而言已是不可多得,与其真的等到“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之时,再叹息无与少,不如此时少一些浮躁的断言,静观棋局之变。
原本这时代便消解深度,终日运转炒作,因此这世界更是需要足够的清醒与平和。
独立的
网球
网球运动的品质之一就是独立。
1924年,由于很难在职业运动员与业余运动之间划出一条分界线,国际网联同国际奥委会发生冲突,导致网球退出了奥运会,直到1988年汉城奥运会,也就是公开赛时代开始20年之后,网球才成为正式比赛项目。
相比于其他一些因奥运会以及其他大型运动会而生存的项目(比如田径游泳),网球没有奥运会照样生存,并始终是一个无限彰显自我价值的项目。
打网球的人,也因为网球而多少具备了这种特质。在很多职业选手看来,四大满贯远比奥运冠军重要。在他们眼中,奥运会是一场大型交响乐演奏会,网球只算其中一种乐器,并非终极或者惟一。
就在前几天,罗迪克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决定退出第29届奥运会。美国人给出的理由很简单:为了确保能在美网有夺冠的可能,他决定放弃时间上有些冲突的奥运会。
关于罗迪克选择退出的行为,外界有很多评价。当然批评的声音不绝于耳,毕竟少了这样一位性格鲜明球技突出的球星,对于奥运会显然是个遗憾。不过美国的网球选手似乎有不参加奥运会的传统,之前的前辈级球员姑且不论,上届雅典奥运会小威就没有参加。
国外网球选手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参加奥运会,中国选手在这方面情况就大有不同。除了极少数个例外,中国网球选手都是由国家花钱培养出来的。在奥运会上夺取荣誉,则是基于这种身份的一种责任和使命。在宏大而持续的奥运战略下,从小领教“国家荣誉高于一切”的个人,除了用全部运动生命向奥运金牌前进之外,不可能有第二种正当的选择。
伤病的阻挠根本算不了什么。
刚刚退出太平洋寿险杯的李娜,又要退出迈阿密索爱公开赛,中国一姐的伤病关键时刻再度找来麻烦。如果不出意外,她将在近期前往德国治疗。除了李娜之外,郑洁的伤病也一直处于黄灯状态,她用连续的参赛来消除外界的怀疑。尽管在双打方面成绩不错,但单打比赛中连续失手,手术后再度复出的郑洁已经不复当年之勇。
其实国内外运动员都有伤病,不过国内运动员在休息以及治疗方面没有真正的主动权。如果没有当初法网的惊人一哭,郑洁是否要一直保守治疗下去,谁都不好说。
郑洁曾表示,她在2005年为了能为奥运积累积分疯狂参赛,其密度现在想来都觉得后怕,这也为她此后伤病爆发埋下隐患。
李娜的情况也强不了多少,中国一姐的肋伤一度让她和郑洁一起消失了小半年。
如果说中国的男子网球运动员生来为了全运会,那么中国的女子网球运动员,在某种程度上,生来就为了奥运会。忍受病痛争取到奥运参赛资格的姑娘们,即使在奥运会上成为强弩之末,也终究是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一种仪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女网也具备了一种宿命的独立特质,区别于罗迪克或者小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