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业社会缔造了中华文明史,读懂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是读懂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起点。这是一个关于历史和现实的命题。
我的农村生活
在我的生命经历中,曾经有过10年之久的农村生活(我10歲到20岁是在山东烟台农村度过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这些朴素的“日常”早已注入我的精神。
我热爱土地,它连年不断地生长着供应我们人类生存的食物。我热爱农民,他们祖祖辈辈用辛苦的劳作和滴滴的汗水,养活着我们所有人。然而,世世代代农民的辛苦耕耘,并没有使他们自己过上与付出成正比的富裕生活。“三农”问题,不但关乎整个国家的命运,更事关每个平民百姓的生活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要富,必须农民富!”
我的这些年
多年来,我以镜头为笔,以胶片为纸,记录和谱写着多个领域中,为中华民族的解放、振兴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人们那一张张生动而有力量的面孔。至今,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机构共收藏了我拍摄的各类著名人物肖像作品已超过2000幅。这些被国家永久收藏的系列人物,是为民族的解放浴血疆场的百岁老兵,是为国争光的全体奥运冠军,是百姓心中的偶像电影人、电视人,是共和国的歌唱者、美术工作者、文化名人,是国粹艺术、京剧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人。
当然,国家收藏的不仅仅是肖像艺术作品,更是由这些被摄者们共同构成的一份民族骄傲和国家自豪,他们是以“集体”的方式共同构成了“国家肖像”。
这几年,我一直在想,我除了完成拍摄那些名人和英雄们外,我是否也可以拍摄一些普通人的面孔,比如为“农民”拍摄!
应该承担的使命
对!为农民拍摄!为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兄弟们拍摄!这该是怎样一个现实而宏大的主题,这该是有着何种意义和价值的创作,这该是一次怎样艰苦的长途跋涉……这些我都想好了吗?这些我必须要认真想好!
农民,以系列主题性的样式去创作,去拍摄,去展出。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农民影像的全集”,对我也更是一次新的挑战。为中国农民拍摄,拍摄出当代农民的精神与气质,记录下当今农村生活的真实景象。我想这就是我现在要去完成的事情。
我会怎样做
首先,要拍全,同时也要拍得有意思,尽量使每一幅作品都好看、都不同,最好每幅照片都有背后的故事。
我计划走遍全国所有的省和自治区,拍遍56个民族,拍全农、林、牧、副、渔(凡是属于农业范畴)的农民。
我也希望所到的省份、所去的村庄,都是有故事的,比如:山西的大寨、安徽的小岗村、河南的兰考县、陕北的延安……然而,因新冠疫情的影响,耽误了太久的时间,我已经来不及等到一切准备就绪再开机拍摄。至今,我们已经从山东龙口(大年初一,我的家乡)拍起,于疫情管控后的一个月来到了杭州,不误时节地拍摄了西湖龙井采茶女;去了绍兴,拍了划乌篷船、戴乌毡帽的船老大;去了金华,拍了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那一位“农妇”的肖像;去了施光南(《在希望的田野上》曲作者)的家乡,拍摄了他的堂兄和同乡;去了西施故里,拍了那里的农村姑娘……随着疫情管控的逐步解禁,我在有步骤地完成全国各地的拍摄。
在接到《大众摄影》约稿的时候(8月底),我们已经走了20个省、2个自治区、3个直辖市。我们已经拍到了中国最北、最东、最南(目前只能走到三亚)的村庄。已经拍到的农民超过了700人,拍到23个少数民族,行程近5万公里,用过的120胶片已接近2000卷。这是一次覆盖了960万平方公里的远程拍摄,这是一次56个民族大家庭的总动员,这是一次涵盖了农业范畴方方面面的全家福,这是一次东西南北中不同民俗生活的集体展现。这样的拍摄计划,这样的创作方案,我要一个人,一省、一地、一庄、一户地去走,我要用镜头对着数不清的农民一张一张地去拍!
关于影像的风格
一直以来我喜欢朴素,我喜欢自然光的质感,我喜欢素面朝天的坦诚,我喜欢在生活中的自然环境里拍摄,我喜欢日常中的穿着,我喜欢拍摄现场中的那一丝安静,我喜欢被摄人物不受摆布的内心松弛、精神状态的专注与情感的真诚流露。
所以,这次为农民拍摄,我想依然持续这样一种理念,坚持这样一种风格。如果说与以往会有不同,那就是期待构图会更有些“随意”,增加更多信息含量,而影像充满的力量,可能会是我这次创作中更着意的追求。
2020年10月底前,這个项目的前期拍摄工作将基本完成,同时,计划于12月推出大型展览。希望这次拍摄以及展览能够为中国脱贫攻坚的决胜之战做好宣传,完成好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