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处”入手让作文生辉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mm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常听语文老师说如今的学生作文看着没意思,读来索然无味,读后不想再读第二遍。什么原因?读了一些,细思之,才发现大而空,平淡冗长,缺少真情实感。缺什么,缺的是作文中的细微之处。细微之处是最能打动人的,也是不能模仿的,更是写作容易入手的,刻画好深入的。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从细处入手让作文生辉。
  
  一、细处观察
  
  写作的第一步,无疑需要仔细的观察。大处着眼,更注重于整体布局,事物轮廓,大千世界,秀美山川,奇异生灵,犹如巨幅画卷;细处观察,则一草一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婉然动人。生活之美无处不在,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已。学生的观察往往会感叹于整体、概貌之雄奇,却忽视了局部、细处的精妙。因此成文之后总让人觉得,如骨架,全然无肌肤;如楼阁,空寂无人;如河流无鱼虾,缺生机。因此,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作文前,更要运用慧眼,细处观察,感受美。这样才能从精美画卷之一开始,构思巨幅画卷之神奇。
  
  二、细处着笔
  
  写作之初,素材源于观察、积累,而选取多大角度,合理有机串联素材,则直接决定文章成败。大角度,大事件、大材料,需要大笔墨,笔墨少无以成文;小角度,小事件,小材料,更容易入手,六七百字便可成文。因此,教师要训练学生在写作时,合理聚焦,选取一个小角度,细处着笔去写作。或是小角度、小事件体现大主题,以小见大;或是小主题,亦可精刻细画,突显高深立意;或是旧题新做,从独特之处精工细作,也可达到耳目一新之效果。
  
  三、细节刻画
  
  生活最感人之处在于细节,文章的成功之处也在于细节。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时的心理,一个小的过渡,独特表现,作文之中根据需要,详加刻画,便成细节,即可感人。“用手轻拭我的额头,如阵阵暖流”是母爱的细节,“想家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是心理活动的细节;地震面前,大爱无痕,但坚毅的神情,奋力救人的身影,有力的臂膀,坚定的语言,奉献爱心的小手……都是爱的细节,没有这些,就没有大爱。因此,教师在平时的作文中要不断训练学生抓细节,写细节,以细节见真情。
  总之,学生作文不同于文学创作,受篇幅限制,不能大角度展开;不同于成人写作,受思维限制,难求全、求大;不同于公文写作,应有真情实事,鲜明、集中的主题,因此,从细处入手进行作文是有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好途径。
  (作者联通:715700陕西省黄龙县教育局教研室)
其他文献
“的”字作为助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在文章的句子中,如果少用了一个“的”字,或结构不全,或句意不明,或句子不畅。而有一种句子中的“的”字,却必不可少,若少用了一个“的”字。所表达的意思则完全相反。如:  (1)  A、你说,在那时,哪有你们的自由啊!  B、你说,在那时,哪有你们自由啊!  (2)  A、那时,再也没有我们的幸福啊!  B、那时,再也没有我们幸福啊!  (3)  A、不用比
期刊
历史新课标指出,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插图这一直观教具在历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激发兴趣,加深理解    由于历史课内容纷繁复杂,年代、人名、史实颇多,学生很难记住。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教材中的史实和结论,除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外,使用历史插图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一个深
期刊
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学校发展的主旋律,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主旋律。那么,如何从教学过程管理中抓质量呢?每位教师管理的水平不同,管理的方法也不一样,而不同学科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去认真探索、认真研究。从长期的工作经验中去积累。我认为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的过程管理是关键,而教学的过程管理我认为要围绕三个方面去抓。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肤浅看法    一、课前备课是基础 
期刊
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一般以教师的提问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课堂提问要讲求艺术性和策略性,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以下关键处的提问。    一、导入新课时提问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在导入新课前巧妙设疑,以独特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以积极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唯有让语文教学回归到以“读”为本的轨道上,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尊重意愿自由读    学生读书,可以通读全文,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去读;可以让他们按
期刊
美术课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对于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作为美术课重要组成部分的欣赏课,在对于学生的生活、情感、文化素养和科学认识等方面则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以往的美术教学中“美术技法”占了教学中较大的比例,而新课标是以欣赏为主,通过欣赏课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的艺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  以前要上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已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观,教师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自觉自主地学习。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勤于动口,勤于动手,勤于动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充分地感悟所学内容,从中激发创新思维,最终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那么如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到这一点呢?    一、营
期刊
【摘 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思维定势与创新思维其实是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共同服务于人们的思维发展,它们是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创新意味着否定原有的思维定势,建立新的思维,而发展的思维又形成新的定势,为更高层次的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我们的数学教学,一方面的目的就是在培养
期刊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教师不热爱他的学生,那他也就不可能去关心他们,并且帮助他们进行更好的学习;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和自己的任课教师有对抗情绪,那他就会厌恶这位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直接影响这门学科的学习成绩,故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一切活动都要建立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一、教师一定要热爱学生,做到无私奉献    人们把教师比作蜡烛、
期刊
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与时俱进重在教育。当今社会渴求知识已蔚然成风。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一、小学数学与学生素质    数学在思维方面显示出许多优良的科学品质。如积极的思维态度、科学的方式、强烈的思维内驱力和密集的脑力学量等,都有助于人们智力的开发,有利于人们素质的提高。小学数学是学校教育的必修课程,必然承担着提高学生素质的任务。从数学学科的特点讲,公民的基本素质必须具备如下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