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材,顾名思义教学之材料也。是教师教学的凭借,是学生学习的蓝本,是沟通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桥梁。教材规定着教学的内容,指引着教学的方向,渗透着教学的思想。因此,读懂教材是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读懂教材我们要读懂什么呢?怎样才能读懂呢?本文结合课程标准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读懂教材 ; 编写意图 ; 学段要求 ; 关键点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115-01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活动的主要基础。是教师教学的凭借,是学生学习的蓝本,是沟通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桥梁。教材规定着教学的内容,指引着教学的方向,渗透着教学的思想。因此,读懂教材是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那么,读懂教材我们要读懂什么呢?
首先,要读懂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材的编排大都是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进行的,即各册教材各单元教材之间有较为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承接关系(包括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教师课前要充分地研读教材,梳理教材内容,理清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既要着眼于本课时的教学,更要放眼于整个单元,甚至整册书,树立大单元的思想。从内容的编排看,一是全新知识,二是后继性知识。如果是全新知识,作为老师就要想一下这些知识与我们平时的生活有没有联系,它是怎样联系的,学生已经了解了多少,是怎样了解的。如果是后继性知识,我们就要了解它是在前面学习了哪些内容的前提下再学习的,它新在什么地方,新的知识点我们怎样引导。如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意义教学,百分数是一种新的数吗?它和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教师都要重点引导。其次要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与后面要学的知识内容有什么联系。由此看来,把握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体系要做到瞻前顾后,瞻前是指处理某一教材时,除了要着眼于该部分的教材,还要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教材,理解已教过的内容,达到解释前疑、深化知识的目的。所谓顾后,就是在处理某一部分教材时,不仅要着眼于该部分的知识,还要放眼于教材后面的乃至初中教材中的内容,以便为现学内容找到迁移的落脚点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扫清障碍、埋下伏笔。例如五年级的老师起码要了解学生在三四年级关于某一领域内容已获得哪些知识点,了解以后六年级在这一领域还要学到哪些知识点。尤其是在教材不断变化的今天,教师更应该通读学生使用过的教材,分析新版本教材和老教材在编排上有何不同等。
其次,要读懂《课标》对每个学段教学内容的要求
课标对于每个年段都有具体而明确的内容要求,这些内容的安排是根据学生的年段特征,结合具体实际安排的,教材根据课标要求所提供的例子也不是随便设置的,而是有着丰富理论和实践的专家编写出来的,是经过从理论到实践的多重思考与验证的,例如,三年级的统计与概率和六年级的统计和概率在内容结构上既有联系又不完全不同,教材的呈现方式也不同,当然对于学生的掌握程度要求也不同。仔细阅读和分析教材,不难发现教材根据学生特点,我们只有了解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才能更好的用教材教。
第三,读懂本册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
以乘法这一内容为例,二年级初步认识时,要求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能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用乘法表示同数连加的简洁性。而在三年级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要求是:笔算乘法的教学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突出了算理的教学,注意借助直观操作,即小棒图,让学生明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并要求学生明确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结果的含义。并且加强了对计算法则的归纳与概括,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逐步归纳出计算法则。不同年段对学生的要求是逐步提升的,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
第四,要读懂情境图和例题
要读懂情境图和例题我们就要思考:
1.教材为什么这样呈现,是怎样反映本单元要学习的基本内容的。
2.这个情境图给了我们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在本单元教学中起什么作用。每个例题所承载的任务是什么?
3.情境图所呈现的是什么(图形、人物对话)以及例题中关于解决这一问题所提供的线索和方法有哪些?等等,例如二年级上册63页例7,将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与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对照编排,设计了两个情境相似、数据相同、问题相同但数量关系不同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不同的运算解决问题。例题的编排体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尤其在第二个怎样解答环节,呈现了学生画图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由此感受到要认真分析题意,在理清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根据运算的意义选择相应的运算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尤其突出了允许学生用其他不同的方式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表征自己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只要是合理的教师都應该予以认可。
最后,要读懂教材中的关键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其实也就是难点。教材中有许多关键的点,这些点能向四面八方散发出无数条线,其中蕴涵着教师教学的巨大空间和学生学习的无尽潜能。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能读出教材中的这些点,而且能读出由此引出的线,真正弄清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体系,发掘每一份宝贵的资源,让学生充满想象与创造力。
例如:教学乘法口诀,教材的编排是从5的乘法口诀开始,基本上让学生经历四步完成乘法口诀的编制学习,第一步,呈现了生动形象的实物图形并提出数学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认识到计算几个5相加的问题在生活中是存在的,感受所学内容的价值,也为编制乘法口诀提供了实物模型。第二步,将5个5连加的计算过程依次呈现出来,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了解得数的由来。为编制乘法口诀积累感性经验。第三步,根据点子图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目的是用点子图为乘法口诀赋予直观意义,帮助学生数形结合记忆口诀。第四步,根据乘法算式编制乘法口诀。这节课就是比较关键的我们所谓的“点”,因为在这之后的乘法口诀教学基本都是遵照这一思路编排的。
其实读教材的目的就是把教材“死”的结果变为学生灵活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把静态的,不会说话的教材结果变为动态的学习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理解教材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教材为什么选用这个素材?为什么这样呈现?为什么这样探究等等,弄明白了再考虑怎样设计教学的问题,这样将对我们教学大有助益。提升教学质量,就让我们从读懂教材开始做起吧!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11.
【关键词】读懂教材 ; 编写意图 ; 学段要求 ; 关键点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115-01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活动的主要基础。是教师教学的凭借,是学生学习的蓝本,是沟通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桥梁。教材规定着教学的内容,指引着教学的方向,渗透着教学的思想。因此,读懂教材是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那么,读懂教材我们要读懂什么呢?
首先,要读懂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材的编排大都是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进行的,即各册教材各单元教材之间有较为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承接关系(包括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教师课前要充分地研读教材,梳理教材内容,理清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既要着眼于本课时的教学,更要放眼于整个单元,甚至整册书,树立大单元的思想。从内容的编排看,一是全新知识,二是后继性知识。如果是全新知识,作为老师就要想一下这些知识与我们平时的生活有没有联系,它是怎样联系的,学生已经了解了多少,是怎样了解的。如果是后继性知识,我们就要了解它是在前面学习了哪些内容的前提下再学习的,它新在什么地方,新的知识点我们怎样引导。如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意义教学,百分数是一种新的数吗?它和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教师都要重点引导。其次要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与后面要学的知识内容有什么联系。由此看来,把握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体系要做到瞻前顾后,瞻前是指处理某一教材时,除了要着眼于该部分的教材,还要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教材,理解已教过的内容,达到解释前疑、深化知识的目的。所谓顾后,就是在处理某一部分教材时,不仅要着眼于该部分的知识,还要放眼于教材后面的乃至初中教材中的内容,以便为现学内容找到迁移的落脚点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扫清障碍、埋下伏笔。例如五年级的老师起码要了解学生在三四年级关于某一领域内容已获得哪些知识点,了解以后六年级在这一领域还要学到哪些知识点。尤其是在教材不断变化的今天,教师更应该通读学生使用过的教材,分析新版本教材和老教材在编排上有何不同等。
其次,要读懂《课标》对每个学段教学内容的要求
课标对于每个年段都有具体而明确的内容要求,这些内容的安排是根据学生的年段特征,结合具体实际安排的,教材根据课标要求所提供的例子也不是随便设置的,而是有着丰富理论和实践的专家编写出来的,是经过从理论到实践的多重思考与验证的,例如,三年级的统计与概率和六年级的统计和概率在内容结构上既有联系又不完全不同,教材的呈现方式也不同,当然对于学生的掌握程度要求也不同。仔细阅读和分析教材,不难发现教材根据学生特点,我们只有了解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才能更好的用教材教。
第三,读懂本册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
以乘法这一内容为例,二年级初步认识时,要求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能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用乘法表示同数连加的简洁性。而在三年级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要求是:笔算乘法的教学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突出了算理的教学,注意借助直观操作,即小棒图,让学生明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并要求学生明确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结果的含义。并且加强了对计算法则的归纳与概括,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逐步归纳出计算法则。不同年段对学生的要求是逐步提升的,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
第四,要读懂情境图和例题
要读懂情境图和例题我们就要思考:
1.教材为什么这样呈现,是怎样反映本单元要学习的基本内容的。
2.这个情境图给了我们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在本单元教学中起什么作用。每个例题所承载的任务是什么?
3.情境图所呈现的是什么(图形、人物对话)以及例题中关于解决这一问题所提供的线索和方法有哪些?等等,例如二年级上册63页例7,将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与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对照编排,设计了两个情境相似、数据相同、问题相同但数量关系不同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不同的运算解决问题。例题的编排体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尤其在第二个怎样解答环节,呈现了学生画图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由此感受到要认真分析题意,在理清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根据运算的意义选择相应的运算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尤其突出了允许学生用其他不同的方式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表征自己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只要是合理的教师都應该予以认可。
最后,要读懂教材中的关键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其实也就是难点。教材中有许多关键的点,这些点能向四面八方散发出无数条线,其中蕴涵着教师教学的巨大空间和学生学习的无尽潜能。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能读出教材中的这些点,而且能读出由此引出的线,真正弄清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体系,发掘每一份宝贵的资源,让学生充满想象与创造力。
例如:教学乘法口诀,教材的编排是从5的乘法口诀开始,基本上让学生经历四步完成乘法口诀的编制学习,第一步,呈现了生动形象的实物图形并提出数学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认识到计算几个5相加的问题在生活中是存在的,感受所学内容的价值,也为编制乘法口诀提供了实物模型。第二步,将5个5连加的计算过程依次呈现出来,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了解得数的由来。为编制乘法口诀积累感性经验。第三步,根据点子图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目的是用点子图为乘法口诀赋予直观意义,帮助学生数形结合记忆口诀。第四步,根据乘法算式编制乘法口诀。这节课就是比较关键的我们所谓的“点”,因为在这之后的乘法口诀教学基本都是遵照这一思路编排的。
其实读教材的目的就是把教材“死”的结果变为学生灵活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把静态的,不会说话的教材结果变为动态的学习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理解教材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教材为什么选用这个素材?为什么这样呈现?为什么这样探究等等,弄明白了再考虑怎样设计教学的问题,这样将对我们教学大有助益。提升教学质量,就让我们从读懂教材开始做起吧!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