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卒中患者可能无需长期二级预防治疗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v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老年患者相比,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50岁)的病因异质性更明显,而且长期随访研究表明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好。由于目前的卒中预防指南主要是基于老年患者的研究制定的,因此是否适用于青年卒中患者还有疑问。据最近出版的Neurology报道,如果没有传统危险因素,青年卒中患者的复发性卒中或心肌梗死的风险极低,长期二级预防药物对这些患者可能不是必需的。

其他文献
背景:对应用抗凝药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一直存在争议。抗凝治疗可以预防新的静脉性梗死、神经功能恶化和脑栓塞,但也可能导致出血性并发症。目的:对在已确诊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中应用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现有证据进行评价。
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是指发病后24h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为0~1分或与基线相比改善≥8分。溶栓治疗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并能预测3个月时的临床转归。为了确定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治疗
背景:主要基于实验资料提示具有改善脑微循环的作用,丹参(一种草药)在中国已经广泛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我们的目的是其在对评价其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进行评价。
最近一种具有高缓冲力的新型乙酰水杨酸(AsA)泡腾片已经问世。德国Essen大学神经科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双盲研究,将433例患者分为3组,分别用1000 mg ASA泡腾片、50 mg舒马曲坦胶囊和安慰剂进行治疗。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血管内治疗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但梭形动脉瘤的处理不仅是外科治疗的难点,也是目前应用电解可脱弹簧圈进行血管内冶疗的难点。文章就颅内梭形动脉瘤的流行病学,支架结合弹簧圈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治疗时机的选择、治疗前后用药、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据最近的Stroke报道,外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能促进大鼠皮质缺血后的运动功能恢复。
心脏手术后高达60%的患者出现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这2种心律失常均可增加卒中和心肌梗死风险、延长住院时间并增加医疗费用。业已证实,围手术期给予β-受体阻滞剂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方法,但盐酸胺碘酮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还不清楚。已完成的大多数试验规模都很小,难以评价其临床转归。
轻度低温的神经保护研究在近20年里不断深入,低温正成为一种治疗急性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很有前景的方法。文章介绍了急性卒中治疗现状、低温的作用机制、诱导性低温治疗急性卒中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低温的实施方法和并发症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