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新课程改革也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回归课堂本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初中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主要研究生活中各种化学现象,非常贴近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据此来说初中生对化学学科学习有浓厚学习兴趣才是正常。
【关键词】培养;挖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稳定性;持久性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习气氛更加融洽,教师在这个环境下更乐于教学,学生在这个环境下更乐于学习,是一种非常完美的状态。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没有心理障碍,老师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兴趣爱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进而提升学习效率。要想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不能单纯地在课堂上讲解知识,带领学生做实验,而要在与学生的不断交流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去主动积极地学习,去做实验,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实验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做充足的准备。
二、根据化学学科特点,挖掘人文教育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注重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一单元课都有相关实验内容,在实验中发生的离奇现象,不仅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与欲望,从而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习惯与能力,培养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对实验内容进行梳理,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及注意事项,体现实验的趣味性、科学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注重审美教育,保持学习兴趣的稳定性与持久性
化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美”的内容与现象,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好素材。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抓住实验产生“美”的现象,及时进行“美”的教育,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稳定与持久,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其探究欲望和动机,提高学习效率。如高锰酸钾遇水变紫红色;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花四射;氨气急剧溶于含有酚酞的水中会变成红色的喷雾等奇妙现象,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化学“美”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高。
(三)开展化学家庭小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家庭小实验以其贴近生活、趣味性强的优势,能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深受学生的欢迎。而且课外实验不仅加强了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生产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教师在讲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前,预先让学生利用家中的有关用品进行实验:在盛有纯碱的大水杯中点燃两支粗细相同但高低不同的蜡烛,然后沿杯壁慢慢加入食醋并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并猜想哪支蜡烛首先熄灭。这个实验能让学生牢牢记住纯碱与食醋发生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具有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这样便明白了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
2.可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家庭小实验没有现成的仪器和药品,需要学生在实验进行过程中从家中寻求性能相似的替代品,无疑会让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并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运用。通过实验,学生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久而久之,便逐步养成了科学研究的能力。
3.有利于巩固和延伸课内外的知识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许多化学实验如金属的生锈、铵态氮肥使用注意事项、酸雨的pH值测定等,由于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无法在当堂完成且短时间内无法看到结果。课堂讲授也是一般性的描述,学生听后印象不深刻。如果课后让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既可以克服时间限制,又利于巩固课内知识,还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注重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技巧
(一)注重阅读习惯培养
阅读不仅是所谓的文科学习方法,理科也要重视阅读。只有阅读教材、读懂教材,才能深入思考,并提炼出核心知识,抓住关键词,增强参与学习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導学生阅读教材,并不是盲目地阅读,而要设计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思考,从而对教材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做到心中有数,为课堂学习提供帮助与服务。事实证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不仅对现实学习有帮助,而且对学生终身学习非常有益。
(二)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
散思维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表现,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不惧权威,敢于挑战,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特别化学学习中,对于实验中出现的神奇无比的现象,要理性思考,遇到问题要大胆猜测,并进行多次验证,不断总结与反思。同时围绕教学目标、重点知识,为学生创设探究问题、交流与展示自己的平台,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探究的能力,养成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三)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指导与培养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并驾齐驱,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学生参与讨论、进行交流的最好方式,因此被教师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如教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课时,学生经过实验得出结论后,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进行讨论与思考: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是什么(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怎样收集二氧化碳氣体?为什么?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氧气的制取有什么不同?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交流与分享其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实验教学,指导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断总结与反思,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及规律性,并适时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与交流展示的平台,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其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关键词】培养;挖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稳定性;持久性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习气氛更加融洽,教师在这个环境下更乐于教学,学生在这个环境下更乐于学习,是一种非常完美的状态。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没有心理障碍,老师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兴趣爱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进而提升学习效率。要想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不能单纯地在课堂上讲解知识,带领学生做实验,而要在与学生的不断交流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去主动积极地学习,去做实验,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实验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做充足的准备。
二、根据化学学科特点,挖掘人文教育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注重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一单元课都有相关实验内容,在实验中发生的离奇现象,不仅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与欲望,从而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习惯与能力,培养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对实验内容进行梳理,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及注意事项,体现实验的趣味性、科学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注重审美教育,保持学习兴趣的稳定性与持久性
化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美”的内容与现象,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好素材。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抓住实验产生“美”的现象,及时进行“美”的教育,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稳定与持久,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其探究欲望和动机,提高学习效率。如高锰酸钾遇水变紫红色;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花四射;氨气急剧溶于含有酚酞的水中会变成红色的喷雾等奇妙现象,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化学“美”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高。
(三)开展化学家庭小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家庭小实验以其贴近生活、趣味性强的优势,能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深受学生的欢迎。而且课外实验不仅加强了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生产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教师在讲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前,预先让学生利用家中的有关用品进行实验:在盛有纯碱的大水杯中点燃两支粗细相同但高低不同的蜡烛,然后沿杯壁慢慢加入食醋并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并猜想哪支蜡烛首先熄灭。这个实验能让学生牢牢记住纯碱与食醋发生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具有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这样便明白了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
2.可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家庭小实验没有现成的仪器和药品,需要学生在实验进行过程中从家中寻求性能相似的替代品,无疑会让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并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运用。通过实验,学生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久而久之,便逐步养成了科学研究的能力。
3.有利于巩固和延伸课内外的知识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许多化学实验如金属的生锈、铵态氮肥使用注意事项、酸雨的pH值测定等,由于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无法在当堂完成且短时间内无法看到结果。课堂讲授也是一般性的描述,学生听后印象不深刻。如果课后让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既可以克服时间限制,又利于巩固课内知识,还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注重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技巧
(一)注重阅读习惯培养
阅读不仅是所谓的文科学习方法,理科也要重视阅读。只有阅读教材、读懂教材,才能深入思考,并提炼出核心知识,抓住关键词,增强参与学习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導学生阅读教材,并不是盲目地阅读,而要设计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思考,从而对教材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做到心中有数,为课堂学习提供帮助与服务。事实证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不仅对现实学习有帮助,而且对学生终身学习非常有益。
(二)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
散思维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表现,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不惧权威,敢于挑战,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特别化学学习中,对于实验中出现的神奇无比的现象,要理性思考,遇到问题要大胆猜测,并进行多次验证,不断总结与反思。同时围绕教学目标、重点知识,为学生创设探究问题、交流与展示自己的平台,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探究的能力,养成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三)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指导与培养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并驾齐驱,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学生参与讨论、进行交流的最好方式,因此被教师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如教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课时,学生经过实验得出结论后,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进行讨论与思考: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是什么(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怎样收集二氧化碳氣体?为什么?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氧气的制取有什么不同?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交流与分享其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实验教学,指导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断总结与反思,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及规律性,并适时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与交流展示的平台,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其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效率。